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单元新增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需要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自主探究学习,孩子们都有了独特的收获,一起来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手抄报展示</p> <p class="ql-block">和清明节有关的古诗——《清明》</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组还展示了一开始搜集到的端午节习俗——插艾草、赛龙舟、包粽子</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p> <p class="ql-block">组员介绍重阳节</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的来历、习俗、意义等资料</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诗朗诵</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手抄报</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p><p class="ql-block">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p> <p class="ql-block">一起来听介绍、猜灯谜吧!</p> <p class="ql-block">舞台剧表演——关于元宵节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1]。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p> <p class="ql-block">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学生们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身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的孩子们有必要明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