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逝去的前辈在天堂里安息!愿活着的人生活幸福愉快!

雨后彩虹

<p class="ql-block">清明节一年一度地到了。一提起清明节,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杜牧的那首流传广泛的七言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以历史记载来看,清明节在古代就是颇受重视的,在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这一习俗的形成,现在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清明节后,气温开始逐步升高,雨量逐渐增多,为了不让祖先的坟墓被雨水冲坏,人们往往利用清明节祭扫之时,给坟墓除草、培土,确保祖先长眠之地的平安。这一习俗究竟是从何时而有?缘何形成?我迄今也没有见过明确的记载,但潜意识里总是感到这一习俗的形成与古代盛行的另一著名节日有关,这就是寒食节。在古代,寒食节是一个以宫廷到民间都非常重视的节日,它与清明节相连衔接,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天或前两天。顾名思义,“寒食节”期间全国严禁生火,只能吃寒食,甚至有一种说法要禁火三天,然后在期满之后再重新生火,所以有“新火”这一说法。北宋诗人王禹偁写过一首《清明》绝句:“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诗中就提到在寒食节禁火之后,向邻居家借来“新火”的事情。当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统治阶级本身是可以不遵守传统习俗,搞特殊化的。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现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诗中可以看出,皇亲国戚、王侯贵族寒食节也是可以经过宫廷特赐生火的。</p> <p class="ql-block">说起寒食节的由来,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有这样一则民间传说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遭到迫害,被迫离国逃亡。流亡途中,饱受艰难困苦,艰辛磨难。其中在跟随他流亡的随从人员中,有一个名叫介之推的,曾经在危难关头,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挽救过重耳的性命,立了大功。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后来终于在61岁时返国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他就是春秋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晋文公当上国君之后,不忘旧情,厚封当年曾经跟随他流亡的有功之臣,而唯独忘记了曾经对他有过“割股救命”之恩的介之推。介之推自己也不去邀功,便与老母一起隐居到了绵山之内。有知其内情者就在宫门上题写了几句诗:“有龙矫轿,遭天谴怒。三蛇从之,一蛇割股。二蛇入国,蒙受爵士。余下一蛇,弃于草木。”文公见之顿然醒悟,想到自己遗忘了介之推这位有功之臣。于是马上派人四处打听,得知其与老母隐居在绵山之内。文公三番五次派人去找都没有找到,情急之下,为逼介之推出山,就命人防火烧山,谁知介之推宁死不愿出山受封,遂与老母抱木而被烧死。晋文公见之,愈加悔恨。于是他一方面下令把介之推烧死的地方更名为“介休”,意思就是介之推身死的地方,这可能就是现在山西介休市一名的原本来历。另一方面,下令全国各地每年在介之推烧死之日不得生火起烟,只能吃冷食,以此来表示对自己过错行为的追悔,对介之推的深切纪念。由此遂传下了“寒食节”这一节日,并且愈来愈受到后代民众的普遍认同和重视,而成为古代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例如在宋代,当时比较盛行的有三大节日:元旦(非现代之元旦,而是春节)、寒食、冬至。当时“寒食节”的习俗活动很多:在寒食节前一天称为“炊熟”,人们多用白面做成枣饼飞燕,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楣上,称为“子推燕。”我猜想可能其中既有纪念意义,也可能是为此后三两天禁火寒食准备食物的吧。另外,宋代通常还要在寒食节举行成人加冠礼。在古代凡男子满20周岁,女子满15周岁,就可以行加冠礼(女子称行笄礼),即表示已经成为成年人,可以行婚聘了,他人也要以成人来对待了,情状颇类似于今天在一些地方流行的“成人仪式”的性质。而把这一重要的仪式安排在寒食节来举行,可见古人对寒食节这一节日的重视。但后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几乎同时,最终这两个节日逐步地合二为一,只保留下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而寒食节则逐渐地淡化了。</p><p class="ql-block">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他的《清明》七言律诗中,曾经引用了介之推的事迹典故。全诗如下:“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荒郊草木柔。人乞祭余娇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歌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而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一诗则还要更形象,更有力的多。诗歌这样写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酒泉!”诗中虽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颓伤情调,但诗人那种对传统习俗的怀疑与否定,却也是非常深刻的。人死毕竟是“万事空”了,即使烧上再多的纸钱,供奉上再多的美酒,也只能是“纸灰飞作白蝴蝶,一滴何曾到酒泉”了!然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清明节祭扫习俗中的不文明、不理性的做法依然大量存在,在农村不少地方甚至还相当突出,有时甚至引发多起火害,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由此可见,这种不文明、不理性的祭扫传统习俗,已确实需要破旧立新了。不忘前辈是必要的,祭祀祖先是应该的,但如果我们能够采取一种更加文明、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做法,就像城市公墓里的那样,大家在亲人的墓碑前献上一束鲜花,默默地寄托自己的哀思,静静地与亲人进行交流,岂不是更有意义吗?我想,即使我们的祖宗先人地下有知的话,也不愿看到那种无端的损失破坏吧,也一定会支持我们这样去做的吧!</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清明节让我们记住了人生的短暂,体察了时间的残酷,更明白了岁月更迭、生老病死和生命轮回的自然规律,从而更加珍惜身边人的和睦相处,好好的,我们都要好好的,我们会用真诚和爱心善待生命,善待身边每一个亲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