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镜滩头说艾家

宜昌石头

从512公交车下来,脚踏到宜昌点军艾家镇刷了柏油的道路上,刚好上午十点半。晴,阳光金黄,天蓝如海,空气清新,江风轻拂,就是视线之中的小镇的所有一切都显得陌生,和记忆中的那些泛黄模糊的陈旧印象完全不能契合。被那些白色外墙砖的阳光反射不得不眯缝着眼,就有了些万花筒里的奇幻视觉。 站在艾家镇农商行前的柏油路上,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这里完全没有了半个世纪前的模样:那个时候,我经常跟着710或者县化肥厂的朋友乘轮渡到这里来玩。从码头走上坡,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那些老旧的土屋和新砌的两层小楼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 一群穿着半旧衣服的孩子在狭窄的街上呼啸而过,追追闹闹玩着捉迷藏;几个老杆子在墙边抚膝而坐,眉飞色舞地讲着国内外大事;杂屋里,看得见老婆婆在筛糠剁菜准备喂猪仔;坡前竹林中,时不时地闪过趁着雨过初晴去扳竹笋的女孩子的身影,一条大黄狗在不远处转来转去,警惕而尽职…… 艾家镇地处宜昌中心城区长江南岸,东接宜都市红花套镇,南接点军区联棚乡,北与宜昌市伍家区隔江相望,正居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与夷陵长江大桥之间,是宜昌市点军区最东端的一个沿江乡镇。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沿长江岸线13公里地势平缓开阔。山上是果园,山下是菜园,山清水秀,碧水蓝天,被称为是宜昌中心城区的后花园。 史料记载,这一带在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属峡州府夷陵州新兴乡,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属宜昌府彝陵州东湖县崇礼乡乌石铺;到了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属宜昌县第二区公所西乡姜孝祠乌石乡,1935改属宜昌县第一区烟收乡联保乌石乡。 由此可见,清朝时期,这里属乌石铺。同治版《东湖县志 卷四》载:“乌石铺去城西南四十里,东抵大江,南连宜都,西连五龙,北抵大江。”其中“刘家篷(通棚)在乌石,隔江三十里”。 古代的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是官府接待和运输物资的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而铺负责地方公文、信函的传递。《东湖县志》在“铺递”里称:“由县往宜都者四县前青草、临江、乌石”。 《东湖县志》写得明确:“乌石铺渡在乌石铺与临江大河。对为东湖宜都铺递通津”。只是清朝乌石铺的老码头却不在现在的艾家镇,而是要从现在的谭艾路上拐到长江边的一个安静的小村,叫“刘家棚”的老地方。 据艾家刘家村五组刘玉根保存的《刘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江西吉安刘家集的刘梦梁率刘氏家族一脉来到湖北峡州(宜昌)西乡(宜昌河西),定居在乌石铺一带。 这就证明,“刘家棚”的出现应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和周边的“谭家河”、“王家湾”、“牟家岗”、“习家河”、“汪家垉”、“金家洞”等地名的来源差不多: “挽草为籍,掳荒一段,钱粮注册,纳赋当差,开垦照界。”《刘氏宗谱》声称:“上自牟家岗母坡垴,下至罗镜滩,都是刘氏宗族挽草地界。”加上当时习惯性的把移民聚集点称为“棚”,现在的刘家村四组就成了刘家棚。 历史上对这一片的记载几乎是空白,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长江上第一次出现的“江关浮桥”和“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夷陵之战都发生在荆门山与虎牙滩那边,唐代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也是写的宜都荆门山。 