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张折射出国际正义胜利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战老照片</b></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析多位老前辈在“夕阳台阵地构筑纪念”牌前拍摄谜团</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夕阳台老照片之一)</h5><div><br></div><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作者:张谷林</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1-4-8</span></div></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b>目录:</b></h3><div><b><br></b></div>一、老照片人物和拍摄时间地点之谜<br>二、 辽县县城解放是八路军太行隐蔽战线的特大胜利<br>三、 夕阳台老照片文字特指日军阵地究竟在哪里<br>四、辽县解放到安阳战役进兵韬略<br>五、听党指挥控制平汉线、推动全面系统大反攻的国际性胜利<br></div><div><br></div><p></p></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夕阳台阵地构筑纪念”抗战老照片</h5><div><br></div><div><br></div><b>正文:</b><br><br><br>这是一张由我军著名战地记者、我国摄影界老前辈高帆同志,拍摄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8个年头的老照片。<br><br>这张老照片拍摄的非常专业。<br><br>照片拍摄的6位重要人物是八路军老前辈,傲然卓立在我太行军区部队占领的日军特殊阵地上。<br><br>照片人物中间有一个高大的牌子,书写着“夕阳台阵地构筑纪念”9个日本字。<br><br>照片背景里的那些铁丝网、茅草、被炸毁的房墙、房架、窗户、庙宇道观的飞檐走兽、圆形符号标志都能看得比较清楚。<br><br><b>这是一张透露着什么样的信息的卓著老照片?</b><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5年6月,安阳战役北流寺战斗。<br>——高帆拍摄</h5><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45年6月,安阳战役北流寺战斗,进攻前战斗动员。<br></span>——高帆拍摄</h5><div><br></div><div><br></div><h1><b>一、老照片人物、文字和拍摄时间地点之谜</b></h1><h3><br>2020年4月18日,正当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战新冠疫情的时候,笔者写了一篇图文并茂的《安阳战役——抗战八年献上新礼物》的文章,发表在太行英雄网和美篇里。</h3><h3><br>这篇文章从第2页开始,基本上是原文引用我军著名将领,一二九师参谋长,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老首长回忆录《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里的文字。这篇文章的内容配有这张从《李达画传》里摘取的,在抗日战争第8个年头拍摄的老照片。</h3><h3><br>编辑发表这篇文章和图片的时候,笔者注意到了这张与众不同的老照片。因为它不但有多位老首长们的留影,还有照片中牌子上所写的9个日本字:“夕阳台阵地构筑纪念”。这9个日本字给老照片增加了一抹神秘色彩。</h3><h3><br>这些位老首长都是谁呢?这9个日本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什么阵地呢?拍摄这张照片和这个阵地是什么关系呢……</h3><h3><br>出于这么多的问号,引起了笔者十分浓烈的好奇心,觉得这是一张有故事的老照片。</h3><div><br></div> <div><br></div><div>无独有偶,2020年7月1日,太行英雄网登出了何凡同志在《夕阳台阵地合影之谜》一文中道出来的一些疑惑,而这些疑惑笔者也有同感。<br> <br>他在文中说:“家父何正文,四川通江人,1932年参加红军,离休前任副总参谋长。他于2000年9月离世,留给我们一本他战斗人生的记录:《何正文将军》(图一)。”<br><br>“这本被我无数次翻阅的书中,有一个疑团困扰了我18年之久。那就是这张标注为‘夕阳台阵地构筑纪念’的六人合影(图二)。除了知道后排右立者是父亲外,至于时间?地点?其他五人是谁?一概是迷。”<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2015年6月,瞻仰延安抗大纪念馆,在一块‘抗大师生奔赴抗日前线’的展板上,突然看见这张再熟悉不过的照片。”<br><br>“机缘巧合,半年后我又在‘八路军研究会会员’群里,看见江和平女士《八路军的红色特工之家》的文章。里边第三次出现了这张照片。文字为:‘滕代远在八路军前方总部夕阳台阵地上合影,左一李达,右一申伯纯’(图三)。”<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这张照片三次在不同地点,以不同解读出现,涉及五名已过世的前辈。但迷团并未解开。”<br><br>“这是八路军立的纪念碑吗?纪念碑造型如此另类。大敌当前,灵活机动的八路军有必要大兴土木‘构筑’阵地,还大张旗鼓的建纪念碑炫耀吗?……当即,我与江女士取得了联系,她告知《滕代远》一书中也有这张照片。并且她与滕代远之子滕久明,滕久昕都很熟,随即转来他俩所知道的照片的来龙去脉:<br><br>“‘1945年4月26日,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滕代远指挥太行,太岳两军区部队和总部警卫团,在被攻克的日军阵地(夕阳台)留影。从左至右:李达(太行军区司令员)、郝汀(八路军前总参谋,晋冀鲁豫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滕代远(八路军前总参谋长)、何正文(太行六分区副司令员)、?(待考)、申伯纯(八路军前总情报处副处长兼豫北办事处主任)。’<br><br>“至此,知道了照片背景,时间,夕阳台阵地系攻占日军而非我军‘构筑’。知道六位人物中的五位及当时的身份,只剩左五是谁?……<br><br>“此外,阵地合影之谜还剩‘夕阳台’究竟位于何处?如果本文在《红色太行》的支持下,借助地主优势和读者的热心,探寻到深藏太行山区的这一古战场,让曾经浴血奋战将士的后人,能追寻先辈的足迹,踏上这块胜利之地,将是何等的荣幸!<br><br>“仅此献给建党99周年!!!”<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这篇文章引起了太行群里喜好党史军史的朋友们的热议,纷纷参与讨论。<br><br>往后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笔者一有时间,就围绕着照片上“夕阳台”“阵地构筑纪念”两个词组,在互联网和各种军史书籍,想尽一切办法搜索和巡查相关的战斗、战场和阵地。<br><br>尽管曾经在晋城和冀南等区域似乎发现过与“夕阳”二字有关的古老地名,但终因没有具体匹配的抗日战斗环境而舍弃。<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在太行山上</b></h5><h3><b><br></b></h3><div>就在这一似乎毫无进展的时间段内,却有三个相关的发现萦绕心头。其中有两个发现对如何理解这张照片上的文字含义有直接揭示,感到很有启发。<br><br>首先是安徽省著名风景区天柱山天池峰顶,是观赏日落和晚霞的最佳位置,这个观景台叫“夕阳台”,又称夕照台。这还是目前中国国内少有的一处就叫“夕阳台”的旅游地名,这对我们如何理解“夕阳台”这一美妙词组的直观风光景色提供了明确的概念。<br><br>此外,中国的古诗词里早就有“夕阳台”三个字。如:宋代诗人张栻的诗《夕阳台·日暮天无风》。诗曰:“日暮天无风,岸巾夕阳中。回首发遐想,明月已升东。”另有其艺术风格几乎相当于影响了三个世纪的,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之一米开朗琪罗的,明代文学家文徵明:“清秋携手夕阳台,谁碧山明锦障开”的诗句。<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徽天柱山夕阳台</h5><div><br></div><div>第二个是日本北海道斜里郡斜里町ウトロ香川的“夕阳台”。该旅游景点介绍为:“夕阳台”是知床著名的欣赏晚霞景点,位于“知床国设野营场”内。此处历史悠久,设备有一定的老旧感,但这种环境更加渲染了日本人夏日夕阳的浪漫氛围。这一发现可能会与当年侵华日本兵的家乡籍贯联系起来。<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第三个发现更直接。笔者的母校,安徽大学旁边的大蜀山山顶,即有“大蜀山阵地构筑工程纪念塔”。这是一座与夕阳台照片尖状牌子顶部规格相似的,日军用水泥筑成的尖锥状石塔。记者写道:石塔高约2米,塔身上用繁体中文雕刻着“大蜀山阵地构筑工程纪念塔”,落款为“西山工程队,昭和十五年,一月二十二日开工,四月十七日竣工”,距今已有78年的历史了。1940年日军在大蜀山上修建工事,俯视合肥全城。当时大蜀山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密林。现在山上还留着当年修建的碉堡战壕工事等藏在密林之中。“作为大蜀山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抗战遗迹,大蜀山阵地构筑纪念塔见证了合肥军民在大蜀山附近与侵华日军发生的一系列战斗。”<br><br>不过,夕阳台牌子与大蜀山纪念塔上的两个“构筑”的“构”字写法是不一样的,夕阳台牌子文字是日本文字。大蜀山这唯一的一处发现证明了夕阳台牌子所在阵地性质,同属于日军工兵工程师专门设计构筑的坚固阵地。两者又有所区别,大蜀山的阵地并没有被我军民打下来,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夕阳台牌子所在阵地却是被我军民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解放的。<br><br>笔者注意到了天柱山“夕阳台”和大蜀山纪念塔的位置都在山顶上。<br><br>这三个是仅有可以进行比较对照的发现。<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蜀山阵地构筑工程纪念塔”,该阵地可以俯视合肥城</h5><div><br></div><div>综合分析这三处发现的相关表现,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解谜指向:<br><br>1.夕阳台牌子文字说明了这一阵地不同凡响,是日军兵工专业构筑的坚固阵地。<br>2.这一夕阳台阵地的名字有浓厚的中日共同文化色彩:太阳崇拜。<br>3.夕阳台三个字可能并不代表地名,而是显露了晚霞和夕阳美丽的风景,也透露着日军官兵的思乡情。<br>4.大蜀山阵地所反映的阵地构筑条件,说明夕阳台阵地可能是在一座平面山包高台上,能够俯视某一座城市或者紧要地区。<br><br>根据这些明显指向,笔者很快就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抗日战争时期》、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回忆录和《怀念李达上将》等文献,以及多位老前辈将领回忆李达将军的文章中得出了一些相对可靠的针对性很强的初步概念。<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由于辽县与和顺等县城的解放战斗,在高层级军史和战史正文中几乎都没有更多涉及,李达将军本人也没有提到,在正式的军史书籍大事记部分也是简单的提到了两句。晋城又属于太岳军区。这样一来,关于夕阳台阵地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确实直接指向了安阳战役所攻打的、唯一有八路军老首长们共同记录的、由日军工兵工程师设计构筑的坚固阵地。<br><br>明确提到安阳战役有日军工兵工程师设计构筑坚固阵地的老前辈有:李达、何正文、曾绍山、马宁、魏景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1957—1961编辑室成员)、刘备耕等。<br><br>同时,先期探索夕阳台照片本身信息时,即感到有几处矛盾。<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一是,基于《李达画传》中这张图片的右侧竖扉页标明为“指挥安阳战役”,意即这处阵地应属于安阳战役期间攻克的。而图片说明词中,又有分别属于太行山和太岳山的陵川、晋城、和顺等4座不同县城名称,与竖扉页标明看似是有矛盾的具体的战斗战场范围。<br><br>二是照片本身信息中的人物着装,有棉衣、皮夹克、飞行装、飞行镜等秋冬春季服装,与安阳战役的夏季攻势时间明显不符。<br><br>三是照片本身信息中显示阵地上没有春夏季应生长绿草的表现。这不仅与安阳战役六七月份的气候气温不符,也与四五月份太行山上的气候气温不符。在黑白照片中,绿色的野草显示为黑色,枯黄的野草显示为黄土地的颜色。这种绿草与枯草的区别,从下面所展示的辽县县城于4月26日解放的图片中,城墙下面厚厚的一层草地就能看出来。该图中的绿草是一簇一簇黑色的。<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笔者仍然百思不得其解。