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功“与”幸福“

云兮诗画院

孩子的问题,应该是父母最焦虑的问题之一。为什么焦虑呢?因为我们想让孩子成功,想让孩子幸福。但是,有两个问题。什么叫成功?成功等同于幸福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有一种成功,我们可以理解为巨大的成功,比如,成为人上人。即,比很多人要强的成功。这通常需要孩子有着相应的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努力,以及上天眷顾给予的机会。比如说你想成为一个明星。我们大约都知道,其实很多人条件都很不错,也很努力,但是他们不一定会有机会。所以被称之为明星,肯定数量不会太多,那就像千军万马过同时过独木桥,那就意味着,即使你武功很高,最后能够走过这个独立桥的,还真不一定是你,你或许还真是需要一些运气。<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再比如,你想和马云一样,拥有巨大的财富。你知道如何才能做到吗?这需要你在认为的,机会到来的时候,倾尽所有去赌,而且在千百次的博弈中,每一次都得赢。只要输一次,你就有可能一无所有,甚至是背上巨大的负债。你会说,为什么是赌呢?马云不是靠着自己的努力,靠着自己的用人,靠着自己的能力,才获得成功的吗?是的,我们不否认你所说的,但是,你说的这些条件,是必要条件,但是不充分条件。你认为马云是中国最聪明、最努力、最有能力的人吗?恐怕马云自己也不敢这么说吧。那我问你,为什么偏偏成功的是马云呢?有一种说法,成功来源于99%的汗水加1%的灵感。那么,什么是灵感?灵感是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从这个词本身,或许我们也能体会到了它的不确定性。有点需要上天眷顾的感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所以,你希望孩子获得巨大的成功,你希望他成为人上人,你需要孩子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这是重要的基础。但是,你也应该知道,上天很忙,其实能够眷顾照顾到的人不多。同时,我们还需要问一句,这么辛苦的路,并且未来又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孩子愿意吗?孩子幸福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还有一种成功,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认为大概率可以实现的成功。我们称之为“小确幸”,即微小而相对更确定的成功与满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了解了两种成功的模式,我们应该能够感觉到,成功,其实不完全等同于幸福。把某件事,做的很好,或许可以定义为成功。但是如果这个成功,并不是你想要的,或者是你认为那个成功的过程,艰辛到你根本接受不了,或许你并不幸福。所以,或许,接受,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为了孩子,如此的付出与努力,我们让孩子,如此的艰辛,孩子接受吗?你到底是希望孩子成功,还是幸福?我们当然知道,既成功,又幸福,可能是最好的结果。要做到更好的统一,我们就需要知道:什么叫幸福?如何才能幸福?<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幸福,是一个人自我满足后的情绪,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一般来说,幸福包含三要素:亲切感、成就感和新鲜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亲切感:我们通常对熟悉的、相对更美好的事物会更有亲切感,并且这种亲切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获得很多。<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成就感:有没有成就感,其实要通过比较才能获得。一种是,和他人别较。你做不到,我做到了,我就有成就感。另外一种是,和自己比较,有了进步,也会产生成就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新鲜感:人们总是有猎奇的心理,探索的心理,有接触新事物和接触“鲜活”的、有生机事物的潜在需求。<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从上面所说的幸福三要素,我们就会发现,三要素之间,即有着关联性,其实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比如:熟悉的事物,能够让我们拥有亲切感。但是如果,都是熟悉的,我们又会产生新鲜感的缺失;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够让我们在与他人或自己的比较中,获得成就感和新鲜感。但是如果这种对未知的恐惧感,极大的超越了探索新事物的乐趣,那么,我们往往就会选择放弃探索,尽管我们知道,穿越那片恐怖的森林后,我们有可能看到很美的风景。<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怎么解决这种矛盾呢?我们首先要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有幸福的需求。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幸福总是需要有所付出后,才能获得。我们一般人,需求的,其实是一种在自己愿意付出的成本范围内,能够获得的幸福。当然,这种愿意支付的成本,因人而异。<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登山。<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一种情况:把目标设置为登顶,我们都知道,登顶了,就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能够一揽众山小。如果你的体力好,认为登顶没有问题,你大概率就会努力的去登顶。如果你的体力不够,根本登不上去,那么,也许你从一开始就有可能选择放弃。<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二种情况:如果你除了登顶的目标外,还隐含着一些小目标:比如,我多走一步,就能够多看到一些,那就尝试着多登一登,能登多少就多少吧。最后的结果,你或者登上去了,或者最终没有登上去。但结果应该会比第一种情况里面,认为自己体力不好,直接放弃的情况要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三种情况:我们假设登山的台阶,每一步都很陡,都很高。每向上一步,都非常的困难。我们还可以假设登山的台阶,相对平缓一些。我们总是感觉努力一下,再坚持一下,总是还能再上一个台阶。你可以想象一下,对大多数人而言,在哪一种假设下,人们会登得更高?<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同样是登山,或许总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是,对总目标的执念不一样,以及过程中的小目标设定的不一样,可能产生的结果就有可能不同。并且,我们会发现,针对不同的人,根据体力和身体条件的不同,总目标的强度,和过程中小目标该如何设定,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也会影响到目标的实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登山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真的会临事而迷。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责问孩子:你怎么什么都不想,将来怎么会有出息?别人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做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为孩子,在内心其实设定了一个若隐若现的目标,并且,如果这个目标强度很强,我们就很容易失去节奏感,会去抱怨孩子这一步走得这么小呢?我们会看不见孩子从59分到60分的成长,会看不到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眼里只盯着孩子的问题。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个体的差异?我们是否为孩子分解好了小目标?我们为孩子设定的分解目标合理吗?正如登山,如果我们设定的目标,总是能够让孩子愿意挑战一下,让孩子总是愿意向上登一步,或许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经过锻炼,体力真的就越来越好了,孩子觉得登顶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说不定就真的登顶了呢?即使不能登顶,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已经享受了每登高一分的风景,享受了每攀登一步的乐趣和幸福感,这样是不是会更合理一些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孩子天性就是爱玩的,因为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在与人接触过程中获得亲切感,在玩的过程中也会去探索新鲜的东西,去获得成就感。这就是孩子们简单的幸福。而作为家长的我们,担忧孩子的未来,我们帮助孩子设定目标,帮助孩子设定成长的路径,这也没有问题。毕竟孩子还小,我们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笔财富,我们有必要用我们的经验,让孩子走得更快一些,更稳一些。但是我们可能也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必须尊重孩子个体的差异,理解他们,我们才能顺势而为,才更有可能成就孩子更美好的未来。<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确实应该时刻提醒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幸福的成长,幸福的去奔向那个目标。<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