倒是曾任过南明宰相的文安之(公元1592-1659年)其父文国珍“卒于崇祯己卯年二月初十,葬于乌石铺艾家套插作乾山巽向为茔,后起插下五龙,因兵燹浅葬插宅左壬山丙向为茔”;其母“范氏安人诰赠一品夫人,葬乌石铺胡家棚插作庚山甲向为茔”。可见得这一带在明末清初还是很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 一晃就是六百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江西移民而来的刘家人就在乌石铺刘家棚艰苦努力,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拓展门庭,逐渐兴旺发达。到清朝中后期,刘氏宗族不仅有了自己的族群,也有了自己的士绅和富户,“就连乌石铺的铺保也设在刘家棚。” 到了民国时期,刘家棚形成了渡口码头,开设了商铺、集市、小吃店、烟馆、药铺和私塾,小山村也慢慢变得热闹起来。 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以后,清朝的乌石铺、民国的乌石乡在新中国属宜昌县第九区(大桥边区)管辖,名称也改为艾家乡。1955年入初级社,1956年入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行政区域归属宜昌县大桥边人民公社艾家管理区。 艾家何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宜昌县地名志》中记载:“以艾家河得名。”《东湖县志》有说:“艾家河在河西铺,去城西一百里,发源于东归交界之野猫溪,经暮阳溪出口入江。”另有解释:“河,本系溪,土语呼河”。 1961年大桥边公社改为桥边区,艾家这一片属宜昌县桥边区艾家公社;1968年文化大革命属宜昌县桥边区革命委员会艾家公社革命委员会;1975年撤区并社,改属由原桥边区的艾家、联棚、长岭等3个公社合并成的联棚公社;1984年复区;1987年撤区,置艾家镇;直到2001年才由原宜昌县划归宜昌市点军区管辖。 艾家镇距宜昌市中心10公里,辖艾家、刘家、桥河、七里、柳林等5个村委会和大栗树社区。镇政府驻地在艾家镇罗镜滩,电话区号0717,邮政区码443122,2017年统计的面积70.31平方公里,人口 8484人。 据宜昌县的史料披露:艾家自古以来的交通主要依靠水路与外界联系,《东湖县志》写得明确:“乌石铺渡在乌石铺与临江大河。对为东湖宜都铺递通津”。解放后,宜昌县航运公司在罗镜滩设有码头, 《东湖县志》记载:“罗镜滩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五拗子相对,盘旋湍急,直接青草滩下流。”“罗镜滩溪在乌石铺,去城南二十五里,发源于灝二沟,经刘家棚会野人溪出口入江”。 那个时候,从宜昌到宜都的小客轮从宜昌出发,会沿途停靠白沙垴、罗镜滩、虎牙、古老背、红花套等地,每天一班,也是方便。后来罗镜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又增加到3座码头。其中有2座是企业的码头。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用正规渡轮往返于江南艾家与江北伍家岗航线的罗镜滩渡口为汽渡和客渡双用码头,担负着中船重工710研究所、宜昌县化肥厂等企业员工出入和产品销售以及艾家镇民众的出行。 下水每趟10分钟,上水需要15分钟。平常时段罗镜滩码头整点开船,白沙垴半点返航,每逢节假日还得加班加点。还曾经因为人满为患,供不应求而增加过快艇业务。 因为一条大河穿城而过,一江之隔,渡船便成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从历史上宜昌形形色色的“渔划子”到专司摆渡的“渡划子”;从木帆船到机帆船再到钢铁打造的客运渡轮和汽车渡轮,一艘艘渡船穿江而过,也穿越了历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承载着宜昌民众满满的喜怒哀乐。 解放以后,代表基层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不管是叫艾家人民公社也好,还是叫艾家乡也罢,最初都设在刘家棚,与之配套的还有码头、食品所、综合社、供销社、学校和卫生院;而不管开始叫刘家棚也好,后来叫刘家村也罢,这里始终是艾家的政治、经济和文教卫生中心。