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华》 第01期

魅力新华

<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b> 敬致读者</b></font></h3><h3><br></h3><h5>  新华农场位于鹤岗、佳木斯两市之间,隶属鹤岗市境内。场区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28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海拔高度在72—183米之间,多样的地貌地势。土地总面积90多万亩,其中,耕地40多万亩。</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 航拍:佳禾</h5> <h5>  新华农场于1949年建场,场名为松江省鹤立荣誉军人机械农场,1952年,改为伏尔基河荣军农场。1956年,更名为黑龙江省伏尔基河机械农场。1958年,更名黑龙江省伏尔基河农场,同年,与峻德、永利、永昌、春明公社合并,命名为鹤岗市人民公社伏尔基河经济区。1959年,变更为黑龙江省伏尔基河畜牧场。1962年,恢复黑龙江省伏尔基河农场。1969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16团。1977年,撤销兵团番号,更名为黑龙江省新华农场。1979年,原鹤立河劳改农场铁路东所有单位和地处鹤立镇的工厂划归新华农场,两场合并后新华依旧隶属黑龙江垦区宝泉岭管理局。</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 航拍:佳禾</h5> <h5>  70多年来,新华农场稳步发展,职工收入逐年提高。场区通往各单位主干线全部实现水泥、柏油路面。场部建设日新月异,居民楼林立,广阔静怡。冬季使用电厂余热供暖,室内不在寒冷。供水,供电、网络、有线贯通全场。农场精心打造的水上公园、华苑广场、知青文化广场、文化宫,灯光球场,体育场等为居民提供了优良的健身、运动、休闲场所。</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 航拍:佳禾 </h5> <h5>  70多年来,无数的新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70多年来,无穷的新华人创造了不朽的丰功伟绩;70多年来,无尽的新华人谱写了不屈不挠的奋斗之歌。70多年来,垦荒队员,转业官兵、劳改干部、省外移民、支边青年、城市知青,垦荒二代把人生最美好、最靓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用青春的汗水和实干的精神铸建了新华的万亩田园,在新华农场的开发史上写下了激情飞扬的一页。为此,新华联谊会和伏尔基河摄影协会共同联手创办《魅力新华》,将一代又一代勤劳、纯朴、大气、豪迈的新华人的事迹永久的记录下来,发扬光大。</h5> <h5><p></p></h5><h5>  在《魅力新华》创刊发表之际,编委会特向关心、支持、帮助、热爱《魅力新华》的作者、读者衷心致谢!对不足之处,恳请指正。</h5><b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魅力新华》编委会</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text-align: center;"> </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text-align: center;"> 2021年4月10日</span></h5> <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ff8a00"> -------------------------- </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ff8a00"> 魅力新华之栏~~新华风光</font></b><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冷面摄手</h5> <h5><p></p></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冷面摄手</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冷面摄手,实名耿全。黑龙江影协会员,鹤岗影协会员,宝泉岭影协会员,伏尔基河影协副主席,作品在国家、省、市数次获奖,《魅力新华》编委。) </font></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摄影:顺溜</h5><p style="text-align: right;">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摄影:顺溜</span><br></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顺溜,实名孙洪臣。黑龙江影协会员,鹤岗影协会员,宝泉岭影协会员,伏尔基河影协副主席,作品在国家、省、市多次获奖,《魅力新华》编委。)</font><br></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 摄影:亮剑</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亮剑 ,实名李晓峰。黑龙江影协会员,鹤岗影协会员,宝泉岭影协会员,伏尔基河影协秘书长,《魅力新华》编委。)</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佳禾</h5><div><br></div><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佳禾,实名张思明。伏尔基河影协副秘书长,佳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 ,鹤岗航协会员,《魅力新华》主编,编委。)</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李大帅,实名李凯忠。新华联谊会会员,伏尔基河影协会员,作品在垦区内外多次获奖,《魅力新华》编委。)</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鹤立河 航拍:佳禾</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孺子牛</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孺子牛</h5><div><br></div><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孺子牛,实名牛家常。黑龙江影协会员,鹤岗影协会员,宝泉岭影协会员,伏尔基河影协理事。作品在国家、省、市数次获奖,新华联谊会会长,《魅力新华》总策划,编委。)</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 魅力新华之栏~~人物传记<br> --------------------------</font></b><br></h1> <b> 清明祭英烈 缅怀俞关兴</b> <h5> 每年的清明,新华农场的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们都会为那些曾为新华今天和谐幸福的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扫墓。</h5><div><br></div><h5> 2021年,是俞关兴烈士牺牲51周年,作业区带领干部、职工、群众来到了坐落在第6作业站境内的向阳山,文明、绿色祭奠英烈。</h5> <h5> 俞关兴,1951年出生于上海,1969年5月下乡到16团6连,同年11月29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0年3月24日,为抢救28位战友而光荣牺牲。</h5> <h5> 1970年2月20日下午,俞关兴与同班战友在田间爆破取土,在点燃导火索后,本连拉有28位战友的小型车驶入田间道。在很快就要进入爆炸区时,俞关兴在隐蔽处挺身而出,大声高喊:“站住、站住”,“危险”。小型车在爆炸区100米外停住了,而俞关兴却被爆炸后蹦起的土块击中了头部,倒在冰冷的雪地上。</h5><div><br></div><h5> 得救的28位战友,迅速将昏迷的俞关兴送往团部医院,兵团、2师、16团尽了最大的努力,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俞关兴,终因伤势严重,病情恶化,于1970年3月24日上午10时40分光荣牺牲。</h5> <h5> 1970年,兵团政治部授予俞关兴“革命烈士”称号。16团党委决定:在烈士所在的连队建立“俞关兴烈士事迹陈列室”。