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华山一条路,2003年秋登华山纪行

马庭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3年秋,我只身登西岳华山,当年冬写下此文。因所带相机故障,当时没有留下影像。九年后的12年秋,再次登华山,拍下照片,得以图文相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古华山一条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从电影《智取华山》中认识华山的。少时看过的这部电影使我对华山的险峻有了深刻的印象。自古华山一条路,国民党残部厄守住千尺幢咽喉之地,指挥部设在刀削斧劈般的西峰,自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解放军战士趁月黑之夜,从北峰绝壁攀援而上,居高临下控制了千尺幢,打开了上山之路。与其说是征服了顽敌,倒不如说是征服了华山。从那时起,登华山的欲望一直在我心中涌动。岁月蹉跎,五十有四却未成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促使我把愿望变成行动的是我的女儿。年前女儿登华山回来直接向我宣布:老爸,你这辈子爬不了华山了。WHY?你现在的年龄是爬不了喽!女儿似乎在向我挑战。我不服,我要用行动证明自己。当我宣布登华山的计划时,关心我的人向我发出一片反对和担心声。原因有二:一是单独行动,二是华山的险峻已成为笼罩在大家心头挥之不去的乌云。我执意要去,我固有的“固执己见”的性格这时又起了作用。尽管这种性格使得我像先生一样,年过半百碰扁了鼻子(注1)。我终于成行了。妻儿一直将我送进车厢,千叮咛万嘱咐,这架势使我顿生“壮士一去不复返”之悲壮感。</span></p> <p class="ql-block">华山“智取华山”雕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行前的种种铺垫,使得一个普通的登山活动在我心中升华的有了一种神圣感,我好像不是去征服一座从未爬过的高山,而是去一个什么地方朝圣,我是怀着这样一颗虔诚的心走进华山的。而当我行走在葱茏幽深的峡谷中,面对壁立万仞的山峰,听着山风呼哨溪流淙淙,我的灵魂真的得到了升华。面对伟大的华山,我真的要顶礼膜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华山的峰峦似一道道屏障突兀耸立,就像一个个袒露着古铜般身躯顶天立地的关中汉子,屹立在天地之间,头顶被夕阳的一抹余晖映的金光灿烂。脚下的路沿着绝壁的边缘蜿蜒而上,逐渐陡峭起来。这就是自古攀登华山唯一的路。走在这样一条已被人们用石块铺就,陡峭的地方修筑了石梯的登山路,我不禁设想起古人是怎样登山的?他们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想,登华山的路,大概是这样形成的。此时设身处地的想来,我不禁对披荆斩棘不畏艰险开拓华山之路的先人们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征服华山的先人当中,陈抟(注2)(号希夷) 算是著名的一位。这位宋初的隐士在华山留下不少遗迹。相传华山山门外的玉泉院即陈抟所造,传说玉泉院内的泉水与山顶镇岳宫玉井相通,故叫玉泉院。宋仁宗皇佑年间,陈抟的弟子贾得升为纪念其师在玉泉院建祠,故玉泉院又叫希夷祠,至今香火旺盛。进华山约2公里处,山道右边刻有一个诺大的“寿”字,字体奇异,看上去象山象水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此为陈抟所书,叫寿山石。如今,在东峰的三茅洞内有陈抟像。东峰上还有传说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与陈抟下棋的地方,赵匡胤棋败,将华山封给了陈抟,可见这位开国皇帝大方无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寿山石的对面是王猛台,据说是王猛点兵的地方。我仔细看来,只见高山、峭壁、峡谷,想象不出这位扪虱而谈的儒将(注3)怎样在这种地形中点兵,也许我对军事是门外汉的缘故吧。王猛出身贫寒身怀大才,不为没落东晋统治者效力,终为前秦符坚所用,建功立业。这在盛行清谈之风的魏晋时期的儒士当中是难能可贵的。这正应了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古话。想到这里,我的步伐略有沉重,回眸山外,心中不免有些惆怅。</span></p> <p class="ql-block">华山玉泉院</p> <p class="ql-block">陈抟卧像</p> <p class="ql-block">华山寿山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至毛女洞,我已经在山路上攀行了十五华里,时间用去了一个半小时。身上只有十几斤的背包已有举轻若重的感觉。