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艾家的中心才逐步迁移到刘家村六组江边的罗镜滩附近。而导致这一区域所有中心从刘家棚转到罗镜滩的主要因素不仅是因为那里有了三个轮渡码头,更重要的是那里俨然成了710研究所和宜昌县化肥厂物资和人员运输通道口,而应运而生的艾家镇也因为这两家单位的出现而一飞冲天。 有资料说,原来属于海军第七研究院的710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在“要准备打仗”和“建设大三线”的1968年,开始在宜昌县艾家镇建厂。从谭艾路与053乡村公路三岔路口转弯,穿过翻坝高速公路和刚建成不久的江城大道,在大栗树村社区拐弯,就距离这家保密军工单位不远了。 710研究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艾家建立的是占地5000平米(包括弱磁实验室、磁传感器性能检测室、动磁实验室、磁仿真实验室等)亚洲第一的弱磁实验基地。 资料透露,其选址十分考究,弱磁实验基地位于宜昌鹰子山,远离工业区,干扰磁场小,地磁梯度和波动低,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可以与代表世界磁学测量水平的俄罗斯门捷列夫弱磁实验室相媲美。 因为是国家一级保密单位,从创建之初就一直很低调,躲在艾家的大山之中一点也不显山露水,可真正了解一下就知道这个研究所的军工力量不可小视。要知道710研究所是我国水雷战装备总体研制单位,是集顶层研究、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总装建造、服务保障“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 据相关资料介绍,被当时宜昌城区和艾家人都称为“县化肥”的原宜昌县化肥厂位于联棚公社驻地东南约9公里,长江之滨罗镜滩。1970年开始建设,1974年建成投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宜昌县地名志》介绍:“现有固定资产882万元,流动资金113万元,设计年产化肥2万多吨”。 这座建在离岸不远的坡地上的化肥厂很长时间一直是宜昌县工业战线的龙头老大,也是这个县利税大户,所以备受重视。2001年7月因撤县设区(夷陵区)更名为宜昌田田化工厂。2005年8月实施改制,性质从国营变成了民营;2009年11月被晋煤集团旗下的湖北三宁化工(原枝江化肥厂)资产重组,名称还是田田化工。 到2018年,这家注册资本6840万元,在册员工498人,占地17.2万平方米(258亩),拥有固定资产1.88亿元的田田化工,虽然年耗煤20万吨、耗电1.7亿千瓦时和大量的水,可完成年产销30万吨碳铵、4.5万吨商品液氨、2.5万吨甲醇。年销售额3亿元,年平均利税总额达到2790万元,年利润超过2000万元。 田田化工在重组后的7年里,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3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205万元;年平均利税总额达到2790万元。用我的朋友的话说,就是“躺着赚钱”。更重要的是,这家化工企业一直是艾家镇赖以发展的重要支柱。 虽然艾家镇的街边还是有大黄狗徘徊,可半个世纪的久违却使得印象中的记忆变得面目皆非,那些贮满生命之源温暖的老屋和那些记载着往日时光的两层小楼都几乎荡然无存。最关键的就是这个镇的主街上既没有当年的车水马龙,也没有当年的繁华喧闹,更没有当年的杂乱无章。变得安静的要命,冷清的要命,干净的要命,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原来那座小镇。 <div> 昏头昏脑的在路过一个小店门前的时候,我问了一句:“请问……”</div><div> “右转弯!”坐在小店门口一边晒太阳一边玩手机的那个姑娘婆婆头也不抬的抢着说:“顺着江边一直走就是琵琶垴!”</div><div><br></div> 我就有些哭笑不得:因为我想要问的与那个号称“宜昌鼓浪屿”的网红打卡地琵琶垴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艾家附近最有名的就是荆门山,可惜那里现在属于宜都红花套。 好在艾家也有好玩的景点、好看的风景,其中之一就是位于艾家镇姚家村(现七里冲村)长岭岗半山腰的窗户洞。