<br><br>因此春节过后,2021年3月7日后笔者得空,在太行群里又重新提起了这个话题,针对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寄希望于能够群策群力,在不同的群里和微信里与所有的同志们,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太行山上本地的同志们(如左权县),向大家求援,进行广泛的探讨。<br><br>果然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多位同志都从不同版本的出版物中找到了这张照片,及其相关说明的情况。<br><br>下面为各种不同版本的出版物刊登的照片及其说明词。按照先后查询到的各种刊登照片及说明词的出版物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如下:<br><br>1.2005年4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李达画传》。<br>2.2004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何正文将军》。<br>3.1991年4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图片》(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br>4.2004 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下之脊》大型图文集(作者高帆、刘备耕)。<br>5.2005年7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图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上述五份详实材料,在我们的讨论过程中,依序出现在2020年4月18日(张谷林)、2020年7月1日(何凡)、2021年3月9日(郝雪廷)、2021年3月10日(赵国庆)、2021年3月23日(张小岗)。<br><br>回顾这一段采用比较学、排除法等所进行的探讨过程是非常有益的。<br><br>可以说我们一起在大海里捞针,找遍了探讨了一二九师在1945年春夏攻势所有的战斗,似乎各个战役战斗都有可能,就是说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有它的共性。<br><br>可以说针对这张照片具体信息的解谜,得到了太行后代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太行山上几个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和熟悉本地区红色历史情况的同志们的有力关注、支持和帮助。<br><br>笔者觉得大家都会从如此细致、一步步深入、反复、曲折的探讨中得到一个共同的收获:个性证据,就是个性证据的重要性和权威性。<br><br>我们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也会从中建立一个好的学风,健康的研讨之风。<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帆拍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路军摄影家高帆、牛畏予夫妇</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拍摄者高帆说明词:“辽县战役后”。</h5><div><br></div><div>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r><br>正当笔者还在就老照片本身的直接信息,在已经发现的可能属于贴近庙宇道观的阵地上,为什么会没有绿草等疑问入手进行探讨时,第一个反映大体时间和地点的照片信息出现了,将拍摄时间和地点大致定位于“攻克左权县城后”。<br><br>这就是郝雪廷于3月9日提供的照片,并强调这幅照片出自于早期权威的《八路军图片》。<br><br>3月10日,笔者与赵国庆谈到了夕阳台照片的拍摄者是谁的问题?当时仅仅猜想是一二九师老前辈、战地摄影大师高帆。<br><br>此时,张小岗依据讨论情况,在郝雪廷提供照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最关键的突破口。<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行群里相关探讨</h5><div><br></div><div>3月10日。张小岗:<br>@剩闲斋_張雁之 《天下之脊》里面有没有这张照片?说明词怎么写的?是否高帆叔叔照的?<br><br>剩闲斋_張雁之:<br>@张小岗 这是高帆叔叔精典照片之一。<br><br>張雁之证实了夕阳台阵地这张老照片是高帆的经典照片之一。<br><br>紧接着,赵国庆即发出了《天下之脊》画册中这张老照片和说明词。</div><div><br></div><div>不得了,大家都动脑筋了!<br><br>从而,根据拍摄者的说明词,大家一致认同这张老照片(以下简称“夕阳台老照片”)的大体拍摄时间和地点,基本锁定在了1945年4月26日解放后的山西省辽县县城(今左权县)。<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辽县古县城</h5><div><br></div><div><br></div><div><h1><b>二、辽县县城解放是八路军太行隐蔽战线的特大胜利</b></h1><br>笔者之所以半年多时间,犹豫着这张夕阳台老照片与太行山和太岳山上哪座县城有关系?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李达画册》本身虽然明确标出了相关县城的战斗,但又明确把它纳入了安阳战役,肯定有其一体化重大因素和考虑。二是在太行山和太岳山相关地域没有发现夕阳台地名,也没有重大军史文献记载哪座县城打过日军工兵构筑阵地的攻坚仗,也没有见到哪位著名将领回忆到这一块。<br><br>现在,要从辽县全县范围找到大致的拍摄时间和确切地点,就要从辽县县城的解放全貌讲起,不然找不到抓手。<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通过对广泛史料的剖析,笔者认为辽县县城的解放过程有其大的成因,也有其小的成因。<br><br>大的成因太大,基本上与我们这段时间探讨的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有关系。总的来说是毛主席、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太行军区对日作战的完整系统工程起到了作用,这一庞大的系统作战工程作用一直延伸到安阳战役和上党战役之前的多个战斗。这些情况我们放在后面另谈。<br><br>这一章节仅针对性谈清楚小的成因。<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树理和《辽县城又复活了》</h5><div><br></div><div>笔者找到了一篇图文并茂的老文章。<br><br>这篇署名“吉成”即赵树理发表的《辽县城又复活了》,原载《新大众》创刊号(1945年6月1日出版)。文章所指的辽县城,即今左权县。这篇文章还收录在《赵树理全集》。<br><br>1945年6月1日出版的这篇原汁原味的老文章(见上图),是不折不扣的有重要价值的史料。<br><br>下面是《新大众》创刊号登载的原文。<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5年6月1日《新大众》创刊号封面</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收复后的辽县城》,新华日报美编:邹雅</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1><b>“辽县城又复活了”</b></h1><br><h5>作者:吉成(赵树理)</h5><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不到新解放地区走走,不懂得老根据地的幸福。不信请你到辽县城打听打听这些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清水</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县城收复后,许多人在南街的广场上刨死尸。老乡们说:‘这里的死尸多得很,没有特别记号的就都认不得谁是谁了。’这些死尸都是日本特务头子清水杀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u style="">当日本鬼子还在城的时候,清水就住在这广场西北角上一个院子里。场上有三间房子就是‘留置场’,捉来预备杀的人,不论多少都塞在这三间屋子里,有时候挤得转不过身来,大小便也在里边。</u></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u>“清水很能杀人,自来到辽县之后,亲自指挥着杀过六百多人。</u>他的杀法也很多:活剥过人皮,摘过人心,是他亲手干的,干的时候还召集老百姓去看;把一个活人,一条腿绑到树上,一条腿绑到骡子身上,把骡子打开,把一个人撕成两块,名叫‘立劈’;把许多人埋到地里,脑袋露在上边,名叫‘栽葱’;至于用铁丝从左耳穿进去右耳穿出来挂在梁上,或者把竹签钉到小便里去,那更是平常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不论那个老百姓,一听说清水叫他,全家人就哭成一堆,先带一点棉花布块,准备挨了打包伤;带一些烟土,准备熬不过时寻死。走了之后,家里人一面给他准备后事,一面拍卖家产贿赂汉奸赵子明(清水的亲信人)求情。</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直到收复县城之后的一礼拜内,一般老乡们走过这个杀人场,还是不敢正眼看看清水住的房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通匪’</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清水杀的人,大部分的罪名是‘通匪’。比方鬼子怕八路军晚上袭击他,晚上禁止点灯,谁要一不小心点了一下火,就算‘通匪’;鬼子统治下,老百姓吃不上盐,谁要悄悄买一点海盐,鬼子查着了也叫‘通匪’。他既是这样做,自然觉着‘通匪’的人很多,越多他越嫌怕,越嫌怕越乱抓乱杀,越乱抓乱杀自然觉着越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棒棒队</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u>自从清水发明了‘通匪’这个罪名之后,棒棒队就有了发财门路:</u>棒棒队到饭铺吃了东西,到各商号取了货物,没人敢要钱,谁要钱谁就算‘通匪’。各商号都不卖货了,饭铺也不开了,棒棒队自己到西关开饭馆。他们在自己开的饭馆里吃了饭,叫村长来给他开钱,村长敢不开钱自然也是‘通匪’。</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棒棒队到了乡间更威风,要吃啥村里就得尽气力给他们预备啥,稍不如意,打了锅碗打了人是捎带,再说上个‘通匪’就连命也保不住。每次回来总要抢点东西,不过近一年来地盘也小了,东西也少了,也抢不到什么值钱的,只是他们抢惯了,不抢不过瘾,因此就是破布烂套碗筷火柱也要抢一点。</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敬礼</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老百姓但有一点奈何也不愿出城进城,除了怕‘通匪’之外,还怕敬礼。</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每个城门上站一个日军,一个伪军(伪警备队),只要是个中国人,就得给日军敬礼,敬得不对他的劲,就得挨打,打起来打得很凶,打脸的时候多,有时能把人打得跌倒。其实不是说礼敬得好不好,是看他高兴不高兴。西关有个老汉,因为长着络腮胡挨了打,回去剃了胡子才算准许进城。青年妇女们进城,往往能被鬼子搬住脸看半点钟工夫。</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伪县长伪军官过城门也免不了敬礼——站岗的伪军给他们敬礼,他们绐日军敬礼。</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封锁</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167efb" style="">城周围四五里的山头上、城门上、城角上、城里关外各高地、当街上,处处是碉堡,处处是地道,鬼子说这是因为封锁八路军。老乡们说:‘我们三天两头支差,城里的房子也快拆完了,都是因为修这些鬼玩意,结果没等八路来,鬼子自己用炸药又把这六七年来的大工程炸塌了。</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看谁封锁谁?</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167efb">在城里只能听到鬼子怎样封锁咱们,到乡间听到的却是咱们怎样封锁鬼子:</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u>洪杜附近的民兵,封锁敌人的办法是破路、截粮、填井、冷枪封门,要叫敌人出门见红,弄得敌人在碉堡门口做饭也不能安心。</u>咱们的民兵晚上还要到碉堡下的铁丝网里去活动:敌人抢了老百姓的牲口,他们晚上可以成群赶回来;敌人做饭的锅碗,他们晚上可以搬回来;敌人晚上把锅碗搬回碉堡里去,他们就拆炉条;敌人改用活炉条晚上也拿回去,他们再没有东西可搬,就割几段铁丝网;敌人把铁丝网上挂上炸药桶,地下埋上地雷,可是他们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晚上可以把地雷和炸药全部起回来,一次也没有弄响了。