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红色文化旅

绿茶

<p>清明小长假,红色文化旅</p><p><br></p> <p>2021年清明小长假,我们姐妹决定开启省内自驾游活动。</p><p>4月2日下午1点出发,由妹夫驾车🚗一路南下,5点半左右直抵阳泉市平定县,到达我们的旅游第一站——石评梅故居。令人遗憾的是该故居还没有正式开放。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与石评梅故居紧邻的平定县文物管理中心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小心翼翼地推开朱漆大门进入院内,一位老先生从房门出来,我们赶忙迎上去说明来意,老先生非常热情地带我们进入石评梅故居,(从这个管理中心可以直接进入石评梅故居)并主动为我们讲解他所了解的石评梅其人其事。落日余晖下的石评梅故居,青砖灰瓦,古色古香,院落不大,但错落有致的房屋建筑和保存完好的原始风貌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石评梅年幼时幸福安逸的生活环境。有几间房子里已经有所布置,从门缝里可以看到石评梅生前照片及其作品等展品。老先生见我们一个个从门缝里瞅得费劲又如此执着,便干脆把用铁丝扭着的门给我们打开,并打开灯让我们看个尽兴!就这样,还没有开放的石评梅故居在老先生的热情帮助下我们已经全部看完了。晚上七点多,我们告别了老先生入住阳泉市汉庭酒店。</p> <p>大门紧闭的石评梅故居</p> <p>紧邻石评梅故居的平定县文物管理中心,我们就是从这里走进参观石评梅故居的。</p> <p>抽烟的这位老先生带我们进入故居院落</p> <p>并给我们讲述着他所了解的石评梅其人其事</p> <p>正在修缮中的故居院落中堆着泥土</p> <p>暮色苍茫中的故居,静谧的氛围中弥漫着淡淡的忧伤,但我们仿佛看到了石评梅童年时代的幸福和安逸的生活环境……</p> <p>老先生说之前他还接待过几位从上海来参观石评梅故居的游客,目前为止,我们是第二批专程来参观此故居的游客。</p> <p>石评梅相关作品</p> <p>石评梅小说《弃妇》,她那忧郁的眼神中流露着她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苦闷。</p> <p>庐隐根据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爱情故事创作的长篇小说《象牙戒指》</p> <p>为石评梅作的剪纸作品</p> <p>石评梅及其相关作品</p> <p>与石评梅同期的文化女性——冰心、庐隐、苏雪林、张爱玲等</p> <p>下面这张就是石评梅曾经就读过的冠山书院</p> <p>端庄优雅的石评梅</p> <p>知性才女石评梅</p> <p>高君宇去世后,石评梅依照高君宇生前遗愿将他葬于北京陶然亭公园,之后每周石评梅都要来这里看望高君宇,向他哭诉自己的孤独、苦闷与愧疚……</p> <p>4月3日上午8点,我们继续出发,在阳泉市内边转边寻找阳泉小吃,我们经过了穿城而过的桃河大桥,游览了保晋文化园,了解了中共第一城的建城历史,品尝了阳泉抿曲风味小吃,又参观了石评梅祖居。之后继续前行,抵达本次旅游的第二站——昔阳县大寨村。</p> <p>阳泉市穿城而过的桃河</p> <p>桃河大桥上,妹夫为我们姐妹摄影留念</p> <p>阳泉市保晋文化园</p> <p>保晋文化园分南区、北区两部分,南区是以“保晋公司”为主体的文化广场,北区为曲径通幽的小游园。南北35米的落差,市民从南到北台阶而上,远近高低,感受各异。南区的定位是主体文化广场,北区定位是游园,以形式活泼、轻松时尚的建筑小品为主,北门正面迎门处用四块花岗岩篆刻“保晋公园”四个大字。</p> <p>保晋文化园文化广场晨练的市民</p> <p>保晋文化园内的雕塑</p> <p>神情专注的游客正在了解中共第一城的历史</p> <p>在解放战争之前,解放军曾收复过很多城市,但均属接管性质。1947年5月4日,阳泉市有幸被历史选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故被称为“中共第一城”。</p> <p>我们请一位经过这里的老师傅为我们四人合影</p> <p>阳泉市实验中学,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就毕业于这所学校。</p> <p>4月3日早晨,我们就在这家小饭店品尝了阳泉风味美食抿曲和小油饼。</p> <p>这是石评梅祖居——石家大院</p> <p>大院正面的石评梅雕塑</p> <p>走进石家大院,我们可以了解到石家祖先以耕读为本的治家之道。</p> <p>仰望石家花园的陈转旧瓦,二姐仿佛陷入了深深沉思……</p> <p>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p> <p>这棵古老的藤树仿佛向我们诉说着石家大院的兴衰历史……</p> <p>俯瞰错落有致的石家大院</p> <p>保存完好的石家大门</p> <p>石登元乃石评梅之祖父,石评梅出生于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她被誉为“民初才女”也就不足为怪了。</p> <p>了解一下高君宇</p> <p>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刘和珍遇害。石评梅参加完刘和珍追悼会悲愤地写道:“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p> <p>普及一下石评梅</p> <p>邓颖超为《石评梅作品集》作“后志”。</p> <p>阳泉市雕塑</p> <p>走进大寨村,“农业学大寨”的旗帜耀眼夺目</p> <p>大寨村委会</p> <p>这棵枝繁叶茂的老柳树见证了大寨大队的艰苦奋斗史</p> <p>了解一下“苦人树”与“乐人树”的变迁史。