这里山势陡峭林深树密,上山石梯多在六七十度。我在毛女洞小憩,毛女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秦宫女玉姜因避殉葬骊山负琴藏匿华山,饥食松柏渴饮泉水,久之体生绿毛身轻如飞,所栖之处称毛女洞。我不自觉四处搜寻毛女的踪迹,静寂的大山里,空无一人, 只有山风瑟瑟乌鹊穿林。忽然,发现前面石阶两侧的石条上刻着这样一幅对联:朱海只拨秦宫怨 芳径空归月夜魂。我赶紧拾步离去,生怕惊扰了月夜归来的芳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后去青柯坪的路上,毛女的故事一直萦绕着我,我不由想起“白毛女” 的故事,这两个相距两千年的故事何其相似乃尔。不知是心情沉重还是步履沉重,到青柯坪的五里地竞走了近一个小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华山笼罩在暮色之中。不时有三两道人从山上下来,与我擦肩而过。是不是华山道派第几代传人,我不得而知。听说金老先生一周前在华山论剑,与之切磋的是围棋聂大侠等人,这与金大侠笔下的“华山论剑”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嫌,不知华山道人们作何感想?</span></p> <p class="ql-block">华山毛女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青柯坪夜幕已经降临。山坳的平地上静静地矗立着一座道院,山门紧闭,里面漆黑一团鸦雀无声。我回首望望山下,想起刚才碰到的那几位道人,也许是耐不住野山孤灯的寂寞,吹灯拔蜡投到山外热闹世界里去了。于是,我把见到他们时的神秘感,一下子丢到爪洼国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打消了投宿道院的念头,继续沿石阶攀登上去。(来华山前,在网上得到信息,青柯坪道院可以住宿。)</span></p> <p class="ql-block">华山青柯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了青柯坪,登山路开始变得险峻,这时我才意识到,前面走的二十里地只不过是登华山的前奏,真正的华山之旅应该从这时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峰就矗立在前面,裸露的山体在夜色里发出诱人的鱼肚白光亮。山谷象一只张开黑洞洞大口的巨兽,静静地趴在远处,等待吞噬每一个登山的人。那里是登山必经之路,走过去就是华山第一险“千尺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一个人默默地在陡峭的石级上攀登,忽感一种莫名的孤单。明明知道前面有险有恶却像一个义无反顾的勇士。我是勇士吗?我问自己。我知道是自己把自己逼到这华山一条路上的。在我五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次,有时竟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这是性格使然。但是,既然走到了这么一条路,不管道路多么艰难,总是要走下去的,绝无回头之理。虽然有时感到山穷水尽,然终究会柳暗花明的。这是我的人生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的头顶上方,有一处闪着光亮,使我在黑暗中见到光明,我像行走在沙漠中饥渴之人发现绿洲一样,不顾一切地爬将过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华山旅游服务公司第十八经营点坐落在回心石下。这是一座只有几平方米的石头小屋,建在两个登山石梯之间的平台上。挨山墙搭着一个棚子,靠外的一面放着柜台,上面食品、登山需品以及旅游纪念品等物品,摆的琳琅满目。柜台里面交错放着两张铁制双层床,整个棚子里几乎无立人之地。屋外的平台上摆放着许多条凳地桌,供登山人休息进食之用。华山摊点的桌凳免费供游人使用,经营者趁游人在此休息的机会,使出浑身解数动员游人买他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坐下休息一会儿,疲劳袭上身来,腰腿酸痛,肚子也唱起戏来。我决计宿下。“老板,有地方住吗?”我隔窗喊道。一位小伙子开门出来,“有,有住的地方。”一边说着一边把我引到柜台里面。“就在这里。”他指着柜台里面的双层床说。“就这?”我望着四面透风简陋的再无法简陋的住处愣住了。这与我进山前想象的住宿条件相差甚远。“没问题的,拉上帘子没有风的。”小伙子一口普通话,全无当地人口音。此时此刻,在这深山老林中,我别无选择。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以一晚20元的价格,占有了一个床位。我从包里取出一包方便面(恐山上东西贵,我背了一袋食品上山。)花了2元钱让小伙子给煮了一下,然后掏出在火车上吃剩下的半只烧鸡,开始我的华山第一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半夜无人上山,小伙子进屋休息了。