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得新的眼睛,一一山水蒙快乐读书会赏花摄影活动剪影

毛雨晴

<p class="ql-block">偶遇天气晴好,读书会书友们相约一起去毛易林场紫云峰国家森林公园,赏樱花,看鸢尾花,跟着来自快乐读书五组的摄影师侯兴让学习手机摄影技巧。</p> <p class="ql-block">来感受一下现场教学的氛围~来自快乐读书五组的侯兴让老师现场教学手机摄影技巧。</p><p class="ql-block">当在逆光角度下,手机里拍摄出的人像都是黑影,我们捧着手机连连摇头时,侯老师却觉得这是宝藏光线和拍摄场景:嫩绿的树叶在阳光照射下透得干净自然明亮,人站在阳光下,却能相得益彰,在和煦的春光里显得分外迷人。</p> <p class="ql-block">  侯老师教我们把人物放在相机九宫格里的合适位置,叮嘱我们当景物不对称的时候就不要把人物放在中间,为了拍出更好的效果,还蹦出一句:“不是拍的不够好,而是离得不够近。” 哈哈,把看似深奥的摄影技巧用简单的话语讲出来让人觉得非常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享受”被大家的手机镜头包围的感觉吧!</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成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和侯老师遇到同一块石头......</p><p class="ql-block">在看风景的路上遇到一块漂亮的大石头,大家都忍不住在这块大石头旁边停留。想拍点照片,纷纷拿起手机开始拍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拍摄出来的照片总感觉不尽人意,当我们把拍好的照片给侯总看,原来不是拍的“头上长树”🌲,就是“目光短浅”,眼神看出去的方向被截断了......经过侯老师现场教学,调整了一下拍摄方法,我们是发现拍出来的照片确实要好看多啦!</p> <p class="ql-block">遇见盛开的大片鸢尾花,一面旧旧的砖墙,也有一种复古的调调~</p> <p class="ql-block">用照片记录下美好的时光,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是照片里的这个样子,真实又自然的照片让人记住当时的真实的样子,或许多年以后,再翻开看看这些照片,会清楚的记得拍照片时候的感觉,皮肤的状态,这是当下流行的一键美颜滤镜给不了的味道,也更加让人觉得这些照片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最后,分享一下读书会的大咖陈卫平给书友们带来的关于赏花的文化心理转变:</p><p class="ql-block">人生识字忧患始,对于赏花这种很自然的赏心乐事,宋代以前的文人,其实是很焦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宋代以前的文人看来,赏花很俗。宋代以前,几乎没有讲植物的美或者怎么种花的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赏花是一件多自然的事啊。唐代的时候,长安城里就有对牡丹的狂热。每年春天牡丹盛开的时候,老百姓成群结队地涌入寺庙和花园,去观赏牡丹盛开的美景。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花和幼苗带回家精心培育,好在家里也分得一分春色。赏花季节会持续十天左右,这段时间几乎可以说是长安城的狂欢节。老百姓会支起帐篷保护牡丹,小商贩也会趁机贩卖精致的糕点。最热闹的时候,还会有舞台表演,人人都在这繁花景象中流连忘返,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然而,唐代文人好像并不欣赏这片美景。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只能读出批评。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叫《买花》的诗就比较典型。他说,买牡丹的习惯已经“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就是每个人都糊里糊涂地沉浸在对于牡丹花的欣赏之中。这就造成了牡丹花价格飙升,竟然达到了“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就是一束花的价格能够顶的上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总额。白居易这么说是在批评当时的人盲目追求时尚,欣赏牡丹是很不理智的行为。</p><p class="ql-block">这倒不是白居易故作清高,他是内心真的不能接受老百姓的这种审美趣味。他所接受的教育,不管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都告诉他君子要远离单纯的感官愉悦,人不能被欲望控制,走入歧途。作为君子,应该欣赏梅兰竹菊这些能代表某种道德品格的植物。牡丹恰好是这种品位的反面。牡丹花朵硕大、颜色绚烂,尤其是大片的牡丹,感官刺激是很强烈的。你可以对比以一下日本人赏樱花的画面。如果说竹子象征着君子,那牡丹就是一个妖媚女子,代表着情色和诱惑。所以要赞美牡丹是有道德风险的。</p><p class="ql-block">但是,文人的批评并不能阻止牡丹的风靡。到了宋代,城市和商业都越来越繁荣,老百姓有钱有闲了才不会管文人迂腐的道理。