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的代表,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另外三个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留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把包括拙政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拙政园所在之处原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1509年),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壁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今园辖地面积约83.5亩,开放面积约73亩,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38亩。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p> <p><b>拙政园平面图</b></p> <p><b>拙政园大门</b></p><p>拙政园的大门位于东园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p><p>拙政园的门墙由清水砖垒砌而成,三个方形门洞,中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左右门额为“淡泊”“疏朗”。</p> <p><b>前园</b></p><p>走进园门,是一个开阔的庭院,浅色方石铺地,三面粉墙相围。正面墙中,以湖石砌成一雅素花坛,上以古松、奇石为造景主题。花坛中放置着“世界遗产”标志牌。</p> <p><b>兰雪堂</b></p><p>兰雪堂是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坐北朝南,似一道屏障,将偌大的花园隐在了背后。</p> <p><br></p><p><br></p><p><b> 东园</b></p><p>东园的面积约31亩。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巳破落近30年并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将其重新修复,并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居”。据记载,“归园田居”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景物。</p><p>今东园规模大致以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但东园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重要的景点有秫香馆、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p> <p><b>芙蓉榭</b></p><p>芙蓉榭背靠东墙临水而筑,卷棚歇山项,一半建在岸上,一半石梁挑出建在水面上,三面临水,四面空敞,周围有美人靠,便于小憩赏景,这里是东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p> <p><b>芙蓉榭西面的荷花池</b></p> <p><b>天泉亭</b></p><p>荷花池以北是一片草坪,中间耸立着一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就是天泉亭。亭中有一口井,相传是大弘寺的遗物。</p> <p><b>秫香馆</b></p><p>从天泉亭往西北有一条精美的紫藤竹廊,穿过竹廊,便是秫香馆。秫香馆为单檐歇山结构,面阔五间,屋柱都移到外部,周围形成围廊,显得十分宽敞明亮。前后正中设落地长窗出入,两侧开短窗。窗格裙板上,全部为黄杨木雕四十八幅戏文图案,雕镂精细,栩栩如生,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门上有“秫香馆”横匾。</p> <p><b>花坛</b></p><p>拙政园每年3至5月举办杜鹃花节,6至10月为荷花旅游节。现花坛里布满了各种杜鹃花,十分美丽。</p> <p><b>东园景色</b></p> <p><br></p><p><br></p><p><b> 中园</b></p><p>中园为拙政园全部精华之所在,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珑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p><p>中园现有面积约为18.5亩,其中水面占三分之一。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p> <p><b>远香堂</b></p><p>远香堂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是清乾隆年间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的景色。堂内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p> <p>远香堂的北面是荷花池,池中有东西两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使得这里到处都是一片生机。</p> <p><b>雪香云蔚亭</b></p> <p><b>待霜亭</b></p> <p>远香堂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绣绮亭”,这里还有“枇杷园”“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梧竹幽居”等众多景点。</p> <p><b>绣绮亭</b></p> <p><b>玲珑馆</b></p><p>玲珑馆,卷棚歇山顶式,坐东朝西,因馆前原置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而得名,据说后为汪伪大汉奸李士群移去。玲珑馆前云墙低矮,馆内悬有匾额题曰“玉壶冰”,摘自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之诗句。</p> <p><b>听雨轩</b></p> <p><b>梧竹幽居</b></p><p>梧竹幽居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亭为方亭,飞檐翘角,俗称“月到风来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亭外围为廊,内以红柱白墙相围,墙上开圆门洞,东西南北,两两相对,人站在亭中看风景,四个巨大的圆镜框把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镶嵌进画里。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还能看到耸立在云霄之中的北寺塔。