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远在天堂的父亲致敬

渤海渔翁(婉拒献花🌹)

<p class="ql-block">光阴的故事之十</p> <p class="ql-block"> 刘豫宁</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留下的众多军功章里的一枚。</p><p class="ql-block">正面上款:“战斗英雄”,下款:“1947”,背面:“晋冀鲁豫第四纵队”,编号“193”。铜质珐琅,手工制作。在南京军院度过的孩童年代这些证章被我摆来摔去,尤其是这枚,摔得珐琅残缺,现想真是可惜。那个年代宣传模式全部都是概念化,所有涉及共产党、解放军一概用鲜艳的红色暖色调表现,而提及国民党、国军则为青天白日的冷色系,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好奇这枚章,认为是缴获的物品,印象也格外深。大了点识字读书学历史后才明白真是我军的。父亲生前从未讲过这些章的来历,可能是战争年代的回忆太过残酷吧。而我也从来没想过问一下,所以才有了以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父亲去世,一直想在他的墓碑上留点什么,思来想去决定把这枚章刻上。怎奈工匠手艺不精,只好作罢,最终刻上了“追思不绝”四个字。那段时间神情恍惚,不知怎麽就不见了这枚章。恰在当年锦州晚报刊出一篇文章,极为详细的介绍了这枚军功章,并附上了照片。心下极为懊恼,以为不慎丢失流入收藏市场,痛心之至。不想数年后无意中发现这枚章居然没丢,大喜过望,但一直没有时间探究。</p><p class="ql-block">今年工作调动,手头有了大把时间,想详细的了解一下其来龙去脉,却又不慎将当年所存报纸丢失,遂托党校同学介绍去报社翻查当年的报纸。怎知时间太久,尚无电子版,只得库房搬出纸质报纸张张详查,无果,大失所望。上网搜寻亦所得寥寥。偶与一外地朋友说起,赖其用心查找,终得相关介绍,但又不甚详细,只能提供此作者为锦州人士,却无联系方式。极不甘心,据此线索,又托锦州古玩界的大咖朋友鼎力相助,终于寻到原作者杨光先生,终成正果。当微信传来文章的那一刻,这段尘封了七十三年的历史大门终于轰然打开。虽然我没有经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从这枚小小的军功章上父辈们金戈铁马的英姿依然跃然而出。</p><p class="ql-block">杨先生学识渊博,考证证据完整,且文笔极好,提供的文章竟无一字可增删,本人如在多赘,无疑狗尾续貂。下面就将杨光先生的文章附上,以飨各位。在此,我对提供帮助的杨光先生、廖传民先生、齐琳先生、杨建龙先生、刘存义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是你们的帮助使我完成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梦想------</p><p class="ql-block">见证吕梁战役的英雄奖章&nbsp;</p><p class="ql-block">杨 光</p><p class="ql-block">这枚珍贵的“战斗英雄”奖章呈圆形,直径4厘米,白色的外环和内圆把奖章分为内区和外区两部分。内区是一名身着蓝色军装,身披黄色弹夹,腿缠绑带的解放军战士一手持钢枪,一手叉腰,昴首挺胸,顶天立地,尽显威猛刚毅,英姿飒爽。外区为蓝地,上部是“战斗英雄”黄色楷书和两个红五星,中间是两枚象征和平自由的黄色橄榄枝,底部写“1947”字样,后面刻有“晋冀鲁豫第4纵队267”,应为颁发单位及编号。奖章设计精巧,寓意深刻,洋溢着一种人民解放军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一往无前,英勇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震撼力。</p><p class="ql-block">1946年11月上旬,蒋介石为侵占延安,以掩盖其军事进攻的失利,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抽调驻晋南的国民党军整编第l、第90师共4个旅,由临汾经禹门口西渡黄河进入陕西,准备会同包围陕甘宁边区的部队突袭延安。为粉碎国民党的阴谋并巩固、发展吕梁解放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第24旅,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挺进吕梁地区,在晋绥军区独立第4旅和第359旅的配合下,于11月22日发起了吕梁战役。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到12月12日,我军连克永和、 大宁、隰县、 蒲县、石楼、中阳等城。17日,胡宗南急令已渡过黄河入陕的2个整编师回返,连同驻晋南的部队共6个旅向蒲县、大宁等地反扑。中央军委决定:由第 4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和晋绥军区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统一指挥在吕梁地区作战的部队,继续歼敌,以钳制胡宗南部的兵力。</p><p class="ql-block">12月17日--1947年1月1日,人民解放军在蒲县西北地区沉重打击了进犯的国民党军,并乘其撤退之机歼灭后卫第67旅大部。此役,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万余人,解放了晋西南广大地区,推迟了国民党军突袭延安的计划。为表彰吕梁战役的有功之臣晋冀鲁豫第4纵队特颁发“战斗英雄”奖章,以资奖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