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地坑院民俗文化园:</span></p> <p class="ql-block"> 2021年的清明节假期,我们全家驱车250公里,来到了河南三门峡陕州区的“地坑院民俗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地坑院(又称地窨院、下沉式窑洞、天井窑院、地窑、地阴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陕州区(原陕县)北营村,是在原来的村子的下沉式窑洞的基础上规划的景区。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地坑院作为“地平线下的村子”,与窑洞、竹楼、蒙古包一样,是一个时代和地区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陕县境内有100多个地下村落,保留完整的地坑院7000多座。</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但是“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的旅游胜地,还是“三门峡摄影之乡三门峡摄影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 陕塬黄土层:</p><p class="ql-block"> 塬,它是因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中间平台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构成,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p><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称为塬的地貌。</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这种建筑非常科学,例如为了防止下雨时水灌入窑洞,在地坑院中挖有供存剩余水之用的渗井;为了防止雨水渗漏,窑顶还要在雨后碾压平整,因此每一座坑院都配置有一个碌碡。同时居民还可以当做打谷晒粮的”场”,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 构造方式独特:</p><p class="ql-block"> 地坑院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的挖掘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这与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地坑院最大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工程造价低廉:</p><p class="ql-block"> 地坑院是根据人们的生活状况应运而生的,过去人们的生活状况很差,根本没有钱去建造房屋,那时候在地上凭力气挖个坑院居住,虽然费力大,耗时长,但却几乎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建筑材料,更不需要花什么钱。</p> <p class="ql-block"> 居住舒适愜意:</p><p class="ql-block"> 地坑院是大地的一部分,随大地脉博播而跃动,防震效果极佳。窑洞圆拱形,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安全可靠,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最适宜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类型:</p><p class="ql-block"> 建造地坑院要依照堪與学、五行学、周易八卦和河图洛书,结合寨主命相来确定宅主的伏位。每种类型的地坑院都有4个吉位(伏位、天医、生气、延年),可作为主窑、厨房、门洞、住窑。</p> <p class="ql-block"> 赵家院:开挖时间1916年。</p><p class="ql-block"> 户主赵石怪。11孔窑洞总面积270平方米。运行尺寸长13.5米,宽10米,高6.2米,翻修时间1965年。赵家人居住96年,2012年迁出。</p> <p class="ql-block"> 穿山灶:</p><p class="ql-block"> 穿山灶,又叫火龙灶,是陕州十碗席制作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的一炉多灶、灶心相通的独特火灶。当地气候干燥,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以炖菜、烩菜为主的饮食习惯,在承办宴席时需要多个炉灶,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炉灶的火势进行蒸煮、炖焖、保温等操作,炉台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做成饭菜的速度,因而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穿山灶,设计巧妙,结构合理、节能环保成为陕州一奇。</p> <p class="ql-block"> 这些“地坑院”,每个院之间都是互相沟通的。通过这些通道,可以到各个院落去,也可以走上地面,生活非常方便,是从古代到近代是一种奇特的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