</h5> <h5> 1983年,俞关兴同志被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 文:《魅力新华》编辑部</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生产经营<br>--------------------------</font></b><br></h1> <h5> </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云玮</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云玮</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李云玮</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云玮</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李云玮 </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b06fbb">( 作者简介:李云玮,伏尔基河影协理事,青山管理区工作人员,《魅力新华》编委。)</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 今春降雪频繁,内涝较为严重。进入4月以来,新华分公司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全力做好春播前准备工作。 <br> <br> 目前,全场职工、干部积极奋战在春播第一线,根据实际情况,调配人力、机力深入到内涝地块进行排涝,为春播生产如期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br> <br> 分公司要求各作业站早播种,早收获,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在做好春播前的工作的同时,也要抓好秸秆禁烧工作,在春播生产中更要抓好安全生产。</h5><div><br></div><h5> 据悉,全场20余万亩水田,已进入苗棚育秧阶段。玉米等大田作物将在4月20日前后抢播。分公司要求全场所有农作物播在高产期,为今年农业丰产丰收开好头。</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right;"> 文:《魅力新华》编辑部</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家乡风貌<br>--------------------------</font></b><br></h1> <h5><br></h5> <h5> 1974年2月8日,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曾任中央委员、农林部部长沙风,曾任中央委员、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郭凤莲,任中央委员、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刘光涛,省委书记张林池,兵团司令员颜文斌等领导同志视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16团16连。图为陈永贵、郭凤莲与16连知青合影。</h5><div><br></div> <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16团16连 我昔日的兵团连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丁一</font></div><br></h3><h5> 《家乡风貌》栏目第一期为读者率先介绍的是新华农场第16作业站,这是一个图文并茂的栏目,不定期的为读者介绍一个单位并配发最新的纪实照片。两位年富力强的编委思明、云玮携带了无人机、照相机前去拍摄,我自然不会怠慢,也一同去了16作业站。16作业站就是兵团时期的16团16连,我在这里上学、工作、生活了8年,而这8年正是大批城市知青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年代,这些城市知青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沈阳、哈尔滨、佳木斯、鹤岗等城市。</h5><br><h5>  依据我以后看到的16连上世纪70年代的工资表来说,16连最高潮时拥有300多名各城市知青以及近200名老职工和本地青年。知青分别居住在三栋新建的红砖瓦房、南北炕的大宿舍以及马号、猪舍、羊舍、连部、商店等处。一日三餐在可同时容纳400人以上的大食堂就餐,食堂东侧设有水房,每天24小时保障知青宿舍和食堂的热水供应。</h5><div><br></div><h5> 那一时期,16连兵强马壮,百业俱兴,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完全可以这样说:16连是拥有16团连队之中当时最好的晒场,最好的机车修理间,最好的铁匠铺,最好的木工房,最好的俱乐部,最好的食堂,最好的宿舍,最好的菜窖,最好的沙果园,最好的商店,最好的卫生所,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连部,这些建筑不仅面积大,而且距离都比较近,无论干什么,都很方便。尤其是连部,中间是走廊,南北两侧分别是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活动室、广播站、宿舍和卫生所等,北侧还有三个类似招待所的房间。由于16连是当时兵团的典型连队,兵团政治部主任段景岳和2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玉恩率领兵团、师部两级工作组常年居住在这里。后来,担任总局党委副书记的孙勇才,就是当时兵团工作组成员。而在师部工作组中,也有一位大才子,文笔隽秀,后来成为知名的知青作家陈可雄。他女朋友也是著名的知青作家、编剧陆星儿,还曾从11团来连队看望过他。以后,他们夫妻合作出版了小说《美的结构》、《呵,青岛》,电影文学剧本《我们这一代》、《达紫香悄悄地开了》等脍炙人口的作品。</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佳禾 李云玮</h5> <h3></h3><h5> 那一时期,16连环境整洁,绿树成荫,道路平坦,房屋成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连部前面的广场上设有篮球场,还有单杠、双杠、吊环等活动设施,是每晚汇集人流最多的地方。连队的广播站每天早、中、晚和晚间20点都向全连广播或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连队自办的节目。</h5><h5><br> 学校的大操场上,是另一个汇集人流的地方,这里的篮球场都是连队的篮球爱好者,大多都是在连部那个篮球场打不上比赛的二流选手。旁边的足球场上,却是连队里的足球好手,玩累了,还可以到操场的南侧一大片的黄瓜地里,摘下水灵灵、绿油油的旱黄瓜。若是多人吃起来,方圆几米的空气中会散发出阵阵的清香。</h5><h5><br> 连队200多平(西侧有一部分是商店仓库)的商店里,各种小商品齐全,记忆最深的就是扣子和香烟品种最多,再有就是布料,也摆了东侧一柜台。最有意思的场景现在早已看不到了,那就是家家户户拿着空瓶子,间隔几天,就去商店里打散装酱油。</h5><br><h5> 那一时期,16连热闹非凡,人欢马叫,喜气洋洋,歌舞升平,逢年过节以及休息日,连队都要杀猪宰羊,保管员王大爷的仓库里,摆放着猪肉、白面、豆油、白酒、粉条等各种食物,还有连队食堂制作的糕点,除供应食堂食用外,肉类与食品是家家有份,物美价廉。最难处理的就是猪头、猪蹄、猪下水,只有一、二角钱一斤,没有多少人食用。连队四面除了水库,就是河沟,沟沟有鱼,处处可以垂钓或捕捞,无论是冬夏季,捕捉到的泥鳅鱼、老头鱼、蛤蟆,也几乎没有人食用,成了鸡、鸭的美餐。只有鲫鱼、鲤鱼、鲶鱼,才可称得上是家家饭桌上的美味佳肴。</h5><h5><br> 大年与正月里,联欢会、游艺会、猜谜会、宣传队演出、扭秧歌、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彩旗招展,鞭炮齐鸣,龙腾虎跃,人颜欢笑,处处呈现出火红、繁荣的景象。</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佳禾 李云玮</h5> <h5> 那一时期,16连人才济济,精英荟萃,群贤毕集,卓越不凡,以知青为主组成的16连宣传队,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三大样板戏全剧搬上了兵团连队的舞台,其水平之高、演技之强、人才之广,时至今日也是人所公认的。宣传队的乐队非常壮观,由扬琴,笛子,二胡,大提琴,月琴,板胡,笙,锣鼓等十多人组成。他(她)们自己制造乐器和布景;他(她)们自己制作道具与服装;他(她)们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赢得了丰硕的果实;他(她)们把兵团连队的文化、物质生活推向了历史的顶峰。