外面只剩下我跟柜台、桌、凳、货物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华山的夜出奇的静,静得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在我的华山“星级标准间”里,(我这样命名我的住宿地)躺在生硬的床上,盖着死沉沉的棉被,我不知不觉进入梦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半夜时分,我被嘈杂的人声惊醒。是夜登华山的人群上来了。他们大多在晚上九、十点钟从山底出发,在日出前登上东峰观赏华山日出的壮丽景象。半夜正好到达回心石,在此稍作休整,向更艰险的目标进发。这时,正是摊点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小伙子不知是什么时候起来的,正在招呼上山的人们:“前面就是最惊险的千尺幢了!坐一坐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喝点饮料,养好精神攒足劲,爬山不累啦!买副手套带上手电,爬山需要了!”小伙子不停地吆喝,爬山者兴趣正浓,不时有人跟小伙子打趣,摊点热闹起来,走了一拨又来一拨,直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安静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华山旅游服务公司第十八经营点</p><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拍于九年后我第二次登华山时,没想到当年接待我的那位小伙子还在,真是缘分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等我再次醒来,华山天已经大亮。清晨的山里,空气清新的让人陶醉。我深深地呼吸着,痛快地享受这“天然氧吧”给我带来的无尽惬意。突然,我发现在平台下山涧小溪旁,有一位年轻姑娘在梳理黝黑的头发,晨风里摆动着婀娜身姿,聆听着泉水叮咚。如果没有眼前的小屋和货摊,我真以为碰到了从天上下来梳妆的仙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店里的女主人。劳累了一晚的男主人在静谧的早晨甜甜地睡去了,女主人起身开始操劳。看到这一切,我不禁对他们这种和谐、默契、世外桃源般的经营生活,由衷地感到羡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忙者自碌碌,我还是要向华山主峰前进的。我将剩下的物品放到一个包里,用两根背带做成双肩背包,腾出双手,戴上手套,俨然像一个整装待发的战士。我将要发起第一个攻击目标就是华山第一险要千尺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千尺幢下有一块大石上刻有“回心石”三字,石边还有两条题字,左边刻着“当思父母”,右边刻着“勇猛前进”,个中意思让你回味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心石”三字有劝诫的含义,但也从另一面衬托了华山之路的险恶。石前是万丈陡崖直耸云端,胆怯者望而生畏,回心出峪;胆大者痴心不改,勇往直前。也有在此悟出道理的:据说,有两位道士曾在此弃恶从善,可见出家人总是悟性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们自应“当思父母”,但总还要“勇猛向前”的,自然界的路如此,人世上的路亦当如此。我想起马克思的话: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先哲的鼓舞下,我勇敢地朝千尺幢攀登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千尺幢是峭壁上的大裂缝,高近一里,行磐蹬三百七十余级。因仰视一线天开,俯看如临深井,故又名“天井”,“太华咽喉”即其写照。据说,汉代有人遥看猿猴从此上下,寻之径而登;魏晋“登幢则穴空迂回倾曲而上”;明代则金绳探石窝以上;清代凿石阶,近几经修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几近垂直上下的“千尺幢”下,望着黑洞洞的通道,心中油然产生一种阴森森的感觉,不知它要把你引到一个什么地方去?双手紧握固定在岩壁上的铁链,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爬将上去。当你从井口钻出时,眼前豁然开朗了。</span></p> <p class="ql-block">千尺幢上沿井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出千尺幢登上爬华山的第一座山峰。正当我为征服千尺幢而欣喜时,蓦然回头,“百尺峡”正立在你的面前。