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军涞涿支队政委郑君——学党史忆家史缅怀先烈奋进新时代

范阳草民

<p class="ql-block"><b> 七绝•砥砺前行</b></p><p class="ql-block"><b> 盛世清明浩宇穹,百年砥砺党旗红。</b></p><p class="ql-block"><b> 重温党史谈家史,世代传承振汉风。</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4月4日</b></p><p class="ql-block"> 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云:“纯孝之性发於自然,动静云为,必咨训典,起居出入,不忘先烈“。(司马光著《资治通鉴》)</p><p class="ql-block"> 习主席教导:”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孙女听家史 缅怀先辈)</p> <p class="ql-block"><b>  前言:学党史,忆家史,感党恩,励后人。</b>今年庆党百年,全国各地都举行重大活动,缅怀先辈,是一次学习中国史和党史的契机。</p><p class="ql-block"> <b>我们普通人,只有从历史书籍,或身边前人的艰苦斗争,为国奉献的经历中,感受党的伟大,</b>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b>我们缅怀了父母。</b>又一次与孙女一起回忆了父辈们,为了民族、人民的解放,历尽艰辛,不记个人沉浮得失的事迹,我想这就是“中国魂”,就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b>缅怀英烈事,重温党史艰,激励后来人,奋进新时代。</b></p><p class="ql-block"> (孙女作画缅怀先烈)</p> <p class="ql-block">  一、投笔从戎</p><p class="ql-block">  父亲郑君,字福顺,生于1923年,涿州岐沟村人,也就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宋辽岐沟关之战”的岐沟。读父亲郑福顺(郑君),就是一部涞涿抗战、解放战争革命史的缩影。我们真的敬佩父辈们那深深的家国情怀,15岁投笔从戎,以身许国,舍万贯家财支援涞涿人民抗日政府的建立和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守机密,不能说,受委屈,不埋怨,一家三口,因叛徒汉奸告密,惨死在日伪和蒋匪的屠刀下,家仇国恨,在他们心中真是国家利益高过天,人民是革命者最深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1937年在东古丘上高小,成为王巍老师的弟子。参加了小学教师、共产党员、职业革命家、朝鲜人王巍(朴一禹)组织的路西涿县教育界师生“抗日军政训练班”,并追随王老师开展反日宣传活动。卢沟桥事变后,当时涞涿地区出现了十几股民间抗日武装,涿县教育界也曾组织了《教师抗日救国联合会》,但后很快被日伪绞杀,1937年9月,日军占领涿州并发生了数起惨案,王巍就以东古丘学校为依托,因他有参加东北延吉抗联根据地丧失的经验教训,文修武备,就仿照抗大模式,联系周围学校老师学生,组织抗日师生开办了“军政训练班”,这些成员大都成为涞涿抗战的中坚力量。因王巍学过“拳脚”,他一个外国人,在校时也只是教授体育和算数。</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父亲郑君(郑福顺)随王巍老师一起,过涞源到五台山找杨成武邓华的八路军<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加八路并入党,</span>王巍任邓华支队民运科长,郑君任科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月引领挺进冀东开辟雾灵山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邓华支队,</span>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西集结等待岳北的宋时轮支队。返回平西后,期间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王巍任“宣涿怀”联合县长,父亲任秘书。</span>王巍:朴一禹是朝鲜人,涞涿首任县长,回国任内阁副相、次帅,就是到中南海请求“抗美援朝”的“朴特使”,任志愿军副司令副政委,后遇难。</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父亲郑福顺(郑君)与王巍随八路军四纵挺进冀东参加暴动,王巍任蓟县县长,父亲郑福順任县政府秘书兼“第十六抗日暴动总队”政委。10月冀东暴动失利,八路军四纵又返回平西,王巍任八路军四纵平西政治工作团团长,父亲任政治工作团秘书。</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深入敌后,参与策动原国民党四区陈琳等进步人员参加八路,在涿县马踏营创建了平西第一个平原抗日区公所。