</h5><h5><br>  那一时期,16连红红火火,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连队自已烧砖、烧瓦、烧酒,制豆腐,做粉条,烤糕点,猪成圈,羊成群,还有洗澡堂。就连居民日常饮水,也由原来的人工摇井打水变成了机械抽水。每晚,都可以看到知青哥姐们的身影,他(她)们的各式各样的活动遍布在连队的每一个角落里。</h5><h5><br>  知青宿舍的条件也是很好的,尤其是冬季,用砖窑取暖,食堂的条件与伙食也是相当不错的。但在当时我并没有体会到,直至我到电影队工作,跑遍全团所有的连队以后,才真正知道16连知青居住的条件与伙食绝对是全团一流的。</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佳禾 李云玮</h5> <h5>  那一时期,16连山清水秀,风调雨顺,翠绿环抱,瓜果满园,你漫步在田间路上,裤角会被青草上的露珠打湿,路边草棵里的蚂蚱在欢迎你,蜻蜓飞来飞去为你引路,花间的蝴蝶翩翩起舞,麦田里的蝈蝈放声歌唱。整个连队被绿油油的庄稼环抱、七彩阳光点缀,田野的芬芳让人如醉如痴。树上做窝的喜鹊,戏水的鸭鹅、啃食嫩草的牛羊、绽放笑脸的向日葵,处处展现绿色、和谐之美。</h5><h5><br> 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16团16连---我昔日的兵团连队。</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佳禾 李云玮</h5> <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网名丁一,实名于洪滨,垦荒二代,《齐齐哈尔知青网》、《宝泉岭论坛》、《廊坊知青网》、《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版主,超级版主,管理员。新华坛友联谊会和《魅力新华》创始人,伏尔基河影协会员,《魅力新华》总策划,编委。)</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知青文集<br>--------------------------</font></b><br></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ff8a00">连载:大荒旧闻录(1)</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 </font></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惊魂记</font></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闻捷</font></div></h3><br><h5> 砰砰,两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了眼前的黑暗,仿佛是两只闪着绿光的野兽眼睛,在漆黑的夜空中游动,看着瘆人。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刻卧倒,趴在山坡上的雪地里。四周除了风声,什么也听不到。我紧张地盯着前边的大草甸子,企图借着天地间那一丝映衬着雪原的月色,找到发信号弹的人影。空气仿佛凝固在这1969年的12月底的夜晚,17岁的我忘记了刺骨的北风,热血直往上涌,自己心跳的声音,咚咚的直冲耳鼓。呼出的哈气在皮帽子上结成了一片白霜。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信号弹,也是唯一目击者。山野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是请假到13连看同学,晚饭吃的冻白菜丝拌酱油,喝了两杯北大荒60度,这才趁着一脑门子汗往回走,就赶上这事了。</h5><br><h5> 1969年3月2日,中国和前苏联的军队在有争议的珍宝岛发生了一场低裂度军事冲突。我和我的同学,以及首都红卫兵们都跑到前苏联大使馆们前的扬威路去游行了。那天北京小雪,极冷。我们在高音喇叭的鼓动下,砸烂了写着“扬威路”的路牌,换上“反修路”的新路牌。尽管我的脸冻得生疼,我们还是义愤填膺地回到苏联大使馆门前喊了一阵口号,示了通威才回家。一辆广播车疾驰而过,卷起阵阵雪尘,洒下一路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高亢的曲调,这一幕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很难想象,那高亢雄壮的歌曲是出自瞿希贤那样一个儒弱女性之手,它的旋律鼓舞着我们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奔赴了北大荒。我写这篇文章时,正传来一代音乐名家瞿希贤病逝的消息。这是后话。</h5><br><h5> 那以后我便记住北大荒,不久就来到了这个“反修”最前线,从此走上了屯垦戍边的历程。谁知道我们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北大荒后,除了极端严寒和艰苦的体力劳动,在考验着我们体能的极限之外,始料不及的是,不时地在半夜升起来的信号弹也在折磨着我们的神经。我们不但要不时地在夜里被紧急集合号叫起来,满山遍野地去收寻发射信号弹的“苏修”特务和内奸,还要24小时不间断地站岗放哨,每个人都不敢有些许的怠慢,因热胀冷缩不时发出嘭嘭响声的汽油桶,更加剧了这样的紧张气氛。尽管如此三天两头的集合出发、搜索,我们还是连一个坏人的毛也没看到。</h5><br><h5> 一天夜里三点多,凄厉的紧急集合号声,撕裂了宁静的冬日的夜空。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穿戴整齐集合后,才知道是北山——一座离我们连队几公里远的小山——那边有人打了四颗信号弹,比平常的两颗多了一倍,看样子会有点什么情况。我们冲向北山,二三百人把北山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搜了个遍,也没看见一个人影。于是连长命令大家每人扛一捆柴禾返回连队,这在当时叫革命不忘生产,用我们16团的话说就是“不空手运动”。放下柴天都亮了,没来得及休息我们又得下地干活了。大家那个气呀,都想赶快抓住这个特务,立不立功另说,起码让我们睡个安稳觉呀。各种颜色的信号弹不时地升上夜空,紧急出动的搜索屡屡无功而返,这让连首长本来就绷得紧紧的阶级斗争的弦,越发的敏感了,看见谁都像发信号弹似的,他们开始怀疑是不是连队内部有敌特分子?</h5><br><h5> 经过一通分析和研究,首先被锁定的是个叫建三的北京支边青年。他的出身别说了,他父亲是个留过洋的“反动学术权威”——中国最早的纪录片,“自贡盐井”的作者——早就被打倒了。他本人在文革中的表现也不好,被定为“现行反革命”,目前在我连劳动改造。这小子能说会道,也很能干,还倔得很,从不嘴软,有点“打死也不说”的感觉——就说他这名字,他非说是他爸爸让他来建设三江平原而起的。这不是没影的事吗,生他的时候谁知道北大荒这个地方呀。那年头,人们对幽默没什么感觉,就认为是他胡搅蛮缠——于是,连里组成了专案组,研究了破案计划,估计是从《秘密图纸》、《羊城暗哨》等电影里学来的侦查技术,明里严加看管,暗里给机会让他有可能单独行动,放长线钓大鱼,就等建三去放信号弹了。</h5><br><h5> 那建三是何等聪明,被严管多年的他,不仅早已经适应了挨打挨骂失去自由的生活,还自学了一套反侦察技术,且比指导员等专案组成员还高明。你一下给他那么大的活动空间,没几天他就明白连长指导员的“司马昭之心”了,倒乐得有个自由活动的机会。他不时地跑到马号弄点喂马的黄豆吃,有时还溜进油坊,死乞白赖地向榨油的小姑娘要油吃,顺便和女孩子贫几句。他甚至还有心思和放猪的女青年开点玩笑什么的,这让他这个几乎与世隔绝了很久的男人感觉很开心。他什么都干,就是不出连队驻地,更不到没人的地方去,什么时候都有人证明他在干什么。连里专案组几次突击检查他的行李、包袱什么的,也没发现和发射信号弹有关的器具和设备。看着建三优哉悠哉的样子,本没什么计谋的指导员大怒:“还反了他了,我就不信撬不开他的嘴!”决定还是来硬的。</h5><br><h5>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专案组的人把种子库改造成了临时审训室,刚才还在呼吸着自由空气的建三,被人绑着带进了种子库。少不了一顿皮肉之苦,虽说与白公馆,渣滓洞中美合作所还有差距,可那也是把个皮糙肉硬的建三打得嗷嗷叫。但是不管怎么打,建三还是老样子,啥也不说,嘴还是那么硬,一副打死也不说的样子。气的指导员和专案组各位七窍生烟,但也无可奈何。就在连首长决定先真正严加看管,并欲择日再审的时候,我在东大甸子又发现了信号弹。这边建三在禁闭室呢,那边信号弹腾空而起,这起码说明,信号弹肯定不是建三发的了。我还趴在寒冬的山坡上,仔细观察着四周的动静。信号弹早没了踪迹,旷野归于沉寂,只有老北风刮得电线发出嗷嗷的叫声。忍受着将近零下30度寒冷,也许是冻的,也许是吓的,我不自觉地哆嗦起来。当我上气不接下气跑到连部报告的时候,连首长们早回家睡觉去了,看样子大家都麻木了。 </h5><div><br></div><h5> </h5><h5> 从那以后,大家对信号弹的出现似乎不那么紧张了,半夜里、山野上还是不时地出现信号弹,红的、绿的、白的。