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为“公益慈善”结缘,时隔四年,再访桐城。</p> <p class="ql-block"> “当在春中,草木蔓发……”,承朋友多次相邀,桃花初绽时,又发来王维的诗《山中与裴秀才书》,促成了这次钱书铭院长与我夫妇俩的“文都”之行。</p> <p class="ql-block"> 老友新朋相聚,不亦乐乎,惺惺相惜感慨多,相互“吹捧”抒胸怀,可谓快哉!茶余酒后,观老城、登披雪瀑、游孔城老街,大饱眼福。 </p> <p class="ql-block"> 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数百年人文兴盛,重文尊礼,既为“文都”又是“礼乡”,以至于钱院长感慨:不出本书,都不好意思来桐城。</p> <p class="ql-block"> 有着悠久文脉传承的古城,未见一座见证历史的老牌坊,实属遗憾。这座位于桐城中学对面的“七省通衢”坊虽是新建,但形制、体量恰当,设计、工艺上乘,落落大方。只是好东西也是怕重复的。</p> <p class="ql-block"> 张英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有着非同凡响的智慧和博大胸怀,更在于他将智慧凝聚成一滴水珠,渗透进社会的土壤。一首小诗,字字千金,既能入典籍,折射光芒,又能传万家,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 六尺巷是桐城人的骄傲。六尺巷文化,如六尺巷上的浓郁绿荫,庇护无数桐城学子在学海中泛舟;或怀揣理想,沿着六尺巷走向四海五湖。</p> 姚莹故居,精细的修复,展示了当今桐城人对传统和文化的重视。文化是文人的底气,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脸面。 <p class="ql-block"> 被林则徐认为“可大用”的姚莹,关注国计民生及时政利弊,体察民瘼,政绩卓然。道光帝亦称“察其才,具明白谙练。”</p> <p class="ql-block"> 因功罹祸的姚莹,有着丰富的经历、学历与爱国思想,他的文学理论,使桐城传统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经世致用”</span>之学,“沉郁顿挫”的风格,对桐城派影响深远。</p> 桐城于大别山东段余脉,既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 龙眠河穿城而过,通江达海,这也注定桐城有了“笑看风水起,不屑虚浮华”的性格。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一方人,龙眠之地孕育了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古文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享誉海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p> 二日陪伴的新朋老友中,皆是学识渊博、文思如泉之流,我曾感叹:若是早入桐城,早识诸君,我的文字能力自是能提高不少,近朱者赤。 <p class="ql-block"> 桐城老城区建设初有规模,但还谈不上体系。老城建设不仅要尊重历史和重视工艺,在总体布局上不能墨守成规,要站在商业和旅游发展的角度去统筹,没有民俗和市井生机,老城意义何在?</p> 当历史的节点和我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是激情碰撞,还是形同陌路?文化人不缺激情,但也应不缺使命感! 双扇千钉画岁月,一缕朱红系心结。 <p class="ql-block"> 赵家宗祠,一座恢宏的大宅子,建筑细节无可挑剔,尽显桐城古民居的经典风格,不可多得。败落在此,风雨飘摇,实在可惜!</p> <p class="ql-block"> 一座家族宗祠,其功能是供奉先人的牌位,传承治家祖训家法,凝聚的是一个家族繁衍生息的灵魂。修复老宅,不应仅限于建筑遗存的保护,就像姚莹故居,一个空壳建筑,令人惆怅。</p> <p class="ql-block"> 石板村景点披雪瀑,又名“响雪泉”,极有文化的名字,取自“不阴常雨,盛暑犹雪”之意,令人遐想。登披雪瀑时,赶上风和日丽,春光怡人,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 因有镇、村书记陪同,不免有些压力。他们希望能听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我们也希望这些不俗的山水,能有更多的人赏识。</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景点不大,确是灵秀之地,峰峦分列,一洞逶迤,水清气湿,潺声不绝。