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本次展览除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提供的展品外,还有包括四川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吐鲁番博物馆在内的100余件展品,介绍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的共荣与共生。让观众感受到从“从地中海到中国”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丰富多彩的文化,群星璀璨的人类文明史。</h1> <h1><b>【希腊雅典银币】</b> 希腊雅典 </h1><h1> 公元前 449 年—前 413 年<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当时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货币之一<br><div>此币是一枚雅典的德拉克马银币,是典型的雅典城邦币。 <br>面值:1、2、4、10德拉克马 材质:银<br>正面:守护女神雅典娜女神头像<br>反面:雅典圣鸟也是雅典娜的守护鸟站立的猫头鹰,右方是字母AOE(雅典),左方为橄榄枝及一钩新月。一钩新月乃是纪念公元前480年在萨拉米(SALAMIS)海湾雅典大败波斯船队之战,当时正值下弦月。<br></div>一德拉克马相当于一个劳动者一天的薪酬。雅典有着优质银矿山,为雅典的繁荣作出了贡献。<br>希波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雅典城邦在希腊世界的霸主地位,雅典建立了强大的海军舰队,使其一跃成为爱琴海上的第一等海权强国。后来在小亚细亚西部和希腊北部岛屿,都停止了钱币制作,雅典为自身利益,在这些成员国实行货币垄断。<b>因此可以说雅典银币也是货币垄断的结果。</b><br>丝路这种贸易货币需求量发行量和流通都很大,早先雅典几乎控制了货币的铸造,直到公元前404年雅典与斯巴达内战(即伯罗奔尼撒战争),斯巴达取得内战胜利,该币停止发行。<br></h1> <h1><b>【亚历山大三世像银币】 </b>东地中海地区<br>公元前336年—前323年 4德拉克马<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钱币正面是亚历山大的王像,头戴狮皮头盔,表示希腊神话里<b>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他被认为是亚历山大的先祖</b>,暗喻亚历山大三世乃大力神再世。背面是手握权杖捧鹰的希腊主神宙斯坐在椅子上。椅子作为宝座的象征,表示着权力的掌握,<b>他被认为是亚历山大的父亲。</b>铭文是皇帝名,4德拉克马也是标准的希腊钱币重量单位。<br></div></h1> <h1><b>【迦腻色伽一世像金币】</b></h1><h1> 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继承者统治之下达到鼎盛时期,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中国汉朝、罗马帝国、安息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并列。</h1><h1>迦腻色伽一世因推崇佛教被世人所知,也因此开创了佛教美术的黄金时代,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犍陀罗式雕刻”。</h1><h1>他是首次把佛陀铸刻在金币上的鼻祖,也是最早在舍利盒上雕刻结跏趺坐金铜佛像,但与同时期的石雕佛像不同,是作为舍利盒上的装饰存在的。</h1><h1>金币表面是国王的全身像,右手举着拜火神坛,左手持戟。身穿长衣长裤,极具骑马民族特色。金币背面是四臂的湿婆立像。金币外缘以贵霜语铭刻希腊式铭文:万王之王,贵霜迦腻色伽一世;</h1><h1> 除此之外,迦腻色伽一世金币的背面还有佛陀、太阳神密特拉、风神等各式各样的神的姿态。</h1><h1> 他还亲自任喀什米尔地方的僧团长老。</h1><h1> 今天人所共知的佛陀三十二相,就是迦腻色伽一世在位时亲自确立。</h1><p class="ql-block"><br></p> <h1>首次出现在金币上的佛陀形象。</h1><p class="ql-block"><br></p> <h1><b>第一单元 海的荣光——丝路上的地中海</b></h1><h1> 公元前2800年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青铜时代的迈锡尼文明-随后在北非、西亚、小亚细亚及亚平宁这片地中海核心地区,相继孕育出欧洲的雏形——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h1><h1><b>第一组 古希腊 </b></h1><h1> 公元前8世纪,随着城邦制度的建立与繁荣,希腊进入了崭新的古风时期。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38年的古典时代,雅典城邦在爱琴海畔迸发出西方文明史上最璀璨的光芒。随着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历山大的十年东征,希腊文化传播至整个近东地区。</h1><h1><b>【众神浮雕大理石】 东地中海地区 </b> </h1><h1>公元前3-前2世纪左右</h1><h1> 刻有希腊众神。中央是持权杖的宙斯,左侧是手持棍棒的希腊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他力大无比,完成了12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其中最著名他杀死了一头狮子,狮子皮刀枪不入,宙斯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把杀死的狮子升到天空,变成了狮子座,赫拉克勒斯死后也被宙斯送到奥林比斯山做了大力士。<b>赫拉克勒斯的形象一般是一手执棍棒,一手拿或披狮皮(后来在犍陀罗造像艺术中多见其手持戟的护卫执金刚手)。</b></h1><h1>右侧拥有三张脸孔的女性据推测是赫卡忒。赫卡忒是小亚细亚主宰大地天空海洋的女神,传到希腊就变成夜晚和冥府、巫术咒语的女神,三头三身六臂。裁决所有的幸福和胜利,多现于三岔路口。多数情况下拥有三副身体和面孔,手持火把。女神像多供奉于三岔路口等。</h1><h1>在古罗马神话里还有一个农业、家庭、<b>十字路口守护神拉尔</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女神像】 石 南意大利 公元前7-前6世纪</b><br>这件女性雕塑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希腊神话中掌管农业、谷物和丰收女神德墨忒尔(罗马名 克瑞斯)。