信号弹发完也就完了,也没见苏联发兵,干出点侵略行为,也没听见枪声什么的,更没看见“苏修”的军队打过来,大家几乎拿它当礼花了。我们虽然还是每天唱着“战士不离枪,战马不离鞍,子弹推上膛,刺刀亮闪闪”的歌,但是再也不用为此紧急集合,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是,有那么多的信号弹打出,却从来没有听说什么地方、什么单位、什么部门,抓到过发信号弹的人,甚至都没人见到过人影。信号弹确实存在,北大荒的兵团战士们谁没见过呢?但是那信号弹是谁发的、为什么发的、怎么发的始终是个谜。许多年之后,有人说信号弹是利用定时技术发的,所以看不见人;有人说那是有人对当时领导不满,用花炮改制而成;也有人说那的确是苏联人干的,用高空侦察机抛洒的定时信号弹,目的是扰乱我军心,达到乱我阵营的目的。哪种说法都未得到官方的证实,也没有任何人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它的来历。正如它神秘地划破夜空、又神秘地消失一样,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产物——神秘的信号弹,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h5><h5><br>  2009年,我第五次回到八连,那片信号弹频发的大草甸子,已经通了公路,昔日人迹罕至的草原,也开成了水田,地球之肺——湿地就这样消失了。当然,这里再也不会有信号弹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在悠闲地吃草的牛羊。 (待续)</h5><div><br></div><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闻捷,实名关文杰,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到16团8连,先后担任农工、上士班长、宣传队队员。1974年调入16团水利2连,同年10月返城。先后担任《健康报社》记者,《中国劳动报》编辑、高级记者、党委副书记等职,其间挂职中共安徽霍山县委副书记。其新闻报道等作品,多次获得“产经新闻奖”等奖项。)</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往事追忆<br>--------------------------</font></b><br></h1> <h5><p></p><p></p><p></p><p></p><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ff8a00">《16团团部办公楼》</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张培顺</font></div><br><p></p><p></p></h5><h5> 这次知青林落成典礼和农场开发建设70年庆典期间,不少群里都发了原16团团部老办公楼的照片,有两个亲临新华的战友,还发来他们特意拍摄的团部老办公楼近影,说是让我看一看,发发“思古”幽情。</h5><p><br></p><h5> 现在新华地区当年16团的建筑遗存很少见了,这个团部老办公楼就是当年16团时期为数不多的建筑遗存之一,而且是最大并且仍在使用的建筑遗存。</h5><p></p><p><br></p><h5> 还看见工程连的小北京李伟(梧桐细雨)在群里发的一首七律诗“怀念”。题记中这样写到:在新华农场的向阳路上,至今矗立着一栋二层的小楼,那里是16团团部的办公楼。当年从奠基到落成,是我们工程连完成的最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50年过去了,依然难忘在建造小楼的过程中,那场热火朝天的突击战。</h5><p></p><p></p><p></p><br><p></p><h5 style="text-align: left;"> 诗是这样的:</h5><p></p><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p></p><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暮霭沉沉战未休,<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人声号角闹荒丘。<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粗砖细手楼层起, <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重担柔肩跳板悠。<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黑土遥思千万里,<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红墙情系五十秋。<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心中圣殿边陲外,<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岁月青春在里头。</span></h5><p></p><p></p><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5> 读着这样的文字不禁感慨。看到仍然矗立在向阳路边的原16团团部老办公楼的照片,让人联想起“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实在是有他的道理。其实,在经济建设中,是“又快又好”,还是“又好又快”,不同时期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刻与浮浅。</h5><h5><br></h5><h5> 当年16团时期的基调是大干快干,反映在盖房上,就是吹着冲锋号砌墙,零下30度还在施工。像工业五连的拐把房,冬天盖起来的,一开春后墙便倾斜了15度,新盖的房子刚住进去,就摇摇欲倒了。而盖团部办公楼则是个例外。当时团领导虽然也提出了进度要求,但同时也要求要保证质量,并给予了足够的资金支持。</h5><p></p><div><br></div><h5> 这座团部办公楼在设计上,以层高较高的两层小楼为主体,东西各配一个耳房,比起原伏尔基河农场的场部办公楼要显得大气得多。当然设计上也不是没有瑕疵,例如在东西耳房与主楼连接处,各形成一个方形的约十几平方米暗室,在使用功能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楼完工后,这两个暗室分别由司令部和后勤处使用,也派上了一些用场。几年过去,围绕着暗室也发生过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也可能是设计者预留的使用功能吧。</h5><p><br></p><h5> 团部办公楼的施工任务主要由工程连和45连承担。在工程铺开后,不少农业连队也派人支援施工。比如当时在16连当排长的许铁江就带领人来到团部办公楼工地劳动过。</h5><h5><br> 团部办公楼在用材上,无论是砖、水泥,还是木料都是选用了当时最好的东西。当时团里盖房子,一般用砖有两种。一种是各个连队小砖窑烧的砖,硬度不够。一种是工业二连烧的砖,硬度可以,但立面不光滑。而团部办公楼用砖则是专门从莲江口采购来的,不仅硬度高,而且立面也光滑美观。砌墙的灰浆也全部用的是高标号的水泥砂浆。房架、门窗等用的木料都是工程连细心挑选加工出来的。</h5><p></p><p></p><p><br></p><h5> 团部办公楼砌墙瓦工都是选派了当时工程连和45连两个连队里技术最好的人上墙。知青瓦工中天津知青和哈市知青居多。把大角的师傅都是原伏尔基河的老瓦工----河北来的那几个“老跑腿”。砌墙的质量标准,用李春新的话说,就是每一面墙都要做到横平竖直,灰浆饱满,同时还要做到两面清水。可以说,团部办公楼外墙质量等级达到了当时全团所有房子外墙的最高等级。</h5><h5><br> 在团部办公楼整个施工过程中,都是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例如,团部办公楼的地基深度,要比一般房屋深50厘米,在地基底部,铺上了50厘米的碎石夯实。在地平面、一层封顶、二层封顶,总计打了三层钢筋水泥圈樑,是按照房屋抗震标准要求做的。</h5><p></p><p></p><div><br></div><h5> 到了内部装修时,团里主要领导又突然提出,要注意节约,不能太铺张浪费。于是便改变计划,把一层楼道和办公室地面由水泥铺设改为三合土和碎砖头铺设。有人说,节省的这点钱,和建楼整个费用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但领导有指示,总还是要执行的。我到军务股的时候,办公室的地面仍然铺的是碎砖头,每天在办公室走来走去,感觉总不如水泥地面那样平坦。</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 摄影:孺子牛</h5> <h5> 团部办公楼建成投用后,这座楼不仅是全团的思想政治中枢和生产建设指挥中心,而且也成为向阳路上最靓丽的一处风景。