1939年5月,统战策动地方民间武装“农民联乡自卫团”,改造为共产党公开领导的涞涿第一支抗日武装——八路军“挺进军涞涿支队”,属八路军挺进军序列,父亲郑福顺(郑君)任第一任政委。因父亲郑福順需要协助王巍老师,给山里大部队筹集粮食等供给,创建“涞涿县”,待队伍稳定后,就调走,接任的第二任是江西籍长征老红军,八路军四纵十一支队三十三大队政委的李致远 ,后任过七团政委,开国少将,解放后曾任河北军区副政委,(《涿州人民革命史》67页《平西抗战史》46页)。1939年11月底,肖克司令员撤销支队番号,以挺进军各支队为基础,编成四个主力团 ,即六团、七团、九团、十团,以“挺进军涞涿支队”为基础,与十一支队三十三大队一部,编为挺进军七团,因为组建“挺进军涞涿支队”时,三十三大队二营营长王德林就任副支队长,十一支队还调任了各中队的政工干部给予加强,故当地称平西老七团为“涞涿子弟兵团”。1940年2月,为解决粮食等供给及畅通京津通往平西的红色通道,王巍和父亲郑福顺(郑君)等根据形势的迫切需要,创建平原抗日政府“涞涿县”,王巍任县长,郑君任秘书,父亲不得不离开他亲自参与创建的队伍 。1940年5月为了使政府合法化,采取民主选举方式,建立了“涞涿抗日民主政府”,职务继任。县域划分为七个区,父亲郑福顺(郑君)兼任七区区委书记、区长,1941年3月由董一欧接任区长。一度形势紧张,根据地大大缩小,不得已“涞涿县”与“房良县”合并成“房涞涿县”,因这时涞涿县一部分成了敌占区和大部分成为游击区,房良县大部分是山区,县政府在其地盘深山老林的偏僻山村,隐蔽且是仅存的根据地,所以合并后县的主要领导以房良县的人员为主,父亲就任负责敌工和情报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到48年路西涿县解放前,父亲先后任四区第一任区委书记(《涿州抗日战争史略》230页),县长秘书,1943年2月毕业于“抗大”二分校第四期,城工部长,华北社会部平西情报组组长,“新涿县”三区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书记,对外称涞涿抗敌后援会主任,这是为了符合国共统一战线,党的活动秘密开展,遵守党确定的白区和战区 “三勤”“三化”的策略,“三勤”,即勤业、勤学、勤交友,“三化”,即职业化、社会化、群众化,以及谍报布局的长期潜伏、以统战带动情报、策反与情报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更是由于44年抗战形势大大好转,已进入大反攻阶段,10月房涞涿三县分建,成立涿县(路西),但由于当时的政府、县委的领导不力,他们都是外域人,不懂的游击区与敌斗智斗勇的方法策略,有的书记县长就是个兼职只是个名分,根本没有到过涞涿平原地区,致使44年底至45年初,本来抗战胜利在望,可是“涞涿”确遭受日伪残酷报复,陈琳、陈辉等多名老抗战骨干牺牲,队伍叛逃的叛逃,叛变的叛变,涞涿抗战遭到巨大损失,上级很是不满意,不得不把他们调走,才使用本地干部,董一欧任抗日民主县长,郑君任抗敌后援会主任即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誓言无声, 英雄无语 。上面这段历史很多人不知道,记述历史,研究历史,还原历史,当地党的工作中的经验胜利应当歌颂,但是惨痛教训也必须记取,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写历史的才可称专家学者。还有的后来的撰史者说我们访问了当地的老百姓,有的事儿他们没说呀,还有些情况说不知道。父亲说的好,要是连他们都知道了,那还叫“地下工作者”,那么多汉奸特务整天盯着我们,那样的话我们的脑袋早就搬家了。说到这儿,不得不说说父亲郑福顺(郑君)在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发展、坚持和巩固中的另一大贡献,这就是当年在党内军内扩大化的残酷“审干锄奸”运动中,以他“纯八路”的老资格,出面作证、据理力争,不怕得罪“上级”、不记撤职调位,顶住左倾路线无限扩大的巨大压力,保护了数百名“受审”的干部和骨干,包括如今大家都知道的一些抗战英烈。因为我们“涞涿”地区的抗战干部和骨干,大部分是由父亲郑福顺(郑君)参与统战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自发的地方武装的散兵游勇、从敌占区到平西投身抗战的知识分子或被策反的伪军,所以“涞涿”干部和抗战骨干,绝大部分在审查名册,是受审对象。就连你为了获取情报,策反伪军,化妆侦查深入敌营戴过几天伪军的帽子,穿过几天敌军的军服,都有人打小报告,被叫去严厉审查,搞得人人自危,这时上级会出面告诉他们这是党的秘密,不需要你们知道罢手。这也是后来涞涿出身的干部不被中用或被借口调出的原因之一,这一诟病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当时知道这一情况和锄奸部的一些过头做法,我父亲郑君对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做法相当不满,坚决抵制,本来抗战形式这么严峻,怎么自己人还整起自己人来了,当时很是不理解。当然也不是一味地抗争,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亲自找到坐镇平西的锄奸部长,说理找尚方宝剑,以情动人(我们也不必指名道姓,后一些做法就是部长叫停的,他是老红军,妻子在日伪大扫荡平西、平北时在柏崖村被日伪戳死,他的儿子被扔到开锅煮死的。