最后敌人再想不出什么办法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u>十里店(离城十里)的民兵,修下工事跟敌人作战,打得敌人不敢去;五里堠的民兵(寄住在邻村),和欧团一个班配合,</u>到西关捉过棒棒队,杀了三个,捉了四个,日兵在城上干叫喊,也不敢开门去抢救。<u>正规军和左权、辽西两县的独立营,</u>更是经常住在离敌人据点十里八里的地方封锁着敌人,近一年来,离敌十里左右的村子,差不多都不维持敌人了,因此伪军、伪政府、棒棒队,人数少了谁也不敢到五里以外。</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u>鬼子在里边封锁,咱们在外边封锁,这样越封锁圈子越小,封到今年四月,咱们就给他来了个大围困</u>。</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著名画家枫川所绘《辽县城街头》</h5><div><br></div><div><b>“解放</b><br><br>“我军收复辽县这天晚上,城里人就放胆点起灯来;第二天,大开城门,出入自便,老乡们说这个大看守所可算打开了。不几天,许多商号都进了城,老乡们六七年来不能随便买来的盐、布、白面,这下满街都是,想买多少都行了。城里七八岁的小孩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连花生柿饼都成了没有见过的生东西,见什么东西也问,大人们慢慢给他们解释着。<br><br>“开祝捷大会那一天,城周围各村的人,因为六七年来没有大胆到城里玩玩,趁这机会,几乎是老少男女全体开来,除把一个可坐七千人的大会场占满以外,各街上的人还都挤得转不过身来。各小饭店准备下一天卖的东西,早饭以后就都卖光了。”<br></div><div><br></div> <div><b>封底红字内容:</b><br><br>“<u>四月二十四日,咱们朱德警卫团,和辽县城的敌人六百多,大战县城附近的平顶山。敌人冲了十几次,都没冲上去,死伤六十多个,敌人狼狈退走,咱们收复了辽县城。</u>”<br><br>这个封底,是曾任鲁艺美术教员艾炎的画作。<u>艾炎是广东宝安人(今深圳),从东南亚香港大埔师范学堂回到延安参加抗日的大学生。</u>战争年代创作版画《平型关大捷》《娘子关大捷》《火烧阳明堡飞机场》《师长刘伯承》《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等,1991年获中国新兴版画家鲁迅纪念奖。</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炎和他的版画《百团大战》</h5><div><br></div><div>艾炎封底红字这幅版画的内容,即为我军在收复辽县城的过程中,八路军总部朱德警卫团于1945年4月24日夜至临晨,在辽县县城南面梁峪一带的平顶山上,与辽县县城窜过来的数百多日军的激战场面。这座山上也有一座火神庙,是辽县的南火神庙,属于我根据地区域。<br><br>这是自4月21日到4月26日辽县县城解放过程中,日军企图解辽县被困之围,窜犯至我根据地打的最大的一仗。辽县县城解放经过和这一仗,在左权县史志研究室主任张俊平同志转来的原党史办整理编纂的有关辽县解放战斗的资料中,都有详细介绍。本章节以此资料内容为主要依据,其他材料可做参考和补充。这里就不再赘述。<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权县原党史办整理编纂的有关辽县解放资料(左权县史志研究室张俊平提供)</h5><div><br></div><div>辽县解放时间段,在辽县担任县长的黄明同志,曾经写过一个回忆文章《在辽县抗战时期的几点回忆》。其中有一个专门章节《解放左权城》,谈到了辽县解放的大体过程,其中也谈到了赵树理文章版画所刻画的平顶山战斗:<br><br>“1945年4月间,我在左权县(辽县东南部地区)县政府工作任县长。<u>一天,得到城内日伪人员人心惶惶拍卖东西,可能溃逃的情报后,我们当即将此情况报告太行军区。</u>军区首长认为这是日寇紧缩战线,放弃一些据点,妄图垂死挣扎的表现,敌人可能弃城而逃。朱德警卫团迅即包围左权县城,县独立营连夜赶往寒王镇,堵死敌退路。我抗日政府大批工作人员赶往距城10余里的马家拐,组织各项支前工作。<u>同时敌工人员入城组织伪军起义。但日寇先行一步,将城内伪军缴械,只有驻守七里店炮楼的一小队伪军起义回到根据地。</u>敌伪军欲守无力,欲逃瓦解,惊恐万状,电告阳泉敌酋派兵救援。阳泉派来之日寇,一部占据寒王镇东山与我独立营苦战,企图保住退路,<u>一部在夜间出动,经文峰塔沿东山突袭警卫团。双方在梁峪火神庙山头,短兵相接,发生激战,敌伤亡惨重,天刚破晓,便沿榆林坪、十里店西山返回城内。当日晚,敌从左权城狼狈逃窜,4月26日拂晓,我军胜利解放敌占将近6年之县城。</u>”<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张宏伟和太行人晋宏给笔者转来2020年12月18日,晋中晚报刊登的《辽县城光复 左权、辽西两县合并》文章,谈到:<u>“4月22日上午,总部在桐峪镇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收复左权县城战斗。当日傍晚,由总部警卫营和特务团合并为朱德警卫团的全体官兵,向松树坪、梁峪一带开拔。23日,在左权、辽西两县独立营及地方民兵的配合与支援下,共3000余人将左权县城及文峰塔、五里堠、红都等敌据点分别围困,使驻守之敌惶恐不安。当天午夜,警卫团以山炮猛烈轰击县城。乡亲们自发做云梯,抬担架,转运粮食、弹药,全力支援子弟兵攻城。<br><br>“25日凌晨,由于事前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敌工站和辽西、左权两县党组织大量细致的工作,驻守七里店、盘城岭、上其至炮台的伪警备队小队长杜世英、梁成林、赵积义率部起义。这一下,驻左权县‘鬼子’更加惊慌,不得不缴了伪军的枪械,全部关了起来。文峰塔、五里堠等据点守敌,乘黄昏时激战并拼死突围,狼狈窜入县城。当晚,我军民袭击红都炮台,迫使守敌逃回县城。午夜时分,县城400余‘鬼子’出城突袭我军围城部队,妄图解除围困之危。与我军民激战至26日7时,敌死伤六七十人,难以招架,败退回城。<br><br>“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绍山、政委赖际发接到太行军区命令,火速率部队连夜赶到左权县城郊,陈福章团长、刘文勇政委指挥28团,李德生团长、何德庆政委指挥30团,欧致富团长、唐兴盛政委率领八路军前方总部特务团3个营,在辽西、左权两县独立营和地方民兵及广大民众的配合与支援下,有的围困主攻,有的阻敌增援,还有的截击溃兵,发动了收复左权县城等据点的攻势作战。经过激烈战斗,于26日晚收复左权县城。</u><br><br>“解放左权县城的战斗从4月21日开始,历时6天。共进行战斗13次,毙伤‘鬼子’150名,克复据点6处、碉堡14个、飞机场1个,缴获枪炮子弹等甚多。”<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上往下依次为:曾绍山、赖际发、陈福章、何德庆、欧致富。</h5><div><br></div><div>199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记载:<br><br>4月26日,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主力及八路军总部警卫团收复辽县城。<br><br>4月27日,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部队及太行第八军分区部队收复晋城县城。<br><br>4月28日,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主力及八路军总部警卫团收复和顺县城。<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向胜利,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帆拍摄</h5><div><br></div><div>5月7日,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八路军总部通令嘉奖参加豫北战役及收复沁源、阳城、晋城之部队。(注:阳城八景有二景为“梧桐栖风、荒城夕照”,也曾是笔者寻找夕阳台的一个区域。)<br><br>同日,《新华日报》(太行版)发表《和辽解放与太行区的新形势》社论,指出:<br><br>“和(顺)、辽(县)的恢复,使太行区扩大了4万余人口和2000余平方公里,由洪杜到昔阳前进了100余公里。但和(顺)、辽(县)收复的意义决不止此,它基本是改变了北线整个形势,使我方确实控制了太行屋顶,更加巩固了太行根据地,大大削弱了敌寇对我腹地的侵害,并从而取得了进一步打击敌寇心脏的重要前进阵地。这些辉煌的成就和胜利,已经引起了全区军民的热烈庆祝,大大鼓舞了我们胜利斗争信心。”<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华日报报道我军攻克辽县,太岳我军围攻晋城。(左权县史志研究室张俊平提供)</h5><div><br></div><div>笔者认为:多位老首长齐聚拍摄夕阳台老照片,属于“引起了全区军民的热烈庆祝”重要内容之一。<br><br>另,4月30日,太行军区颁布嘉奖令,表彰参战部队连战连捷,取得收复左权、和顺两县城的辉煌战绩。<br><br>随着辽县县城的收复,辽西县全境解放。4月27日,中共辽西县委、辽西县抗日民主政府等机关由蒿沟村迁入县城。<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权、刘伯承</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权(中)同朱德(右一)、任弼时(右二)等乘船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路军将士在太行山上</h5><div><br></div><div>对于一些报道中有关总部决策或者太行军区决策,总部部队或者太行部队提法的不同,笔者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深入了解是这样认识的:自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击阶段之后,八路军的指挥系统和作战系统越来越进入全面高级阶段。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八路军各级指挥员的全面指挥系统工程艺术,驾驭战争的能力结构实力。亦可称之为既高超又游刃有余的军事系统工程艺术,战争系统结构能力。夕阳台老照片上滕代远、李达、申伯纯、何正文等老前辈,典型突显了八路军的这种规模化、规范化的军事战争系统工程艺术能力优势。<br><br>笔者认为,各个报道内容还是要以左权县原党史办文章为准。<br><br>没有解放军老前辈们传承下来的、这样的军事战争系统工程“能力结构实力”优势,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也不可能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成功了。<br><br>辽县的解放过程(和安阳战役之间的关系),周密巧妙地体现了这一杰出特点。<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战时期,不间断的长期驻扎在左权县,围着平汉线、正太线建立根据地,狠打日寇的朱德、彭德怀、左权、杨尚昆、罗瑞卿、陆定一等前指总部,115师聂荣臻、徐海东、黄克诚、吕正操等,129师刘伯承、邓小平、王树声、李达、蔡树藩等将领在太行山上。</h5><div><br></div><div><br></div><div>辽县解放给笔者一个特别清晰的概念:八路军总部、太行军区和太行二分区隐蔽战线情报工作在这一完整过程中始终起到了巨大作用。从最初期县城内情报的外送,对敌情的实时掌控和判断,到外围三个交通要道重要据点的伪军中的地下党员的起义,日寇最后都给吓跑了,都反映了隐蔽战线的杰出智慧和能力。这些也都在夕阳台老照片的人物里体现了出来。<br><br>滕代远无疑是太行山与太岳山两个根据地这一阶段的领军人物之一,同时又是隐蔽战线的总负责人。申伯纯既是参议会的议长,也是八路军前方总部隐蔽战线的负责人之一。李达身兼一二九师参谋长、太行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作战的同时也是所属部队隐蔽在线的负责人。太行二分区张国传、何正文都身兼二分区隐蔽战线情报处负责人。在围困辽县城的作战态势中,八路军各级隐蔽战线的情报处、敌工站,发挥了重大作用。<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滕代远和林一</h5><div><br></div><div><br></div><div>尤其是张国传、何正文领导的二分区情报系统,直接策动了县城外围日军据点的起义。特别是通过上其至村“开明士绅”、伪村长刘存仁,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协助太行二分区辽县敌工站与上其至炮台伪警备队长赵积义等建立秘密关系,教育、争取和瓦解敌伪人员,在伪军中发展了共产党员。1945年4月25日,他将敌工站关于组织伪军起义的时间、地址、联络信号等具体计划秘密向赵积义转达,对促成上其至炮台伪军杀敌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其至炮台伪军起义时打死了5个驻守炮台的日本兵,逃回县城一个。<br><br>当晚,太行二分区侦察队又在辽西县民兵配合下,袭击号称华北第一大炮台的红都炮台,迫使守敌逃回县城。这些都对盘踞在辽县城的日军震慑极大,26日晚间就都逃离辽县城,辽县解放。<br><br>之后,刘存仁被日军抓捕,备受酷刑,惨死于昔阳狱中,终年62岁,后被追认为烈士。