那时候连队知青来团部,如要照像,团部办公楼是必选的背景。团里各种会议的合影也大都是在团部办公楼门前。<br><br> 随着团部办公楼主体建筑的建设,在主体建筑周围,也先后建起了三个辅助建筑。楼前建起了宣传窗,楼西北处建起了锅炉房和公共浴室。应该说建公共浴室,体现的是现役军人的思维和部队文化。由于条件的限制,公共浴室只能是错时浴室。这种情景,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了。<br><br></h5><h5> 由屋及人,记起两件事。一是偷窥事件。对这件事可以从道德层面解读,也可以从心理学的层面解读,不管怎么说,都是青春期某种欲望被压抑而不得已不择手段的一种释放。另一件事是锅炉班长,哈市知青L君,他平常话不多,但爱看书。当时团里主要领导有一个习惯,就是到处走走看看。一天早上,他走到锅炉房时,看到L君正在读书,便与L君聊了起来,发现L君还是一个挺有思想的人。过了一段时间,L君当上了东大甸子一个新建连队的指导员。不拘一格用人才,也可以说是16团时期的特色之一。</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 摄影:孺子牛</h5> <h3><br></h3><h5>  岁月无语,唯物能言。感谢当年团部办公楼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正是由于你们坚持了高质量的建设标准,精心施工,才使这座办公楼建成48年后仍矗立在向阳路边,无时无刻在向过往人们讲述着若干年前,兵团时期16团的辉煌与悲壮,讲述着那一幕幕由现役、知青和农场老职工共同演绎出的有声有色的活剧。</h5><h5><br>  眼下除了新华地区,原来的一些连队,还有部分当年知青宿舍存在。比如,5连,6连,36连。如果有心人能花些时间,为这些知青建筑遗存留下一些系统的影像资料,这对弘扬知青文化和发展知青经济也将是非常有价值的。</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重新装修的16团办公楼 </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摄影:孺子牛</h5> <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张培顺,天津知青,1969年下乡到16团,先后在工业6连,45连,团政治处向阳路报道组,司令部军务股工作。高考上学毕业后在化工部、中国石化总公司工作,曾任《化工技术经济》杂志、《中国石化》杂志、《中国石化报》编辑、记者,高级记者。)</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原创文苑<br>--------------------------</font></b><br></h1>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ff8a00">春到东大甸子</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r></font><font color="#ff8a00"> 古台芳榭</font></h5><br><h5> 皑皑的白雪融化了,习习的春风轻拂着白杨枝头。一阵阵的狗吠,一声声的鸡鸣,震得大甸子远处的晨雾上下起伏着。大甸子的春天到了。 </h5><br><h5>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东北的农谚活脱脱体现在我们16团东大甸子,新开发的这片土地上了。打开宿舍的房门,一股沁人心扉的泥土香气夹着浓浓的柴火气味一股脑的钻进了你的鼻息。</h5><br><h5> 隆隆的拖拉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晨曦的静谧,机务排的战友们早早的开着拖拉机挂着大犁,翻着已经沉睡一冬的黑土地,春耕、春种的农忙季节开始了。一条条黑色的土龙,向着远方伸展,抬眼望去消失在天际;消失在柔纱般的晨雾里。土龙上几只黑色的乌鸦在琢捡着土里的食物,它们不时的昂起头“哇哇”的叫上几声,好像在诏示“春天来了,万物已经蛰醒啦”。</h5><br><h5> 草甸子里一片葱绿,入冬前烧过的塔头墩子像一个个戴着新盔士兵参差的排列在茫茫的草地上,茸茸绿草像一片绿色的绒毯把大甸子漫漫的铺盖。连队新盖的一幢幢红砖瓦房远远望去分外耀眼,一排排的青松白杨也在春风中婆娑的摇曳着,放牛、牧马的战友们赶着他们无言的伙伴匆匆的穿过连队门前那条砂石路向大甸子的深处走去。</h5><br><h5> 蓝蓝的天上软软的白云轻轻地飘荡,一只只云雀在半空尖尖的高唱。在嘹亮的起床号声中,战友们整理着准备下地的工具和行装,他(她)们将在这春天里开始一天的劳作,开始为东大甸子奉献青春;奉献力量。</h5><br><h5> 人群中不知谁在哼唱着:<br> 东大甸子大又大,<br> 良田万亩好庄稼。<br> 艰苦创业献青春,<br> 汗水浇开幸福花……。</h5><br><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古台芳榭,实名李大川,天津知青,1952年生人,1969年下乡到独立1团,1971年调入16团,先后在16连,34连,团宣传队工作。)</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职工之家<br>--------------------------</font></b><br></h1> <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ff8a00">爱 在北大荒</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老兵团</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3><h5> 我的老家在吉林省榆树县,我叔叔1958年转业,来到了伏尔基河农场。他是一名军官,也是十万官兵之一,我很崇拜他,他经常对我讲“干工作要扎扎实实,要干出一翻事业来”,他一生献给了北大荒,我很怀念他!</h5><h5><br>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1966年我从吉林省榆树县来到伏尔基河农场第五生产队。1969年改为16团16连,现在是北大荒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第16作业站。</h5><div><br></div><h5> 刚来时我只有16岁,又矮又瘦,锄地、割地各项农活都干过,那时因为年龄小,我只能在家属组干活。1967年经过贫下中农的推选,上了机务队,分在024车组,开东方红54链轨拖拉机。024车组车长张庭美师傅亲切地教我各项技术,他告诉我拖拉机非常昂贵,我们要好好爱护机车,好好维护机车,它才能好好为我们服务。我虚心向张师傅学习,很快就能独立操作了,后来又学会了保养和维修机车,我为自己能驾驭这个大铁牛而高兴!</h5><div><br></div><h5> 1968年,一批批城市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我们连。6月份来了一批北京知青,10月又来了一批天津知青,接着是哈尔滨知青、上海知青,又一批北京知青、最后佳木斯知青也来了。他们的到来,给我们连队带来了青春活力、喜庆与欢乐。那时天天都有会,晚上还经常搞大跃进(搬运石头等)。1969年春,我们机务排的5台机车和3台康拜因上全都配了一名知青,他们都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学习驾驶技术,他们有文化、没架子,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技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分在我们车组的是一名天津女知青,叫郭晓璐,她虚心学习,钻研技术,很快就掌握了机车的驾驶技术,维修保养也样样都行。1970年,成立女车组时,晓璐就调到013车组当了车长,后来又入了党。1972年她上了大学,上大学后还给我邮了不少关于拖拉机的书籍,鼓励我好好学习技术,干好工作,我很感谢她!</h5><div><br></div><h5> 1969年,我参加了连队文艺宣传队,队员基本都是知青,演了不少反映当时连队真人真事的节目,还演了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全剧,于福田指导员亲自观看、指导。当时,连里有四大:即大菜窖、大食堂、大礼堂、大剧团。大家住宿舍、吃食堂过着集体化生活,很开心!那时真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可是,1977年以后,知青们就陆续地返城了,连里人少了、冷清了,缺少了往日的开心和热闹。</h5><div><br></div><h5> 1972年11月,我和一位当地的女青年登记结婚了,那时结婚很朴素,连队给我们一间半小土房,拉和辩墙,我们的两床被子,一对旧箱子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组织上给了三天假,结婚那天我们俩去了佳木斯,我带上70元钱,15尺布票,3斤地方粮票,早上4点翻山越岭走了10多里路,到竣德车站上车。