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灵塔气势雄伟,在瘦西湖上就能远眺这九级浮屠的风姿。游览大明寺,在大雄宝殿廊檐左序东折处有一通道,入通道即可抵达塔前。塔尖刺入云端,塔的第三层四面各自悬挂一块长方形的蓝底金字匾。每层四角的飞檐下皆垂有风铃,清风吹来,叮当作响,与塔内传出的梵音浑为一体。 据记载,最早的栖灵塔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塔高九层,塔内供奉佛骨。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甚快,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 唐代,是栖灵塔最风光的年代,李白赞曰:“宝塔凌苍苍 ,登攀览四荒”;白居易写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而刘禹锡则吟诵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栖灵塔自唐会昌三年(843)毁灭,大明寺只剩“栖灵遗址”,而无栖灵宝塔,香客和游人都引为憾事。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僧人可政募集资金建造了一座七级多宝塔,又于南宋时毁圮,自此,大明寺再也没有重建栖灵塔之举。 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探亲”,谷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东园选址重建并立奠基石。瑞祥法师圆寂后,能修法师主持大明寺,继续率众僧募化资金,虔心操劳,栖灵塔方能以崭新的风貌再现于人间。 新塔为仿木构楼阁式,原设计欲制成木塔,可惜优质大直径的杉木在国内很难筹集,于是更改方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木构结合。塔为方形,九层,各层东西南北每四柱三间,一门两窗,平座,腰檐,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出檐大而平,柱以腰鼓形,窗形直棂,凸现唐代建筑风格。 栖灵塔“铺作”,参照佛光寺大殿与南禅寺大殿的斗拱作法,但昂头未采用国内的“批竹昂”,而取日本唐招提寺金堂“方斗昂”,以其不失古风。“补间铺作”,依旧参照山西佛光寺大殿的做法,即“出跳下减斗和一华拱”。 登塔远眺,扬州景观尽收眼底。楼梯依唐人刘长卿《登栖灵寺塔诗》“盘梯接云气,半壁栖夜魄”诗意,作“壁内析上式”梯形,栏杆用卧棂做法。另据佛教教义,和尚上殿念经,是由门的左边进殿,念完经靠右出殿,作顺时针行走,故塔中楼梯也依顺时针盘旋而上。 塔内外,上下天光,皆用油漆细加髹刷。拱眼壁、栏额与腰串之间,柱与柱之间,腰串与地袱之间,心柱与柱之间油漆成白色;门窗、天花、梁枋、斗拱、椽等油漆成紫檀木色。两种色彩分明,相映成趣,十分悦目。每当清风徐来,飞檐下的风铃叮当作响,仿佛向世人述说栖灵塔那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