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福建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二十几年前,曾略影过她的美貌,闲赋之余,再次走近她。</h3> <h3>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h3> <h3>大树掩映下的寺庙</h3> <h3><br><br>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由镇国塔、仁寿塔组成。<br>东塔镇国塔始建于唐(865年),初为木塔;南宋(1227年)易为砖塔;1238-1250年,改为仿木结构石塔。<br>西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916年),初为木塔;南宋(1174-1189年)易为砖塔;1228-1237年,改为仿木结构石塔。</h3> <h3><br>东西塔最初为木塔,两次焚毁,宋代改为石塔后,几百年来经历多次台风地震考验,包括明万历(1604年)十月初八的泉州八级大地震。<br><br>塔身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塔室中心有一个八角形塔筒,构成“双筒结构”,是其稳定坚固的原因。</h3> <h3>寺庙外的西街,是人们喜欢流连的地方,各种小食摊档让人驻足。</h3> <h3>从开元寺出来,我们坐上市内景点观光车,在清真寺下了车,踏进了具有历史年代的—泉州清净寺。清净寺又名麒麟寺、“艾苏哈卜清真寺”,俗呼清真寺,位于泉州市涂门街中段,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名寺”。</h3> <h3>泉州府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主要文化古迹之一。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迁回,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重建。<br>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福建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h3> <h3>清晨,驱车前往清源山顶喝茶,风凉水冷。</h3> <h3>南少林寺<br> 泉州南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李世民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几度兴废。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且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明清以来,它传播到东南亚、台湾、香港、澳门和琉球等地,成为泉州南少林武术的支派。</h3> <h3>寺内遮天蔽日的大树</h3> <h3><br>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是中国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古桥与安济桥(河北赵县)、卢沟桥(北京)及湘子桥(潮州),合称“中国古代4大名桥”。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h3> <h3>靖南土楼之一:“四菜一汤”(四圆一方)</h3> <h3><br>遍布在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br>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是闽南地区自唐宋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华安县沙建镇“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直径超过70米的大型土楼有5座,最大的是诏安县宫陂乡“在田楼”,直径达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奇特,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尤其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h3> <h3>土楼之二:东歪西斜</h3> <h3>土楼内的水井</h3> <h3><br>塔下村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地,构筑于“两山夹水、铁扇关门”山川形胜中的太极状,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是客家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见证,也是研究福建土楼历史演变和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的重要实例。村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德远堂、石龙旗等历史遗存和“春祭”“作大福”等传统习俗,展现客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固守与承袭,为研究中原文化改变和汉族南迁史提供了佐证素材。塔下村土楼沿河而建,土楼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景观,其中,裕德楼和顺昌楼位于溪流两侧,结合溪流形似太极,塔下村因此被誉为“太极水乡”。塔下村有客家木偶戏、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石龙旗:上尖为文官,余为武官标志。</h3> <h3>在塔下村我度过了69岁生日</h3> <h3> 这次福建之行,在泉州与分别了29年的学生相聚,受到学生伉俪的热情款待。在南晋度过了自己69岁生日;在客栈午饭中,手脚麻利,健谈、热心、大方大气又励志的老大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 客家土楼文化,让我们感叹于先人的智慧与勤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