在佳木斯花了2毛钱逛了公园,给我爱人花7元钱买了一双反毛皮鞋。晚上又从竣德车站走回来已经是21点多了。</h5><h5><br> 改革开放以后,我和爱人买了机械,承包了800多亩地,办起了家庭农场。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奋斗,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有了房子有了地,日子过的很塌实。2008年4月7日,得知好朋友援朝和晓璐的电话,我立刻打了电话,分别多年的战友终于联系上了,我的心情万分激动非常想见她们。她们告诉我要重返北大荒时,我就开始倒计时,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h5><div><br></div><h5> 7月6日,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佳木斯知青们回到了阔别30年的连队。为了欢迎知青们的到来,我们头天就出去采购,还插上彩旗,鸣放鞭炮夹道欢迎他们的到来,下车时握手拥抱。我带着他们到老师傅家和他们工作过的地方看了又看。由于修路,天气又不好,他们仅仅呆了3个半小时就回到了场部。真是有好多话没来得及说就分开了,那种情景我始终难以忘怀,久久在我脑海中徘徊。我希望他们能再次回来,看看北大荒,看看北大荒的科学种田,测土配方施肥,大马力车作业,航化作业,化学灭草。</h5><div><br></div><h5> 我和爱人的汗水撒在了16作业站的920公顷的土地上,那里,踏满了我们的脚印。尽管我退休了,但我依然爱这片神奇的土地,今生的爱,在北大荒!</h5><div><br></div><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老兵团,实名窦凤岐,16作业站退休职工,73岁,没有上过学,自学文化与电脑以及摄影,在论坛、空间发表千余篇作品。《宝泉岭论坛》会员,新华联谊会会员,伏尔基河影协会员,《魅力新华》编委。)</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70年代16连连部人员合影</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诗词歌赋<br>--------------------------</font></b><br></h1> <h5><p></p></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ff8a00">《魅力新华》</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ff8a00">轻舟</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h5> 新华立荒原,<br> 地处佳鹤间。<br> 铁路通南北,<br> 大道东连天。<br> 秋天稻谷金如海,<br> 夏日豆菽绿连绵。<br> 水库联袂鸟儿美,<br> 民居坐落桃花源。</h5></span><p></p><p></p><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ff8a00">《公园小景》</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轻舟</font></h5><p></p><p></p><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岸边垂柳绿,<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碧水睡莲红。<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曲径桥亭巧,<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佳人靓丽行。</span></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5><font color="#b06fbb"> (作者简介:轻舟,实名孙光远,1969年天津下乡16团知青,《宝泉岭论坛》优秀会员。)</font></h5><p></p> <h5><p></p><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你是发现美的眼睛<br><br> 一一写给伏尔基河摄影协会<br><br></font><h5><font color="#ff8a00"> 巴阳</font></h5><br><h5> 你是发现美的眼睛,<br> 你是奥古斯塔·罗丹?<br> 在你的镜头里,<br> 新华露出了笑脸,<br> 这情这景这欢颜……</h5><br><h5> 你是发现美的眼睛,<br> 你是哈尔斯曼?<br> 在你转动的光圈中,<br> 伏尔基河放歌,<br> 这山这水这林间……</h5></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5><h5 style="text-align: left;"> 你是发现美的眼睛,<br> 你是快乐的摄者。<br> 在你焦距锁定的地方,<br> 定是色彩斑斓。<br> 这人这事这浪漫……</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h5> 你是发现美的眼睛,<br> 你是人间四月天。<br> 在你按下快门的时候,<br> 写意绿色的田园。<br> 这青这绿这浓艳……</h5><br><h5> 你是发现美的眼睛,<br> 踏冰卧雪走冰山。<br> 当三角架立起的时候,<br> 飞扬的雪花舞翩翩,<br> 这风这雪这悠然……</h5></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 你是发现美的眼睛,<br> 你是骄傲的新华人!<br> 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br> 有你的理想与信念。<br> 这心这诚大写辉煌的明天!</h5><p></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h5 style="text-align: left;"> (注:1.“发现美的眼睛”,出自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语录。2.哈尔斯曼,世界著名摄影艺术大师。)</h5></span><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p><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p></p><h5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1.04.06于北京</h5><div><br></div><h5><font color="#b06fbb"> (作者简介:巴阳,实名杜晓阳,北京知青,1968年下乡16团20连,任文书兼军械员。1972年获16团首届书画、摄影展一等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会员,自然资源部直属中央级出版社美术编辑,曾受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大赛。其诗歌、素描、油画、书法、装帧设计数十次在全国获奖。)</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书画长廊<br>--------------------------</font></b><br></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王立民国画《晨风》</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王立民国画《牧归》</h5> <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王立民,哈尔滨知青,1975年下乡到16团16连。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黑龙江省画院院士,一级美术师。曾任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省书协副主席。书法,篆刻,绘画均受业于名师,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并获奖。著有《文心雕虫》《王立民印稿》《王立民书画集》等书籍。 </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卧虎蒼龍</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卧虎蒼龍</h5> <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卧虎蒼龍,实名王玉武,新华镇爱华社区工作人员,1970年生人,黑龙江书协会员,鹤岗书协会员,北大荒书协会员,鹤岗美协会员,作品多次在省、市艺术馆、美术馆展出。)