她的女儿(佩尔塞福涅)被冥王(宙斯的弟弟哈迪斯)掳至地下成为冥后,德墨忒尔悲愤欲绝,寻找9天毫无结果,在得知冥王哈得斯在宙斯同意下抢走佩尔塞福涅后,便愤然离开奥林匹斯。于是大地没有了收成,世上开始发生饥饿,给神的献祭也告中断。于是宙斯要求冥王归还德墨忒尔的女儿,但因为其女儿在返回途中已吃了一颗冥王给的石榴,使佩尔塞福涅每年必须有几个月要留在冥界。所以德墨忒尔每年都有几个月见不到女儿,这也是冬季的由来。德墨忒尔通常表现为一个高贵的女性,编发垂于胸前(早期与埃及人相似的直编发装扮),塑像面部杏仁眼直视前方、嘴角浅浅的笑,被称为“古拙式微笑”,这一似笑非笑的笑容被称作是<b>古风式微笑</b>。<br>德墨忒尔的故事解释了冬天的由来和四季的变化。在古希腊还有个专门针对德墨忒尔的重要仪式叫厄琉息斯秘仪,就是专为祭祀她的,而且必须是她的信徒才行。祭祀的果实一般是无花果、木梨等。<br></h1> <h1><b>混酒器 陶 希腊 雅典 公元前6世纪末</b><br><div>古希腊古典时代的雅典人制造的康塔罗斯酒杯。<br>本次展览中展出的这件黑绘混酒器是古希腊古典时代宴会时使用的混酒器,古希腊人没有喝纯葡萄酒的习惯,而是会把葡萄酒倒入到这样的大酒盅里,再掺入清水稀释,最后加上蜂蜜和松脂等香料。这种混合的葡萄酒度数不高,宴会中人们可以开怀畅饮。<b><br></b></div><div>混酒器用黑绘红绘风格绘制年轻人正在运动场上训练的场景;另一面描绘了一辆四匹马车上坐着一对男女,周围的人在祝福他们(婚礼对队伍)。<br><b>黑绘红绘类型的陶瓶通常是为女性的随葬品,但只有最重要的墓葬中才会出现婚礼花瓶或婚礼混酒器或单耳提水罐。</b><br></div><div><br></div><div>彩陶器是古希腊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彩陶器装饰从古风到古典时期主要经历了 黑绘与红绘风格,也代表了古希腊陶器艺术的顶峰。<br></div><div>黑绘(黑彩)—黑色图案绘制在红色或其他色背景上,制作方法是以黑色釉料在红色胎土上绘出图案,类似剪影。流行于希腊古风时期 公元前900年-前500年<br>红绘(红彩)—红色图案绘制在黑色背景上,以黑釉作为背景,红色陶土绘制装饰图案,更有绘画效果,它取代了黑绘而占据主导地位,流行于古风、古典时期 公元前500-前300年。直至白底技术的出现。<br></div><div><br></div><div>陶瓶彩绘图案早期动物花鸟,后期因希腊没有国王、王后,所以神话故事里的英雄及战争场景和众神居多。主要生活用品,祭坛、墓葬。<br></div><div><br></div></h1> <h1></h1><h1><b>牛头形红彩陶酒壶(重点展示) 陶<br></b></h1><h1>南意大利 公元前4世纪<br></h1><h1>这件来通的造型为一头公牛头部,主体纹饰以红绘技法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的一幕。这个酒壶能体现古希腊陶器的风格,也看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子。如黑陶衣和红彩的组合,本身就是古希腊陶瓶的一个基本色调,牛头的脖颈上面画的一幅画是“丽达与天鹅”的故事,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宙斯变成天鹅吸引美女丽达的注意,正在诱惑丽达,丽达后来生了几颗蛋,其中一颗孵出来的就是绝世美女海伦(引发特洛伊战争的那位美女)。酒杯的形状实际上类似于中东地区来通酒杯的形状,肯定与中东地区的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次我们看到它的前端是被塑造成一个长角的牛头形象,因为公牛崇拜是遍布地中海沿岸文明的一个普遍现象,那么希腊的公牛崇拜实际上是来源于更早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及今天的中东地区,所以在这件文物上面我们看到了多元文化汇聚在 一起的一个景象。<br></h1><h1>酒壶两侧是棕榈树(椰枣树)图案也被认为是生命树纹饰,在埃及、西亚、希腊普遍崇拜生命树,他们以树象征生命的繁衍和维持。<br>“来通”是希腊语Rhyton的译音,意为“流出、联通”,被用来命名一种酒器,原指古希腊祭祀仪式中的注酒器,是饮酒或祭酒的容器,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而被视为一种圣物。此类酒器多呈动物犄角状装饰为兽首,当时人们认为用其饮酒即表示对酒神之尊敬。<br>中国的来通杯最出名的就是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工地的镶金玛瑙来通杯。</h1> <h1><b>黑彩陶器 希腊 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b><br><div>在器身中部以黑绘技法表现一位骑马的少年在运动场上接受训练的场景,画面两侧立有持杖长衣的老者,这种训练形式在古希腊很受重视,由此显示出体育训练在古希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br></div><div>另一侧中间绘有很大的水鸟,两头豹子分立水鸟左右。</div></h1> <h1><div><b>香油瓶 陶 希腊·雅典 公元前470年左右</b><br></div>香油瓶(也叫来基托斯瓶)-为死者装芳香精油的细颈瓶,葬礼中的常用器,并作为墓葬中的随葬品,作为死者来世婚礼的礼品,或者献给神的祭品。</h1><h1>在国外有一种受膏礼(往身上涂精油),是最高的荣誉礼仪。如犹太人把居鲁士大帝称作“受膏者”,把他比喻为他们的神,因为他释放了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h1><h1>在埃及图坦卡蒙墓中有一幅壁画描绘的是图坦卡蒙的妻子在用香油瓶里的精油给图坦卡蒙涂身体,这是有政治意义的,寓意和谐美满,国家安定。<div> 红绘风格,描绘了希腊神话的胜利女神尼凯(尼姬-罗马名维多利亚),她协助宙斯战胜了提旦巨人,是带翅膀的形象,著名运动品牌耐克由此而来。</div></h1> 混酒器<br>陶<br>希腊 雅典<br>公元前6世纪末<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黑绘混酒器】是古希腊古典时代宴会时使用的混酒器,古希腊人没有喝纯葡萄酒的习惯,而是会把葡萄酒倒入到这样的大酒盅里,再掺入清水稀释,最后加上蜂蜜和松脂等香料。这种混合的葡萄酒度数不高,宴会中人们可以开怀畅饮。在器身中部以黑绘技法表现一位骑马的少年在运动场上接受训练的场景,由此显示出体育训练在古希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br></div> <h1><b>第二组 古罗马</b><br>公元前2世纪,长安与洛阳在东方彰显盛世辉煌。