</p> <p>二姐与当年大寨大队的妇女主任宋立英亲切交谈</p> <p>92岁的宋立英老人给我讲述她当年带领大寨妇女战天斗地的一件件往事时,仍显得无比自豪。</p> <p>我握着宋立英这双饱经沧桑的劳动人民的手,听着老人家讲述她当年为队里切草时不慎将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切掉的辛酸故事,内心五味杂陈,怜悯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p> <p>妹夫与老人促膝交谈</p> <p>老人家的墙上依然挂着毛主席像</p> <p>老人家给妹妹妹夫讲述前来看望过她的那些国家领导人时,脸上溢满了幸福与自豪。</p> <p>精神矍铄的宋立英老人</p> <p>老人家墙上的老照片见证了她的光荣历史</p> <p>朱镕基与贾进财、宋立英夫妇的合影</p> <p>毛主席与张玉凤的合影</p> <p>手握沉甸甸的谷穗,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p> <p>周总理与郭凤莲的合影</p> <p>村委会的老窑洞</p> <p>我们只能从门缝里看一眼陈永贵故居</p> <p>走出大寨大队,二姐为我拍照留念</p> <p>虎头山上的周恩来纪念亭</p><p>站在虎头山上,远望那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的层层梯田,我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当年陈永贵、宋立英、郭凤莲带领大寨大队贫下中农和铁姑娘们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p> <p>虎头山前虎虎生威</p> <p>陈永贵之墓前摆放着郭凤莲前来祭奠的花圈</p> <p>惟妙惟肖的陈永贵石雕</p> <p>中午我们在大寨大队吃了一顿忆苦思甜饭,之后登上虎头山。站在虎头山上,望着那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的层层梯田,我仿佛又看到看到了当年陈永贵、郭凤莲、宋立英带领贫下中农和铁姑娘们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听到了“学大寨赶大寨,社社队队干起来,干部群众一条心,敢把山河重安排”的嘹亮歌声在耳边回荡……</p><p>下午三点,我们走下虎头山,驱车前往本次旅游第三站——华国锋故乡交城县。晚上七点入住交城县城汉庭酒店,在酒店附近一家小饭店品尝了风味小吃老豆腐和油葛笯。</p><p>4日上午,我们跟随导航前往华国锋故居,在交城县一个偏僻的小巷深处,我们边走边问,一位大姐告诉我们,前面那个挂着“燕儿美发”牌子的院子里就是华国锋出生的地方,这是一个比较破旧的小四合院,院子里的房屋低矮,冷冷清清,正当我左顾右盼四处搜寻着与华国锋故居相关信息时,从南屋里走出一位大姐,我赶忙上前询问,这位大姐告诉我她只是这里的租房客,并指着一间房子说这就是华国锋出生的地方,其他的她也不清楚了。这是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平房,房门紧锁着,我们从门缝里瞅了瞅,找不出一丁点儿与华国锋相关的东西。只有门前的那棵开满桃花的小桃树仿佛欢迎我们的到来……</p><p>从这个院子出来,我们继续前行,还有一个由交城县政府2007年公布、天宁镇人民政府立碑的华国锋故居,但大门里面那个“私人住宅,谢绝参观”的牌子已经把我们拒之门外,我们也只能在门外看看而已。</p> <p>这间低矮破旧的小平房就是华国锋出生的地方。</p> <p>院落冷清清,房屋紧锁门。桃花不言语,笑迎到访人。</p> <p>故居门外只有天宁镇政府的立碑</p> <p>大门内的“私人住宅,谢绝参观”把我们拒之门外。</p> <p>故居门牌号</p> <p>上午十点,我们离开交城,前往第四站——省城太原,参观山西省博物馆和太原青铜博物馆,下午前往本次旅游第五站——定襄县河边镇参观阎锡山故居。</p><p>阎锡山故居位于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1913年,历24年完工。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有近30座院落,1000余间房屋。旧居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东花园的建筑以中国传统的晚清宫殿式建筑为主,大门为古牌楼式,穿过假山就到了第一院,这里的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对面是高大的二层楼。穿过过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厅是三间大房,供阎氏家族议事及会议使用。三院的宫殿式大楼高大宏伟,登楼可远眺全村景致。阎锡山旧居是民国初年仿古建筑中的杰作,极具历史价值。</p><p> 该故居不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建筑风格,堪称晚清宫殿式建筑的典范,是目前保存最好的一座官员官邸。整个建筑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青砖黛瓦、抱厦回廊;院中有院、宅院相连;下有地道、上有碉堡。房与房之间错落参差,院与院之间暗道相连,就像迷宫一样。整座建筑以东为上,背靠文山,据说是风水所致。也表达了阎锡山一种满足与自得、复杂多变的性格和千秋万代、永世不朽的心理特征。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尽然落了个客死他乡的悲惨下场。