</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龚学勤</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龚学勤</h5> <h5><font color="#b06fbb"> (作者简介:龚学勤,字恒雅,1953年生人,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16团,先后在6连,团宣传队工作。1997年毕业于首都师大美术系书法专业,书法专业本科学历。作品被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收藏并多次在国内获奖。北京市书协会员,民进燕都书画研究会会员,北京书画研究会会员,古都书画协会理事。)</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摄影天地<br>--------------------------</font></b><br></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佳禾</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顺溜</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亮剑</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亮剑</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亮剑</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佳禾</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老玉</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老玉</h5><div><br></div><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老玉,实名孙玉忱。黑龙江影协会员,鹤岗影协会员,宝泉岭影协会员。作品在国家、省、市数次获奖。伏尔基河影协主席,《魅力新华》总策划,编委。)</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金豆子</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金豆子,实名李贺元,退伍军人,伏尔基河影协会员,《魅力新华》编委。)</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音画视频<br>--------------------------</font></b><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 style=""> 魅力新华</font></h1> <h5> </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场镇共建<br>--------------------------</font></b><br></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丁一</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h5><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ff8a00">新型冠状病毒 场镇联防联控<br></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3><font color="#ff8a00"> 丁一</font></h3><div><br></div><h5> 自2020年2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战打响以来,新华农场、新华镇由防疫、医务、街道、社区、纪委等人员组成的联防联控队伍,日夜坚守新华火车站,对由铁路方面进入新华的每一位旅客,实行严格的检查、登记、测温、扫码,为守住鹤岗南大门和新华农场、新华镇2万多人民的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 新华农场由农场防控办主任、卫生局局长亲自挂帅,新华镇由街道办主任牵头负责,场镇防控人员团结一致,齐心合力,在防控第一线积极奉献,主动作为,留下了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记录了一个个最美瞬间,展现出使命和担当。</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 火车站联防联控工作十分辛苦,联防人员不仅要顶风冒雪,还要起早贪黑,早晨6点前就进入车站,晚上18时前后结束工作。若遇东山区以外的隔离者,要联系对方防控人员与车辆接送,双方在车站交接。最长的一次交接,长达6个小时,防控人员换班吃盒饭。同时,为等待的隔离者免费提供盒饭,配换口罩等。场镇联防联控的工作人员,曾多次收到被隔离者家属打来的致谢电话。 </h5> <h5> </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h5><h5> 在长达跨年度的工作中,新华农场和新华镇主要领导多次亲临火车站,对车站防控工作严密部署,并为联防联控人员定时配发口罩、手套、防疫服,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东山区主管疫情的副区长徐寿波对新华火车站的联防联控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听取新华火车站联防联控专题汇报并对场镇联防联控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h5><h5><br></h5><h5>  在整个联防联控的工作中,新华农场和新华镇均安排消毒、封闭的车辆,接送需要隔离的旅客。</h5><h5><br><br></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怀旧照片<br>--------------------------</font></b><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b06fbb"> 感谢所有提供老照片的热情新华人</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激情鹤立河<br>--------------------------</font></b><br></h1>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ff8a00">鹤的舞蹈</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张抗抗</font></div><br><h5> 我相信自己与鹤是有缘的。20世纪60年代末从杭州到北大荒下乡时,我报名的那个农场,就叫作鹤立河农场,隶属鹤岗市。想来在很久以前,三江平原湿地上,一定曾经自由地生活着许多许多白鹤灰鹤,那地方因鹤得名。</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 但我到达鹤立河农场的连队时,几乎已经见不到鹤的踪影了。水库边草甸深处,偶有一只白色的长脖老鹤,细脚独立,低头于浅水觅鱼,有人走近,它便伸开翅膀迅速仰天起飞,单腿忽而变成两根,垂直悬挂于身后,瘦腿伶仃,白羽飘飘,大有仙风道骨之态。那一刻我几乎惊呆,而后激动不已,从此固执地将此鸟认作白鹤,以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h5><h5><br> 但事实上,那时候三江湿地正被大规模地开发成农田,鹤立河早已徒有虚名了。</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5> 1977年,我带着关于白鹤之梦的破灭与一线尚存的人生理想,来到哈尔滨,读书后又留在那儿。有一天,在事先完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境下,白鹤突然出现了——它们以舞蹈的姿势,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视线。那是我生命中值得庆贺的幸运日,后来的岁月中,它们仍不断地令我陶醉与回味。时隔20余年,当时的情形仍清晰如初、历历在目。</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大帅</h5>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h5>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春天的清晨,我与一位邻居大姐约定去哈尔滨市动物园晨练。