与此同时,另一个伟大的城市罗马逐渐壮大并成为了欧洲文明的中心。虽然罗马人征服了希腊诸城,但从文学到宗教再到生活,都深受希腊模式的影响。<br></h1> <h1><div>腓尼基商人发现最早的玻璃,亚述人发现了如何制玻璃,埃及工匠发明制造玻璃容器的方法,罗马把玻璃制造工艺进一步发展,并影响萨珊、波斯和伊斯兰。<br></div><div>虽然最早的玻璃制品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文明时期。但是作为玻璃工艺集大成者,公元一世纪起,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中心,玻璃工艺得到了突破发展,甚至诸如吹制、吹模、切割、雕刻、缠丝、镀金等一些技艺沿用至今。</div>罗马帝国时代玻璃制品已经很精美了,在意大利至今还有一个著名的艺术玻璃制品地,就是威尼斯。玻璃制造技术世界第一,工艺独一无二密不外传。<br><div><br></div><b>玻璃杯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一世纪</b><div>罗马时期受人欢迎的饮酒杯。特点:杯口极大,使用的是热下垂法。</div><div><b>大理石纹长颈瓶 玻璃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1世纪</b><br></div><div>吹制玻璃技法,紫色与白色的玻璃相融,使其呈现大理石般的花纹。</div></h1> <div><b>图1、多耳瓶 玻璃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4-5世纪</b></div><div> 这件玻璃瓶的造型特色在于瓶身两侧自口沿至腹部的纽带。制作时,工匠将加热的玻璃迅速塑型,形成连续弯曲的条带,附于瓶身。虽然纽带不具有作为把手的实用性,但形成了强烈的装饰效果。<br></div><div><b>图2、提梁瓶 玻璃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4-5世纪</b></div><div> 连体瓶周身缠绕着玻璃绳,侧面也缠有波浪形的玻璃绳。在瓶口上端装有较大的两层把手。这种用玻璃绳点缀的复杂装饰,需要玻璃匠人拥有非常高的制作速度与成熟的温度控制。因为一旦在制作完工前玻璃凝固,就再也无法加工。这一展品是由罗马时代熟练的玻璃吹制匠人打造的一级珍品。<br></div><b>图3、水壶 玻璃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3-5世纪</b><br><div>注水口部分被制成三叶形,在口部和细长的颈部有青绿色玻璃制成的环。</div><div>这种器型的瓶或壶也被称作「奥伊诺丘」(Oinochoe),希腊语中是酒与倾倒的意思。这件水壶由于长期深埋土中导致表面出现银化(返铅)现象,呈现金属光泽。<br></div> <h1>第二单元 文明初始——丝路上的两河流域</h1> <h1><p>香油瓶与金底座<br>玻璃/金<br>东地中海地区<br>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p><div><br></div><div>【香油瓶】这类筒状容器常用于存放散发香气的用于涂抹身体的精油而不是我们吃的那种香油。古代有个受膏礼,表示崇敬,<br>这件器物由于长期埋藏在土中导致表面劣化,但依旧十分美观,容器下面还有一个金制的台面。<br>瓶身装饰羽状纹,其制作方法应是将溶解后的有色玻璃缠绕在瓶上,趁其尚未冷却时用金属丝之类的器具向垂直方向平推制作而成<br></div></h1> <h1>石制圆筒印章<br>石<br>美索不达米亚<br>公元前2200年左右<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左 是印章展开的图案</div><div>右 是圆筒印章</div><div>【圆筒印章】这个印章与中国印章不同,它是利用圆柱体表面雕刻的浮雕,辊压在泥板上形成的图案,这个就是滚筒印章的一种用法,这枚滚筒印章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展开图,是有半人半兽的怪物和野牛以及狮子进行搏斗的场景,这个场景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一个场景,这个牛头人身的怪物实际上是吉尔伽美什的好朋友恩奇都,他和吉尔伽美什经过了一番搏斗之后,两人成为了好朋友,并且一同开辟了一条英雄之路,这就是当中的一个情景,以此表示对英雄的崇拜。</div><div>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人们常将契约、法规等以楔形文字记录于泥板上,再用粘土封存文字内容,在外侧钤盖有印章。圆筒状印章是众多印章类型中的一种。筒身刻有连续的图案,以滚动方式印出图案。<br><h1>通常带有战斗场景的拥有者是男性,而女性拥有的则是刻有宴会场景的印章,有时印章上刻有所有者铭文。</h1></div></h1> <h1>女性陶像<br>陶<br>叙利亚<br>公元前2000年<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div><br></div><div>【女性陶像】这件女性陶像夸张的臀部造型和丰满的胸部,预示着生命的给予和维持,强调再生、哺育和维持生命的功能。<br>古文化认为女体,一贯用来表示“肥沃”丰产的土地,把裸体女雕塑像看成生育女神像,关注“繁殖力”,也暗示女性力量发挥某种神秘的宗教作用。<br>这件女性陶俑形象与多瑙河文明的库库特尼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是在公元前4500年。在未发现这两种文化有直接交流证据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远古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和思维应该都是相通的。<br><div><br></div></div></h1> <h1><div>牛形陶器</div>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1200—前800年左右<br>高28厘米<br><br>从伊朗的西北部里海南岸、吉兰省(马鲁里科)的王侯同葬墓中发掘出大量的陶器与金属器具,多采用各种动物形状。瘤牛在古代的西亚、印度、非洲等地区被视为家畜来饲养繁育,而以公牛崇拜为核心的宗教则发源于西亚,并向四周传播。牛形陶器四肢粗短、突出背部的瘤峰(脂肪囤积块),脸部即为注水口,可注入葡萄酒等。据推测是当时仪式上使用过的器具。