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你看到这张脸没?不是说漂不漂亮,不是说青不青春,而是带着稚气未脱的感觉。好年轻,眼睛亮亮的、清纯的。可是在这样的眼神里头我们看不到智慧,所谓稚气未脱就是还不够成熟。</p><p class="ql-block">你看她的眼睛,看她的嘴巴,这里头我们看到的是没有自信,不安定,怯怯的、深深的、轻轻的、涩涩的,对吧?然后眼神你在左边右边再看一下,就看到一些茫然,对不对?虽然她口口声声的爱,可是这一切都是青涩茫然跟没有办法确定的一些状态。而这就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色。</p><p class="ql-block">在这样子的一个状态里头,我们说她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反应对她来讲都是真的,“不确定”是真的,“以为的确定”也是真的,她所感受到的不确定跟确定都是真的,所谓的爱跟不爱也是真的。</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的时候,我们并不觉得这就是爱吗?那么简单?叫做纯真的爱吗?青涩的爱恋是真爱吗?而真爱的内容是简单到如此吗?甚至问这么简单内容的所谓的爱而去抗拒一切,身边的所有的一切,甚至去抗拒生跟死。</p><p class="ql-block">走到罗密欧跟朱丽叶,罗密欧跟朱丽叶真心相爱吗?如果爱是有层级的,那么他爱到第几级?他的爱经历的过多少的考验,挨得起多大的压力而不会粉碎,还是一经压力就碎了。</p><p class="ql-block">你看着这眼睛,你看这嘴唇,你看这整张脸的茫然,虽然是如此的茫然,如此的简单,如此的青涩,可是他她却置身在这么复杂的文明跟社会里头,这么复杂的文明达成的整个社会现象里面,然后她的角色是什么?是学生。</p><p class="ql-block">而当一个人的自我是如此的青涩茫然的时候,他她的角色是学生,而学生的角色是如此的清楚明白,该干嘛不该干嘛。所以这时候到底她对每件事情的判断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他她对每件事情的判断是对的,如果未成年人在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阶段,这12年他对于身边发生的每件事情,她的想法都是对的。父母亲遇到任何事情,父母亲所判断的对跟错都比不上孩子的对错,请问在这三个阶段里头,家庭生活跟学校生活,家庭角色跟学生角色所面对的每一件事物,是对是错,该还是不该做。是父母判断比较准确,还是学生判断比较准确的?</p><p class="ql-block">学生该不该做什么,儿子女儿该不该做什么和她自己以为的,她的自我以为的,我想不想做什么,喜不喜欢做什么,这个比较起来。请问在三个阶段里面的生涯的成长过程里面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的判断,是依照孩子自我的欲望与邪恶,我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欢做,想的才去做,不想的不要做,不喜欢的就不要做,喜欢的才做,还是该做的该做的不管你想不想行不行都得做,不该做的不管你喜不喜欢都不要做?</p><p class="ql-block">到底是怎样呢?是孩子的自我来判断这些生涯阶段里头的整个社会化、文明化学习的发展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我为主,还是以整个文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组织,整个学校、整个家庭这些成年人们所共同认定的该不该为主呢?</p> <p class="ql-block">其实一个学生该不该做什么是父母决定的吗?不是。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那么多的博士们,那么多的教育专家,那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们所设定出来的一个中国的孩子,这样子做是比较好的。</p><p class="ql-block">请问这些专家学者设定出来的比较多元?还是孩子自己设定的比较周全?其实一个学生该干嘛不干嘛,也不是父母亲设定的,对不对?是文化、是这个国家所规定的,国家规定这些东西的人,整个教育系统这些人都是笨蛋吗?他们没有读书吗?他们会设定出这么笨的危害国家未来栋梁、危害小孩子的事吗?</p><p class="ql-block">所以父母去要求孩子在学生角色应该干嘛,儿女角色该干嘛的时候,和老师去要求一个学生干嘛的时候,其实这是一个一个文明一个文化的普世价值对不对?官方跟民间所有成年人们共同承认的普世价值,而孩子在学生阶段去做这些事情,就是在学习在这种普世价值里面生存跟生活跟生命的形式的发展,一个学习跟成熟成长发展的历程,对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6);">而我们设定你必须学习到这些东西之后,</span>你们年满18岁以前你要学到这些东西,18岁以后你身心完全发展成熟了。这时候你就可以把学到东西,做你的参考架构,然后你自己去抉择,你要怎么过日子。不是这样子的吗?</p><p class="ql-block">请问18岁以后才让他有抉择还是10岁就要开始自己抉择了?</p><p class="ql-block">孩子当然在每个阶段都有抉择权,是不是?