<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国传、何正文</h5><div><br></div><div>解放辽县前,李德生智取马坊据点,是一个传播广泛的抗战战绩。李德生之所以能够智取,也得益于第二军分区隐蔽战线。李德生亲自率领几名侦查员,在敌工站秘密联络员接应下,得到了马坊据点给日军当炊事员的地下党员翟富才的掩护,李德生等化妆成送菜的农民,顺利进入敌据点,摸清了据点内的情况,一举打掉了大特务头子清水利一占据为霸的马坊据点。<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德生智取马坊据点(赵国庆提供)</h5><div><br></div><div>抗战时期,日军在辽县修的炮台出了名的难打。日军构筑炮台时间长,有的能长达几年。炮台修好后,为了不泄露炮台的机密,还会把抓去修炮台的民夫活埋。如红都炮台,八路军都没打下来。下图为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顾问孙广兴提供的太行三分区司令员鲁瑞林回忆1944年6月23日攻打红都炮台的艰险情况(当时他们把这个炮台称为洪杜炮台)。通过鲁司令员的回忆,也能看出来日军专门设计、修筑炮台的精巧作战结构和地上地下的多层配置。<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瑞林回忆攻打辽县洪杜(红都)炮台(孙广兴提供)</h5><div><br></div><div>赵树理在文章中提到了日军大特务头子清水利一,也提到了“棒棒队”惨无人道的恶劣行径。原本笔者还想写一些辽县人民在日伪占领时期的惨痛状况。但是发现那一段时期,辽县人民家家户户的悲惨苦难数不胜数。即便是我们太行分会里左权县的后代们都能开成控诉大会。读者足以从赵树理的文章中感受到日寇的狠毒和当时的残酷。<br><br>说到底,解放辽县虽然没有打过军事上有多大名气的大仗,但是却打了多年隐蔽战线的暗战。而且是八路军隐蔽战线与日本侵略者最高特务机构对决的一次大胜利。因为大特务头子清水利一接受侵华日军华北特务机关总部和旅团部的直接指挥,可以调动一个团的兵力。<br><br>辽县县城的解放是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太行军区暨第二军分区隐蔽战线在抗战局部反攻阶段的非凡典范,是一次典型的由隐蔽战线引领打的县城解放战。<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树理文章“封锁”一段个性内容:“结果没等八路来,鬼子自己用炸药又把这六七年来的大工程炸塌了。”</h5><div><br></div><div>对辽县解放和夕阳台老照片直接论证最关键的是,赵树理文章“封锁”一段个性内容,直接摆明了辽县城里城外“处处是碉堡,处处是地道”。解放辽县后,老乡们说:“我们三天两头支差,城里的房子也快拆完了,都是因为修这些鬼玩意,结果没等八路来,鬼子自己用炸药又把这六七年来的大工程炸塌了。”<br><br>这是对4月25日,县城内的“‘鬼子’更加惊慌,不得不缴了伪军的枪械,全部关了起来”;4月26日下午6时“城内各据点先后起火”等有关辽县解放文章情节做出的最佳诠释。<br><br>说明:日寇侵略者在逃离辽县城前,亲手把他们自己设计构筑的最坚固阵地工事,全部炸毁。这一点,我们从夕阳台老照片得到了证实。<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帆、牛畏予和《光影人生》摄影展</h5><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h1><b>三、夕阳台老照片文字特指日军阵地究竟在哪里</b></h1><br>中国革命军队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沙飞说:照片的真实、形象、直观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受众广、交流无障碍的宣传教育载体,具有广泛影响群众的能力,成为一种负有报道新闻职责的重大政治任务的宣传工具,一种锐利的斗争武器,从而能够直接作用于八路军战斗力的生成,成为增强抗战的力量。<br><br>可是,已经过去71年了。<br><br>现在要找到6位八路军老前辈拍摄夕阳台老照片的具体地点,已经是异常困难的了。<br><br>造成这种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很难找到1945年4月26日以后相对时间内,刊登过这张照片的相关报纸和杂志,或者文字报道。无论是拍摄者本人,照片中老前辈本人,还是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专业研究权威们,都很难再找到这张照片上遗留下来的或者与之相匹配的房子和奇特牌子实证。毕竟,赵树理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说,这些阵地当时就已经被日本人自己给炸毁了,新中国建设都这么多年了,怎么会保存下来呢!<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依靠夕阳台老照片本身所透露的信息</h5><div><br></div><div>现在只能依靠夕阳台老照片本身所透露的信息,以及老首长们、拍摄者和当地老人们的相关记忆和口述,进行有道理的推理分析与合理判断,组建证据链。<br><br>所以现在无论做出什么样的结论,都只能是阶段性的、讲道理的、采用排除法的比较学推理结论。如果今后确实还能够发现足以推翻这一阶段性结论的新证据,我们当然还可以再次推翻现在的这个阶段性结论。毕竟已经过去70多年了,这样做也很正常。<br><br>《夕阳台阵地构筑纪念》老照片是八路军战地摄影大师高帆的经典作品之一。这张照片被收录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天下之脊——刘邓大军征程志略(8卷)刘邓大军征程记录》中,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图文并茂的军事史书。<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下之脊》编委会</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日战争时期,黄镇、朱霖夫妇和张南生、林纫篱夫妇合影</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2年5月,朱霖回访涉县,并看望老房东。</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谨此悼念刚刚离世的朱霖老前辈!</b></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下之脊——刘邓大军征程志略(8卷)</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邓大军征程记录》</h5><div><br></div><div>刘备耕前辈也是《天下之脊》志略丛书的编委之一,这一熟悉的名字让笔者大喜过望。<br><br>刘备耕由沈钧儒介绍到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八路军随营学校、延安抗大、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等处学习。1939年春至1945年先后在一二九师政治部、太行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任宣传干事、副科长。刘备耕曾经写作出版了《刘伯承的非常之路》等军旅书籍。他还参与编撰了李达将军的《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回忆录。出乎意料的他还写有赵树理文章中的版画插图作者《怀念香港出生的军旅老画家艾炎》的文章。<br><br>刘备耕本人的履历就是可信实证。虽然他当年不可能亲历这一照片的拍摄过程,但作为《天下之脊》志略丛书的两位作者之一,作为李达将军《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书的编撰者之一,作为亲历太行山七年抗战的宣传战线的老前辈之一,他的出现更加佐证了高帆的记忆,并为照片文字注释的必然军事和思想文化价值增加了直接可考空间。<br><br>他在《怀念香港出生的军旅老画家艾炎》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二九师宣传部部长朱光,朱光是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一位老同志,一位流传照片很少的一二九师老前辈。<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刘备耕、下图朱光(中间)和一二九师政治部的战友们</h5><div><br></div><div>在我们对夕阳台老照片指向和辽县解放过程逐步弄清楚的讨论时,笔者即与太行分会中的左权县后代张先荷、董天祥、张宏伟等同志请教探讨。并通过他们与左权县史志研究室主任张俊平同志取得了联系。并向黎城县对当地古文化比较清楚的赵晚芹同志进行了讨教。<br><br>3月11日,当笔者与多年来都非常关注和研究抗战文化的张宏伟电话联系的时候,正在出差毫无准备的张宏伟,连“磕巴儿”都没有打的就说出了辽县城北一个古建筑物的名字。并说是多年前听一位90多岁的老同志说的,老人家见过这张老照片上的原有古建筑物,当时日军就管这个阵地叫“夕阳台”。张宏伟说他的舅舅与60多位共产党员乡亲们,在日伪时期还曾被关押在北火神庙旁的一个日伪监狱里,有幸被当时的隐蔽战线给救了出来。张宏伟还提供了邢晓寿、程文华两位90多岁的左权县老同志的名字,希望能征求他们的意见。<br><br>左权县被询问到的80、90多岁的、有权威的至少有四位老同志,在互不知情、互不通气的情况下,异口同声,都将这张被视为辽县解放的“标准照”,锁定到了一个外乡人想都不会想到的地方,与张宏伟说出的是同一个地名——北火神庙的炮台。一个在解放辽县县城时根本没有打过仗的城边日军阵地。<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80年代左权县城大街指向北火神庙方向(曹卫锋摄影)</h5><div><br></div><div>可见这种说法多少年来在当地流传已久,印象深刻。但是老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当地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后发优势,在最有条件的时候,没有把夕阳台老照片的具体拍摄时间和地点定型,留下了遗憾和难题。<br><br>下面发几段左权县同志们层层渐进,迅速咨询、客观了解的综合情况。<br><br> 张俊平:我明天把照片让王艾甫老人看一下,看是否还有更详细的资料。初步认定在县城火神庙(现祝融公园)构筑的炮台,详细资料已托一红色收藏爱好者查找。我会查一下巜新华日报》太行版。<br><br>张先荷:(他本人过去从老同志那儿了解的情况)火神庙也是有一个炮台,但离县城很近,现在重修成新庙啦。火神庙在城里正北方,地理位置是个土丘。营盘在城西1公里,日本做飞机场用,每次飞机去辽县东乡、南乡轰炸,就是从这里起飞的。火神庙炮台不大,但修的很好,有地下两层暗道,进退方便。前面是炮台,后面应该是敌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有休息室、食堂等设施。现在炮台位置建了一个祝融祠堂。(转老同志说)应该是火神庙炮台,因为离县城近,站在炮台一眼可看到全城大街小巷,尽收眼底,如果拿下此地说明全城解放,说的很有道理。<br><br>董天祥:(转老同志说)发的第一个照片是解放左权县城的照片。旁边建筑不太清楚。刚才我就是在张老家,给您回复的,他那里的资料也不太齐全,说不太清楚。他说他试试是否能找到,历史得有依据,不能口述历史。<br><br>非常感谢左权县的老同志们,史志研究室的同志和左权县后代们!一下子都动起来了!关键是他们不约而同的各自指向目标都到了同一处——北火神庙炮台。<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太行后代部分探讨记录</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火神庙炮台在辽县城外西北角位置</h5><div><br></div><div>左权县的老同志,都指出这张夕阳台老照片就是体现辽县解放的照片。可是现在要找到具体的拍摄时间,尤其是具体的拍摄地点,尽管他们都或多或少提出了明确指向,但是囿于多种历史原因,这就客观累积形成了一个历史遗留的难题,遗漏了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文化现象。<br><br>这对不忘初心,铭记历史,聚焦思想意识上台阶,大上红色文化旅游,大力促进内需,吸引旅游回头客,让老区的乡村、百姓富起来是不利的。<br><br>这样,明显的问题就出来了:依据,证据!这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个性研究。<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权县在北火神庙旧址上新修建的祝融祠堂</h5><div><br></div><div>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在所遇到的问题:能不能找到依据和证据?用什么方法来找依据和证据?<br><br>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可靠的1945年6月1日的历史文献前提。赵树理在他的文章中用辽县老乡们的话说出来“我们三天两头支差,城里的房子也快拆完了,都是因为修这些鬼玩意,结果没等八路来,鬼子自己用炸药又把这六七年来的大工程炸塌了。”就是说鬼子们的炮台、阵地、工事全被他们自己炸毁了,在照片中只能看到那样一面相对完整的墙体。<br><br>张宏伟听到很老的同志讲到的,也是指这一面墙就是北火神庙的墙。