教师读书究竟应该读什么?

古城春分

<p class="ql-block">近年来,从上到下都在提倡读书,我也被裹挟着放弃了自己选择书目的喜好,可是不管学校还是教师读书会的推荐就反复几本书,什么《窗前的小豆豆》《草房子》……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大家围坐一起探讨读书心得,当然也是些不咸不淡的泛泛而谈。亦或被强制借阅的,如《怎样做一个合格班主任》《班主任36计》等等。在我看来,前者让老师读书范围太过狭窄,后者纯粹是业务学习,根本不叫读书。</p> <p class="ql-block">在我长期阅读中,我觉得教师要多读点人文著作。</p> <p class="ql-block">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成熟,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被时代所裹挟,在阅读中已经带上明显的的功利色彩。特别在教育专家和自媒体作者蛊惑之下,让教师的阅读在功利主义的泥坑里越陷越深。同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大量涌现,让老师沉湎其中无法自拔,逐渐失去了读书的时间和读书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读过英国学者《两种文化》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把文化划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就我个人觉得这样提法是恰如其分的。由此我们必须认知两种文化的区别:科学是人类认知世界,了解世界,掌握规律的学科。人文则提供我们认识人生存的意义与自身价值的科学。人文文化的破土而出,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现行育人制度的构建和教育现状。</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而言,身处浮躁社会,醉心于功名利禄。人人都在忙碌的搞各种所谓的教育教学科研,双眼紧盯职称,已经很少有人会停下脚步,回头张望自己走过的路,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亦或让自己慢下脚步却没有了抬头仰望璀璨星空的勇气。这意味着教师精神世界的匮乏。</p> <p class="ql-block">一个不通人文的老师,即使是一些名师,也会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同时失却教育应有的创造性。譬如,自从某名师引用“雪融化了是什么”,于是教育界一夜之间就兴起“春天”,至于这个问题提出是什么语境,什么条件,完全没有人去理会。茫茫然的顺着别人指示平坦大道前进,道路尽头的风景已经是无数人游历了无数次认知的结果,对于自己对于他人都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如果我们是个清醒的读书人,我们既会对自己作出判断,也会对他人—甚至是我们平时须仰视才能见到的人有清醒的认知。去年,小学语文阅读“达人”胡红梅,靠拙劣的抄袭,获取荣誉无数,若不是被抄袭的作家、教师站出来“打假”,胡红梅这位“名师”还会一路“名扬”下去。我无意去褒贬谁,但是我至少认为胡老师抹杀了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由此可知:现在教师的阅读已经出现了偏离,到了应该纠正的时候。煌煌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教育经典著作数不胜数,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如《论语》、《孟子》、《学记》等重要典籍,放之今日之中国仍具有典型教育意义,也是我们中国的教育的“根”。只有我们重新找回被我们忽略或抛弃的伟大教育家的“原来的思想”,从而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回归。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胡红梅事件再次发生,不会让学生读了《窗外的小豆豆》,心底里时不时的泛起了我们的时下教育不宽容,由衷产生对外国教育的艳羡。也不会被时下一些短视频文化占据大量的时间,让我们距离真正的阅读将会是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诚然,有些公知不住的鼓吹某些西方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教育有它的优势所在。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问题是由我们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并非始于今日。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怀着无愧于每个家庭,无愧于每个学生,以积极的建设的心态,传递家国文化自信,重建我们的教育价值体系与教育思想体系,才能培育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教育阅读,影响深远。不可废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