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文学社——赏析经典

桃小夭

<p class="ql-block">  相传孔子白头整理《尚书》,让上古美德流传后世;敦煌遗书,洞藏千年,让华夏文明传承绵延。中国典籍字句中记述着先人们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篇目里记录着他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这些宝贵的文化密码告诉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而又该去向何方?</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尚书》流传了两千多年、无论是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还是夏商周, 民望兴替、礼德去邦,都在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p>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经历过许多波折。经历过盛世、烽火、也走过天险、坦途。千百年来,伏生护书的故事, 更是流传为一部佳话。秦焚书 ,项羽阿房一炬,中华文学史遭受巨创。《书》也仅剩了伏生家藏。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个体都是如此的微不足,可伏生却视《书》为命。伏生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那时的伏生在想什么呢?是华夏文明传承的重任压在他身上,让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 ?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p> <p class="ql-block">  后人评价“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不能晓其义”。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中国?“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是中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和伏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的光芒闪耀至今,鼓励着我们去接续和守护这盏明灯。读书万卷,消解无知的蒙昧;慎思典籍,充盈精神的汪洋。每一本内化为思想力量的书都决定了脚下人生的高度,眼中世界的纵深。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从而我们得以见自己,见天地。</p><p class="ql-block"> 华夏经典,弦歌不辍!</p> <p class="ql-block">  李子柒的视频中,有川蜀大地的千年风俗,有丝绸文化之路,中华传统节日美食,有历经三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常被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提起的理想生活世外桃源。在李子柒的笔墨纸砚视频下,外国人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她正在告诉我们一个我们不了解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  在孕育无限生机的新时代,李子柒作为新生一代能继承仁义礼智信的优良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基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开创了一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天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以一己之力推向世界,也让中华文化的底气震撼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  伏生一生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期盼,青石刻经,青史永存。后人对典籍的尊崇存在于经典的字里行间,如今,我们更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 变化,发思想之先声。</p> <p class="ql-block">  伏生、李子柒……千千万万的传承者,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今天,我们赏析经典,同学们亦有感而发。</p> <p class="ql-block">撰稿:高乐乐 韩潇桐(副社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