这样北火神庙没有被炸毁时的原始墙老照片应该就是最可靠的依据或者证据。还有另一种可以作为更加可靠的依据和证据的,就是当时的相关报纸或者刊物对这次拍摄活动有文字的报道记载,比如说老版的“新华日报”或“晋察冀画报”等等。应该说两者有一,这个依据或证据都成立。可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是两者都没有发现,也许很难发现。<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行屋顶的黎明</h5><div><br></div><div>我们现在直面的最大困难且是永久的困难,就是:当初见过北火神庙这面墙的老人们,可能都走完了。即便还有人在,那也只是“口述”。<br><br>现在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尴尬:无论是专家还是热心人,无论是90多岁,80多岁,还是60多岁,还是40多岁,大家都明明知道了照片上这面墙可能是北火神庙的墙,可就是拿不出证据。这可咋整哟?<br><br>也许有人会说一票否决,没有证据就不是。或者到别处再去找去。或者找不到就算了。<br><br>可是笔者倒是觉得,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的基本任务选项应该是:既然碰上了对老区有益的八路军抗战遗留难题,就不能无所作为,就要抓住一点一滴的可发现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知难而上,组建证据链,想办法解决。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难题,但是解决一个是一个。<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行英雄网</h5><div><br></div><div>我们现在已经具备的有利条件:其一,《夕阳台阵地构筑纪念》老照片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本源证据。其二,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历史文献前提依据,日军在辽县县城一带的重要阵地当时就已经被全部炸毁了。其三,拍摄者、老前辈们的口述、出版回忆等、多个出版物的说明词都是证据之一。其四,对我们来说,无论是至今还可能是相当长的时间,最可靠的指向还是北火神庙的这面墙,和这面墙的周边、背景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这些相关内容加起来足以构成证据链,足以印证过去以来的传承性综合性口述内容。但是,这就要求研究者有一定的耐力和功力了。<br><br>也就是说,我们当前还是应当尽一切可能,针对夕阳台老照片下功夫,知难而上。从夕阳台老照片本身的信息中,寻找能够与北火神庙相对应的、不可排除的证据,证实夕阳台老照片的背景就是北火神庙,获得有道理的阶段性结论,别无其他出路。</div><div><br></div><div>这有利于我们当好压舱石,为老区的文化旅游事业揽胜。<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达画传》夕阳台老照片原片</h5><div><br></div><div>诸多出版物中,李达将军留下来的夕阳台老照片原片是最完整最清楚的,几乎每个细节都能看到。这就非常有利于我们抽丝剥茧,一点点的分析老照片本身给予的信息。<br><br>首先,这面墙墙壁很厚,可能要有一两米厚。但它不是城墙,它没有城墙的厚度、高度和坡度。顶部有类似长城的一圈垛口,用砖砌成,像似炮楼的顶部。看起来原来应该是个方形建筑,后在上部和右侧又增加了一部分。所以这面墙的下左半部表层看是用砖块或者土坯砌起来的,上半部和右半部似乎改为夯土墙。上下衔接部分露出房屋的椽子。墙体下半部中央有一个像是被爆炸过的黑乎乎的大洞,透过大洞能看到墙后边的空旷亮度。大洞的右边似乎是一个被炸坏的方形窗户。<br></div><div><br></div><div>这种建筑模式与西北古老长城和中亚古老的“祆(xiān)教”(拜火教)建在小山顶上的火神庙建筑有类似风格,说明这个墙体已经很老了,不会是日伪时期修建的。</div><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西北古老长城</span>(长城摄影由张保田提供)</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中亚某火神庙建筑</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其次,它不像一个完整的碉堡或炮台,因为墙上没有射击孔。墙体外部有被炸之后滚落的多个滚木或者水泥柱子,横七竖八的散落在墙体外围。</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第三,这面墙的后面既是被炸塌的房子,明显有塌落下来的房梁、房架和三个民居状的长方形带方格的窗户,这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h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面墙的后面既是被炸塌的房子</h5><div><br></div><div>第四,墙体外围台阶下面,似乎是有一个与地道相连接的已被破坏的巨大射击孔,射击孔上垂下几缕枯草,射击孔外散落着几根像是水泥柱子的白色物体,可见这个阵地被毁的很厉害。<br><br>第五,人物后方、墙体外围至少能看出6根铁丝网柱子和炸乱的铁丝网。<br><br>第六,台阶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像是枯草状的野草,没有黑色的绿草表现。绿草在黑白相片当中呈现黑色。枯草呈现黄土颜色。4月底5月初,无论是太行山上还是华北平原,绿草都应该长出来了。3月20号开始,北京的地皮上就已经开始泛绿了。但是在4月26日辽县县城解放过程中,被炸毁的阵地、炮楼或者房屋附近有无绿草可以另当别论,因为这里的绿草应该会被厚厚的被炸尘土覆盖住,呈现黄土色。这一点还是讨论时林福生提醒了笔者,他说他觉得这个草上有一层灰土盖着。这一区别可以从下列辽县解放时的城墙照片和夕阳台老照片墙下进行对比。辽县解放时的城墙外面就有一簇簇的团状黑色绿草,而夕阳台老照片墙下的野草没有一簇簇的黑色表现。经过这段时间的讨论,夕阳台老照片草地上布满灰尘、显不出绿草的表现,反倒成为特定拍摄点最不同寻常的铁证之一。<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辽县解放同期城墙下面和房屋下面绿草表现</h5><div><br></div><div>第七,写有“夕阳台阵地构筑纪念”的水泥牌(也有点像木牌,但是纹理弯曲,所以推测为钢筋混凝土),用毛笔书写九个大字,每个字大约50平方公分。背东朝西。高约三米以上,宽约80公分以上,厚约20公分,下有乱石垒的基座。水泥牌右侧断面,从上到下明显有字,但是看不清楚。估计应和大蜀山的文字内容类似。<br><br>第八,郝汀人物与水泥牌之间下后方阴影部分,能够清楚看出有二三个与古代庙观建筑上“飞檐走兽”装饰物相似的有些模糊的并排残留物,残留物下面似是屋檐瓦当,这在出版物照片上能看出一点点。下图为对比图片。“飞檐走兽”是典型的古代火神庙建筑装饰。<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郝汀与木牌中间的“飞檐走兽”</h5><div><br></div><div>第九,夕阳台老照片人物何正文左侧身后显示出一个月牙形的浅色正圆形物体背面,没有文字和纹样,这在出版物照片上或看不出来,或能看到一点点印记。月牙圆形浅色物体的大半部分在夕阳台老照片人物和水泥牌的后面。这个浅色物体应该是个正圆形的符号牌,其正面画面在看不见的那一面。哪一座炮台、据点等日军军事占领区域会有圆形物体呢。但是像火神庙这一类的道观里面,会有圆形标志物。如日月,阴阳八卦等道教象征符号,悬塑“神光”(神仙头像后面的圆光圈),或在地上,或在墙上,离墙距离远的可立个圆盘,逢年过节庙会进行施舍时可立个施舍牌子等等。2020年疫情期间建设的武汉火神山医院的 Logo也是圆形的,就是个例子。<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正文左侧身后显示出一个月牙形的浅色正圆形物</h5><div><br></div><div>第十,夕阳台老照片拍摄当天阳光明亮,从水泥牌的倒影来看,应该是稍过正午时间。所以光线反差极大,照片阴影部分几乎都看不见或者有些模糊。水泥牌的后面应该就是原来那座庙观建筑。<br><br>如果把这张夕阳台老照片作为一个小课题来进行研究,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了,这个研究碰到了不同领域和学科的交叉。研究打仗的不一定懂道教文化,搞隐蔽战线的很明白可是又不能说出来,懂火神或者祝融文化的又不以为跟红色文化有什么关系,拍摄者和被拍摄者见到的不是一座容易记住的庙观建筑而是一片废墟……<br><br>完全不同甚至保密的交叉学科知识点,又碰到了出版物的照片并不清楚全面,这就会自然而然的造成多少年来对于这张老照片价值的遗漏。<br><br>最完整最清楚的是李达将军保存的照片。何正文将军保存的次之。《八路军图片》再次之。尽管《天下之脊》和《中国抗日战争图鉴》都非常权威,但是经过出版印刷的图片都不清楚,很不利于细致研究。<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教、火神庙圆形标识和火神山医院的logo符号</h5><div><br></div><div>日本人是信道教的,天皇这一名称就来自于道教的名词“天皇”。驻扎在海拔大约1175.8米高度的北火神庙的日军,很可能既会保护火神庙,也会利用火神庙构筑阵地。最后逃跑时虽然把火神庙给炸毁了,还是留下了北火神庙道教建筑性质的明显痕迹。<br><br>笔者在前面一共分析了夕阳台老照片原片显露出来的10条基本信息。其中有7条属于对比、排除,以及基本情况。第1条、第6条、第8条和第9条是证明老照片在北火神庙西邻地点拍摄的有力依据和证据,与各种口述和出版物显露信息能够形成相对可信的完整的证据链。<br><br>而正是第8条和第9条所显露的信息,在正式出版物中都很模糊,甚至看不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何谈研究确认呢?<br><br>第8条和第9条明显反映的飞檐走兽和圆形物体,都是中国传统寺庙道观的必有表现形式。而不会是日军构筑阵地的必有表现形式。<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观庙宇的“飞檐走兽”</h5><div><br></div><div>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其他民族,对火神都有信仰、敬奉,阿塞拜疆就有火神庙,他的国名意为“火的国家”。<br><br>道教认为天圆地方,圆代表天,代表宇宙,阴阳构成的圆被认为是道教的核心教义。但是在各地的具体信仰和表现又各有差异。笔者不知道圆形物在古辽州或者辽县的北火神庙中表达什么?但是北火神庙中有圆形道教标识是跑不掉的。<br><br>到此为止,这个证据链应该是能成立的。<br><br>现在我们有理由做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了。从辽县解放以后的一些实际情况和文字记载来看:夕阳台老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是从和顺县解放的4月28日算起,到左权和辽县两县党政军和各界群众,召开万人祝捷大会的5月2日之间比较合适;因为,这个时间段,左权和辽县全县域的大局已定,总体形势已经相当安全了。夕阳台老照片的具体拍摄地点,就可以定在八路军暨太行军区部队占领的辽县北火神庙日军阵地。<br><br>1945年11月1日,太行区党委正式决定将左权县和辽县两县合并为左权县。<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权、彭德怀</h5><div><br></div><div>说到这里,还是要把这个考证的大圆圈画圆了。<br><br>最早,笔者在2020年下半年,根据老首长们的确切回忆和权威军史材料等情况,仅仅查到打安阳战役时才有日军工兵工程师修筑的坚固阵地。以东鲁仙战斗为代表的安阳战役三个阶段的多个攻坚战斗,都具备这张实物文献夕阳台老照片所反映出来的战场条件性质,都具备这张著名历史实物文献夕阳台老照片所反映出来的一般情况。<br><br>可比的是,“夕阳台”这三个字,“夕阳”显然是一种很绚丽多情的晚霞风景,而“台”字一定出于一个高台或者山头。很巧的是,安阳战役的东鲁仙战斗地域就有一座鲁仙山。也有说法称,鲁仙山山头就有被战斗严重破坏的神仙顶、鲁仙殿、奶奶殿等道家建筑,与笔者在2020年8、9月份即发现的夕阳台老照片第8和第9两条信息是切合的。<br><br>但是东鲁仙战斗与这张夕阳台老照片有二个不对称,即在7月初打完的这场战斗,老照片所显现的地上为什么不长绿草?也没有记载说这些道观被打毁了。这是在论证中不容易逾越的气候与史实的鸿沟。而赵树理的历史文献记载,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多位同志的严肃讨论和无私贡献,完全把这条鸿沟给跨越了。将老照片的拍摄时间和拍摄地点,有道理的转移到了位于太行屋顶的辽县北火神庙,对应和增加了新的抗战历史文化发现。<br></div><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祝融祠堂平台观夕阳晚霞,俯视左权城,夜景。<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是很巧吗?<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祝融</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建城</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4000多年发展史的大型花岗岩浮雕上也有一个圆盘。