真可谓: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p><p><br></p> <p>李一氓为阎锡山故居题词</p> <p>大气磅礴的阎锡山故居</p> <p>纵观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谲奇的近代建筑群,其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p> <p>通俗易懂、极富哲理的阎锡山语录</p> <p>气势恢宏的得一楼</p> <p class="ql-block">俯瞰阎锡山故居</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我题写"博爱‘’二字苍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题词体现出他‘’谋事力成‘’的性格</p> <p>高高在上的那座建筑是阎锡山五妹的闺房</p> <p class="ql-block">闫府家宴</p> <p>从阎锡山故居出来后,继续前行十公里就是我们本次旅游的第六站——徐向前元帅的故居。</p><p> 徐向前故居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始建于清道光初年。1901年,徐向前元帅就出生在这里。由于年久失修,故居早已破落。徐向前去世后,当地各级部门共同集资恢复了故居原貌。</p><p> 这是一幢典型的晋北四合院式的建筑,院内正面为主房,两侧是厢房,上下两层是徐帅青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在故居内,有徐向前元帅童年时学习用的小木桌,1955年毛泽东向徐向前授勋时的元帅礼服,还有徐帅的羊毛衫、军装等衣物。徐帅亲笔书写的他生前最喜欢的两首古诗──《石灰吟》和《龟虽寿》原件也存放在这里。一件件实物和图片资料,反映了这位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清廉简朴,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 还陈列有徐帅生平事迹展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等为徐帅的题辞,庄重肃穆,朴实无华,现已被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从徐帅故居出来,发现故居西边就是徐向前元帅纪念馆,只可惜已是黄昏时分,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我们只在纪念馆前拍照留念。</p> <p>晚上七点半到达忻州市——第七站,入住忻州水利大酒店。晚饭后,前往忻州古城游玩,打造完美的古城,灯火辉煌、游人如织。我们跟随人流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一边欣赏着这里的美丽依夜景,一边搜寻着我们喜欢的风味小吃,什么卤猪蹄、甄糕、蒸肉以及各种各样的面食,无论哪一种都让我们馋涎欲滴!直到夜晚十点多依然是游人络绎不绝。</p> <p>4月5日,小长假最后一天,上午八点,我们从忻州出发,直达本次旅游的最后一站——娄烦县高君宇故居,这样,我们的旅游从参观石评梅故居开始,以参观高君宇故居结束,就可以算得上是一次比较完美的红色文化之旅了。</p><p> 高君宇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6名党员之一。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生于189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卒于1925年农历三月五日。他用29个春秋,谱写了一曲灿烂的人生篇章,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p><p>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静游镇峰岭底村(原属静乐县),距县城25公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高君宇的诞生地及他16岁以前一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p><p>高君宇故居建于清同治年间,坐北朝南,以砖窑洞为主,共有房窑70余间,为晋西北农村特有的建筑风格,被当地人称为"高家大院"。除住宅外,还有药店、油坊、粉坊、酿酒等作坊和菜园、小花园.整个大院又分为东上院、东下院、中院、西院和西园子5座院落,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p><p>2016年12月,高君宇故居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p> <p>关于高君宇和石评梅的爱情故事:</p><p>高君宇与石评梅,一个民国才子和一个民国才女,共同抒写了一部感动世人的爱情悲剧。</p><p>石评梅</p><p>石评梅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从小就热爱文学,喜欢歌舞、体育。先是在太原女子师范学习,后到北京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由于当年国文系不招生,她只好报考了体育系。