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革命烈士陵园地处风景秀美的黄山脚下,依傍山势,座北朝南。始建于1994年4月,建成开馆于1997年4月。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绿化面积20000平方米,累计投资3000万元。这是一座融合古今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群,庄重古朴,气势雄伟而肃穆,远远望去就像一艘扬帆远征、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渡江战船,令人浮想联翩。 <h5><b> 江阴革命烈士陵园</b></h5> 2016年1月,江阴市革命烈士陵园更名为江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纪念馆内建有一座纪念碑、两个纪念馆。陵园的主建筑,是一块三叶帆形状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大挺拔,矗立在林荫之间。碑前是一个大平台,可以容纳数千人瞻仰。碑上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所写。纪念碑的下方两侧,分别是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 <h5><b></b></h5> <h5><b> 更名后的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名由江阴籍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b></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园区的东侧是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名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叶飞将军题写。展馆面积1100平方米。馆内大厅的烈士英名墙,镌刻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的945名烈士的名字,其中大多是江阴籍烈士,也有一部分是牺牲在江阴的外地籍烈士。展出的大量图片和烈士遗物,直观生动、富有感染力展现了烈士的英雄事迹,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江阴人民的革命史。</p> <h5> <b>叶飞将军题写馆名的革命烈士纪念馆</b></h5><p class="ql-block"><br></p> <h5> <b> 烈士英名墙</b></h5> <p class="ql-block">馆内重点展陈了75位重要烈士的图片,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英雄事迹,给每一位参观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下面将其中部分烈士介绍如下:</p> <p class="ql-block">吴焜,四川万县人,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员。1939年9月8日,在江阴马镇湖塘里遭遇国民党忠救军袭击,头部中弹不幸牺牲。</p> 刘金林,江阴夏港人,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第五支队支队长。1939年8月13日,在青浦观音堂遭日伪军四面包围,作战中刘金林壮烈牺牲。 方英,江西人,新四军江南抗日救国军第二纵队二支队副支队长兼一营营长。1941年1月29日,在江阴桐岐战斗中负伤后不治牺牲。 朱长清,湖北浠水人,新四军第六师五十四团团长。1941年3月8日,在拆解缴获的日军掷弹筒时发生爆炸,不幸牺牲。安葬于江阴河塘大夏家附近。 朱松寿,江阴长寿人,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五路司令员、江阴民众抗日自卫队司令。1941年春,在苏州陆墓遭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 赵伯华,湖南零陵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一团参谋长。1941年7月7日,在率部攻打澄西芙蓉圩日伪军据点时中弹牺牲。 <p class="ql-block">商健民,浙江嵊县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三团一营教导员。1941年8月3日,在江阴祝塘的反日伪军“清乡”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p> 曹德辉,江西人,新四军第六师警卫一团政治委员。1941年9月26日,在江阴后塍(今属张家港市)突破日伪军封锁线、强渡横套河时,不幸牺牲。 <p class="ql-block">陈新一,湖北人,新四军第六师警卫一团参谋长。1941年9月27日,在江阴峭岐马家村率部宿营时,遭大批日伪军包围,越河突围时与爱人朱爱侬(常熟县委妇女部长)不幸同时殉难。</p> 陈康吉,江阴西石桥人,新四军第一师一旅作战参谋。1942年秋,在苏中如西县为掩护地委扩大会议代表撤退,不幸中弹牺牲。 沈明生,江阴申港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六团一营营长。1951年4月14日,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江水岱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p class="ql-block">陆兴大,江阴璜土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四团三连战士。1975年8月,在驻地河南漯河遭遇特大洪水抗洪抢险时,为抢救战友不幸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11名烈士,实际上都出自同一支部队——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后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可以说他们曾经是第二十军及前身部队的其中一员,是这支部队的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部队。它的历史沿革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新四军第六团→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新四军第一纵队→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其源头就是1932年9月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1938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团。与江阴的历史渊源就是第六团东进抗日时联结的。