他们都是革命功臣)。再就是故意把一部分最危险的干部“派到涞涿游击区或敌后去执行任务”,追问起来就说被他派去到敌后搞粮食、物品、弹药和情报去了,那些人说为他们审查设置障碍,父亲怼他们说,你们不要粮食、不吃饭啊?也就是让他们找不到想方设法把干部保护起来。这些事儿老人家在世时不让说,说都过去了,因这事儿牵扯到后来任职高位的领导干部,父亲说我当时就坚信党,个别干部只是执行过程中的路线错误,他们不是坏人,再说我们个人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也是我的党性使然。我也是犹豫着拖了多年,认为还是告诉大家好,解除大家的疑惑,弄明白我们“涞涿”的一些事儿,也就是平西抗战的最前沿和最惨酷的地区是涞涿,粮食供给靠涞涿,最著名的抗战英烈出在涞涿,怎么平西抗战写涞涿的文字较少。照当年任过八路军129师政治部锄奸部科长、解放后任过公安部长的刘复之老革命回忆《在八路军锄奸部》一文中都说:“随着延安“抢救运动”的影响以及太行区党委党校开展的坦白运动,整风运动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人人都要接受审查,查历史、查政治问题,进行坦白交代。”在他82岁时出版的回忆录中,谈起这段历史,心绪仍然难平,他在回忆这段历史说:“这是一场搞逼供信的悲剧,自己人整自己人。不重证据,只信口供,是一种顽症,是一种历史现象,搞得不好的话,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会重复发作。”因此,各地的分区的保卫部变为“锄奸部”,平西“锄奸部”对同志审查的手段也是十分极狠。再就是当年的干部可不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书记县长的工作条件,不能拿如今坐着轿车,拿着公务员的薪金,坐在办公楼里老板椅上办公的官员,大门口还有保安的阵势,那时的书记县长公开的职务,可能是一个小学教员,也可能是一个做小买卖的商人,还可能就是种地的农民,就是吃着自家的饭,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着抗日杀敌的事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地下党,更没有现在一把手二把手的座次之分,只是按照上级党的指示,各自做好自己范围的工作。比如“新涿”县长杨铁,公开职业就是一个卖豆腐的普通人,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涿县林彤老县长,当年的公开职务就是教员,都是提着头闹革命搞抗战。解放战争的1946年初,国民党发动内战,涿州又沦陷,为反内战,5月,林彤从冀中调任涿县县长,家父任秘书、华北社会部平西秘密情报站站长。参与了路西涿县早期党的组织和人民抗日政权的建立和巩固,<b>是平西抗日根据地“涞涿”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武装的创建者。</b>是目前知道的在涞涿本土坚持了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全过程的唯一本地人士。读父亲郑福顺(郑君),就是一部涞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1948年夏,涿县路西已全部解放,受组织派遣秘密潜入北平,为解放北平获取情报(我敌工刘光人获取的敌布防作战计划情报。刘光人:我敌工人员,化名方明,刘泽民等,时任傅作义华北剿总机关报《平明日报》军政要闻记者。文革后期平反曾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和购买药品等禁品,乘火车返回“涞涿”时,由化名凉风(梁峰)单线联系的情报人员(阎塘 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房涞涿情报站负责人, 曾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乘警”护送,紧急暗示被特务发现准备抓捕,在松林店北跳火车身负重伤,由当时的县长林彤(1907—1996,曾任北京市高检院长、高法院长、政协副主席)安排,到房山的下滩村养伤。<b>父亲参加和参与了涿州(路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所有重要斗争和重大活动事件。</b>后由国家供养直到离世。</p><p class="ql-block"> (学党史 感党恩)</p> <p class="ql-block">  二、任挺进军涞涿支队政委</p><p class="ql-block"> 先辈革命史记:父亲郑福顺(名 郑君、字 福顺)是老八路。1938年2月,时15岁,跟随老师王巍,从“涞涿“出发过涞源到五台山(晋察冀)找杨成武、邓华的部队,参加八路军。在平西涞涿创建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并加入共产党。王巍:又名朴一禹,朝鲜人,化名王巍,朝鲜沦陷后逃亡东北,在延边中学任教抗日加入中国共产党。