窗户洞位于一条山岭的半山腰,两边都是崖洞,中间有一个长约200米的洞穴相通,所以又叫穿过洞。那个穿过洞的上下左右都是大大小小的岩洞。 那些岩洞有的比三游洞还大,可以容纳数百人;有的就像国军在塘上村一带挖的防空洞,必须匍匐进去。据说点军这一带属于典型的沉积岩,岩石缝的土中含硝比较重,所以点军的泉水就是农夫山泉的广告语“有点甜”。 而窗户洞就是当年炼硝人挖土炼硝形成的洞穴,洞里都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还有土屋或石墙的残壁。记忆中有一个或者几个洞口挂着很漂亮的、冰凌般的锥形体,那是硝盐结晶体。 窗户洞不那么有名,如果不是看了一些户外达人的游记和照片,我都忘得无影无踪了。不过,艾家也有自己的招牌名胜景点,那就是执笏山。 《东湖县志》介绍说:“执笏山在乌石铺,县南三十里,高百余丈,山傍立一小山,大小相凑如人执笏状。笏上有元帝观。又石壁一白迹俨若老人峨冠持笏危坐蒲团上因名”。 史料记载,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由峡州知州发起,筹措资金,开凿盘山石梯,在执笏山顶兴建金星阁,也就是玄帝观,祭祀太上老君,倡导国教。主峰上建有道观,而主峰与一座孤山之间有一座6米长、2米宽的石拱桥相连。 横跨在两山之间的石拱桥叫通天桥,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开始是木质结构,到清康熙年间,执笏山下的绅士刘开显捐资一百二十两,修了一座石拱桥,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如今的这一座? 据说,执笏山上的玄帝观为峡州(宜昌)唯一祭祀玄天大帝(又称真武大帝)的道观,而每年正月初九日和九月初九日为执笏山玄帝观庙会,也是香客四方而来,祭拜如潮之日。据地方志记载,玄帝观的经文是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人抢走的,道观的建筑是“文革”期间,被红卫兵小将们当做“四旧”给破了的。 半个世纪前,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我曾经和朋友们去过窗户洞,也爬过执笏山。就是忘记了是710研究所的小柳还是县化肥的小李给我们带路的。好象是饱餐了一顿好酒好饭,喝酒有了六七分酒意,就呼朋唤友、勾肩搭背地出发了。 窗户洞没什么好玩的,灰扑扑的山洞;执笏山上也是空荡荡的,就是风大,过通天桥的时候没一个人害怕,也许就是“酒壮英雄胆”。那时候眼力还行,空气质量尚优,站在山顶可以望见江北的宜昌市区。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宜昌市地名志》介绍,原红光港机厂,红旗电缆厂、六机部七一O所三单位在位于九码头上游约60米处设有一联合轮渡码头。水域长30米,设有长18米,宽6米的水泥趸船一只。渡运业务联合开设,轮渡停靠对岸五龙、谭家河、罗镜滩三单位的专用码头。 还有记载:白沙垴轮渡码头位于白沙垴市硅酸盐制品厂与宜昌棉纺织厂之间的江岸。系简易斜坡码头。渡运(机动木船)业务由宜昌县航运公司经营,对岸码头设在宜昌县罗镜滩。 白沙垴汽车轮渡码头位于白沙垴宜昌棉纺厂与市印染厂之间的江岸。岸线长100米,建有长120米,宽8米的水泥混凝土斜坡道,对岸码头设在罗镜滩。该码头由原六机部七一O所修建并使用,宜昌县化肥厂借用。 也就在那个年代,我曾经见证过艾家镇当年的热闹,也经历过因为大雾锁江,轮渡不能开航,要么站在江滩上徘徊,要么跑到九码头录像厅去看香港武打片等待云开雾散的尴尬。 那个年代,我经常从九码头乘轮渡过江,也多次在白沙垴乘汽车渡轮登陆罗镜滩。那个时候艾家镇罗镜滩渡口十分繁盛,每天都有710研究所、县化肥厂和宜昌油库等企业员工从城区到这里上班,也有好几百名菜农挑担提篮坐船去江北卖菜,还有联系业务、来做生意,和我这样走亲访友的,来来往往都得靠渡船过江。 罗镜滩渡口也带动了距离长江岸边仅数百米的艾家镇的崛起。虽然仅仅就是一条两边分叉、不到一公里的主街,虽然那个时候街道两侧还是以板房、土屋、平房为主,了不起就是些两三层楼的农家小楼。 可是商铺林立、餐馆、住宿、台球桌、休闲场所比比皆是,每到夜晚,灯红酒绿,歌舞升平。