<br></span>(董天祥提供部分图片)</h5><div><h3><br>笔者也相信,通过这张夕阳台老照片证据链的组建,进一步对日伪时期被占领区内残酷史实的发掘,我们会更多的了解抗战时期被占领区老百姓的苦与难、生与死,他们的反抗斗争和对八路军的倾力支援;重现八路军隐蔽战线在辽县解放战斗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八路军总部朱德警卫团、太行军区部队、尤其是左权独立营的英勇战斗牺牲,为左权精神增补深度内容,将会填补“我们在太行山上”热血战斗的太行精神研究空白。<br><br>这对讲好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太行军区、太行区党委、左权县的中国故事有益。<br><br>眺望新修建的“祝融祠”飞檐挑角,气势雄浑。<br><br>俯瞰左权县城美景,尽收眼底,心旷神怡。<br><br>太行屋顶山川秀美,漳河环绕,朝气蓬勃,好一派人间幸福景象。<br></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权日出</h5><div><br></div><div><br></div><div><h1><b>四、辽县解放到安阳战役进兵韬略</b></h1><br>现在我们已经明确知道了,这张夕阳台老照片是解放辽县时在辽县的北火神庙拍摄的。这与《李达画传》的表述基本相符。<br><br>《李达画传》对这张夕阳台老照片的说明词是这样说的:“1945年4月,李达(左一)指挥太行军区部队收复日军占领的陵川、晋城、和顺等4座县城。图为战后李达与滕代远(左三)等在攻克的日军阵地上留影。”<br><br>我军权威战史战例基本没有“辽县战役”一说,但是有“和左战役”一说。随着军事理论的研究发展,“战役”的概念逐步明确为我军两个军以上合打的战斗叫做“战役”,如上甘岭战役。因此,正式出版物采用“辽县战役后”类似的说明词是有瑕疵的。<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5年晋冀鲁豫春季攻势作战要图,其中有“和左战役”</h5><div><br></div><div>笔者个人分析,《李达画传》没有提到辽县的县城解放,而用“等4座县城”替代,可能原由:辽县解放过程中唯一的大仗是八路军前指滕代远总参谋长指挥的刚刚合编的朱德警卫团打的;熟谙隐蔽战线的李达将军又深知不能说的规矩(据笔者所知,2005年后这个规矩依然存在)。这是李达老将军个人优秀品质使然。<br><br>最能引发深思和点赞的是,这张夕阳台老照片在《李达画传》却被明确列入“指挥安阳战役”阶段。这一来就使得夕阳台老照片有了汪洋大海的深度和崇山峻岭的高度。<br><br>作为太行军区的主要指挥员,李达司令员和李雪峰政委等是遵照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把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为整体作战计划制定和执行的,也就是完整的系统军事工程作战计划。《李达画传》编撰者忠实表达了李达将军的意愿,夕阳台老照片拍摄时间确实属于“指挥安阳战役”时间段,而不是为了简单打大仗的单一效果。<br><br>关于这一点,可听笔者细细道来。<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泽东与斯诺等国际友人在一起</h5><div><br></div><div>“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12月15日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发表了《1945年的任务》的演说,提出:<b>全国‘唯一的任务是配合同盟国打倒日本侵略者’</b>;明确解放区军民的<b>首要任务是‘消灭敌伪,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b>;并要求全军开展更大规模的攻势作战,‘把一切守备薄弱、在我现有条件下能够攻克的沦陷区,全部化为解放区,<b>迫使敌人处于极端狭窄的城市与交通要道之中,</b>被我们包围的紧紧的,等到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就将敌人完全驱逐出去’。25日,中共中央又发出指示,要求各解放区应按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任务和本地区的特点部署工作,<b>‘特别注意发展生产、城市工作及扩大解放区三方面’</b>。”(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抗日战争时期》)<br><br>太行军区是如何理解<b>“唯一的任务是配合同盟国打倒日本侵略者”“消灭敌伪,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迫使敌人处于极端狭窄的城市与交通要道之中”“特别注意发展生产、城市工作及扩大解放区三方面”</b>这四句话,如何排兵布阵,一丝不苟,坚决落实?</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前辈们1961年编辑的战史书籍</h5><div><br></div><div><br></div><div>《中国抗日战争全史》谈到:“太行军区接到毛泽东关于1945年的任务的指示后,<b>即制定了1945年的作战计划,以书面形式分别送延安和总部,太行区党委亦于1945年1月6日作出《关于1945年工作方针的决定》。太行军区、区党委确定1945年作战重点为豫北和平汉铁路沿线。</b>在豫北(黄河以北)之温县、孟县至原武、阳武(今原阳县)地带,求得在麦收前全部扫荡所有敌伪势力,变为游击根据地或根据地。”<br><br><u>“<b>沿平汉线则组织不断的出击,</b>求得摧毁日伪第三道封锁线,迫敌缩到距平汉线10公里左右的狭窄地区内。此外<b>相机夺取昔阳、和顺、辽县、陵川等县城,并拔除其他深入根据地的某些据点。</b>在作战实施步骤上,第一步着重打击与消灭伪军(注意策动内应和反正),同时对出扰的日军予以坚决打击;第二步<b>则相机夺取日伪合守和日军单独守备的薄弱据点。”</b></u><br><br>依据太行军区1945年作战计划进行分析:<u>坚决执行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该计划侧重于紧紧“不断”的集中围绕着平汉线打,对辽县等县城做出“能够攻克的沦陷区”“相机夺取”部署,就像是自家包的饺子,该吃的时候就吃了。<b>“唯一的任务是配合同盟国”的国际大战略要务,就是将敌人的“极端狭窄的城市与交通要道”置于平汉线,“特别注意发展生产、城市工作及扩大解放区”的进兵方向用在太行山下接近平原一带的平汉线两侧。</b></u></div><div><br>“按照上述作战计划,太行军区各部在1945年春发起了攻势作战,其中重点是在南线的豫北(黄河以北)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道清战役。”<br><br><b>这种用兵韬略的原因是:“1944年春夏之交,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目的是强化增兵、运送战略物资到太平洋战场,压制国民党军),南越黄河进攻豫中、豫西。</b><br><br>“秋季起,八路军为收复国土,解救豫西人民,派遣太行、太岳军区各一部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的第19块抗日根据地),打通与拓宽豫西八路军与太行、太岳八路军的联系,<b>开辟黄河北岸的豫北地区就成为太行、太岳军区一项急待完成的任务。太行、太岳南下部队均经太岳区入豫西,为此,太岳军区做了相当多的工作。</b>为了配合行动,太行军区早在1944年11月8日,即命令临近豫北的第七、第八军分区主力南下,由第八军分区司令员黄新友、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统一指挥,开辟道(口)清(化,即博爱)铁路以南地区。”<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陈赓、黄新友、张廷发</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1月21日夜,太行军区发起道清战役,参战部队除第七、第八军分区主力外,还有冀鲁豫分局党校警卫团,共4个团又3个独立营。4月1日,道清战役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役共歼日伪军2500余人,收复国土2000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75万。经过此次近3个月的辗转进击,黄河以北、道清铁路以南除平汉铁路和原武、阳武、温县、孟县城外,所有地区全为八路军掌握,太行军区胜利地完成了开辟豫北地区的作战计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抗日战争时期》在描述这一春季攻势阶段的全程战斗时,特别提到:“<b><u>在以围困为主的作战中,</u></b><u>太岳军区先后收复了沁源、阳城、晋城、安泽(注:第2次豫北战役,太行军区老七团参加了解放晋城的战斗);太行军区先后收复了陵川、辽县、和顺;晋冀豫军区先后收复了新河、南宫等县城。</u>从而为继续展开更大规模的攻势作战提供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给我们明确了,这一阶段除了我们在讨论中都提到过的、军史战例详细述说过的道清、豫北、南乐等较大规模战役以外。<b>其中以“围困”形式为主的作战,就特别包括“注意策动内应和反正”(即隐蔽战线重大作用)、“相机夺取”解放的辽县县城,并拔除了一些深入根据地的日伪据点。</b>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辽县解放的情况完全吻合,从权威视角解开了我们对辽县解放过程和位置的谜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又为笔者前面所论:“辽县县城的解放是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太行军区暨第二军分区隐蔽战线在抗战局部反攻阶段的非凡典范,是一次典型的由隐蔽战线引领打的县城解放战”的定位,提供了权威定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也给我们点出了常被忽略的:“太行军区南线实施道清战役期间,东线3月中旬第五军分区组织实施了安阳战役,因各种原因致未收预期成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告诉了我们,实际自3月中旬起,太行军区已经开始组织实施安阳战役的前期作战,但是碰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经验教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紧接着,太行军区依然围绕平汉线部署作战重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清战役结束,时近夏季,<u>太行军区下达夏季攻势作战方案,确定:为继续执行毛泽东扩大解放区的指示,特组织与发动对平汉线、道清线全面出击之夏季攻势;这一大攻势作战,按规模分为安阳战役之主作战与元获战役、武沙战斗之支作战,以及其他沿平汉尤其是道清线之多处配合作战;</u>拟由6月30日开始,预定时间第1期1个星期,第2期拟延续到10天或半个月;<b><u>安阳战役由军区设战斗司令部直接指挥。</u></b><u>”</u>这一段话,也把我们曾经讨论过的一些战役战斗之间的模糊关系说清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这样一个系统完整的作战全过程,李达将军根据上报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全年作战计划,实事求是,把辽县解放时拍摄的这张夕阳台老照片,置于安阳战役范畴,也就理所当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再看太行军区这个全年作战计划,包含从局部战略反攻到战区全面大反攻春夏季整体过程,即1945年太行军区的春夏季连串攻势,从道清战役开始到解放陵川、辽县、和顺等,四面开花,围打消耗。各个军区多个系统相互配合,利用和(顺)辽(县)太行屋顶的战斗胜利,拍摄胜利照片,让敌人眼花缭乱,摸不清我们准确的大反攻作战方向和意图,也就形成了进入大反攻的有利态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备耕在《从安阳战役看李达的军事指挥艺术》回忆文章中谈到:“1943年10月,李达开始担任太行军区司令员,他同政治委员李雪峰在一起打了不少胜仗,表现了他不但具有心细如发的参谋长才能,同时还具有机智善断的军事首长修养。在抗战胜利前夕的安阳战役中,李达的指挥艺术得到充分的展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达、李雪峰根据刘伯承师长三年前说的‘打仗是一件胆大心细的工作,对于敌情要不断的侦查、研究和判断,才能适时定下正确的决心’这一原则进行战役部署。情况是:安阳以西地区,敌人根本弱点是兵少防宽,仅凭7000兵要防守40来个据点是没有进攻力量的,也经不起我们攻击的。雪峰同志对这个地区经济情况非常感兴趣,指出只要确掌丰乐、水冶和鹤壁这一平川,太行全区的布、棉就可解决问题。<b>由于这个战役的意义重大,所以军区决定全力以赴,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集中使用全太行区的兵力,民力和物力,打好这一战役。……这就是说,从1940年8月20日发起百团大战以来,这是我太行区所进行的最大的一个战役。