9.18事变后逃入华北,卢沟桥事变前后,深入到北平南口扶轮学校,涞涿边境的村庄学校,以小学教员为掩护,边教学边从事抗战动员活动。要知道,那时没人发“工资”,当老师能争几斗粮食维持生活,从事敌后秘密工作(如抗战时期新涿联合县区长杨铁烈士,当时就是个买豆腐的)。是第一任涞涿县长,党的七大代表。后回国任副相、次帅,是他当年到中国借回了由朝鲜人为主组建的东北军的两个师,壮大了朝鲜的武装力量,1950年又到中南海向毛主席请求出兵援朝的,任志愿军副司令副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b> 一天郑君告诉王巍老师,听山里赶羊贩山货的人说涞源那面有八路军,闹得挺厉害的。1938年2月,王巍老师带着郑君等学生,从“涞涿” 出发过涞源到五台山(晋察冀)找杨成武、邓华的八路军队伍,任民运科长,后引领邓华支队返回平西,等待岳北的宋时轮支队期间,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王巍(朴一禹)任宣涿怀联合县县长,郑君任政府秘书。</b><span style="font-size:18px;">19</span>38年5月,王巍老师带着郑君等学生,又随四纵参加冀东暴动,任过短时间的蓟县县长,冀东失利,再返回平西,王巍当了平西政治工作团团长,父亲郑福顺(郑君)任政治工作团团长的秘书。首先,父亲主持参与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陈琳的原国民党涿县四区,经过统战,在马踏营建立了涿州平原第一个党领导的抗日区公所。</span>1940年1月,王巍任涞涿办事处主任、县长,郑君就是他的秘书,从此隐名埋姓,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曾用名:郑君、郑惠民、郑志光、姜平、江林、温元满等。人们熟悉的是“郑君”这个名字,因为1939年5月,住马踏营的民间抗日武装“农民自卫团”,被王巍政治工作团统战改编为“挺进军涞涿支队”,父亲郑君前期秘密从事了统战争取工作,收编后报肖克司令员批准,被王巍县长指派,<b>任第一任政委</b>,是涞涿人民政府抗日武装的创建者。当时还兼任平西抗日根据地“涞涿县”七区区委书记(1940.6—1941.6)、区长。41年3月,由被日伪扫荡摧垮后参加“八路“的民间抗日武装“联庄会”司令何灿的秘书董一欧接任区长。后日伪围剿平西根据地,形势严峻,涞涿县和房良县组成了“房涞涿联合县”,区域重新划分,郑君是“房涞涿县”四区第一任区委书记(1941.6—1942.11),后任负责秘密从事敌工和情报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对外称抗敌后援会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党派冀中安平籍老革命林彤(1907—1996,后任北京市高检院长、高法院长、政协副主席)来涿县(路西)任县长,郑君又任林彤县长的秘书。</p><p class="ql-block">(为民族 人民解放奉献一生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三、反围剿</p><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八路外围组织“农民自卫团”,围绕投日还是从共的问题发生内乱,司令韩德义被副官打死,准备欺骗队伍投日。在涞涿边境进行抗日根据地开辟工作的十一支队的王巍政治工作团,对受蒙蔽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b>随即把这只队伍改编成八路军“挺进军涞涿支队”,当时郑君被指定为政委,四区区公所副区长杨振友(河间人)任支队长,是涞涿第一支人民政府领导的抗日武装。</b></p><p class="ql-block"> 1940年10月,百团大战后,日伪疯狂报复,对根据地大扫荡。更名为“涞涿独立营”的涞涿支队,在家乡岐沟东面的常村、贾庄、韩村一带参加“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后,开辟新区战斗失利被打垮,一中队副中队长张庆云带30多人投敌,三中队长刘新民叛变投敌成了伪特务队长,只有二中队长肖炳林带部分队员突围过河到果园一带,郑君随王巍县长紧急到山外的东城坊一带,接回了突围出的人员进山休整。这时驻岐沟的八路外围抗日武装“联庄会”也被缴械,郑君等人被王巍县长指派秘密潜回本村,接出了躲藏的司令何灿的秘书董一欧、中队长郭宗善、警备副队长何才等人,进山投奔抗日政府,“联庄会”保存的人员与独立营突围出的人员,<b>整合成“涞涿基干大队”,一中队长孙庆丰任大队长,二中队长肖炳林任副大队长,郭宗善任第二大队长。</b></p> <p class="ql-block">  四、反扫荡</p><p class="ql-block"> 日伪对根据地“铁壁合围”的大扫荡,涞涿抗日到了极度艰难地阶段。1941年2月,由于王巍县长赴延安参加“七大”,经他推荐,冀热察区派冀东人卜庸到涞涿代理县长,他只任两个多月就回冀东了,后牺牲,3月由东北人挺进报经理许烈代理县长,6月也到平北任龙赤县长。为了恢复严重破坏的涞涿根据地,肖炳林带一、三大队到岐沟东面他的家乡泽畔一带,郭宗善的二大队,到他熟悉的岐沟一带的七区反扫荡,打击日寇,瓦解伪军,围困岐沟城。这时岐沟一带是涞涿县的七区。后董一欧接替郑君任区长,郑君还是政府秘书,但还兼任区委书记。