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里坊制活化石”

珍珍惜惜

<p class="ql-block">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一座天然环境优越、十分美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古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p><p class="ql-block"> 福州“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2200多年的岁月风华给福州古城留下历史遗迹众多,全城内现有不可移动的文物4746处,历史地段19处,历史特色建筑428处。而坐落于福州古城中心的三坊七巷正是福州古城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里坊制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有着“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福州古城的中心,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古街,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作为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p> <p class="ql-block">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为了“衣锦”。</p> <p class="ql-block">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文儒坊。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著名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故名文儒坊。</p> <p class="ql-block">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p><p class="ql-block">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郎官巷,七巷之一,位杨桥巷南,南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p> <p class="ql-block">  塔巷,七巷之一,位郎官巷之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名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p> <p class="ql-block">  黄巷,七巷之一,位塔巷之南,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280-375年)又名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837-920年)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p><p class="ql-block"> 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都曾居巷内。</p> <p class="ql-block">  安民巷,七巷之一,位于黄巷之南,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安民巷。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p> <p class="ql-block">  宫巷七巷之一,位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跟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p><p class="ql-block">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改名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p><p class="ql-block"> 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最有特色的还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 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映衬着历史上福州学子勤奋学习,夜半耕读的生动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见证,也是闽江流城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历史人文荟萃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这里有陈衍诗中的“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严复笔下的“投老还乡卧小楼,身随残梦两悠悠”,还有林觉民魂牵梦绕的“窗外疏梅筛月影”、冰心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p><p class="ql-block"> 作为福州的游子,此时我穿行于三坊七巷古巷幽深,古厝错落,通幽曲径的石板小路间,仿佛穿越了遥远的时代,倾听而沉思于历史的“开风气之先、谋天下永福”的热血故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