</b>”显然,李达和李雪峰要把毛主席、党中央的的指示落到实处。</p> <div><br></div><div>看到这一系列“神”操作,笔者想起许多老前辈对李达和李雪峰两位老前辈的评价、赞扬。<br><br>肖克说:“我感到李达指挥作战的突出优点是:既冲得上去,又稳得下来。”<br><br>杨秀山说:“李达同志丰富的地理知识,令我们十分羡慕。”<br><br>刘华清、张震说“李达同志的组织指挥才能是全军闻名的”“李达同志勤奋好学,博识多闻,精通军事谋略,善于把毛泽东军事思想、古代兵法和刘邓首长的意图以及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组织指挥作战的独特风格。”<br><br>杨得志、迟浩田、张万年说“李达同志是迄今我军历史上担任参谋长时间最长的。他甘当助手,辅佐主帅,大智大勇,深谋远虑”。<br><br>陶汉章说“李达料敌如神”。<br><br>尤太忠曾用许多著名战例说出李达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其中就有“统筹安排、组织军事工作落实的卓越工程师,是严谨精细的实干家。”尤司令讲的话特别体现在上党战役大战还没爆发,李达司令员就率队先打了段村和沁源,封住了敌人的退路;又在决定进行上党战役的时候,李达就已经为邯郸战役选择战场预做准备了。<br><br>向守志说李达“吃透‘上头’精神、摸清‘下头’情况,善于把上级的指示与部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br><br>曹欣赞叹“在战争年代,李达同志善于领会中央意图,预示战局趋势,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他依据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等作战要素,设计出种种克敌制胜的战法……”<br><br>李达将军的最后一任秘书王晓建曾撰写文章说道:“辽县解放之后,李达与李雪峰、黄镇等太行军区领导研究了下一步的攻势作战计划,经北方局批准,准备发起声势浩大的安阳战役。<br><br>“6月11日,中共七大闭幕,没有参加中共七大的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随即通知邓小平到延安出席中共七届一中全会。正在筹备安阳战役的李达从部队赶来为邓小平送行。<u>邓小平听过李达的汇报后说:“要通过这一仗提高部队打运动战和攻坚战的水平。多年来,我们习惯了打游击战,可是要获得最后胜利,光靠打游击战不行,还必须学会打正规战。</u>”<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在《李雪峰纪念文集》中,许多熟悉李雪峰的老同志都对他在太行军区工作时深谋远虑的贡献作出了高度评价。<br><br>李雪峰生平指出:“他还根据周恩来同志指示,率领一批平汉县省委干部撤离石家庄进入山西省太行山区,与一二九师汇合于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开始了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他参与组建晋冀豫省委,并任省委组织部部长,恢复建立党组织,由百余名党员发展到万余名党员,建立起5个特委,20个县委,提出‘变敌后为前线’,创建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br><br>王庭栋说:“<u>雪峰同志在指导工作中一直强调一切服从战争,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强调深入工作,把大刀阔斧与点滴作风结合。</u>”<br><br>赵雨亭说:<u>雪峰同志“一直负责领导太行根据地地方党的工作,和太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创造性的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残酷进攻,战胜了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困难,为开创巩固和发展文明中外的太行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表扬。</u>”<br><br>向守志说:“雪峰同志与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和一二九师密切配合,创建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br><br>中共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八路军总部的直接领导,太行军区1945年的作战计划和实施细节,多位党政军前辈们对李达司令员和李雪峰政委的高度评价,让笔者赞叹老前辈们未雨绸缪、明察善断、预先谋划、进行精密审慎、稳妥扎实、准确无误的全面系统的大战行动组织工作,方方面面都打出了提前量。<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达司令员和李雪峰政委</h5><div><br></div><div>在江和平给何凡转来的与滕代远之子滕久明、滕久昕有关老照片来龙去脉的信息里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即辽县解放后:“1945年4月26日,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br><br>笔者非常敬佩这一提前量观念,这与《李达画传》对夕阳台老照片的表述有着高度一致性,正表明老首长们站得高,看得远,胸中有全局,心中有毛主席和党中央。<br><br>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讨,笔者以为:八路军总部和太行军区为了给大反攻阶段造成声势,刻意安排了一场拍摄任务,以有力震慑还盘踞在我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日伪军。此次专项拍摄具有极大特殊性和重大意义。<br><br>辽县的相机解放是1945年太行军区春夏季连串攻势当中的一环,是从山区走向平原大规模攻坚作战、从局部反攻走向实现全面大反攻的重大战略考量、用兵智慧、精心安排,目标是瓦解敌人,更加强有力的实施安阳战役等系列战疫战斗,展现大反攻进兵的号角性信号。<br><br>根据全年的作战计划,这张夕阳台老照片作为一个韬略标志,迅速启动了从和左战役到大规模安阳战役的大智慧进兵。<br></div><div><br></div> <div><br></div> 1945年6月底7月初所进行的安阳战役,具有党中央正式发出抗战大反攻命令之前的战区大反攻性质,这是一二九师所属各个军区都创造性展开的大反攻战役之一。<br><br>现就与安阳战役相关战役战斗作一简单介绍:<br><br>平汉路西:太行军区部队6月30日在一二九师参谋长、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和政委李雪峰指挥下,以三、四、五、七、八共五个军分区九个团,加上朱德警卫团,以及其它地方武装,计15,000余兵力,在3万民兵自卫队支援下,发起安阳战役。<br><br>战役共分三个阶段。先攻曲沟,消灭一路军第三旅;再战水冶,歼敌第二旅;北流寺的日军打援,又消灭日军独立混成旅团74大队及士官训练队。而后北打观台镇,南攻鹤壁集。<br><br>仅用了八天,提前打掉汉奸李英部队两个旅,孙殿英第6方面军26团,打死日军大泽大队长以下一百六十人,活捉杜二保等将官三名,总共毙伤俘敌3300余人,解放据点30多处,扩大解放区1500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5万,使铁路西解放区连成一片。<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宏坤、杨勇和王秉璋</h5><div><br></div><u>平汉路东:冀鲁豫军区为配合太行军区打安阳战役,在王宏坤、杨勇和王秉璋指挥下,以二、三、四、七、九分区主力六个团和五个游击支队,在平汉线以东的成安、临漳、安阳、内黄境内发起攻势,连克回隆、楚旺、北皋等据点20多处,歼伪治安军1500余人,毙日军40余人。<br><br>此外,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及第二军分区主力一部,由秦基伟、冷楚指挥,在元氏、获鹿、赞皇地区攻克仙翁寨、南佐、同冶镇等10余处据点,并于7月14日袭入赞皇城歼灭日伪军500余人。第六军分区在武安、沙河方面,攻克石门、中关等据点,破击平汉铁路,炸翻敌火车一列。第八军分区在沁阳、博爱地区,攻克阳邑庙、柏山等据点,袭入焦作车站,炸毁敌兵车一列。<br><br>平汉铁路东西两侧攻势作战,共歼灭日伪军6200余人,攻克据点70余处,解放土地2000余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摧毁平汉铁路以西大部地区的日伪据点及日军的第二道封锁线,进一步逼近平汉铁路及安阳、石家庄两大据点。</u><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基伟、冷楚</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达,刘伯承</h5><div><br></div><div>刘备耕回忆:安阳战役后部队经过10天的休整,7月18日在五分区前方司令部驻地召开祝捷大会。首先举行了凯旋阅兵,由韦杰同志总指挥。当李达和李雪峰、戎伍胜、袁子钦等同志一同乘马检阅胜利之师时,看到我军士气高昂,精神焕发,官兵亲密团结的精神,感到太行兵真是可爱的很。李达在讲话中提到这次战役之所以提前完成,要打什么地方就打什么地方,是由于真正体现了党的一元化的领导,归功于我军全体指战员的英勇顽强,他还非常谦虚地着重指出:这是大战前的演习。<br><br>时任边区副主席戎伍胜对安阳战役给财政经济带来的好处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一评价是对战前李雪峰政委准确判断做出的完全肯定。<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达答新华日报太行版记者问</h5><div><br></div><div><br></div> <h1><b>五、听党指挥控制平汉线、推动全面系统大反攻的国际性胜利</b><br><br>夕阳台老照片折射的不是个小事,而是个大事。<br><br>而且还是一个中国军民以无数流血牺牲的14年抗战,对美英合作研制成功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成立联合国,都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和平大事。<br><br>毛主席、党中央作出的“唯一的任务是配合同盟国”指示,一二九师各个军区、特别是太行军区不断集中打平汉线的国际大战略配合任务究竟是什么呢?其客观结果又怎样呢?这就是前面说到过的辽县解放的大的成因。<br><br>我们常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这张夕阳台老照片,看起来仅仅是抗日战争期间,万马战犹酣当中的一张有一定影响度的首长照片,可也并不一定能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夕阳台老照片就像是一滴水,你不研究它,研究不透它,你就发现不了它所折射的太阳。<br><br>夕阳台老照片的最震撼之处,就是它的内涵可以从一个小小的局部战场,推知毛主席、党中央“唯一的任务是配合同盟国”指示的整体作战韬略,从中深刻领悟毛主席、党中央在当时作出的重大国际性部署,充分理解八路军和太行军区每一场战役战斗打的好坏,都与领袖和统帅部同期进行和实施的国际性大事件紧密相关。你打的不好,执行的不到位,就会影响毛主席、党中央国际性和平战略决策的顺利进展,因此就使得每一场战役战斗都产生了国际性意义。</h1><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探索夕阳台老照片的故事,感觉它道出了八路军将士的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所突出反映的既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性重大意义和文化,及其各方面价值,这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应有之义。<br><br>2019年12月29日,笔者曾在太行英雄网发表《太平洋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之基是中国的十四年抗战》一文,文中“<u>中国在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铁蹄践踏之下,不但没有崩溃,反而愈战俞强,进入了中国战场和世界战场的全面战略反攻阶段”的内容,就包含有一二九师所属的各个军区,在抗战8年中围绕平汉线中段的许许多多的游击战和多个进攻作战,特别是在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后成系统的系列战役战斗,不间断地降低了日军急于往太平洋战场运兵、掠夺和运送军用物资的速度,把日军牢牢拴在平汉铁路沿线和中国战场。</u><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据此,笔者提出了两个基本认识:<br><br>一是。“毛泽东提出的发动群众打持久战、游击战战略方针,不仅使国共这两种不同的战场形式确实起到了的共同作用,既: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艰苦卓绝的全国性抗战,挫败了日军北、南并进、速战速胜的企图;还使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相持阶段,为美国研发使用原子弹等解决二战胜负的先进武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一弹成名’。”