但是在个人与文化,个体与集体,在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在你才读小学,你脑袋里头装多少东西?你才学初中你才读高中,你脑袋里头有多少知识呢?你的知识足以判断什么东西是对的是错的,不只是你现在的对错,而是对你一生的对错呢?我们并不是说文化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但是至少这是你出生之后,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文化、这个家庭,大家一起想方设法想要送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了。</p><p class="ql-block">因此你出生在不同的国家,你所拿到的礼物是不一样的,对不对?</p><p class="ql-block">我现在很坦然的面对的画面,面对孩子,面对青涩的你,说这些话,不是要谴责,不是要辩驳,只是客观的来评估,这是整个文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家庭,我们所有的经历过童年的这些成年人们,竭尽我们所能想要送给你的一场造化,想要送给你的生命的大礼,你可以不接受,但是未成年的你,如果没有接受这场造化,没有收下这份大礼,请问你要怎么过日子呢?</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看到、当我们听到昨天的视频的时候,我们心里头有很多的声音出现,有些人都流眼泪,有些人是跟着自己孩子一起看的,有些人看完以后还拨给自己的孩子看,跟孩子问,而这个视频事实上他在平台上竟然是青少年公益影片。这样子的视频的内容是关怀青少年的公益影片,请问这叫公益吗?公益的意思不是没有钱,不收钱叫公益。不是了。</p><p class="ql-block">所谓公益跟有收你钱跟没有收礼你钱没有关系,做公益不是我花钱,不求你回报,然后你享受公益,不是你也不用花钱,然后你就白白拿到这些东西。</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对吧?天上都不会掉下馅饼屑了,还会掉下一整颗馅饼吗?还会掉下鸡腿吗?公益不是不跟你拿钱叫公益,然后只要不给跟你拿钱,我推什么东西都叫做公益。请问你不用付钱,不用付费,一毛钱都不用付,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影片。所以它叫做公益影片吗?是吗?</p><p class="ql-block">请问昨天看到这个视频是公益影片吗?只因为他不给你收钱,只因为你没有付钱,所以只要是白送你的,都是在对你做公益。是吗?</p><p class="ql-block">你都已经是大人,你知道吗?不要钱的东西你敢要吗?不要钱的东西你敢吃下肚子吗?不要钱的食物放到你面前,你敢吃吗?</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要钱东西你不敢吃,不要钱的知识,你敢学习而且拿起来用吗?这个时代追求的东西是性价比,而不是不要钱。你不晓得便宜没好货吗?如果便宜没好货,不要钱叫做公益吗?</p><p class="ql-block">所以我看到 关怀青少年公益影片,我看了脸都懵了,而你知道吗?昨天的影片里面的第一个标题是一个少年的困境,对吧?里面的一个第一句话,这是我第15次想要离家出走,到底谁在拉仇恨,谁在破坏社会的安宁?我们在强化社会治理,中国这么大,社会治理就特别的艰难的任务。</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现在在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然后把它融入社会治理里头。也就是说对整个社会环境安定的治理里头,强化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健康的服务,来强化社会治理。你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指向,对吧?社会治理不是从政治的角度做社会治理,而是融入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来进行社会治理。你说这文不文明,现不现代?科不科学?尖不尖端?优不优秀?</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非常棒非常优秀的领导全球的一种政治思维,把这些思维正变成计划,然后再许许多多的试点,然后再做各种类型的尝试,许许多多的专家们都投入这些练习这些尝试,可是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面却出现这样子的东西,而当这样的一个视频变成免费的公益视频,贴着公益视频的、公益影片的标签,放在知名度那么大的,几乎是独占的自媒体平台上的时候,是要告诉我们,少年所说的都是对的,然后他的父母对不起他,他的学校对不起他,然后这个社会通通对不起他,是这样吗?是这个意思吗?你觉得呢?</p><p class="ql-block">请问这个知名的媒体平台,把它当公益视频,那是要显示,要告诉我们,我们对不起这个孩子吗?他好像在暗示我们对不起他。你看小孩子都想离家出走,第15次要离家出走了,所以这样的演出是不是在暗示什么?暗示孩子受伤了,请大家关注孩子受伤,而且这受伤害都是我们的错,我们要改,我们要关心孩子,我们要改变,我们大家都错了,我们在伤害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在讲这件事?