虽不及千尺幢高,但其陡、峭比千尺幢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诗曰:幢去峡又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百尺峡山路略显平缓,给登山者一个喘息的机会。但你千万不要以为华山不过如此,如果就此松懈下来,到“老君犁沟”时,会吓你一跳。“千尺幢”“百尺峡”是人踏出来的路,而“老君犁沟”却要借助神仙的力量了。传说太上老君见修道艰难,夜驱坐下青牛犁下此沟。沟尽头为“猢狲愁”,其难于攀登,连猴子也见了发愁。登山时果见陡崖上的石壑如犁辟状,沟在山之傍崖,东边是陡绝的石壁,西边是高深莫测的深渊,自上而下,直若弓绳,握索拾级而登,高570级。真要感谢老君炼丹之余做了一把“活雷锋”,否则,这登华山之路,真的难于上青天了。</span></p> <p class="ql-block">华山老君犁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刻,我已经行走在华山峰峦之上了,海拔高度在1500米之上。沿山脊向南:身后,海拔1615米的北峰近在咫尺,北峰也叫云台峰,三面悬崖绝壁,唯有峰南可通诸峰;左手东峰嵯峨挺拔,海拔2100米的峰顶有朝阳台可观日出,故又叫朝阳峰,峰东侧有仙掌崖、鹞子翻身、下棋亭等名胜,其中鹞子翻身处有一断崖,下则须全身贴崖,是华山险要之一;右手矗立的千仞石壁便是西峰了,远看像一把锋刃朝天的大砍刀,刀背是悬崖绝壁,上峰的小路就在这刀刃上,称得上触目惊心,峰顶翠云宫前有莲花石,故又称莲花峰,由翠云宫殿出西偏门,迎面是斧劈石,相传是沉香劈山救母处,顺石向北爬,即舍身岩,绝顶有石,称摘星石,是西峰最高处,海拔2083米;向前绝顶处自然是海拔2160米的华山最高峰—南峰(落雁峰)了;中锋处在四峰的环抱中,又称玉女峰,海拔2042米,传说书生萧史善吹玉箫,箫声感动了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抛弃宫廷生活,与萧史结为夫妻,隐居于此,今峰上仍有玉女洞、玉女洗头盆、玉女梳妆台、引凤亭等遗迹。华山五峰合抱一起,远看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古汉语中,“花”与“华”通用,故名华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行走在华山的峰峦之上,尽情饱览华山壮丽山色。奇峰耸立,刺入云空;崖陡壁峭,刀劈斧破。林木茂盛,像武士披上铠甲;岩石裸露,似壮汉脱去衣衫。苍绿色,展示生命的不朽;黑白色,妙演自然的变化;古铜色,诉说历史的苍桑;金黄色,记录自身的灿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行走在华山的峰峦之上,刻意感受华山伟大的气概。“峭拔峻秀冠天下,奇险神州第一山。”华山何以冠天下?何为第一山?自然是出于它的峭峻与奇险,然而,在峻险里面,蕴含着一种华山精神。华山以险独步天下名山,欲登顶一览,只有一条艰险之路,别无捷径可攀。它赋予攀登者一种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足以冠天下的华山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君不见,在攀登者的队伍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懦弱者半途而退,只有至坚者才能享受到登顶的快乐。在苍龙岭上,我见到一对七十开外的老人,相互搀扶,相濡以沫,但在坚定地向上攀登着。所见之人,无不为之感动。还有华山挑夫,或担写字桌,或担煤气罐,倾力上山,坚韧不拔。与之相比,自愧弗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北峰向南,过“天梯”,苍龙岭象一条通天之道横亘在你的面前。这苍龙岭,两面万丈深壑,势陡如削,二、三尺宽的岭背,形如龙脊。相传,唐代文豪韩愈至此,怕不能生还,哭写遗书一封投于崖下。至今,崖上还留有“韩退之投书处”几个大字。如今,龙脊上有石阶246级,爬行在上,虽觉险,但没有韩愈写遗书那种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华山苍龙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登华山之路,在金锁关之前是一条路上山。过金锁关便分路去各个山峰了。金锁关在苍龙岭的尽处,是四峰的咽喉,又叫“通天们”,前门进,后门出,别无它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金锁关便行走在林森峡谷中。这里空气湿润清凉,路在林中盘桓,与刚才在山脊上攀爬,别有一番情趣。然而,这时却是登华山最艰苦的时段。登山者经过几个小时的攀爬,体力已近极限,面对矗立在面前的南峰峰顶,是咬牙登顶还是踌躇不前,这是考验登山者意志力的时候。我看见一对青年男女,女的瘫坐在石阶上,发誓说(她)再也不爬华山了,任凭男的怎样劝说,恁地岿然不动。我望着他们退却的身影,不免为他们感到惋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多数登山者选择登顶。