<div>◆一组非常具有漫画色彩的公牛形象的陶器,非常具有现代和后现代风格,看到这组陶器,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刚才所讲的,在地中海地区出现的那种类似来通杯的牛头的酒壶,那这个酒壶和这组陶器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实际上他们生产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200-前800年左右(相当中国的商周时期),这么远古时期伊朗地区受两河流域公牛崇拜文化的影响,制作这样牛身的陶器形象,比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牛头形酒壶要早好几百年。出土地在今天的伊朗西北部,实际这是受两河流域公牛崇拜的影响,同时公牛崇拜也随着文化和人类的迁徙,扩展到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甚至是印度北部,包括在中国早期文明当中对牛的崇拜也是非常明显的。<br>据说这种背部隆起的公牛形象可能具有宗教仪式功能,尽管多被放在墓中。<br></div></h1> <h1>人物像注口陶器<br>陶<br>伊朗西北部<br>公元前900-前800年左右<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h1> <h1>狮子装饰杯银(重点展示)<br>青铜<br>伊朗<br>公元前7-前6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h1><h1>苏美尔时期:《翼狮纹银壶》装饰重点在表面线刻,壶中有流行两河流域的神兽形象。<br>阿契美尼德时期:宫廷工房融合埃及、亚述、希腊等式样与风格,打造出了庄严堂皇的金器和银器。<br>动物形态与器皿相结合,构成完美的用具,浮雕、立雕结合,动物身体与器型一体,纹饰在器壁上展开,头单独加工安在杯体上,立雕头部在使用上可作把手,一般以三个相同动物形象装饰。<br><div><br><div>【狮子装饰银杯】在青铜制的深杯外侧装饰有加工过的银板。银板上端有石榴果实的连续花纹以及狮子头像,底部一周刻有狮子造型。<br>狮子是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常见的纹饰,后也成为波斯的装饰主题。<br><b>在古波斯狮子代表国王的神威,王权和强大的血统,太阳的形象象征着天堂的统治者。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标志,并且自古以来已作为旗帜用于整个历史过程中。</b></div><div><br>在古波斯,国教是基督教之前的琐罗亚斯德教(即妖教或拜火教)。<br>这些地方的女神(阿娜希塔)崇拜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即石榴和狮子,阿娜希塔女神是波斯水神、丰育丰产、战神,她掌管着水域、统治星星和命运,具有创造性,是原始雅利安人祭祀的重要神明之一。当波斯帝国征服巴比伦之后,阿娜希塔女神就在此与当地原有女神逐渐混同。<br>想多生子就要拜阿娜希塔女神。<br>粟特地区的阿娜希塔女神崇拜被娜娜女神替代,狮子是其表现形式。对娜娜的崇拜源自美素不达米亚。<br></div></div><div>一般女神都与狮子有不解之缘,如药叉女也脚踩狮子,文殊菩萨踩狮子,耆那教女神踩狮子,都是这样的表现。<br></div></h1> <h1>花瓣纹盘<br>银 阿契美尼德王朝<br>伊朗<br>公元前7-前6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h1><h1>金银器的制作是古代波斯极具代表性的工艺种类,当中以锤揲工艺最为突出,利用金银材料的延展性,将器物加工成多种多样的造型和纹饰。这种放射状花纹即为波斯风格特色,在中国汉唐时期流行使用波斯风格的金银器,后来也用于蜀锦蜀绣图案上。</h1> <h1>刻铭壶(埃兰文银壶)<br>银<br>伊朗<br>公元前10-前8世纪左右<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刻铭壶】该壶采用分量厚重的银板打造而成,壶口突出、口沿外翻、壶体装饰成凸瓣纹造型。壶口部分用楔形文字刻有铭文,意思是安比利修萨马迪的王达巴拉的儿子。<br></div></h1> <h1>动物纹奉献金板<br>黄金<br>伊朗<br>公元前8-前7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h1><h1>采用捶揲方法制作。</h1><h1>古代西亚地区盛产装饰板,一般是在金或银的薄板上錾出神像、人物,或动物花纹。可以作为护身符使用,也可以贴在家具上作为装饰。</h1> <h1><div>下图</div><div>【上左】动物装饰手镯 青銅 伊朗<br>公元前6-前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div><div>【上右】动物装饰手镯 银 伊朗 <br>公元前9-前7世纪</div><div>【下中】动物装饰金属手镯<br>金/银/青铜 伊朗<br>公元前6-前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div><div>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div><br></div>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手镯和颈饰是国王、王家侍卫、朝中高官以及显贵人物盛大着装的一部分。</h1><h1>手镯为游牧民族特有的动物形象,也是较为常见的装饰题材。在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较为流行。<br></h1><h1>欧亚草原的斯基泰艺术风格较一致,即通过锻、塑、镶压、刻等多种手法,用金、银、铜等材料创造出生动的浅浮雕动物造型,常见的有狮、虎、驯鹿、马、食肉鸟等其他想象的动物,统称为“动物纹”或“野兽纹”。<br></h1><h1><b>“斯基泰三要素”<br>马具、兵器、黄金器上的野兽纹样</b></h1> <h1>马形来通杯<br>陶<br>伊朗西北部<br>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古希腊式角状陶杯,其下部一般多表现为动物形状,此角状杯的脚尖处被塑造成一匹正在嘶鸣的奔马,关于角状杯的用途,多认为是祭祀和喝酒的酒杯。<br>在罗马尼亚也发现有公元前100年类似的来通杯,古典达契亚文化。<br></div></h1><h1>“来通”是希腊语Rhyton的译音,意为“流出、联通”,被用来命名一种酒器,原指古希腊祭祀仪式中的注酒器,<b>是饮酒或祭酒的容器,</b>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而被视为一种圣物。此类酒器多呈动物犄角状装饰为兽首,当时人们认为用其饮酒即表示对酒神之尊敬。</h1> <h1>緑釉人面双柄来通杯<br>釉陶<br>美索不达米亚<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陶质,满施青绿釉,上部为双耳瓶状,底部为山羊或鹿的头部形状的流口。