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校

刘卫东

<p class="ql-block">1963年至1966年,我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中学上初中,那三年的母校生活,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酒仙桥中学(后来改称酒仙桥一中),曾经出过两个名人。</p> <p class="ql-block">一个是我的班主任杨延文,当时他是美术教师,后来可不得了,成了著名的大画家,但不幸已经去世了。</p><p class="ql-block">杨延文(1939年9月至2019年1月9日),男,河北深县人,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生前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p> <p class="ql-block">相同的是:我俩同一年进入酒仙桥中学;不同的是:他是先生,我是学生</p> <p class="ql-block">我原以为我的班主任是个老学究,当看到我的班主任是个24岁的"瘦眼镜"时,心里凉了半截。心里想:这个只比我大11岁的大哥哥,能带好我们吗?</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人家肚子里有货,把我们管理得服服帖帖的。</p> <p class="ql-block">其实他在这里是暂时的落落脚,他是国宝级老画家吴冠中的高徒,能在这里教一辈子书吗。杨老师追随吴大师,在用中西融合手法画国画方面独树一帜。他的中国画在国际大赛中获过金奖,后来调到了中国国家画院。</p> <p class="ql-block">下面展示杨延文老师的几幅大作:</p> <p class="ql-block">李瑞环参观杨延文的画展。</p> <p class="ql-block">张百发参观杨延文的画展。</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留下了很多画册集、学术研究论文集。</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的作品,在中外拍卖会上频频出现,每幅都价值不菲。</p> <p class="ql-block">我的班主任杨延文老师,2019年1月9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0岁,也算高寿了。</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出的第二个名人,是妇孺皆知的罗京。</p> <p class="ql-block">罗京(1961年5月29日至2009年6月5日),出生于北京市朝阳区,在酒仙桥一中上的中学,后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祖籍四川,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音员,新闻编辑部副科长,中共十七大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罗京2008年7月被确诊为淋巴癌,2009年6月5日因病去世,年仅48岁。</p><p class="ql-block">2009年7月30日,罗京获追授"播音主持终身成就奖"、"中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奖";2009年11月获追授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p> <p class="ql-block">两位名人介绍完了,让我回忆一下校领导和老师们吧。</p> <p class="ql-block">我的校长姓吴,为人处事严谨,他除了在全校大会上讲话以外,平常很少说话。</p> <p class="ql-block">教导主任叫全毅,是个部队转业干部,平时总穿着一身军装,头上戴一顶将校泥的帽子,非常威武。全主任和吴校长正好相反,他非常爱讲话,我每天都能听到他说话,他看到什么却要说说,比如:“你把书包背好了!”、“你好好走路,不要摔着!”、“你怎么来晚了,快迟到啦!”、“都放学了,你怎么还不回家?”等等,真是个热心肠。</p> <p class="ql-block">全主任从来不在办公室里坐着,整天在学校里巡视,把学校管理得很好。他还给未婚教师介绍对象,还真的成了几对,他在全校师生心目中威信很高,后来他调到朝阳区团结湖中学当校长去了,那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我上初中时,最喜欢历史和语文,每天盼着上这两节课。历史老师姓戚,看上去有五十岁了,他讲历史课从来不带书和讲稿,空手进来,讲起课来就象是讲评书,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每一节课讲到最后他一拍桌子,下课铃声立刻响起,他掌握时间之精准,实在令人佩服。</p> <p class="ql-block">听戚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以至于我爱历史爱到超过任何一门课。在戚老师的引导下,我对历史引起了极大的兴趣,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外,到处借阅历史书,使得我的历史知识大增,我每次考历史课都得满分;每次老师课堂提问,别人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我都能正确的回答。因此,老师让我当历史课代表,同学们送我一个美称:"史官"。</p> <p class="ql-block">除了历史,我还喜欢语文。我的语文老师叫姚国亮,30多岁,他是个印尼华侨,他父亲在印尼是个富商,姚老师为了爱国,放弃了优越的富家生活,回到了祖国,当上了中学教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姚老师和慷慨激昂的戚老师截然不同,他讲起课来文静儒雅、慢条斯理,我最爱听他讲的《荷塘月色》,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朱自清写的这篇散文,把我们带入了田园夜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姚老师看我文邹邹的,从不调皮捣蛋,非常喜欢我。星期天休息时,他经常约我去他家里,他家里有大量的书籍,他每次都借给我很多文学书籍,不厌其烦的给我讲授许多知识、教给我写作的方法,中午还让师母给我们做饭吃。我也不辜负姚老师的"小灶",语文考试也都是得满分。</p> <p class="ql-block">我爱历史、爱文学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养成的,我永远忘不了那两位恩师。</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文科,不喜欢理科,那时流行一句话,叫做"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我觉得"数理化"枯燥乏味,不愿意上这几节课,所以这几门课的成绩都是七十分上下。</p> <p class="ql-block">我在长身体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所以身体比较瘦弱,我体育不太好。我们学校有四个体育老师,三个男的,分别姓敖、张、曾,一个女的,姓韩。那时我们在学校食堂吃饭,他们四个总在一桌,吃得特别多,我们经常边偷看他们吃饭,边议论他们。那个女老师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吃饭时从不坐着,总是一只腿站着,一只脚蹬在椅子上,按现在的叫法就是"女汉子"。</p> <p class="ql-block">三个男体育老师篮球打得都好,他们仨加上数学高老师、外语卢老师,五个人组成一支篮球队,经常邀请校外的篮球队前来打比赛。这五个人各有特色,敖老师身体健壮,曾得过北京市职工投铅球比赛的冠军,他猛打猛冲,带球过人无人能挡。张老师机智灵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传球是一绝。高老师教数学的可能是计算得好,投篮是百发百中,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1966年我们这一届初中毕业了,我原来的人生蓝图是:考一个好高中,然后考一个好大学,上历史系或者文学系都行。</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的梦想破灭了,所有的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哪里还有学上呢。</p> <p class="ql-block">我参加了红卫兵大串联,去了天津、广州、上海、武汉、长沙等好玩的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大串联停止后,我就住在学校里,也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p> <p class="ql-block">1967年底开始了"上山下乡"运动。有一个和我关系最好的同学,刘xx,他父亲是一个工厂的厂长,家里条件很好,刘同学是个敢想敢干的人,他自已花钱做了一幅两丈长的宽幅大对联,从学校楼顶垂下来,众人观看:</p><p class="ql-block">上联是 猪圈岂生千里马;</p><p class="ql-block">下联是 花盆难养万年松。</p><p class="ql-block">然后,刘同学带头报名去黑龙江边境的东北建设兵团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8年,又有一拨去山西插队的,还有一批去青海养马的。我都没有报名,不是我怕吃苦,我实在是太渴望有学习的机会了。</p> <p class="ql-block">我最后的结局,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我居然当兵了,而且一当就是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我在军旅中,在施工训练之余,时常想起我的母校,想起我的老师,想起我的同学。</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人与人的感情是最真挚的,老师是真心实意的教学生,学生是真心实意的向老师学刁。现在的部分老师,上课时不好好教授课程,课后却以收费为目的,举办各种名目的辅导班、补习班。</p> <p class="ql-block">我对母校的回忆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愿这些回忆,能够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起到点好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部分图片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