但她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爱好,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不久就在京城文坛崭露头角。</p><p>高君宇</p><p>高君宇比石评梅大六岁,是山西娄烦县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组织骨干。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活动家之一,在一大和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是山西省党、团组织的创始人。并兼任孙中山的秘书直到去世。</p><p>其实石评梅对高君宇的革命活动一直很钦佩,也经常在报纸上看到高君宇的革命文章,只是无缘相见。北京当时有个山西同乡会,山西老乡经常在这里聚会,高君宇也常在此演讲。假日的一天,石评梅也来到了同乡会大厅,发现有一位英俊的青年正在给大家做演讲,她赶紧找凳子坐下并向旁边的老乡打听才知道他就是久仰的高君宇。二人就这样不期而遇,初见之后都以“识荆”为喜,他们诚挚的交谈着,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他们谈论的话题。此时的石评梅内心正在遭受着痛苦的感情打击,内心时常感到生命的空虚,高君宇的出现让她仿佛找到了一丝慰藉。</p><p>高君宇知道石评梅的痛苦后,便找她谈心并开导她,并带她参加一些革命活动,开阔她的眼界,慢慢的石评梅振作起来了,她拿起手中的笔,写作发表了很多进步的散文和诗歌,可以说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深深受到高君宇的影响。</p><p>1923年秋天,石评梅接到了正在西山养病的高君宇的一封信。拆开信封里面是一片玲珑透剔的香山红叶,上面写着两行诗:</p><p>“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p><p>天辛采自西山碧云寺十月二十四日”。</p><p>天辛是高君宇的化名,也是石评梅对他的尊称。这首诗是高君宇发自内心的呼声,表达了他对石评梅的深刻爱慕之情。而此时的石评梅虽然心里对高君宇充满了敬仰,但她从上次的失败感情经历中走出来后决心独身,不想再谈感情了,于是她将那片求爱的红叶退回,在红叶的背面题写道:“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将自己的感情深深掩埋。</p><p>当君宇收到退回的红叶时候心中不免黯然伤感,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石评梅的追求,他一如既往的关心石评梅,约她参加一些革命活动,结交新朋友,但是感情的事情就不敢贸然说出口了,彼此之间一直保持着冰雪友谊。</p><p>1924年,高君宇南下参加革命活动,在从上海到广州的船上给石评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的,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石评梅读到这封信的时候,她已经大学毕业了并就任师大附中女子部主任,同时还应聘到报社做编辑工作,高君宇的这封信让她彻底放下了心结,意识到了高君宇是真正挚爱她的人。她满心盼着高君宇的归来,她要接受这份真挚的感情。</p><p>高君宇在广州的革命活动取得了胜利,他特意选购了一对洁白如玉的象牙戒指,给石评梅寄了一只,并写信告知不久将北上。石评梅再也不犹豫了,将象征爱情的象牙戒指戴在了手指上,并翘首期盼着高君宇的归来。可这时候的高君宇因长期劳累,病倒了,石评梅戴着象牙戒指同时带着忏悔的惆怅来到医院,高君宇一见到她立马精神了很多。</p><p>得到了爱的承诺的高君宇很快病情得到了控制,他走出病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着石评梅到陶然亭去散步,这里是他多次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他觉得这里是北京最干净最安静的地方,并对石评梅说:“我死之后,你就把我埋葬在这里。”</p><p>可惜两人的好景不长,高君宇劳累旧病复发再次住院,石评梅得知消息后痛苦万分,默默低头垂泪,但因为学校有重要会议需要她,她嘱咐了高君宇要好好保重等她回来。可就在当天夜里,高君宇走了,当石评梅再见他的时候已经是天人永隔了,她看到了高君宇手指上的象牙戒指,她万分悔恨当初没早点接受高君宇的爱。</p><p>遵照高君宇生前的愿望,墓地选在了陶然亭,石评梅亲手在墓碑上书写了高君宇的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然后她又在碑后写上了:</p><p>“君宇!我无力挽住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评梅”</p><p>石评梅在高君宇墓前</p><p>高君宇走后,石评梅悲痛过甚连追悼会都没能参加,她用血和泪写下了大量痛思高君宇的诗文,她的文风带上了悲痛的色调。每个周日石评梅都要去陶然亭去看高君宇,不幸的是,她患上了当时无法治愈的急性脑膜炎,在高君宇离开三年后,石评梅也离开了人世。</p><p>高石之墓</p><p>遵照石评梅生前的愿望,她的朋友们把她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碑上刻着“春风青冢”。后人亲切称之为“高石之墓”。</p><p>现在熟悉高君宇、石评梅的人不多了,也许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他们并非举足轻重,然而,让我们记住他们曾经来过,因为人性、爱与激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