</p> <p><b>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b></p> <p><b>荷风四面亭</b></p><p>远香堂北面菏花池的中央建有荷风四面亭,亭单檐六角,玲珑通透,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夏日里荷花盛开,会有阵阵荷香飘来。</p> <p><b>见山楼</b></p><p>荷风四面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桥通向柳荫路曲,在这里转向北方可看到见山楼。见山楼是一座江南风格的两层式民居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上面两侧傍山,故取名“见山楼”。楼前水域开阔,也是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相传,太平天国时期,忠王李秀成曾在此办公。</p> <p><b>见山楼西面长廊</b></p> <p><b>倚玉轩</b></p><p>远香堂西面是倚玉轩。倚玉轩与香洲隔河相望,北侧有石板曲桥通向荷风四面亭。倚玉轩东西朝向,出口入口皆为落地长窗。</p> <p><b>远香堂和倚玉轩(右)</b></p> <p><b>倚玉轩北面小桥(远方为香洲)</b></p> <p><b>香洲</b></p><p>香洲位于荷风四面亭南面的小汊湾南侧,犹如停泊在湾口的画舫,北与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东与倚玉轩临湾而对。香洲即舫,“洲”与“舟”同音,舟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园林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四方亭(即茶室)为前舱,面水榭为后舱,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香洲是古典园林中最著名的船景之一,四方亭上“香洲”二字是文征明的手迹,取意《诗经》“采杜者兮芳洲”而命名。</p> <p><b>小飞虹</b></p><p>从香洲向南走就到了小飞虹,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略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大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小飞虹凌空飞架,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犹如彩虹。这处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成为拙政园内的经典。</p> <p>小飞虹廊桥的南面是小沧浪水阁,阁西侧是雅石斋,内有“云根山骨”横匾,院里摆有许多奇石。</p> <p><b>小沧浪雅石斋</b></p> <p><b>得真亭</b></p><p>得真亭位于小沧浪水院西北隅,得真亭东北是小飞虹廊桥。亭子由于要接续廊桥,故于矩形平面之前凸出一个方形小披屋,大亭作歇山顶,小披屋则是攒尖顶,两者相加,使亭的轮廓变化多样。</p> <p><b>别有洞天</b></p><p>出雅石斋,过香洲,抬头仰望,逶迤的长廊之上有一亭屹然高耸,即西园之宜两亭,沿长廊前行即到别有洞天。这是花园中部与西部的通道,圆门洞上有“别有洞天”匾额。从别有洞天亭向东遥望,经荷风四面亭与倚虹亭遥遥相对,互成对景。过别有洞天圆门洞即到西园。</p> <p><b>别有洞天(东面)</b></p> <p><b>从别有洞天亭向东遥望</b></p> <p><b>海棠春坞</b></p><p>海棠春坞是位于玲珑馆东北侧的独立小院。院内种有两棵垂丝海棠,初春时分万花似锦,故名“海棠春坞”。庭院虽小,清静幽雅,是读书休憩的理想场所。</p> <p><b>绿漪亭</b></p><p>绿漪亭在梧竹幽居亭北,偏居园林一隅。亭南绿波粼粼,亭北翠竹丛丛,满目绿色泛碧漪,别有一番江南乡村风光。</p> <p><b>从绿漪亭向西望</b></p> <p><b>中园景色</b></p> <p><br></p><p><br></p><p><b> 西园</b></p><p>西园面积约为12.5亩,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1877年)富贾张履谦接手时期。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与中园大池相连。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p> <p><b>鸳鸯厅</b></p><p>西园中的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p> <p><b>三十六鸳鸯馆</b></p> <p><b>从三十六鸳鸯馆看浮翠阁</b></p> <p><b>十八曼陀罗花馆</b></p> <p><b>与谁同坐轩</b></p><p>鸳鸯厅北为荷花池,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与谁同坐轩的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p><p><br></p> <p><b>笠亭</b></p><p>与谁同坐轩北的小山上有一个圆形小亭,顶部恰如一顶箬帽,因此称为“笠亭”。</p> <p><b>笠亭(右)与浮翠阁</b></p> <p><b>浮翠阁</b></p><p>笠亭西北有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引人注目,犹如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p> <p><b>倒影楼</b></p><p>在浮翠阁东北,也是西园的东北角,有一座两层建筑——倒影楼。因为从楼前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座楼的倒影,故名“倒影楼”。该楼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依窗而立,可凭水观景。倒影楼东有波形长廊一直通到别有洞天圆门。</p> <p><b>倒影楼北面的院墙</b></p> <p><b>倒影楼东面的波形长廊</b></p> <p><b>留听阁</b></p><p>留听阁位于西园水域的西侧临水处,坐北朝南,阁为单层,体型轻巧,四周开窗,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p> <p><b>留听阁(右)与鸳鸯厅间小桥</b></p> <p><b>塔影亭</b></p><p>从留听阁向南望去,一条溪水逶迤而行,溪水尽头有一座橘红色的八角亭,名叫塔影亭。</p> <p><b>西园景色</b></p> <p><b>拙政园里的外国游客</b></p> <p>游览过拙政园后,我深深感到,中国的古典园林是立体而绚丽灵动的绘画,是鲜活而生机勃勃的雕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乐,是世界艺术独树一帜的奇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