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巡捕厅胡同的故事

秋实

<p class="ql-block">  每当漫步在北京的胡同里,就会有一种步入了时间的长廊,历史巷道里的感觉,古都北京有着近800年的建都史,蕴藏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今天就说说郁达夫与我生活过的巡捕厅胡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郁达夫</p> <p class="ql-block">  1965年北京对老胡同的名字做了一次修改,把认为不雅的名子换成了新名,有些是采取谐音方式改的。比如我家附近的烟筒胡同改成了源通胡同,擀面杖胡同改成了廉让胡同、牛巴巴胡同改成了牛八宝胡同…等等,有些不能谐音的就重新起了名子。</p><p class="ql-block"> 我所住的巡捕厅胡同就改为了民康胡同,新名字虽说有些时代感,但总感觉不如原来的名字有意思。胡同的老名称说不上有多少内涵,可听起来亲切直白,一目了然,富有故事感,让人听起来特别舒服。</p> <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民康胡同西边的一个大杂院里,过去住胡同里的小孩们都喜欢串院子,到同学家里去玩,整条胡同的院子几乎都去过。紧邻我们院的是28号院,虽然门挨着门很近可是不常去,印象当中也就进去过一两次,院子不大,里边住着5~6户人家。和我们年龄相仿就只有两个男孩,一个叫孙永禄,另一个忘记他的名字了,只记得他外号叫“火炉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小时候总觉得28号院似乎有些神秘,别的院子白天街门大都是开着的,那个院子的院门总是虚掩着门或者是紧闭的。只有夏天天热的时候,院子里的人们在昏暗的门道里讨个穿堂风纳凉时,门才是开着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8号院看上去是个极普通的一进标准四合院,院子虽小可里边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是年代有些久远,或者是胡同里的平民百姓很少关心文人的事儿,总之我在那里住了几十年很少有人提及那个院子里发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20年代28号院住着一户郁姓人家,主人叫郁曼陀,他就是中国现代文坛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作家郁达夫的哥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在短暂的49年的人生中,始终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先后几次来北京,每次都是住在巡捕厅胡同28号院的哥哥家里,后来他把家眷孙荃和长子龙儿也接来了北京,再住在哥哥家实在有些不便,就在什刹海那边租了房子住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郁达夫与原配夫人孙荃及长子小龙</p> <p class="ql-block">  郁达夫的作品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是《沉沦》那是郁达夫24岁多写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喜欢文学的朋友想必都看过。在众多作品中,其中有一篇写于1924年的《薄奠》,可能看过的人就没那么多了,《薄奠》的写作背景就是我们胡同西口,写的是郁达夫与胡同西口把口路北的一个黄包车夫之间的故事。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样的一路讲,一路被他拉到我寄住的寓舍门口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这里说的“寓舍”并不是什么寓舍,就是巡捕厅胡同28号院的哥哥家。可能是他怕文章发表出去,使用哥哥的真实地址会招惹麻烦而故意隐去的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郁达夫所住的巡捕厅胡同28号院离胡同西口不算远,也就50~60米的样子,与黄包车夫说是街坊也不为过。那条路我小时候还在,对于那条路我再熟悉不过了。夏天出城门到护城河里捞鱼虫,冬天在护城河上溜冰,都要走那条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中叶阜成门的城墙没拆之前,已经破败不堪了,有些城墙已经坍塌露出了芯部的黄土,小孩子们能顺着坡道爬到城墙上去玩,城墙上的砖缝里长满了蒿草。城门楼子梁柱上的朱漆和门窗上的彩绘早已不见了踪影,适逢阴雨天乌云盖顶,城门楼让人感觉似乎都承受不住那乌云的重量,随时都有可能倾倒下去的危险,显得是那么凝重沧桑。</p><p class="ql-block"> 春天则不同,城楼还是那个城楼,可伴着护城河里潺潺的流水声,在岸上嫩芽初现的柳树衬托下,仿佛城门楼也有了几分生机,城门楼子周围不知从哪儿飞来,又欲飞向何方的成百上千只腹部长着黄色羽毛的楼燕,叽叽喳喳不停地绕着城门楼子急飞,古老的城门似乎一下子灵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城西旧事难以忘怀,儿时阜成门门楼周围的燕叫声和白塔寺低矮平房上空群鸽的鸽哨声,几十年过去了还不时的在耳畔回荡着。</p><p class="ql-block"> 郁达夫的《薄奠》描写的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一辈子想攒下几个钱,买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都未能如愿,40几岁就早早的离开人世,读起来多少让人感觉有些酸楚。我读《薄奠》还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曾经生活在小说描写的环境中,那些文字很容易在我的脑海里立体起来,恍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一篇郁达夫的小说,把我带回了童年,儿时的老胡同、老房子虽有些破旧,可那毕竟是我生长的地方。尽管如今我家房子和郁达夫曾经住过的房子都已不复存在了,但在我的心里依旧深深地爱着她。</p> <p class="ql-block">作者 秋实</p><p class="ql-block">2021.04.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在此对图片提供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