因是岐沟人,<b>作为区干部,被派跟随郭宗善的二大队进行恢复七区根据地的行动。</b>8月,在反扫荡的战斗中,在东古丘村外,二大队被日伪打垮。郭宗善、郑君、梁春华三人紧急向西撤。当到一坟地时,郭队长忽然停下来,站到坟头上想看看还有没有我们的人撤过来,这时,敌人密集的子弹打断了他的双腿。郑君和梁春华背着郭队长,撤到东西古丘两村中间地带的运粮河道,郭宗善说我走不了了,你俩赶紧逃,不然咱都活不了。两人拼死也不放弃队长,说死就一起死。郭队长见说不通,拔出抢来朝自己开了枪,悲壮的牺牲了。二人没了辙,慌乱中用土埋了队长的头,顺着河道向北面赶紧跑了。</p><p class="ql-block"> (风雨艰辛 维家系国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五、从事敌工工作策反伪军反正</p><p class="ql-block"> 1941年6月,在日伪猖狂时期,郑君参与成功策反了驻扎岐沟的伪中队长李春芳岐沟反正。1940年秋,八路的外围组织何灿的联庄会被日伪摧毁后,涿县伪县长杨开明和警备大队长万鹏飞,对根据地游击区大扫荡后,命令参加围剿我“涞涿独立营“的李春芳(辽宁丹东凤城县李家堡子村人)中队,占领岐沟。为反扫荡,瓦解伪军,王巍县长的涞涿政府派郑君和董一欧等本地干部,秘密潜回家乡,深入他们熟悉的岐沟开展敌工活动。他们了解到,伪军士兵大多是被抓来的本县人,也知道八路的厉害,怕秋后算账只是没有办法。还了解到李春芳是“九一八事变”后逃到关内的,有一样的国仇家恨。又了解到他的警卫副官马庆恩,也是关外一起逃过来的,马庆恩也是辽宁丹东凤城县大东沟人,对促成这次起义有功。马副官为了队长的生活,常走街串巷搞东西,爱喝个小酒。郑君和董一欧等敌工人员,就秘密和他接触套近乎,还许诺给他找个媳妇,后马副官果然在岐沟娶妻落户安家生子,是今退休教师马春海的父亲。向县长王巍(朴一禹 朝鲜人)等领导汇报后并向上级报告,挺进军司令员肖克和冀热察党委书记马辉之也给予了指示 ,因挺进军主力执行的是“山地游击战”,都在平北、岳北山区抗击日军,说对付百八十个伪军由地方政府自己去解决。在由县基干大队围困袭绕岐沟城的同时,加紧攻心战,他们给伪军头目和伪保甲长,以八路首长的名义写了策反震慑信。进而通过马庆恩进一步接触李春芳,策动反正。就这样通过马庆恩,很快以朋友名义接触李春芳。前期王巍县长还扮成八路首长与李接触。此人先是对我方人员通行开绿灯,岐沟名义上被日伪占据,实际是八路的秘密联络站和红色物资转运站,不久就同意反正。41年春,将李春芳的的夫人吴树春和女儿,秘密接到岐沟。1941年6月1日,岐沟300多名伪军(实际当时还剩100来人,真正到根据地的只有十几人)成功反正奔赴抗日根据地。只是李春芳的铁哥们,小队长姜文龙(东北人)不愿参加八路,李说你随意,二人挥泪道别。</p><p class="ql-block"> “伪中队长李春芳岐沟反正”,是在日伪大扫荡时期伪军的起事反正,在全国尚属首例,壮大了平西抗日力量,在涿县及冀热察地区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沉重地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p><p class="ql-block">(幸福生活安度晚年含笑九天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b>  六、武工队深入敌后锄奸筹粮</b></p><p class="ql-block"><b> 与陈辉烈士、肖炳林、董一欧等一起,是敌后“武工队”的骨干。</b>陈辉1940年10月百团大战期间到平西根据地涞涿县时,郑君作为县政府秘书第一个接待的陈辉。1942年初,为了打破日伪实施的“囚笼政策”和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解决军民的吃穿问题,上级和县政府决定组建武工队,深入涞涿平原虎口夺粮。1942年6月,郑君同肖秉林、董一欧、何才、刘福田、赵庆祥六人,先行深入敌后到四、五区了解情况,为政府向敌后开展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依据。1942年7月,回山里汇报后又根据指示,同沟外(封锁沟)武装工作委员会人员,带十几名富有武装斗争经验,并熟悉涞涿平原情况的干部,再次进入敌占区的四、五区,恢复关系,建立联系人;铲除部分顽固的敌伪保甲长和叛徒,震慑敌人,振奋人心;利用关系,打入敌伪,安插内线;协助抗日村政权征集粮食,护送到根据地。1942年11月初,组成了武委会领导下的“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郑君与陈辉、肖秉林、董一欧及几十个武工队员一起,再度出山到四、五区开展工作,征集数十万斤粮食运到根据地,有力地保证了抗日军民的生活。郑君和陈辉成了年一年二的朋友,还常学着写诗投稿平西刊物“挺进报”。陈辉由于叛徒出卖牺牲后,郑君同城南武工队长董一欧,区长王文哲等气愤填膺,无限悲痛,遵照上级命令,带领队员,急忙赶赴去年就已是“新涿县”三区的松林店,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让一部分人员掩护,由三个人实施,取回了被敌人挂在枯树上示众的烈士头颅。其实当时抗战已进入反攻阶段,伪军夜晚也不敢随便出来行动。