那时候人年轻、朋友多,交往广,也曾酒后和朋友们在这条街上勾肩搭背,长歌而过…… 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长12公里的桥(边)联(棚)公路就已延伸至艾家,但这个小镇的萧条是随着710研究所总部1992年从艾家深山里一跃而出,搬迁到江北城区去以后,其一直经营的客运渡船停运开始的。 随着2001年,夷陵长江大桥建成通车,2010年将谭(家河)艾(家)公路扩建成经过宜都到松滋的254省道,512路公交线路开通后,罗镜滩码头的轮渡生意就一年不如一年。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宜昌市出台了“长江大保护宜昌实施方案”,要求2020年底以前,长江沿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清零”。 虽然田田化工是一家经营正常、环保达标、赢利可观的企业,可是因为这家工厂地处城区集镇和临江地带,与居民点和江岸距离较近,加上江南艾家的整体规划,叫停也就是势在必行之事。 2016年10月,当时的宜昌市长、现在的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到田田化工现场办公;11月,田田化工生产装置正式关停; 2017年2月,田田化工发布公司解散清算公告;11月,市政府通过关于田田化工关停收储工作方案;12月19日 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装置现场拆除施工启动。 有报道说,得知眼前这座矗立了47年、近31米高的碳化塔将被拆除,以及宜昌已有25家化工企业关停,当地的居民连声叫好:“政府企业合了心,不愁江水不变清!”当然,这极有可能仅仅只是记者的妙笔生花。 因为这家工厂的关停,艾家镇昔日的繁华就随风而去,闹热的街道逐渐变得冷清和寂寞。 虽然据说还有数百名在伍家岗打工的艾家人需要每天乘船往返,可是随着艾家到仁和医院的513路公交车开通,随着“一桥飞架南北”的伍家岗长江大桥通车在即,2019年6月28日晚上8点,宜昌城区最后的一艘轮渡“海鑫号”鸣着长长的汽笛离开了白沙垴码头。 它的最后一个航班在岸边那些得知消息的人们的默默注视下,推开水面最后一次向着对岸的罗镜滩码头远去。 虽然艾家镇的变化使得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我有些认不出来,可我还清晰地记得罗镜滩码头的所在地。沿着那条长长的斜坡走下去,那斑驳的石坎上满是时光流过的痕迹,那破损的路面记录着曾经车水马龙、欢声笑语的过去。 生锈歪斜的系船柱、碾压破碎的路面还在告诉我,当年这里坚实的守候:无论整点半点,无论你来或不来,渡口都在这里,一如既往地默默等待。 据资料记载:位于艾家镇罗镜滩下游艾家村三组江边,当地俗称为“琵琶垴”的砂砾岩是个地质遗迹,系宜昌境内典型的白垩纪地质遗存,距今已有几千万年的历史。1960年被湖北地矿局石油队和石油部华北一零六联队命名为“罗镜滩组”。 琵琶垴为灰红、紫红、灰色厚层块状砾岩,也就是一堆约数十个大小不等形似混凝土的约百余平方米的乱石堆。光怪陆离,千姿百态使人惊叹。继去年点军十里红江滩被吹嘘为“宜昌的马尔代夫”之后,琵琶垴近期也被宜昌一群摄影人发现而突然窜红,他们称之为“宜昌的鼓浪屿”,被炒得沸沸扬扬。 如今的新传媒很厉害的,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和游人前往观赏留念。当然,在春暖花开、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的时候,带上家人和朋友去欣赏江南的菜籽花,品尝点军的美味佳肴,坐在礁石上以伍家岗长江大桥为背景拍照,享受地道的田野风光,何尝不是很好的出行选择。 那天我在夷陵广场登上到艾家镇去的512路公交车,起点站就被挤得满满当当,到金家台的时候人多的几乎关不上车门。车上至少有大半是带着相机、野餐盒、画得精致但不再年轻的脸,还有纱巾、彩衣和好心情相约去那个江南新增加的网红处打卡的,而那一片在枯水季节才露出水面的罗镜滩群礁,也因此变得好不热闹。 半个世纪前我就知道这堆约数十个大小不等、千姿百态、形似鹅卵石混凝土的约百余平方米的乱石堆,而且不止一次来过。我曾和朋友在这附近的一家农户吃过一顿红苕权当午饭,那是因为他家实在太贫困。只是每每经过,我还是对“罗镜滩组”的砂砾岩一点兴趣也没有,因为我去过厦门,知道琵琶垴与鼓浪屿其实没有可比性。 几乎每一个去到琵琶垴打卡的都会以田里金黄的油菜花和不远处的荆门十二碚为背景,更会将即将建成的那座伍家岗长江大桥收入取景框。