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三线第二代 1965年的春天,新中国第一代三线人,怀着对年青共和国的忠心赤胆,背负神圣的使命,抛却大都市的繁华与优越,义无返顾地踏上三线之路。年幼的我们,跟随父母坐着绿皮火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遵义,开始了建设大三线、艰苦奋斗的创业生活。 当年只知道内迁的地点是凯山,具体地方不知道,直到拿到火车票,才知道凯山就是遵义。 上世纪60~70年代的生活供应全国都很匮乏,当时的贵州更是苦不堪言,连牙膏、肥皂、酱油这些日常用品都没有。一家一个月一斤肉票,就这还不保证供应。每次去买肉,都是一次战斗,买肉这天,早晨五、六点起床排队,到了八点,一开门挤得人山人海,秩序很乱,凭力气向前挤。那时我们还小,几乎每次都会被挤哭,家里男孩子多的就占优势了。 从艳阳高照的北方来到遵义,首先不适应的就是“天无三日晴的气候”,感到郁闷,压抑。一连十几天甚至个把月见不到太阳,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最难过的是冬天,气温不算低,但是很冷,那种从心里往外冷,人都冷透了。洗的衣服几天都干不了,都有馊味。听妈妈说,那时候很不习惯经常偷偷的哭。
五十年后的今天,那份难以忘怀的三线情缘,让我们二代三线人又相聚在遵义,共叙儿时的故事。 参观1964纪念馆,回顾那艰苦的岁月,感慨万千。 父辈们打下的坚实基业,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儿女继续发扬光大,三线艰苦创业的精神代代相传。作为三线二代的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具,是那么的熟悉、亲切。 红宝书还是那么的爱不释手(就像拿到了房产证,哈哈😄…),忠字舞跳起来还是那么的娴熟、带劲、耐看! 当年的小屁孩,如今,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 群主大哥热情激昂的舒发情感。 回忆过去,有说不完的故事。那时候,我们转业来的家属都住在梅岭厂家属区,父亲们多数是在基地的各个点上工作,分散在山沟里的单位,工作、生活环境非常艰苦。由于任务重,基本上都是一二个月才回家一次。妈妈早出晚归干工作,无暇顾及我们,差不多都快成了"野孩子"😄。我们每天放了学都在外面疯玩,梅岭水塔、后山上是我们的乐园。 有一次,小姐妹们结伴去四局三公司后山坡上挖荠菜,在农民的菜地里,荠菜长了很多,大家只管埋头挖,不小心一个小姐姐滚到粪坑里,粪坑不小但不是很深,大家找了根棍子折腾半天才把她拽上来。结果回家我们都挨了顿骂😄 记得五中山上种了几棵苹果树,小青苹果还没成熟,我们一帮小孩爬上树摘果子,咬一口又酸又涩的,后来被看山的人发现,拿着棍子追过来,吓得我们连滚带跑,摔得鼻青脸肿,怎么回的家都不知道了。 每当妈妈做好了饭,总会扯着嗓子叫小名:青诶、刚诶,快回来吃饭了,都野哪儿去了?那洪亮的声音不亚于歌唱家😁 现在好了,这些都是历史了,都是回忆了,都是故事了,都是笑谈了。有了过去艰苦的历史,更显得今天的幸福和甜蜜。 相聚是短暂的,三线情缘是永恒的,期待下次再相会!!! 感谢群主大哥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组委会大姐周到细致的工作,为我们这次快乐聚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