但涿州城里和新城县的王凤岗还占据着这里,就暂时埋到四区北马村村北当地叫香堂的破庙的西墙根,待后安葬慰藉烈士的英灵。</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政府和当地人民,在陈辉的牺牲地,松林店村北通往夏辛店方向的路旁一大坑边,为陈辉烈士立了碑。<b>五几年,曾任过涞涿宣传部长的作家戈枫,经曾任过平西“挺进报”战地记者、解放后涿县第一任宣传部长、还任过河北日报保定站站长的刘德明,取走了藏在郑君家里遗存的陈辉诗稿,交给了诗人田间,58年由田间等与其他诗稿一起整理编辑,出版了陈辉诗集《十月的歌》。</b>都知道在碑下的土冢里,长眠着抗日勇士的英灵,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去为烈士扫墓,为土冢敷一抹新土,献上一束鲜花,追忆那段悲壮的故事。如果不是前辈们的讲述,年青人不会知道,这里只安葬着烈士高贵的头颅。陈辉烈士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英姿父亲 浴血平西)</p> <p class="ql-block"><b> 七、护送爱国人士国际友人到解放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抗战期间护送多名爱国人士到根据地,购买急需物品,获取情报,打通据点内线。</b><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段时间,郑君秘书室主要是做外勤,同军区及外县联络,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同董一欧一起,利用是本地人人熟地熟情况熟悉的优势,做买卖为政府购买物品筹集资金(实业科就是干这个任务的),进北平购买根据地需要的枪支弹药,笔墨纸张,食盐药品等物资,这时董一欧已任实业科长。另一重要任务就是护送平津爱国人士到根据地参加抗战,掩护平津地区的领导,通过涞涿四区,经涞水,易县到达晋察冀根据地或到延安开会、汇报工作。</span><b style="font-size:18px;">郑君曾掩护过数十名重要人物通过这里到达解放区,其中就有1938年,掩护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到平西根据地,后去了延安。1942年初,郑君护送国际友人林迈可和妻子李效黎,平安到达平西根据地,萧克将军身边。</b></p><p class="ql-block"><b> 利用亲戚朋友的关系,打通炮楼和据点的内线,为拔除炮楼据点做好准备。</b>如联络打通了松林店据点的警备中队长付国,是郑君的亲戚苍牛屯人;横岐据点的伪军班长田济勇,是邻村离着五里地榆林村的亲戚,孙庄据点班长郑富,是岐沟本家,都发展成为内线,为八路通行提供方便,就是他们在我武装攻打据点炮楼时,放下吊桥,打开楼门,使县大队攻进去拔除据点,他们都为端除据点,赢得涞涿地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44年9月,抗战局面好转,房涞涿三县分建,涞水山外和涿州西部组建成涿县(路西)。前期由于领导不利,日伪反扑涞涿损失很大,上级很是不满意。1945年5月,调整实业科长、城南武工队长董一欧任县长,郑君前期还任负责秘书室、敌工和情报工作的县委副书记,但主要是瓦解敌伪,为队伍征集供给,后调任县委书记,对外称抗敌后援会主任。为了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同涿州人民一样,艰苦抗战的干部和家庭,都备受煎熬,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肖秉林家九口遭日伪关押拷打,夫人家一老人被日寇狼狗咬死。父亲<b>郑福顺(郑君)一家三口,因追查他是八路,为根据地输送物资,惨死在日伪的手中。</b>第一位妻子刘秋菊,大雪天被拉到院子拷打逼问郑君是不是八路,让交代他和游击队的下落,被考打后流产大出血死去。第二位妻子郭文香,和前妻大舅哥武功队员,新城松林村的地下党员刘福田的妻子,被新城王凤岗的伪地主还乡团的乔刘凡大乡队拉去审问,百般折磨侮辱后,被乱枪扎死。老父亲郑兰庭,因家是佃户生活困苦到北平打工,成为一家知名文化用品店铺的大掌柜,店铺成了我党平西和涞涿进京人员的落脚点,与北平地下党的秘密接头地点,因为秘密为郑君从北平运送笔墨纸张到平西根据地,有通“八路”之嫌,被国民党军统特务威逼惨害在北平。</p><p class="ql-block">(抗战涞涿政府人员在区长刘德明家)</p> <p class="ql-block"> 八、反内战</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林彤到涿州任县长(后任北京市高检院长 政协副主席),郑君是他的秘书和“参谋”。这时正是国民党下山“摘桃子”,抢地盘的时候,涿县和新城的伪军都变成了“国军”,有国民党撑腰,大肆杀害革命干部、共产党员和贫协骨干。涿县“接收大员”崔世昌,从重庆飞抵涿州,就任河北省第六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任命刘剑生为国民党涿县县长,并组建了1000多人的保安大队和警察大队,网罗逃亡各地的地主和“曲线救国”的伪军,组成了2000多人的“还乡团”、“暗杀团”的反共先遣军,勾结心狠手辣的新城县长王凤岗,南北呼应,一时间甚嚣尘上,阴云密布,几天时间,就枪杀和铡头村干部和农会骨干上百人,人民政府又撤到山里,生活极度困难。