这里面不乏年长者,大家在擦肩而过时,传递给对方的是鼓励的眼神。登山者的心是相通的,走在险路上的时候,大家你让我我扶你,共同的目标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此时,与其说是我们在向华山挑战,还不如说是在向自我挑战;与其说是战胜华山,还不如说是战胜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南天门在南峰东侧,从东峰到南峰须经过南天门。站在南天门上,可以看到华山最险处“长空栈道”。在南峰背面朝元洞洞下,在万丈绝壁上凿洞插钎铺设木板,凌空形成栈道。从南天门出栈道前行几十米,栈道便沿着在近九十度的峭壁上凿出的台阶垂直向下。真是一条弄险者之路!当地有俗话劝说弄险者:小心小心,九里三分,要寻尸首,雒南商州。真有弄险者行走在栈道上。我被他们的胆大所折服,也想效而仿之,刚上栈道,就被扑面而来的劲风吹了回来。看来,我不属于勇士之列。</span></p> <p class="ql-block">华山长空栈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终于登上了华山之巅!从回心石算起,用去了整整四个半小时。在这二十华里的攀登之旅中,我没有回心,没有胆怯,战胜了艰险,战胜了极限,终于把华山踩在脚下,直接和蓝天白云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站在华山之巅,看见相在桧柏之间凿石为殿云起栋梁绣振迎风明代的金天宫;道家鼻祖老子炼丹的老子山以及最后隐居的老君洞;池水青绿,东注润下,长年不涸,今称“仰天池”的太上泉;陈抟在此静养,因上表皇帝:“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风梅来。”而得名的“避诏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站在华山之巅。南面,横亘华夏大地中部,我国南北气候地域分界线秦岭山脉郁郁葱葱,绵延千里。北面,富饶的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摇篮。远望,黄河如丝天际来;近看,西岳峥嵘何壮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突然想探寻华山的来历。据说,大禹治水时,把黄河引出龙门,到漳关时,被紧连着的两座大山挡住去路。这时,巨灵神出来帮忙。他伸出两只巨手,紧紧抓住南面华山的山顶,顺势用脚猛蹬北面的中条山的山根,顿时,山崩地裂,中条山被蹬开了,黄河从被蹬开的缺口流过去了。可是,华山被掰成一高一低的两半。高的就是现在的华山,又叫太华山;低的就是现在的少华山。巨灵神开山时留下的手印至今还在华山上,五个指头和手掌的形状化作现在关中八景之首——仙掌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白作诗以证: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注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相信这传说是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3年冬于青岛浮山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注1:见鲁迅侄女周晔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注2:陈抟,(871—989年)祖籍河南鹿邑。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别号:陈抟老祖,睡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注3:王猛“扪虱而谈”,王猛(325—375年),字景略,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市)人,十六国时前秦大将,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东晋永和十年(354年),东晋大将桓温请王猛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披着麻布短衣面见桓温,在大众广庭之中,一面扪虱,一面纵谈天下大事,留下千古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注4:见李白诗《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span></p> <p class="ql-block">撰文 摄影 : 马庭民</p><p class="ql-block">篇中资料(包括资料图片)来自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