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铲代枪:记1917年一战中国华工(八)

Mary

<p class="ql-block">据北竹岛村当年被招为华工的王炳文回忆:</p><p class="ql-block">凡是应招的华工,需先到招工所办理应招手续,如报名登记、体格初检等,正式定招之后,再集结到招工局内之待发所。这些人一进待发所的大院,不论其合格与否,均供给膳食。第二天即甄别检验,主要是体格检查。凡检验合格者,即编一号码,并发给之新制服一套。然后再详细登记在册,订立合同。每个人的号码,是用机器打在铜片上,卷成近乎手镯形状的圆圈,套在华工的右手腕上,待3年合同期满返国时,才能取下。大家都管它叫“铜镯”。同时把各人的编号写成纸牌,放在胸前照相,贴在证件上。华工出洋有日,则每人发服装全套计:雨衣1件,夏衣2件,冬衣2套,鞋1双,皮鞋1双,毡单1条,被1床及洗涮用具等。其服装全是蓝色的。华工编队是按军事编制,有班、排、连、营。班是最基层,每班15人;3个班为一排,3个排为一连,3个连为一营。这些人都住在高丽口子的黑铁房里,由警察看管,不准出大门。他们临时的吃、穿、用,大多包给了福泰行供应。此外,源发胜、德生源、永庆隆、源和德4家商号,也跟他们做买卖,主要是承做华工食品。由于待发所对华工的管理非常严格、苛刻,又限制华工的自由,经常看到华工摔盘子打碗、乱扔饭茶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招募华工的同时,招工局还在威海卫及邻县购买了大量的好骡马,分批随华工一起运往法国。购买骡马的事宜,也是由福泰行负责雇用当地骡马经纪人办理的。当时陶家夼村的牲口经纪陶老曼,为他们赶集串乡服务了二三年。陶买来的骡马,都集中在金线顶营盘(现威海二中驻地)用石头砌的大圈里,由雇用的几名中国人和印度人喂养。草料是向城里和郊区居民收购的,每天都有许多人向营盘里送售草料。近3年共买骡马800多头,其中大部分是骡子。</p><p class="ql-block">南竹岛村的姜仁儒,当年随华工去法国做通译。他回忆说:</p><p class="ql-block">被招募来的华工经过编练以后,就搭乘轮船,漂洋过海,前往欧洲。每船载运500到600人。出发前每人领20元的津贴费,接着由医生检查消毒,关吏搜检有无违禁物品,然后从高丽口子码头用驳船把华工送到大轮船……到法国后,大多数华工是担任战时后勤服务工作,有的还从事农业劳动。在法国,为了标明华工是中国人,每人的胳膊上还佩带五色的符号(当时北洋政府的国旗为“红黄蓝白黑”5色)。最后一批华工还在半路上,德国就投降了……</p><p class="ql-block">《米字旗下的威海卫》一书老照片中有一张《大英威海卫政府招工局薪金表》。细读此表,可窥当时华工等级、标准、结构及管理机制等实情。</p><p class="ql-block">表中分设“等级、职务、在欧每日工价佛郎(法郎)数、在华每月工价银元数、资格”等5个栏目。等级,分为工人、小工头、副工头、正工头、副翻译兼充正工头、翻译等6个级别。工人,职务做工,在欧每日工价1佛郎,在华每月10银元,资格20—40岁强壮乡丁。小工头,职务管理工人14名,在欧每日工价1佛郎零25生丁,在华每月工价10银元,资格由15工人内自选为班内头目随时按其能力品行命定。副工头,职务管理工人56名,在欧每日工价1佛郎半,在华每月工价15银元,资格已有管理工人资格或有工程管理上之经验或昔在威海及他处充当巡警而品行端正者。正工头,职务管理工头4名,在欧每日工价2佛郎到2佛郎半,在华每月工价20银元到场30银元,资格同副工头惟须较上述之经验优美或有学问上之长处。副翻译兼充正工头,职务薪金标准同正工头,资格同上兼通寻常英语在工厂可通用且能管理工者。翻译,职务管理工人240名协助工程司,在欧每日工价5佛郎,在华每月工价60银元,资格英华语言文字优美兼通及翻译文件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