</p><p class="ql-block"> 因董一欧,肖秉林等长期战斗在涞涿老革命,都调出了涿县(路西),林彤又是冀中派来的,情况不熟悉。<b>为了打开局面,郑君等陪同林彤县长潜入四区,隐蔽岐沟,地窖聚员。郑君建议并执行任务,到宛平县请回肖秉林回来任县大队长。又陪同县长到冀中班师请求支援,</b>冀中派出十分区75团,与肖秉林率领的县大队、各区小队联合行动,开始对平汉路涿县境内的下胡良,至新城县的高碑店以内的6个岗楼和2个据点,发起猛烈的进攻,捣毁了铁路,一度解放了松林店、高碑店两个长期被敌伪盘踞的据点。极大的震慑了敌人,鼓舞了全县军民的士气,涿县的反战武装队伍迅速得到扩大。可是到了1946年10月8日,蒋介石急调国民党主力94军,从上海用飞机空运到天津廊坊,经固安侵入涿州,涿州全境又遭沦陷,这时逃到山里的政府人员只有十几人。面对严骏形势,晋察冀党委撤销了易水地委,涿县(路西)重归平西地委领导,属察哈尔省。平西地委调整建制,路西涿县和山外涞水合并,又组成“涞涿县”,政府驻地在涞水的龙安村。随着敌军向易县解放区等地的进攻,特别是易县涞水交界的“门墩子山战役”后,敌人兵力有所消弱。郑君又建议并陪同林彤县长深入四区,发动群众震慑敌人。县长亲自到敌占区撒传单,<b>这就是著名的革命传奇史记:县长带头,深入四区,造势撒传单,一夜十六村,群众受鼓舞,“白脖”吓破胆的“八路”攻心战行动。</b></p><p class="ql-block"> 从此,群众知道“八路”回来了,敌伪也知道“八路”回来了,而且这些人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拼命三郎,这就是这次行动的最大收获。这次行动被曾在平西《挺进报》当过记者、平西党校校长的刘德明区长,以“小小传单显神威”为题,写了报道发表在由“挺进报”改版的《群众报》上。</p> <p class="ql-block">  九、跳车负伤</p><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b>郑君陪同林彤县长到岐沟一带,配合一纵曾美将军住岐沟的独一旅,成功的打赢了“涞水战役岐沟阻击战”,为和平解放北平奠定了基础。</b>“涞水战役“打响,战斗惨烈,县长带着政府人员到岐沟前线,发动群众赶制食品,抬担架护理伤员,父亲还负责到南拒马河西岸战区与郑维山、胡耀邦的三纵(三纵副政委王道邦38年初曾在涞涿协助开辟根据地)及地方武装的联络。父亲郑君(郑福顺)作为社会部华北站情报人员,过河到三纵驻地白堡、郑各庄给政委胡耀邦,送通过内线获取的关于敌35军情报,使东西两纵队互通情报,打有准备之仗。战事惨烈,双方都死伤近万,筋疲力尽。这时傅作义急调卫戍北平的第二团从背后进攻岐沟独一旅,如果偷袭成功,后果不堪设想,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将会改写。这时曾美的主力1、2、3团都上了前线,围攻离岐沟2里远的温辛庄敌35军军部,岐沟只有旅部少数战勤人员。得到消息,林彤县长和政府人员赶紧组织村民,拿武器上城阻击并出击,成功击溃了前来攻打岐沟的敌暂17师第2团和新骑4师,粉碎了企图挽救侵犯涞水之败军的阴谋,为歼灭敌35军的两个师,击毙35军少将参谋长田士英,32师少将师长李铭鼎,迫使军长鲁英麟自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打得傅军龟缩北平再无反手之力,为和平解放北平打下了基础。这次战役之后,路西涿县全部解放。</p><p class="ql-block"> 跳车身负重伤。1948年路西涿州解放后,晋察冀大军云集涞涿,围困涿州,进而解放北平。当时的实业科长,原四区区长,离休前任北京市农业局局长的王文哲,因了解郑君多年来从事过到敌占区采购物资转送情报的经历,就借调他进北平采购根据地急需的物品,因物资匮乏药品短缺是当务之急,林彤县长同意了。 春季过后,这里的军民闹传染病,急需药品。7月,组织派郑君到北平,转移情报(我敌工刘光人获取的敌“北京布防作战计划”情报。刘光人:我敌工人员,化名方明,刘泽民,时任傅作义华北剿总机关报《平明日报》军政要闻记者。文革后期平反,曾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通过关系弄到一批盘尼西林等药品,乘火车带回涿县。当时由化名梁峰(凉风)的乘警地下工作者护送(阎塘 <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房涞涿情报站负责人 </span> 曾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当过了涿县城,急忙暗示郑君有特务跟上了他准备抓捕,郑君带着情报、药品等禁品在松林店北跳车身负重伤。