</p><p class="ql-block">所以孩子们有这些感觉是对是错是真的是假的?</p><p class="ql-block">我相信制作单位也一定是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才把它放出来,是不是?但他编的贴这个标签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一个负面的社会心理教育。然后这影片上其他的小孩看看完了以后,请问如果你是未成年人,看完了这个影片以后,你的感觉是怎样?影片放到所有的初中生去看,看完了以后,所有的初中生认为说出我的心声,你看岂不会造成什么效应?</p><p class="ql-block">我也觉得这可能是真的,但是真的不一定是对的。未成年人最可怕的就是我的感觉,这我真的感觉,这就是我内心的声音。然后你又听到一些伪心理学告诉你,请你听从你内心的声音。</p><p class="ql-block">你内心的声音都是对的吗?我告诉你我的经验,我想的大部分都是错的,我一整天里面想对的比较多还是想错的比较多?我一整天你想的错的东西比对的东西还多。我很诚实的跟你说,我什么东西都有乱七八糟想,但是我很清楚,这些对我来讲都是真的,但是他不一定是对的,而且我很清楚,我想的很多都是错的,我必须经过不断的减和不断的思辨,才能够在很多的错里头调整出对的东西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这是我第15次想离家出走,</span></p><p class="ql-block">我第15次想离家出走这样子的一个想法绝对是真的。但是请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就是说我想离家出走是对的。这个家错了,所以让我想离家出走。</p><p class="ql-block">离家出走是一个反应,我们说Sor,离家出走是15次的负R,这15次的负R都是S的错,因为负S所以我产生负R,因为原生家庭的错,原生家庭的伤害,所以让我(O)想离家出走,而且已经15次让我同样产负R了,15次的负S让我产生15次的负R了。</p><p class="ql-block">所以15次的负R都是负S造成的,我没错。是S造成的。</p><p class="ql-block">心理学有两个模型,一个叫做SR模型,一个叫做SOR模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R模型在描述某一些惯性的或是生理性的习性的本能性的反应。</span></p><p class="ql-block">S是A,SA就是RA;</p><p class="ql-block">正S就是正R;</p><p class="ql-block">负S是负R;</p><p class="ql-block">no S就no R。</p><p class="ql-block">大S大R,小S小R;</p><p class="ql-block">没有S就没R ;</p><p class="ql-block">这个S就是 R的因,它直接产生因果关联,所以当这R产生的时候都是S造成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心理学还有一个学派叫做人本学派,人本学派不是在描述行为,人本学派在描述行为的时候还表现个体,所以叫做sor学派。</span></p><p class="ql-block">刺激进来以后,正S可以产生正R,也可以产生负R,也可以没有R。为什么可以产生这三种?因为 S进来以后,经过我(个体)思考解释决定以后,所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正S不一定正R,也可以no 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负S也不一定负R,可以正R、负R或没有R,没有R我也可以正R负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并不是没有S,我就没有R,中间那个O是一个人,前面是刺激,后面是反应,中间是一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人是有主体意识的,人是有认知地图的,人是有一个“我世界”的,人是自己有想法的,有主体性的,人都会对刺激进行解释,选择性的接不接受,接受以后会进行个别性的诠释,诠释以后会提到自己的经验跟认知的意图进行判断分析,然后决定我要怎么R。</p><p class="ql-block">R多强、多久是我决定的。不是S决定的,这叫做人本学派,SOR学派。</p><p class="ql-block">请为这个少年是人还是不是人?少年想离家出走是人的行为现象,还是物质的物理性的反应?</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个人,所以这是我第15次想离家出走,环境刺激当然是最前面的条件,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因此我想离家出走都是负S的错,然后我都没错。是吗?</p><p class="ql-block">整个视频里头都很哀怨的在控诉我是一个受害者,当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的时候,对这个孩子来讲,我是个受害者,是真的,是吧?真的如泣如诉好可怜,这是真的,但是那是对吗?真的有人对不起你吗?这个家真的对不起你吗?原生家庭给你的东西,绝对不是只有坏的没有好的。