<br><br>“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日寇深陷中国战场的长时期相持阶段(主要集中在敌进我进的平汉线),美国的原子弹研发和使用几乎会等于零。与此可进行直接对比的是,1939年9月也完全有条件研究使用原子弹的英国参战后,就没有与美国同样好的安稳条件。英国原子弹研究小组所在地利物浦,几乎每夜都会遭到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有好几次,炸弹就在原子弹研究中心边上爆炸。不得已,在原子弹技术研究已远远超越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英国,也只得于1943年把自己的核技术和核人才转让给了美国,美国人占了英国科学家的先进科研便宜。而美国之所以会有这一切来之不易的安稳的本土和平研制环境,都是中国的抗日持久战赐予的。”<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二是:“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象征,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中国是始作诵者和重要参与者、推动者!”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而中国的持久抗日战场为太平洋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严重消耗、瓦解和挫败日本军国主义的国力、军力、耐力和支撑力的重要有生力量。中国的十四年抗战的战略性胜利反攻(尤其是围绕平汉线的局部反攻大反攻),奠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制胜基础和条件,成为太平洋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之基。同时,也逐步演化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推动了亚洲与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新征程。”<br><br>就在拍摄这张夕阳台老照片、展开安阳战役同期,1945年4月25日,董必武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身份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治大舞台上的重要亮相。董必武不卑不亢、笑容可掬,一派政治家又似学者的谦谦君子风度,使人们通过董必武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形象。6月26日,董必武出席了《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最早在该宪章上签字,开辟了中国共产党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重要战场。<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说到这里,笔者觉得中国共产党和游击战在联合国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因为董老在纽约期间还结识了笔者在安徽大学的老师郑启愚教授。郑教授1930年入国立安徽大学(当时在安庆)外国语言文学系就读,193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林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抗战胜利时,郑教授的学术声望,早已远播海外。有没有人会想到,就是郑教授这样留美十多年的才俊夫子,在抗战期间还创作了独幕剧《游击战》。<br><br>1938年1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卡尔逊考察敌后抗日根据地,“由于日美的冲突,他确实相当同情于我们的抗日,谈吐间流露了一些反日的真情”。他称赞陈赓三八六旅在正太线的行动,“破坏敌人的交通,神出鬼没的游击,是使敌人迟延南犯的根本所在”。日军南犯的结果就是发动太平洋战争,“使敌人迟延南犯”就是阻挡、迟滞日军南进太平洋战场。可见抗战时期以破敌铁路线、交通线为主要任务之一的游击战,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多大!意义有多大!<br><br>八路军敌进我进持久战的战略战术,及善于动员群众在世界上所仅见!就是围着交通线、铁路线打,狠打!<br><br>那个时候的美国,中国抗日游击战的威风家喻户晓,“义勇军进行曲”更是人人喜爱的流行歌曲。<br><br>董老还在书信中向郑教授坦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称赞他“目光如炬”。<br><br>这些情景,多么像几个月后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向柳亚子赠送《沁园春·雪》诗词;多么像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太行山上又打起来的上党战役。<br><br>我们能从中悟出多少中国共产党领袖、开国元勋们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呢。<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郑启愚教授创作的独幕剧《游击战》和董老给他写的书信</h5><div><br></div><div>简单的说,没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也就没有联合国和世界新秩序。中国人民、八路军、一二九师、晋冀鲁豫根据地,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太行军区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了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br><br>不要小看中国式的黄蜂状游击战,哪怕仅仅是一个村自卫队的抗日骚扰战!<br><br>永远都要记住那些隐姓埋名,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隐蔽战线的英雄们!<br><br>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估夕阳台老照片折射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br><br>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太平洋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之基是中国的十四年抗战》一文。想了解安阳战役的朋友可以参看《安阳战役——抗战八年献上新礼物》一文。<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瑞林、石志本、韦杰、何正文、马忠全</h5><div><br></div><div><br></div><div>安阳战役打得非常漂亮。<br><br>一二九师、太行军区、太行区党委许多著名将领和领导人都参加了这场战役。(笔者真想把所有这些参战前辈们的名字和英姿威风全都展现在这篇文章里,可惜没有他们的照片。)<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行区党委及地委部分领导。后排左起:彭涛、李雪峰、李一清、崔建功、冷楚、陶鲁茄、张锡珩,前右起:王维刚、于一川、刘毅、赖若愚。</h5><div><br></div><div><br></div><div>八路军更多的著名将领都参加了与平汉线有直接关系的诸如磁武涉林战役、百团大战、豫北战役、南乐战役、道清战役、安阳战役等重大系列化、系统性围着交通线,铁路线打的战役战斗。<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战8年,八路军所属各师发展晋冀鲁豫各根据地的部分将领:徐向前、杨秀峰、宋任穷、陈再道、薄一波、陈赓、王新亭、聂真、杨得志、黄克诚、苏振华、杨勇、肖华、陈光、陈锡联、谢富治、杜义德、周希汉、陈毅、滕代远、李达等。</h5><div><br></div><div>安阳战役胜利后,李达将军在回答新华日报记者问时很谦虚地说到:<br><br>“为了继续执行毛主席‘扩大解放区’的方针,用胜利行动,拥护党中央,给抗战8周年一件新的礼物,消灭日寇忠实走狗,拯救安阳同胞,为抗日根据地扩大经济区域,我们调集了一些兵力对汉奸李英展开了歼灭性的进攻。”<br><br>这次战役“主力结合广大群众连续破袭观丰路,抬回铁轨800条,使敌掠夺六合沟煤矿的大动脉完全陷入支离破碎。”(注)<br><br>“这次战役锻炼了主力兵团,也锻炼了人民武装。这样大规模的民兵和自卫队,随同部队有组织的配合出击,在太行区还是第一次。他们从游击战、麻雀战进入进攻的野战范围,获得了许多新的作战经验。至于地方工作与军事的密切配合,后勤工作与前方作战协同动作,都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在这次战役中,党政军民领导机关都参加到战斗行列里来,实行了党政军民全面大进军,真正体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这是这次战役领导的最大特点与最大收获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滕代远、李达、申伯纯、何正文等多位老首长,在我军占领的辽县北火神庙“夕阳台阵地构筑纪念”牌前留下的这张珍贵的抗战历史老照片,宣誓了八路军和太行军区全面系统大反攻的决心,吹响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大反攻的号角,迎来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大反攻,折射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争后建立国际性新秩序的胜利。<br><br>今天,我们解析夕阳台老照片,是不是对我们新农村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呢,是不是又一次吹响了冲锋号呢。<br><br>我们太行山的乡亲们、太行老区、太行之脊、太行屋顶,是不是更需要吹响走向幸福生活国际大格局的冲锋号呢!<br><br>中国人民有能力干好“一带一路”的伟大事业,与世界人民一起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br><br>我们当好压舱石,重建世界新秩序。<br></div><div><br></div><div>干好每一件小事,就干好了党和国家的大事。<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行新华日报“大反攻”号外</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俊平提供)</h5><div><br></div><div><br></div><div>注:李达将军提到的六河沟煤矿,地处华北交通要冲——安阳西北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有平汉铁路的交通优势。当地的煤质优良,属于古生代夹炭层石炭纪有烟煤,色黑光亮。灰分小,挥发少,黏结性强,适宜炼焦及作为火车、舰船锅炉等动力用煤。根据的《磁县志》和《安阳县志》记载,当地早在明代就已开始挖矿出煤。<br><br> 作为北方近代产业工人的代表,六河沟煤矿成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六河沟煤矿的工人运动一路浩浩荡荡展开。</div><div><br> 1925年春,中共北方区委派刘少奇和杨介人到六河沟煤矿深入到煤矿工人中间,利用标语、传单、集会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并深入到矿区和工人家庭,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同资本家斗争,开展煤矿工人运动。</div><div><br>不久,上海五卅惨案发生,煤矿工人群情激愤,杨介人和地下党组织领导数千矿工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和示威活动,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爱国斗争。<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河沟煤矿</h5><div><br></div><div>抗战时期,六河沟煤矿建有日军兵营。当地人流传着“要得炭、人命换”。500余名矿工“失踪”。</div><div><br>六河沟煤矿是峰峰煤矿的前身,至今峰峰煤矿仍然活跃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br></div><div><br></div> <b><font color="#b06fbb">谢谢观看!</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