经林彤县长批准,组织安排到今房山的下滩村养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十、平凡人的故事家乡传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解放后,父亲郑福顺(郑君)的生活虽然很平凡,但当地百姓都知道“郑福顺这人不简单,抗战时期在火车上帮八路军买枪支子弹,有一次在火车上遇到盘查,他跳火车逃了”的故事(见《古今岐沟》一书“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英烈”节),每当说起这些故事,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铁道游击队”的英雄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1947年12月路西涿县解放,48年夏父亲受组织派遣,秘密潜入北平获取情报和购买药品,被追捕,由掩护内线告知被特务发现跟踪跳火车摔断四肢、头磕瘪牙摔掉负重伤,由林彤县长安排到房山下滩村养伤后,未能与原“涞涿”政府人员一道北上接收北平张家口等地(大家都知道“南下”平西有“北上”一说),北平解放后回本村疗养务农。后北京市写党史,许多干部是涞涿人员,核实资料他们提起父亲郑福顺(郑君)是一个绕不过的知情人物。经耀邦同志过问(涞水战役时给送过信),原北京市市长焦若愚、高检院长林彤、副市长赵鹏飞、水利局副局长王觉民、农林局副局长王文哲、公安局副局长阎塘等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由中组部,河北省委组织部和涿州市委市政府核实发文,落实公职,享受正县级工资、医疗等退休政治生活待遇。<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由国家供养直到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郑君老同志常说,我活着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多少战友为了打日本,解放全中国牺牲了,郭宗善、陈辉、陈琳等同志牺牲了,他们不就是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吗。我们今天不想争什么待遇,就是想着为我们提着头打出的新中国建设多做工作。我们感谢党,感谢政府,还认可我们曾做的一点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编后语</p><p class="ql-block"> 父亲郑君(郑福顺)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负重伤成了普通人,没有做什么“大官”,更因为从事的是隐蔽战线的斗争,甚至有的本村人也不十分清楚他的这些故事,都传他在外面“跑海”。更由于王巍老师回国后55年被作为“延安派”的宗派头子被残忍的处决了,以前都谈“中朝兄弟友谊”,涉及到王巍的事都回避,不然会有人给上纲上线。因此参加革命都是从39年3月离开学校到政府工作记述。由于近年来中朝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得益于近日《跨过鸭绿江》在央视一套热播,王巍——“朴特使”又以正面英雄问世,我们才敢“明目张胆”的说与之的战斗情缘。正如乡土文化名人李文哲著《古今岐沟》一书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的英烈”一节中这样记述:“原来郑学生时期在东古丘亲戚家上学时,他的亲戚是地下党,郑也给地下党秘密办事,解放后郑福顺与村里人从没谈过这些经历”。</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事我也问过父亲郑君,抗战期间涞涿县长换了十任,短的只有两个多月,大部分平西干部都调出了,您怎么能一直在房涞涿政府。父亲郑君说:一是我在那群人中虽参加革命早,是38年到涞源找杨成武、邓华又返回平西的干部,有的是由我引路参加革命队伍的,但我年龄算小的,董一欧比我大九岁,肖炳林比我大17岁,我与人无争,就是服从组织分配。二是虽然县长换了,都带自己的亲信,但大都是外地人,我是本地人在这里人熟地熟情况熟,还有就是我多年到平津获取情报,护送重要人物过境,上线不认别人。再就是谁当县长,也都得解决根据地急需的粮食、药品、纸张、食盐和枪支弹药等物资,护送重要领导和人员过境,我多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和较好的完成任务,革命工作需要我留在房涞涿。我还问过当时秘书是个什么官。父亲说提着头干革命,不讲那个,就是根据需要的一个工作分工。但那时的“秘书”和现在政府秘书不一个概念,县长下面没有副县长等,秘书背着“政府大印”,管日常事务,因没人发给养,全凭家庭接济和自己筹集,人多了政府也养不起。</p> <p> 由于我青少年时在外求学从戎,49年9月前路西涿县与路东涿县分置两个县且不是一个省,家乡地处偏僻,消息也闭塞。后来我才认识的涿州党史专家赵海声,说当时他们多方查找未果,去年文史专家刘桂郁、李英欣也访问了我,我把自小知道的讲述给了他们。感谢文史专家们对红色历史文化的辛勤付出,做着功在千秋的大事业。</p><p> 今日忆起,父亲郑君(郑福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为人民政府人员,参与了路西涿县人民政权和抗日武装的创建,参与了路西涿县所有的重大斗争和重要活动,我们为有为民族、人民的解放奉献一生的父亲而骄傲。他不记个人的风雨沉浮,只讲党的事业的高风亮节,永远激励着我们爱祖国、忠于党,奋进新时代的信念和征程。</p><p> (继承先辈志 自卫戍边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