瓶肩部饰有手持杯子横躺着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像。下部雕刻一头戴冠带,头两侧为卷发的贵族头像。极为少见。<br></div></h1> <h1>天马形来通杯(重点展示)<br>银<br>伊朗<br>公元前4世纪左右阿契美尼德王朝<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银制酒壶,前端是有翅膀的马(即天马)的前半躯体。酒壶在古波斯以及西亚地区,是在仪式上使用的祭器。乍看如同角杯,实际上在马的前足间有流出孔,通过流出孔可以将葡萄酒倒入杯中。<br></div></h1> <h1>青铜带柄香炉<br>青铜 伊朗<br>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h1><h1>青铜材质,香炉柄部为一身姿生动的有翼狮子形象,狮子的两前足与托盘用两个铆钉连接。<br><div><br></div></h1> <h1>青釉多联壶<br>釉陶<br>伊朗西南部<br>公元 1-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h1> <h1>青釉双把手壶<br>釉陶<br>伊朗西南部<br>公元 1-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h1> <h1>鹿纹银杯<br>银 伊朗<br>公元前2-公元3世纪帕提亚时期<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鹿纹银杯】帕提亚(安息王朝)王朝时期;<br>金属工艺风格强烈、粗狂<br>银质,受希腊化或罗马风格影响的银器。中央雕刻一形象生动的牡鹿,周围为放射状旋纹。<br>该杯中央雕刻一形象生动的雄鹿,周围为放射状旋纹,即中央为一徽章式图案,四周为放射状纹饰,当为受希腊化和罗马风格影响的银器。后来这种装饰也被中国银器、陶瓷所用。<br></div></h1> <h1><div><b>佛像艺术</b></div><div><br></div>犍陀罗地区造像诞生背景</h1><div>◆犍陀罗佛像的几种形式:</div><div>1、释迦佛和燃灯佛<br>2、立像-一手无畏印,一手捏衣角<br>3、坐像-说法印 触地印 无畏印 坦右肩<br>燃灯佛-头光不同,其头光上有花瓣或莲花装饰,燃灯授记说有花瓣2朵或5朵或7朵。<br></div><div>◆犍陀罗菩萨像一般只有三种:<br>1、释迦菩萨像 发髻高耸 头戴宝冠 一般被认为是刹帝利种姓王子发饰,手中不持物有些是左手叉腰、右手无畏,有些头光上有飘带。<br>2、弥勒像,束发,发髻无花冠,裸上身有璎珞耳铛,被认为是婆罗门种姓发饰,一般还有手拿净瓶,这与弥勒出身有关,婆罗门是修行者,修行者的装束是束发、手持净瓶这是弥勒非常重要的图像学标志。<br>3、观音菩萨:手持莲花,头戴宝冠的观音像,刹帝利种族。<br></div> <h1><p class="ql-block">树下冥想太子头像灰色片岩</p><p class="ql-block">犍陀罗地区公元2-3世纪</p><p class="ql-block">来自平山郁夫藏品展</p><p class="ql-block">此为佛传故事中的内容之一。也称树下观耕。此件作品只残存了头部,有可能表现是释迦太子头戴宝冠头饰,头饰中间刻有一象征佛陀的狮子头像。菩提树树叶表现繁茂,成拱形环绕在头像周围。</p><p class="ql-block">狮子代表佛陀释迦族的族徽。</p></h1> 婆罗门像浮雕<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 佛传浮雕(初转法轮)<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初转法轮】是最重要的佛传故事之一,讲述佛陀得道后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的故事。中间柱子之上的三个车轮代表的是佛、法、僧三宝,佛陀旋转车轮为法轮,象征佛陀说法。柱子右侧为佛陀,手触柱子,表现法轮旋转。佛陀身后为执金刚,柱子左侧为众弟子。法轮两侧为小天使(这是犍陀罗才有的),后变为飞天。<br></div><div><br></div> 佛传浮雕(涅槃)<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 佛传浮雕(菩提座)<br>绿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 <h1>佛传浮雕(纳棺)<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4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 根据佛经记载,住在佛陀涅槃之地的马鲁拉族人问佛弟子阿难该如何处理遗体,阿难说“要像处理一位能支配世界的帝王遗体一样来处理佛陀遗体。”于是佛的遗体被用新布反复包裹五百层之后,防入铁质的油槽中,外面又套上一个铁槽。<br> 此浮雕中间是安置婆罗双数中间的平台上的棺材,周围都是悲伤的弟子,这是弟子们向佛陀遗体告别。棺材前的灯火根据推测是引导并保护死者灵魂安全前往冥界的象征。此场景在佛教雕塑中及其罕见。<br></div></h1> <h1>石灰岩<br>印度阿玛拉瓦蒂<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 这是在位于克里希纳河下游南岸的南印度佛教圣地阿马拉瓦蒂佛塔遗址所发现的石灰石支柱浮雕。这个残片是印度早期对信仰的重要诠释。这件浮雕石板,描绘了守护佛塔的狮子。印度教和佛教中狮子是保护神。阿马拉瓦蒂大佛塔的建筑遗迹非常精美,上面有高浮雕,刻画的狮子都是印度教和佛教中非常经典的形象。狮子在中国的佛教中也有类似的形象,因为振聋发聩的狮吼,有让人幡然醒悟的作用。所以在印度教和佛教中都会被看作是瑞兽。除了那迦龙(蛇)和狮子外,还有满天神佛的形象。都是印度教中非常具有特点的,尤其是印度早期对于信仰非常重要的诠释。如果没有对印度教的信仰和深刻的认识,是无法制作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艺术品的。<br></div></h1> <h1> 在佛经中记载的关于释迦牟尼一生的传奇事迹,便是佛传故事。佛传故事的核心内容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成道(降魔)、说法、涅槃等,即佛经中讲述的“乘象入胎”、“逾城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论”、“双树涅槃”等故事。