人们赏花、游园,在勾栏瓦肆听曲、看戏。《清明上河图》里那么多的酒店、酒馆,就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这种潮流势不可挡,宋代的文人,已经很难像白居易那样独善其身了,他们也很想投身进去,与民同乐。</p><p class="ql-block">那么,他们怎么解决道德约束和审美需求之间的冲突呢?我们就来看看年轻的欧阳修写的一篇热情赞颂牡丹的文章《洛阳牡丹记》。在艾朗诺的这本书中,我们会发现欧阳修在北宋的艺术和审美创造领域中,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人物,他几乎在各个领域都能开风气之先。所以他也是焦虑感最强,也最会给自己找借口的一个文人。</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曾经在洛阳做官,在那里度过了四个春天。他刚刚离开洛阳不久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洛阳牡丹记》,或许是出于对洛阳繁华盛景的怀念。《洛阳牡丹记》是最早记录花卉植物的文章,欧阳修在里面细细说了二十四种牡丹花品种,不厌其烦的记下它们的名字,描绘它们的特征。其中最有名的是一种名叫“千叶”的牡丹。这种牡丹因为它的雄蕊被转换成了花瓣,单独一朵花就可以有厚厚的几百片花瓣,令人叹为观止。欧阳修还说,他看到的牡丹花种类远远不止他记录的那些,至少超过九十种。在写下了对每个品种的详细解释之后,他还写了各地关于牡丹的习俗和种植栽培技术。以前的文人是不可能写这种东西的,他们很少关注具体技术层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这都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p><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记》里洋溢着欧阳修对牡丹的热情,也潜藏着他心底的焦虑。他不得不一开始就急着为牡丹辩白,给了一个符合儒家思想的理由。他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天地之气构成,一般的美是天地之气均衡分配的结果。有些东西得到的天地之气有偏差,这种偏差让这些东西,要么极美,要么极丑,牡丹就是其中极美的例子。虽然它很美,但是,因为得到的天地之气不够均衡,所以牡丹的美是一种病态。</p><p class="ql-block">在这儿,你应该听出来了,欧阳修这是在以退为进。他要夸牡丹,得先退一步,承认牡丹的美不像梅兰竹菊那样符合传统。然后他接着说,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病态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社会都是无害的。尽管牡丹不能像竹子那样成为榜样,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单纯地欣赏一下它的美啊。</p><p class="ql-block">欧阳修绕来绕去,就是因为他觉得没底气,他想夸夸牡丹,但是又不得不小心地拿捏分寸,让自己的观点显得合理。而且,他觉得“无害”这个理由说服力还不够,所以还给了第二个理由,就是大众都喜欢牡丹。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他在文章里还大写特写了一通赏花的风俗,绘声绘色地写了人们对牡丹花的狂热。结论就是,既然大众这么热爱这种美丽的植物,看看又没什么损害,文人为什么非要拒绝呢?</p><p class="ql-block">这个逻辑,我们现在看来可能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对当时的文人来说,可是很有颠覆性的,前面白居易不是还觉得大众对牡丹的狂热是非理性么。而欧阳修先是用“无害”两个字消解了对牡丹的警惕,接着又把大众喜爱当成了最核心的论据。当然,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他对牡丹毫不吝惜的赞美。大众的狂欢,牡丹的美艳,居然都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文人的笔下,这就大大突破了文人的话语边界。</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在开头提到的,焦虑催生动力。有了欧阳修挺身而出,后来人再说牡丹,还有其他给人感官愉悦的美好事物的时候,心理负担就小多了。宋代很快就出现了很多描写芍药、菊花、海棠、玫瑰、山茶等等植物的文章,也有人开始关注洛阳的那些有名的花园。所以,《洛阳牡丹记》不仅是给牡丹正名,更是在审美的领域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开拓了一大片天地。原本文人不敢碰的、不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世俗欢乐,现在都能名正言顺的把玩了。宋代后来繁荣的文化,正是从这里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找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p><p class="ql-block">摄影如是,文化亦如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