虽不比名山大川,但怎么看都入眼,绝对是市民休闲之所。</p> <p class="ql-block">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文化人的快乐,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有爱心者之乐,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p> <p class="ql-block"> 明人林胤泸《披雪瀑春游》诗云:“绝嶂千峰合,清溪一径通。听泉来石上,看竹到山中…… ” 这里山水都有了,不管智者仁者还是市井百姓,都可找到自己的快乐。</p> 披雪瀑现存崖壁石刻三处,这三行魏碑体石刻,为宋绍圣年间游人题刻。 <p class="ql-block"> 披雪瀑分三段,总长900米,最后的“悬瀑”高约50米,瀑流长悬,如白练当空;雪崩雷爆,与松涛合鸣。</p> 明代诗人吴用珍登临披雪瀑赋诗曰:巨灵怒视劈山手,铁壁双开万仞陡;中有银河一线通,镇日常作蛟龙吼。 景点是供人游的,游就是动,景点建设的第一要务是交通,进不去出不来,再好的景点又有何用。 景点小,更要做的精致,要善于挖掘亮点,多设休息节点,容纳更多游客,力争不走回头路。 <p class="ql-block"> 镇里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优先解决道路、停车场问题,配套吃住条件,形成大景区格局。变“半日游”为“休闲一日游”或“度假游”。相信,再来时,一定又是一番天地。</p> <p class="ql-block"> 孔城老街,有1800多年的历史,曾是明清时期繁荣的水运码头,有“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之说。虽屡遭损毁,但基本格局未变,实属大幸。</p> <p class="ql-block"> “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熟重轻。” 孔城老街,历经沧桑,就像一首桐城派极富韵律的诗,鸣唱在朝晖夕暮里,回荡在蹉跎岁月中……(上图摄影许明)。</p> <p class="ql-block"> 孔城镇党委政府于2011年开始了老街的修复工作,成绩卓然。</p> <p class="ql-block"> 孔城原汁原味的一条老街,拥有古建筑118幢,临街商铺300余间,基本保持清末民初徽派皖系建筑向江北延伸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老街内分布有40个商铺,如李鸿章钱庄、倪府、桐乡书院、孔城影剧院、姚家大屋等等。</p> 这些建筑遗存,是桐城文化的根基所在。 老街作为“街”,它的文化遗存还有另一个属性,那就是市井生活的载体,没有市井生活,任何“街”都会死去。 <div> 高雅只是吸引少数人的招牌,通俗才是大众生活的主流。</div><div><br></div> 真希望老街能充满烟火气,民俗气息浓一点,“俗”的纯碎才能红火。 这幅照片我遮挡了房屋下部,仅留上部复杂的经典造型,没有地面民生的痕迹,再美的造型也没有生气。 所幸老街建设已引入新的业态,观念的更新是必由之路,超前的理念必竟会荡涤这个“老码头”,再度繁荣时也必定会引领社会潮流。 <p class="ql-block"> 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会被发现,只不过各人感触不同罢了。孔城一直很美。</p> 春风吹开历史的一页,朦胧之后,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p class="ql-block"> 此行偶遇新友“空蝉子”,颇有好感,像他这类博学强记、思敏善辩的拔萃才俊,大多居才自傲,不易沟通。但他胸襟坦诚,收放有度,难能可贵,也许这就是桐城文化浸染的结果吧!</p> <p class="ql-block"> 在他的基地(读书堂),见识了他的抱负和成果。既能胸怀千里,又能布局脚下者,能有几人?佩服!</p> <p class="ql-block"> 美好总是短暂的,就像这缤纷的紫藤,花儿谢了,但芳香犹在。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席陈玉莲,感谢市政协副主席汪艾东,感谢赵部长,感谢金阳钢构章总、桐城老酒江文理、王会长、空禅子、抱樸、雅克和老潘!你们谦稳真诚的接待和陪伴,让我们如沐春风。</p> <p class="ql-block"> 借用空禅子读书堂里的一幅对联:消磨时光书千卷,啸傲乾坤酒一壶。书让我们明理,酒让我们陶醉。</p><p class="ql-block"> 和朋友在一起,用醉眼看世界,快乐无疑会多一些。</p> <p class="ql-block"> “爱心”为缘,嗅“气味”相聚,在桐城,在常州,必定都是快乐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