<br></h1><h1><b>佛传浮雕(成道)</b><br>(重点展示)<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1-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成道】</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祠堂型佛传浮雕之降魔成道,释迦佛触地手印,四周是干扰释迦修佛的动物、小鬼,魔男魔女,释迦与扰乱的魔王魔女神说,我只娑婆世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一切唯有大地可以证明,这时就从地下冒出很多小鬼,说:我能证明,我能证明,我能证明,故有触地印的佛像叫释迦牟尼佛成道像(12月初8,腊八节,煮粥供佛成道)。</span><br></div></h1> <h1><b>佛传浮雕(初转法轮)</b><b></b></h1> <h1><b>佛传浮雕【诞生】</b><div> 佛传故事(诞生)这件浮雕描写的是释迦摩尼佛出生的故事,释迦摩尼的母亲,净饭王的夫人摩耶夫人在回家途中的娑罗树下从右肋生下释迦摩尼,因是刹帝利种姓,所以是从他母亲的右肋出生。在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br>右边站立接孩子的是帝释天,他是印度教神明,司职雷电与战斗。后进入佛教做护法神。佛经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协持释尊从忉利天下来,帝释天在释尊左边手持宝盖,右边是大梵天为释尊引路,他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br></div></h1> <h1><b>佛传浮雕【出城】</b></h1> <h1>【左】吹奏双笛的海神特里同浮雕<br>绿泥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1-3世纪<br><div><br></div><div>【右】奏鲁特琴的海神特里同浮雕<br>绿泥片岩<br>犍陀罗<br></div><div> 犍陀罗艺术中有很多古希腊神话人物,他们通常出现在佛造像和佛教建筑构件中,包括海神特里同、酒神狄奥尼索斯、大力神赫拉克里斯、擎天神阿特拉斯等,尤其是赫拉克里斯逐渐成为佛陀重要的护法-执金刚神,他一直伴随佛陀,只是他的执物从希腊神的木棒和狮子皮变成了金刚杵和拂尘。<br></div><div><br></div></h1> <h1><b>菩萨头像</b><div>【左 菩萨头像】灰泥质菩萨头像,塑像颜色保存较好,菩萨容貌可能仿照当时王侯贵族的样子制作。因眉间有白毫相的痕迹,所以可以判定为菩萨。<br></div><div>【右】菩萨头像 灰泥<br>犍陀罗 公元3-4世纪<br></div><div>灰泥质菩萨头部,头戴宝冠发饰,耳饰较大。面部祥和。红褐色线勾绘的花型白毫相经中亚传到西域传到中国,又传到了日本。<br></div><div><br></div></h1> <h1>左 老人供养者头像<div>中 女性供养者头像</div><div>右 伊朗系王侯供养人</div>灰泥<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br><div><br></div><div>【伊朗系王侯供养人】他是乌兹别克斯坦出土的贵霜王朝阎膏珍皇帝和迦腻色伽一世时期的黏土头像。通过发达的胡须和发髻,以及线条分明的精悍容颜可以推测,这应该是贵霜族人。而且其头戴王冠,所以级别不低。<br></div></h1> <h1>【佛陀头像】典型犍陀罗头部</h1><h1>【下左】佛陀头像有着整齐的发际线,这种固定形式化的发型,是因为用了统一的大模具压制而成。眉间的白毫是用红线画出的圆形妆纹,这是从中亚传来的表现手法。眼睛是犍陀罗特有的半闭状,红线将面容的立体感显示了出来。耳垂的大孔还留着曾经有过耳饰的痕迹,从大小可以看出该展品所表现的是一个王侯贵族的形象(释迦牟尼出家前为王子)。<br>【下右】典型的犍陀罗像头部,发型表现为波浪形,眉间白毫相处原似镶嵌有宝石,耳垂较大并饰有耳孔,整体雕刻优美。</h1> <h1>菩萨头像 头顶有狮子<br>释迦王子像<br>赤色砂岩<br>印度马土拉<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典型马图拉头像,眼部下垂呈冥想状态</div></h1> <h1>佛陀坐像<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p>【佛陀坐像】石质,通肩袈裟,结跏趺坐,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衣服的一角,典型的佛陀坐像。背光周缘饰锯齿纹,象征太阳的光芒或火焰。台座正面雕有单腿跪拜的比丘和花朵纹样。</p></h1> <h1>焰肩佛坐像<br>片岩 墨绿色 白色石纹 特点<br>阿富汗迦毕试<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焰肩佛坐像】是阿富汗迦毕试地方特有的坐佛像,面容柔和,有着波浪般的头发,与犍陀罗造像相似,迦毕试地区很多佛像源于犍陀罗。半闭眼结禅定印,肩上有燃烧火焰的佛像,在迦毕试地区常见。贵霜王朝货币上的王侯像也同样是肩上有火焰设计。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一段有关迦毕试国的传说,“愿祈福力,于今现前!即于两肩起大烟焰”。这种肩上有火焰的设计,被认为具有降服恶龙的力量,与金刚杵法力一样。<br>佛像比例五等分,偏短壮。五官粗狂,王者风范,草原风格<br></div></h1> <h1><p>菩萨交脚坐像</p>片岩<br>阿富汗迦毕试<br>公元2-3世纪<br></h1><h1>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h1> <h1>观音菩萨半跏思惟像<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观音菩萨半跏思惟像】石质,为头戴本特冠饰的刹帝利形象的菩萨像,左手持莲花,结半跏跌坐在莲花之上的藤椅中,右脚压在左腿膝上。藤椅两端雕刻的男女形象似代表布施者。这种半跏思惟菩萨像在犍陀罗较为少见。<br></div></h1> 弥勒菩萨交脚坐像(重点展示)<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弥勒菩萨交脚坐像】发型装饰明显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左手似持有净水瓶。胸部肌肉坚实,雕刻刚柔并举。<br></div> <h1>佛陀立像<br>青铜<br>巴基斯坦<br>公元7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佛陀立像】青铜质,头发为螺发,耳垂较大,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捏衣角。偏袒右肩袈裟,衣纹呈U字形,线条优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佛像。