我们似乎是被一阵阵嘹亮的号角,或是高亢的呼唤所吸引,闻声走到了一座高大的丝网笼前。那一刻我的呼吸都几乎停止了,我看见了一群白色的和灰色的大鸟,不,是一群真正的仙鹤,正在笼中翩跹起舞——银衣白裙飘飘,身材修长流畅,长颈长腿灵巧敏捷,灰褐色的眼睛彼此深情地凝视对方--它们几乎具备了天才的舞蹈家应有的一切优势,还有内心热烈而疯狂的激情。它们在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中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伴奏的音乐流淌在它们的血液里,我们人类是听不见的。</h5><br><h5> 一只白鹤高雅地踮起足尖,将长喙伸向太阳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总是与其他的鹤擦肩而过,然后一个华丽转身,在笼中奔跑翻腾,掀起一阵忧郁的尘雾——这是白鹤的单人舞,高傲而又孤独。而双人舞的风格则完全不同,那是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互相呼应的,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它们不停地追逐嬉戏,扇动着翅膀换位拍打,像是在拥抱与抚慰对方;鹤似以腾跃示欢喜、以展翅示仰慕、以交颈示情爱、以啄羽示亲近。那般缠绵悱恻,难舍难分;那样扑朔迷离,如影随形。鹤在舞蹈时,在天地间释放了它求偶的全部渴望与爱意,忘我忘情如痴如醉,令观者惊羡而自愧不如。当笼中所有的鹤都一同起舞时,犹如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一场气势磅礴而壮美的集体舞开始了,整个笼子似乎都在震撼。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然而,眼前白鹤的狂舞却旁若无人,依旧悄然无声地进行着。</h5><br><h5> 那一刻我相信天下所有见过鹤舞的人,都会为它们的真诚率性而深深感动。</h5><br><h5> 也许再没有哪一种动物,能比鹤的舞蹈更奇妙更精美更富于感情色彩了。20多年前我曾见过笼中之鹤的舞蹈,从此终生不忘。但也因而有一丝悲哀挥之不去,我只能想象着那些栖居在蓝天野地的鹤群,大自然辽阔的舞台,会使它们的舞蹈更加舒畅与自由。</h5><h5><br> 在扎龙见到一位春夏常出没于沼泽,业余拍摄野生鹤群的企业家王克举,并参观了他自费建立的扎龙梦鹤苑主题公园。前后十余年,他拍下野生鹤冬夏生活形态图片近万幅,在梦鹤苑几排红砖平房的白墙上,悬挂着几百帧扎龙丹顶鹤与大天鹅的艺术摄影图片。色彩光影、雪雾水波、鹤立鹤飞鹤鸣鹤舞,千姿百态,让人流连忘返。有人以这种方式,将仙鹤自创自演的舞蹈,在镜头中永久珍藏。</h5><br><h5> 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种形式的挽留,留住湿地沼泽——适宜野生丹顶鹤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齐齐哈尔市政府及扎龙保护区,在这20多年间已是竭尽所能、不遗余力。李局长告诉我,扎龙的当务之急,需要设法将苇荡中遗存的几十家农户,全部迁出保护区。北大荒是仙鹤的故乡。据悉,当年知青大量开垦的湿地,近年已陆续退耕还草。</h5><h5><br> 我相信自己是与鹤有缘的:我的两个外侄女,(我事先并不知情)公爹为她们各自起名为鹤立与鹤飞——愿以此怀念那些美丽的白色大鸟,再不会被我们忘却或忽视。</h5> <h5><p></p><p style="text-align: right;"></p></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新华农场12作业站(原鹤立河二分场)办公室</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佳禾</h5><br> <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张抗抗,女,杭州知青,1969年下乡到鹤立河农场。1977年在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黑龙江作协名誉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协会副会长、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br>魅力新华之栏~~信息平台<br>--------------------------</font></b><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北珠营养米 </font></h5> <h3><font color="#ff8a00">尊敬的读者:</font><br><br></h3><h5> 《魅力新华》共设55个栏目,出刊原则为每期根据图文内容在55个栏目中选用10--15个栏目制作,每期不定期,依据图文量而决定出刊的时间。编委会热诚欢迎过去和现在所有在新华(含原鹤立河农场、新华镇)工作、生活的广大读者积极支持《魅力新华》,踊跃投稿,来稿请附作者简介。由于创刊时间仓促,加之出刊前没有进行宣传,首期文字稿件和部分怀旧照片均为主编自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h5><br><h5> 以下是《魅力新华》栏目设置:</h5><h5><br><font color="#ff8a00"> 要闻回顾、新华风光</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原创文苑、知青家园</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知青文集、往事追忆<br> 家乡风貌、摄影天地</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书画长廊、音画视频</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剪纸篆刻、谈天说地<br> 生产经营、新华史库</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诗词歌赋、军垦岁月</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友好往来、书刊作品<br> 音乐歌曲、场镇共建</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生活常识、经验介绍</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旅游天地、新华山水<br> 开心乐园、怀旧照片</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退休生活、场外见闻</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浪漫石友、联谊活动<br> 学习园地、棋牌博弈</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单骑驴友、文体之声</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绿野田园、新华小吃<br> 小说连载、玩转新华</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职工之家、冰雪世界</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校园见闻、幼儿教育<br> 实用妙招、乡村风景</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养生保健、徒步自驾</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精彩博文、人物传记<br> 新华日历、传奇故事</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辉煌新华、垦荒二代</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美术世界、信息平台</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激情鹤立河。(共计55个)</font><br><br> 欢迎省内外新华人踊跃投稿,共同办好《魅力新华》。</h5><h5><br> 来稿请寄(附作者简介):2250081999@qq.com</h5><h5> 微电同步:13359586611</h5><h5><br> 佳禾文化传媒服务项目:专注于企业宣传片制作,广告、微电影、旅拍、大型活动策划拍摄等 沉稳大气、直击主题,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