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1844年,英国取得了包括外滩地区在内的上海租界,开始大规模进行建设,这是1849年时的外滩第一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此为晚清时期描绘外滩风景的绘画,我在牛津大学博物馆中也见到过几乎同样的一幅,不知是出自华人画匠之手,还是英国人所绘。这类表现远东殖民地风光的画外销或由旅客带回英国并不罕见,类似后来的风景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1854年,即在我出生的整整100年前,一个14岁的孩子从浙江镇海来到上海滩,开始在这片现在看来十分荒芜的黄浦江上靠售卖杂货和摆渡谋生。</p> <p class="ql-block">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成为五金大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宁波商团领袖和</span>慈善家的叶澄衷。1899年,他临终前留下遗言,捐资在临近黄浦江的提篮桥地区创办起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澄衷蒙学堂,即我们姐弟五人中四人的母校—澄衷中学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从最初成为英租界时的简易的码头到商行密布,机构林立,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到了1940年代,外滩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西洋建筑群,北起苏州河流入黄浦江交汇处的外白渡桥,南至延安东路,林林总总共52栋各式楼宇,蔚为壮观,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p> <p class="ql-block">自从外滩建筑群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地标以来,人们留下了无数记录外滩历史变迁的照片,这幅照片应该是从建成于1934年的百老汇大厦上拍摄的,时间或在1934-1949年之间。</p> <p class="ql-block">父亲也对外滩怀有特别的情结,并在近半个世纪里拍摄过许多外滩的照片,其中一部分制作出版了邮政明信片。这是父亲1959年左右拍摄的外滩,和前一老照片在同一地点所摄,只是角度和位置略有不同,1951年后百老汇大厦已改名为上海大厦。这些大部分是父亲为制作明信片拍摄的外滩风光黑白素材照片</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的外滩滨江,那是真正的亲水堤岸,如今的观景平台已经快和高台跳水的跳台差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外滩公园内,相信许多和我同龄的人都会有这样阳光明媚的记忆,照片上的女孩们不知如今安在。</p> <p class="ql-block">每逢节日,我们姐弟几个跟着父亲去外滩观灯看焰火是最兴奋的活动之一。这张照片和后一幅应都是从外滩的天文台上架着三脚架拍的,只是角度高低不同。父亲为了拍摄上海风光明信片几乎跑遍了上海的各处制高点,当然那个年代全都是要凭单位介绍信的。</p> <p class="ql-block">外滩的有轨电车曾是父母亲去邮局上下班的必乘线路,随着叮叮当当的电车铃声消失,我们的童年时代也宣告结束。我正在创作中的一组历史画中的一幅就是这个场景的相反角度,参与创作的一个学生把这些建筑的名称和造型弄得一清二楚。</p> <p class="ql-block">外滩是国内外访客必到之处,此为波兰邮电部长率领的波兰代表团在外滩观光,父亲拍过许多这样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左上角的树枝估计是老爸用暗房技术添加上去的,那时还没有PS。<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背后的高层建筑早已超过了上海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和平饭店的前身是沙逊大厦,沙逊是在上海滩这个冒险家乐园发家成巨富的几个著名犹太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十年动乱中止了邮政明信片的拍摄和出版,但是父亲仍悄悄拍了一组带有那个特殊年代历史痕迹的外滩建筑照片,立此存照。</p> <p class="ql-block">那时每一栋大楼外必挂有巨幅的领袖画像和标语,大多应出自上海广告公司和美术工厂的美术工作者,其中也不乏一些画家和业余作者参与。我进了中学和参军后也没少干这活,只是那时水平有限。</p> <p class="ql-block">汇丰银行大楼是外滩建筑群中建筑正面最宽的一栋,庄重典雅。那时赶走了汇丰银行被用作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大楼,后来也是市政府所在地,曾经在此主政并从这里走出去成为国家顶层领导人的不止一两个。</p> <p class="ql-block">海关大楼的钟楼是近代著名的钟楼建筑之一,其钟声曲目曾经几次变更,风向顺时在童年的提篮桥家里都可以听到。很想给曾在这里为大清国工作了几十年的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先生画一幅肖像,他主持的税务司是清朝最廉洁的部门。不知道现在到底如何评价他,是老牌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分子,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p> <p class="ql-block">汇丰银行大楼和海关大楼也是外滩建筑群的主要标志建筑。前者现在为浦东发展银行总部,早年曾经为他们画过一张钱庄的历史画,想来现在应该还挂在某个走廊或会客厅里。</p> <p class="ql-block">左起字林大楼,麦加利银行大楼和汇中饭店大楼。麦加利大楼是外滩18号,原为英国渣打银行,现在是重要的时尚中心和餐厅,久事艺术空间也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左:大北电报公司,右:旗昌洋行大楼。后者建于1901年,距今120年,即辛丑条约签订的那一年,应该是现存外滩建筑群最早的一栋。</p> <p class="ql-block">有利银行大楼。即外滩三号,现沪申画廊就在其中,内还有奢侈品MCM的旗舰店,凝聚艺术、文化、美食与音乐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外滩建筑中特别喜欢的一栋英国哥特式风格建筑,原为盛宣怀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可惜漂亮的五个尖顶那时被遮得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处于延安东路口的外滩一号和二号,原为分别建于1916年和1910年的亚细亚大楼和上海总会大楼。现在一号里正展出巴黎玛摩丹莫奈美术馆的印象派绘画,是文青打卡热点。二号现在是奢华的华尔道夫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中:华俄道胜银行 右:台湾银行大楼</p> <p class="ql-block">交通银行大楼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后落成的一栋建筑,建于1940年,交通银行总部迁往北京后为上海总工会使用至今,这栋相对朴素的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用来做总工会倒也匹配。</p> <p class="ql-block">左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扬子大楼,怡和洋行大楼。后者现在是罗斯福公馆,内有奢侈品牌服饰珠宝和餐厅,6楼的久事美术馆前两年组织举办上海历史建筑油画展,我特地画了父母亲工作一辈子的邮电大厦,已被馆方收藏。</p> <p class="ql-block">最北端的格林邮船大楼和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前者后来曾先后做过上海广播电台和文广集团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在叶澄衷划着小舢板往来于黄浦江上的一百多年后,我的父亲也租了一条舢板船,用简陋的照相设备开始拍摄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上海黄浦江外滩全景。</p> <p class="ql-block">2009年,在维修完工通车的外白渡桥上,新闻晚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时年90岁的父亲,记录了父亲在半个世纪前拍摄外滩全景明信片的过程,后来该报用整版篇幅加以报道,题曰“小舢板上拍大外滩”。</p> <p class="ql-block">新闻晚报记者在外白渡桥上为父亲拍摄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父亲的相册中找到了父亲和母亲六十年代中期在苏州河南的外白渡桥堍西侧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0年,我带父母最后一次去外滩,想在同样的角度再为他们拍一张,但周边环境已经被改造得难以如愿。只好在外白渡桥东面留下了他们的合影。2014年,两位95岁高龄的老人先后离世,告别仪式上用的遗像均是从这最后的外滩之行拍的照片中选取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父亲拍摄的首套四连张万国博览会建筑群彩色明信片,发行于60年前的1961年。这是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十张黑白照片中选出的八张基础上,放大拼接后手工上色完成</span>。老同学,诗人兼画家齐铁偕看到这幅照片后感慨地说外滩的城市天际线现在已经一塌糊涂,惨不忍睹。浪奔浪流,时过境迁,一个甲子过去,岁月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昔日的外滩景色已成绝响。(下面可用手机横屏观看大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