</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这样子的一个影片下来以后,原生家庭是怎么样子虐待带着这个小孩呀,是吧?爸爸妈妈真的爱我吗?我们就很想问他一句话,是不是?因为整个视频里头都没有说“爸爸妈妈我爱你”,</p><p class="ql-block">这个视频里头我们会觉得活该爸爸妈妈你们的爱我,活该我不一定爱你们,请问在任何一个原生家庭里头,只要父母爱子女,子女不需要爱父母吗?</p><p class="ql-block">请问各位朋友,在原生家庭里面爱跟被爱的关系是单向的吗?你知道这个视频里头的孩子,我们很清楚,在他的脑袋里头,他认为原生家庭是单向的,你们把我生下来,你们活该就得爱我疼我,而且爱我疼我要疼到我满意。</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疼的是我不满意的,那么你们就是错了,你们害了我。</p><p class="ql-block">可是我们要想象怎样的父母会把孩子养成这样呢?你知道一个孩子会说这样话,也是在我们当爸爸妈妈的眼皮子底下慢慢出来的,不是吗?我要问我们的父母们,为什么你在教养孩子的时候,怎么会去把孩子教养成重点是我们爱你,而不是你爱我们。</p> <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真的是要告诉孩子:孩子不管你怎样,爸爸妈妈都爱你吗?真的是要讲这句话吗?父母对子女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p><p class="ql-block">在家庭教育里头,在原生家庭里头,我们不需要告诉孩子,你要爱我吗?</p><p class="ql-block">孩子在原生家庭里头,要不要学习如何爱父母呢?孩子在原生家庭里头要学习如何接受父母的爱,还要学习如何爱父母,还要学习如何爱自己,还要学习如何爱所有的家人们,对吧?</p><p class="ql-block">家是一个练习爱与被爱的初体验的地方,家庭教育就是亲情的教育,而亲情的教育就在于家庭角色建构成功以及家庭角色的正向偏好。家庭角色正向偏好不是儿子好,我们爱你,不是。</p><p class="ql-block">而是你的儿子会跟你说,爸爸妈妈,我要当你们的好儿子,是不是?所以家不是一个学习爱与被爱的地方吗?可是请问你这个时代的父母亲拼命的爱小孩,你有去教你的孩子如何被爱吗?</p><p class="ql-block">如何接受别人给你的爱吗?</p><p class="ql-block">你有教你的孩子学好被爱的方法吗?</p><p class="ql-block">你有教你的孩子如何爱人吗?</p><p class="ql-block">所以你教出了小孩,只有被爱人的需求,没有爱人的需求,可是我们当父母的有没有爱孩子的需求?有。爱小孩子已经变成我们的需求了。</p><p class="ql-block">我问我的学生们,请问你是爱还是需求?你爱你的孩子吗?你对你的孩子是需求大于爱还是爱大于需求?</p><p class="ql-block">请问你的孩子是需求于你还是爱你?你的孩子对你有需求,还是对你有爱呢?你孩子到底是需要你还是爱你?你很清楚,天底下每一个父母又爱孩子,又需要孩子,是不是?可是你知道很多孩子已经被我们养成需要你,而不是爱你。</p><p class="ql-block">所以,爸爸妈妈你们真的爱我吗?前面应该有一句话“爸妈我真的爱你们”,可是你们真的爱我吗?如果我没有按照你们想要的那样,考上名校成为社会精英,你们还会爱我吗?而所有爸妈都会回答,当然都爱你,只是我们希望你能够成为社会精英考上名校。</p><p class="ql-block">请问你的父母希望你能够成为社会精英考上名校是因为要从你身上捞回本钱吗?要靠你来养他吗?</p><p class="ql-block">当你成为社会精英考上名校以后,他就大有面子,然后从你身上要捞回本钱吗?是这样吗?</p><p class="ql-block">你成为社会精英,考上名校,到底对谁的利益比较大,对谁有利益?孩子你知道吗?我们这句话能不能改一下?如果我没有按照你想要的那样,随便你想读,想不想读书?随便你想不想作业?随便你想不想上学?随便你想不想打游戏,如果没有按照你想的那样,想玩就玩,想干嘛就干嘛,想不干嘛就不干嘛。你还会爱我吗,孩子?</p><p class="ql-block">各位我们要不要反过来问一句? 孩子,你真的爱我吗?如果我没有按照你想要的那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日子,想怎么读书就怎么读书,都听你的。你就会爱我吗?</p><p class="ql-block">我们来个众筹,然后筹一点钱,然后找家伙写的剧本,然后请个妈妈或爸爸像这个孩子一样如泣如诉的用他的这些剧本,我们转过来,从父母亲的剧本写一个相应的也是公益短片,放上去做一下平衡报道。</p><p class="ql-block">因此原生家庭从他出生到少年时代给他的一切好,他都没讲,讲的都是一切的不好。你现在可以光鲜体面的上那个兴趣班,然后在这里说这个那个不好,不是原生家庭给你的资助,所以你今天才有能力在这边喊着这个茶太冰、这个茶太热的吗?如果没有原生家庭,养你教育到现在,你现在是在哪个孤儿院?你现在是一个知识分子,搞不好你现在是个文盲对不对?当你是文盲,你还能够说这些话吗?</p><p class="ql-block">但是孩子变成这样,单纯都是孩子的错吗?我们这些用花盆养花的人没有错吗?当然我们错了,是不是?我们从我们的角度来检讨我们的错,但是不能从他的角度指责我们的错,对不对?这才正确。所以造成这样子一种集体的社会的偏见,只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