<br></div><div>袒露右肩式袈裟,被认为是印度本土的样式,应该是受到希腊的半披式服装的影响。笈多马图拉样式,<b>右衣侧角的折带纹起源于马图拉。</b><br></div></h1> <h1>佛陀立像1<br>灰色片岩 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佛陀立像1】-头部后面有圆盘状的背光,重心落在左脚,左膝微微前倾,以一足承重一足稍息的姿势站立。两肩均被僧衣包裹。犍陀罗的佛陀和菩萨像几乎都是以重心在—只脚上的形式加以表现的。为典型的犍陀罗佛陀像,头稍微右偏,视线向下。这种佛陀的姿态在佛传故事的“幼儿布施”里比较常见。在塔赫特苏莱曼寺院遗址中也有类似的出土文物,据推测是右手持钵,左手提衣服一角。这种设计只有在表现神格中才会使用。犍陀罗的佛陀立像通常都是在外行走的姿态。<br></div></h1> 佛陀立像2<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佛陀立像2】为站在台座上的释迦佛立像。圆形背光周边饰有一圈树叶纹图案,内侧刻有佉卢文文字,台座雕有拜火教的场景。整体雕刻精美,衣纹流畅。<br></div> <h1>佛陀立像3<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佛陀立像3】此为典型的犍陀罗立佛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衣服一角。但这种立在莲花台座上的佛像实属罕见。施无畏印意昧着救赎,来源于西亚的神像和王像。圆盘状的背光表现的是伊朗思想中无量光世界里人即神的观念。佛像重心落在一只脚上的手法源于希腊美术。大衣裹住两肩也是犍陀罗立式佛像的特征。莲花宝座象征着清净,即天上世界的存在,同时也被认为是“永远的佛陀”和“出现在未来的佛陀”的意思。台座中央是比丘对着舍利容器进行礼拜。<br></div></h1> <h1>菩萨立像<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h1> <h1>弥勒菩萨立像<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br></div><p>【菩萨立像与弥勒菩萨立像】两者有细微差别,主要是穿戴不同,两个阶层的穿戴:<br>【上图】菩萨头上戴的是一顶花冠。反映印度刹帝利,也就是武士阶层他们的穿戴.<br>【下图】弥勒菩萨头发上没有戴头冠,戴是只是发饰和璎珞。反映的是印度婆罗门阶层他们习惯的穿戴。<br>两尊立像除了穿戴不同外,雕塑风格及它们时代和所在地区都是比较接近的</p></h1> 鬼子母神<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鬼子母神】-是从希腊丰收女神演变而来,也是送子娘娘。<br>画面中怀抱孩童者为鬼子母神,即柯梨帝,是丰收多产的女神。<br></div> <h1>鬼子母与般阇迦石雕<br>灰色片岩 犍陀罗<br>公元2-4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鬼子母与般阇迦石雕】<br>画面中怀抱孩童者为鬼子母神,即柯梨帝,是丰收多产的女神。另一位是其丈夫般阇迦,是武神与财富之神。<br>民间鬼子母神求子,般阇迦求财<br></div></h1> <h1>【下右】观音菩萨半跏思惟像<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4-5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观音菩萨半跏思惟像】在犍陀罗,凡是头裹布巾,手持莲花或花网的菩萨像都认为是观音。此像是制造于犍陀罗的刹帝利形象的菩萨像,和中国的弥勒信仰结合。弥勒像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在菩萨像的脚旁有两位合掌的比丘,头部两侧有一对夫妇像,被认为是这个浮雕的供养者。站在莲花座上手持花网的形象,据推测表达的是受观音救赎升天的人们。<br></div></h1> 佛陀立像<br>青铜<br>犍陀罗<br>公元5-6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佛陀立像】青铜质,雕塑艺术风格上留有明显的犍陀罗的特征,头光和背光合为一体,其周围装饰太阳的火焰纹。类似的佛像有残存有数件。<br></div> 女神像 木<br>阿富汗<br>公元6—7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 <h1>石质佛塔<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4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h1> <h1>燃灯佛授记浮雕·本生故事浮雕<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p>【燃灯佛授记(过去佛)】说的是燃灯佛过去时为释迦佛授记说”这个儒童来世将成为未来佛即释迦牟尼”这样的故事,中间是燃灯佛,他游行世界,开化众生,所到之处大家都跑来围观,争相供养。燃灯佛授记说的是男孩儒童遇见燃灯佛做的事情:</p><div>1“散花献佛”2“布发隐泥”,这个男孩就是释迦摩尼的前世,表现出他对佛的恭敬与虔诚。这个故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前世佛指定接班人的合法性。在犍陀罗艺术里常见。<br>【燃灯佛授记】-整个犍陀罗地区的佛传故事,都会从这个故<br>事开始讲起,即佛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结束,佛传故事即开始。它说的是释迦前世的故事,这个佛本生故事说完就开始进入佛传故事。<br></div></h1> <h1>石狮<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3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狮子】百兽之王狮子的设计虽说源自西亚,但就像带着法轮的鹿野苑(印度)的阿育王王柱头部一样,在古印度的阿育王时代就被视为是佛陀的象征。就如“佛陀说法”被喻为“狮子吼”所体现的一般,佛陀与狮子的联系紧密。印度的桑奇第一塔和阿马拉瓦蒂的浮雕上的佛塔,就在栏楯四方的塔门旁配置了狮子像。这件狮子像也应是摆放在佛塔周围。<br></div></h1> <h1>晋归义氐王(重点展示)一级文物<br>西晋<br>甘肃省博物馆藏<br><div>“晋归义氐王”金印,传1948年西和县出土。长2.3厘米,宽2.3厘米,高3厘米。金质。铸造镌刻而成。方座,双峰驼钮,驼呈跪卧状,四肢曲拢,身上凿刻眉目、口鼻,以平行细短阴线表示毛发。身下有圆形穿孔,为系带之用。印面正方形,镌刻阴文小篆体“晋归义氐王”。是西晋王朝颁给地处西北,归顺中原的氐族部落酋领的印信。