好就好在这座大桥联通江北江南,艾家镇会因此从此揭开一段崭新的历史。 因为县化肥厂在罗镜滩岸边的建成投产,当时的宜昌县政府才会将艾家镇选址在距离工厂不到数百米的刘家村五组;因为有着710所的人员进出和县化肥厂数百人的衣食住行,艾家镇就变成了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卫中心。 正是春天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工农业生产红红火火,一些当时很时尚的录像厅、发廊、舞厅也就顺势而起,每到夜晚,镇上也是灯红酒绿,很是热闹。 都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710所的出走,田田化工的关停,使得这里的繁华戛然而止。不过当年风华正茂、如今已变成白发苍苍老者的我的那位艾家朋友对未来依然很有信心,用他的话说,艾家镇拥有核心竞争力。因为这里的田田化工和油库都会分别搬迁到枝江姚家港,这里将建成宜昌船舶工业园。 按照规划,宜昌船舶工业园选址艾家镇沿江地带,东南至艾家镇油库,西北至宜昌铁路大桥桥头,西南至自然山体和三峡翻坝公路,东北以长江为界,涉及艾家村、刘家河村、桥河村3个自然村用地。将会有中航集团船舶重工总公司旗下的宜昌船厂和红光港机厂两家大型企业强势入驻。 我朋友所说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艾家人口较少,66平方公里只有8000多人,使得整个城市开发土地成本较低。 而宜昌城市规划也指出:艾家片区与未来伍家岗中心区隔江相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形成未来沿江天际线的绝佳条件。未来将延续点军新区沿江界面,结合顺江与垂江的区域景观轴线,随着地块滨江城市标志空间的建设,将形成长江画廊的迎宾级景观界面。 被纳入宜昌中心城区只有20年历史的艾家镇恰在2001年建成的夷陵长江大桥与20年后即将于2021年7月建成的伍家岗长江大桥之间。 这座跨度达1160米,桥宽31.5米、概算为33.66亿元的宜昌市第9座长江大桥不仅是宜昌“内、中、外”三级快速路环网的重要点工程,而且在大桥两头还分别增设了点军江城大道立交桥与伍家岗伍临路立交,这将大大提升这座大桥与宜昌城市道路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大桥将彻底改变江南艾家这片土地的模样。 生活在长江边上的人,都会对轮渡有一种久远的回忆和情怀。汽笛声响起,轮渡在江面上缓缓转弯,大江两岸的景致就在眼前像摄影机似的转动,变成美不胜收的风景;有浪花将渡轮起起伏伏,有水鸟在船尾盘旋。 等到汽笛声再次响起,已是靠岸前的提醒,每一个乘客都站了起来,即将结束这段短暂的旅途。半个世纪以后,有谁还记得当年那段千年才有的“同船共渡”?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大南门、九码头、白沙垴还是罗镜滩,每一个宜昌人都有着码头情结,而在每一个渡口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许是你的,也许是我的,故事开始的时候,或许有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人却还是曾经的少年。 看过江帆过尽,听过艄公的号子,经过潮起潮落,即便是渡轮渐行渐远,可渡口仍在;一桥高架,天堑变通途更是一种飞渡。 落日时分,江风习习,残阳在江面金蛇狂舞,风中夹杂着江水特有的气息。站在已变得寂寞的罗镜滩码头上,看江水清澈透底,听细浪拍岸,抬头就可见下游两公里处的伍家岗长江大桥的巍巍雄姿。 佛说:人这一生都是在“渡”。渡人,渡心,渡自己!渡轮是渡,大桥也是渡;坐船渡江是宜昌人的过往,那是一种久远的眷念;乘车渡江也是渡,时代和科技进步赋予了一桥飞渡更新更快更好的想象和未来! 无论是天南海北的朋友,还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艾家欢迎您!崭新、富饶而美好的艾家欢迎您!(202104) 感谢炎黄宜昌、经济专委会、红色专委会、点军文联、宜昌往事的大力支持;感谢李明义、罗洪波、郑伟明、王新的友情协作;感谢路华、胡可宁、岳东良、刘曙松、荒年、深山含笑的照片提供,谢意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