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展开后,江阴地区活跃着多支地方抗日游击武装,澄西梅光迪的“江南抗日游击队”和澄东朱松寿的“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影响力较大。上海的中共中央特科多次派员到江阴地区争取、改造地方武装。经过艰苦工作,于1938年10月,由上海党组织派来的时任澄锡虞工委书记的何克希同志,带领经过初步整训的地方抗日武装,在茅山根据地接受了新四军的整编,由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授予“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简称江抗三路)番号,正式进入新四军序列,成为一支抗日新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在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的率领下,奉命东进抗日。在武进戴溪桥与江抗三路汇合,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简称江抗),由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焜为副总指挥。新四军第六团改称江抗二路,原江抗三路不变。江抗二路、三路并肩东进,驰骋苏南东路地区。首战黄土塘,击毙日军30余名。此后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火烧虹桥机场,直逼上海,声威大震。江抗部队也得到了发展壮大,由开始时的1000余人扩大到5000余人,扩编为江抗二、三、四、五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10月,江抗奉命西撤,在江阴西石桥进行了整编,江抗二路、四路改编为江抗一团,后编为新四军一师一旅一团。1949年2月全军统一整编,定番号为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二团。江抗三路、五路则改编为江抗二团,后编为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团。全军整编定番号为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三团。第二十军五十八师就是全军赫赫有名的“杨根思部队”。当年江抗西撤时,留下了一批伤病员在阳澄湖地区养伤,同年11月,以36个伤病员为骨干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由夏光任司令。后来这支部队发展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全军整编时定番号为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也就是名闻遐迩的“沙家浜部队”。如今,“杨根思部队”和“沙家浜部队”仍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现为第八十三集团军某合成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老江抗部队在江阴地区的征战历程,从1938年10月江抗三路成立起,到1941年10月新江抗(后改编为新四军六师第十八旅)经西石桥撤离江阴转战苏北,前后有三年时间。征战足迹遍及江阴大部分乡镇,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有许多江抗指战员浴血奋战壮烈牺牲,长眠于江阴大地,有的连名字也没留下。</p> <p class="ql-block">在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中陈列的吴焜、刘金林、朱长清、朱松寿、赵伯华、商健民、曹德辉、陈新一、陈康吉、沈明生等烈士,都是江抗部队中的优秀指挥员。而陆兴大烈士,这位1972年12月参军入伍的江阴儿子,在第二十军这支续承了新四军江抗部队血脉的英雄部队里,把青春热血献给了祖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1日以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分三批公布了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共1085名。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展陈的烈士有五人入列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他们是:吴焜(第一批),朱长清、陈新一、赵伯华、曹德辉(均为第二批)。他们都是抗战事迹突出、牺牲情节壮烈、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新四军团以上职务烈士。一个县出了五个全国著名抗日英烈,这在苏南东路各县是不多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革命烈士纪念馆题名的叶飞将军,他是第二十军的创始人。当年新四军从茅山出发,跨越京沪铁路,东进苏南及上海近郊,就是由叶飞统率的。他虽是副总指挥,但在党内是中共东路工作委员会书记,实际上东进的新四军江抗部队是叶飞掌控指挥的,开创了苏南东路地区的抗战新局面。叶飞为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题名绝非巧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新四军江抗部队在江阴牺牲以及牺牲在外地的江阴籍烈士远远不止上述11人。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仅新四军江抗部队在江阴及周边地区征战期间,进行的较大规模的15次战斗中,就牺牲了250多名指战员,有名有姓的烈士仅有80余人。包括连以上职务烈士18人,其中团职6人、营职6人,连职6人。江阴大批热血青年参加了江抗部队,南征北战,浴血奋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五十年代初,又一批江阴优秀青年加入了志愿军第二十军,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战功,许多江阴的子弟牺牲后就长眠在异国他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四军江抗部队在江阴地区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是江阴人民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幅血与火交织成的壮美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在江阴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由于受战争年代局限,许多牺牲的烈士名字至今无法知晓。烈士虽无名,但不应无声!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敬英烈——</p><p class="ql-block">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