<br></div></h1> <h1>魏晋玄武铜砚滴<br>魏晋<br>青海省博物馆藏<br><div> 砚滴始于汉代,这件玄武砚滴是一件青铜器,它的造型很特别,是一条蛇卧于一只龟的背上。龟的头部前伸,双眼圆睁,嘴里衔着一只小铜碗,铜碗唇口浅腹,平底。<br> 这件玄武砚滴龟背中部竖有一根短管,龟体内中空,水可由短管注入,注满水后用拇指封住短管,无论如何倾斜砚滴,水都不会从龟口处滴出。而当拇指离开后稍作倾斜,水就会经龟颈从龟口的小孔处滴出,以此来控制水量。 聪明的古人利用大气压力,以拇指摁孔的方法,有效控制出水流的速度。<br></div></h1> 三彩胡人牵驼俑<br>唐<br>甘肃省博物馆藏<br> 粉彩骑卧驼俑<br>唐<br>西安博物院藏<br> 波斯银壶<br>汉<br>青海省博物馆藏<br> <h1>铜独角镇墓兽(重点展示)<br>汉<br>甘肃省博物馆藏<br><div> 两汉时期,镇墓兽的造型种类繁多,主要有人形长舌镇墓兽、人首兽身镇墓兽、独角镇墓兽等。东汉时期,北方地区流行独角镇墓兽。独角兽又叫獬豸(音xièzhì),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被奉为司法公正的象征。汉魏之时也常被安置在墓门左边充作镇墓兽。<br></div></h1> 执戟铜骑士<br>汉<br>甘肃省博物馆藏<br> 王侯供养者胸像<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3-4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 供养者胸像<br>灰色片岩<br>犍陀罗<br>公元2-4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 <h1>动物形壶<br>陶<br>伊朗西北部<br>公元前1世纪-公元2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安息王朝(公元前246—公元227年),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帕提亚王朝,属于游牧民族。<br></div><div>【动物形壶】<br>陶质,帕提亚时代的作品。器身为椭圆形,有把手,壶嘴细长,流口处塑成动物的头部,为了增加稳定性,器身底部附加有几个壶腿。也有人将这类壶归为“来通”类器物。<br></div><div>一般游牧民族爱用动物器型的物件,表示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动物的尊敬。</div></h1> 小口细颈壶<br>玻璃<br>伊朗<br>公元6-7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 乳突纹碗<br>玻璃<br>伊朗<br>公元7-8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br><div>【乳突纹碗】这个乳突是做好的玻璃碗,用热的玻璃粘上去的。在中国古时的青铜器、陶制品上也有这种乳突装饰,叫乳钉纹。<br></div> 圆形切子碗<br>玻璃<br>伊朗<br>公元5-7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圆形切子碗】半透明玻璃质碗,典型的伊朗萨珊朝玻璃器,通体饰龟甲状纹样,碗壁的纹样由玻璃冷加工过程中的切割打磨工艺制成,在日本被称为“切子”此碗推定为伊朗中南部所制作。同类型的切子碗在萨珊王朝时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及日本。收藏于奈良正仓院的“白琉璃碗”也是此类文物。<br></div> <h1><p>提梁壶</p>青铜<br>犍陀罗<br>公元前2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br><p>这件水壶为青铜材质,应为葡萄酒容器,独特的斜喇叭口沿工艺受希腊化或罗马制作工艺的影响。</p></h1><h1>壶盖上的羊头人像可能是酒神的跟班潘神(吹双管)。壶把底端为一葡萄树叶下藏着的女神胸像,可能是酒神的粉丝美娜德,她是酒神的女祭祀(穿豹纹衣)统称。</h1> <h1>金王冠(重点展示)<br>金/青金石<br>阿富汗<br>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金冠制作可以说是希腊风格金属工艺的传统,使用橄榄枝叶做装饰也是希腊美术的特点,王冠吸收了上述的风格。金冠中央还镶嵌了从阿富汗北部山岳地带的矿山上开采出来的青金石,实属罕见。阿富汗的青金石开采约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之后出口到西方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被人们视若珍宝。但是在犍陀罗以及周围地区,几乎没有在西历公元前后使用青金石用于制作工艺品的例子<br></div></h1> <h1>野猪头联珠纹彩绘罐</h1><h1>陶</h1><h1>阿富汗北部</h1><h1>公元8世纪</h1><h1>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h1><h1>【野猪头联珠纹彩绘罐】陶质,带把敞口壶,腹部绘矩形区域,区域内绘一圈联珠纹,其间绘野猪头部。</h1><h1> 连珠纹最早出现在波斯地区,多使用连珠还绕为圆圈,中为神祇之头像或与波斯流行的袄教信仰有关。隋唐时由中亚、西亚传入中国,唐锦多见。</h1><p class="ql-block"><br></p> 人头盖彩绘陶罐<br>陶<br>阿富汗北部<br>公元8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br><div>【人头盖彩绘陶罐】陶质人面带把敞口壶(手柄在后面),人面雕刻是浅浮雕,彩绘细致,壶的肩部绘菱形纹饰,腹部装饰联珠纹,环状联珠纹中央绘马头图案。</div> 羊形陶器<br>陶 阿富汗北部<br>公元8世纪上半叶<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div>陶质容器,器形为一侧头的羊。羊角和颈部各饰一圈联珠纹,羊面部塑造立体。身体饰圆形花纹。形象可爱。<br><div><br></div></div> <h1><div>【中亚织锦】</div>緑地圣树双鹿纹纬锦<br>织物<br>中亚<br>公元8-9世纪<br>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h1><h1>在联珠图案中,有两头以圣树为中心相对而立的双鹿形象。这种设计在中亚到中国西域地区都曾流行过。<br><div>中亚织锦主要是纬锦提花,中国织锦主要是经锦提花,纬锦比经锦更容易织出图案纹样。四川的蜀锦最早就是经锦提花。<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