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愚人</p> <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回宁化探亲,特意去了一次安远。探访了自己曾经生活和学习过五年的地方,一晃离开近半个世纪。感光阴如梭催人老,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仿佛在昨天,转眼就进入了准退休的状态。安远之行回来后,重访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的念想一直云绕心间......</p><p class="ql-block">上图为远眺安远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学在微信群里发的城南上坪村海棠花开很是美丽,很想去看看。上周末天气还不错,带着去看海棠花,再去治平鸡公岽看云海日出设想,携爱人驱车驶上莆炎高速,这样的路线安排可以基本涵盖我在宁化生活成长的历程,这也是离开宁化近四十年,唯一一次没有惊动同学亲友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作为子承父业的公路人,对公路有一种特别的情怀,驾<span style="font-size: 18px;">车在这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奔驰,也是年轻时候的梦。过去</span>要四五个小时的路程,现在仅一个小时就穿过明溪进入宁化地界。</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到的是泉上,这是宁化最东面的乡镇,一镇邻三县七乡镇,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历史名人众多,还有诸如延祥明清古建筑群,泉上土堡及青瑶宋代窑址等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街心公园耸立的红军号手雕像,仿佛让你看到当年的东方军在这里打响入闽战斗的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休闲的老人,悠然的笑容里透出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这是泉上镇原有两个公路养护道班之一的罗坊坝道班旧址,道班早已撤并,仅有围墙还大致保持四十几年前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离开泉上一路往县城方向,这是一条既熟悉又陌生的路,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曾经的沙土路面,由于缺沙,路面保护全靠人工碎石。是宁化条件最差,养护难度最大的路段。如今路面的宽敞程度,虽说是县道却不亚于国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不一会就到了这记忆最深的地方,曾经的渔钦道班,现在的渔钦公路站。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年的宁化养路工区,道班房及桥梁建设告一阶段后,家父所在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桥工班人员拆分,父亲第一站就分配到这里工作。这里位于泉上与湖村两镇之间,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也及为不便,还是宁化境内管线最长的一个道班,养护里程13.4公里(一般道班管养距离约8~10公里)。巧合的是1980年我参加工作,第一站也是分配在这个道班。眼</span>前的青砖房原址记忆中是最早的道班房,其实也就是一幢木构农家房屋。我参加工作时青砖房才翻建不久,正中间学习厅后小隔间我住了九个月。现如今砖房还在,不同的是屋顶青瓦变成了洋红的彩钢瓦,青砖房边7字型的土木矮房,翻建成一幢两层楼的新站房。</p> <p class="ql-block">站里静悄悄的没人,估计都外出作业去了,故地重游,免不了房前屋后走走看看,寻找着往日的记忆,水井还是原样,井水依旧清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水井旁的洗衣池也还是四十年前的模样,看上去被洗衣机取代荒废后,斑驳开裂的水泥记叙着时代的变迁。朦胧的脑海中,一对姐妹银铃般的歌声还在水井旁回荡,洗衣池边的少女早已远嫁他人。那时候的年轻不懂爱情,更有当年养路工人“干地农民”的自卑,爱情来不及萌芽就在女孩父亲严酷的眼神下枯萎,心有美好的愿望,却没有追求的勇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站内停放的大型工程机械,是当年我在这工作时作梦也想不到的。那时的我们配置了一台12马力养路机,已经与父辈养路工全靠肩挑手提板车拉比起来,算是很奢侈了。而这样大型的装载机还是工作两年后,单位选派到技校培训学习,才知道有这样一种机械。</span></p> <p class="ql-block"> 离开漁钦公路站,车行两公里看到一辆停在路旁桔色公路养护车,一工人收好施工安全警示锥往车上装。我靠边下车打招呼,得知我也曾经在这里工作过,他热情向我畅谈起宁化公路建设的巨大变化,告诉我他养护的这路段是全县最宽的县道,话语中流露出一种自豪。从他身上看得出如今的公路人,早不是当年那种晴天满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干地农民“了</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不远到了原宁化水泥厂路段,路边停放一辆由中巴改装的公路养护专用车,又一队养护工人手持工具,对边沟、涵洞堵塞物进行清理,同时修铲着路肩杂草,领队的是小时候在安远道班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余其业。老友见面免不了寒暄叙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告别了老友,继续追寻往年的足迹。穿过湖村镇,经巫坊再向前是石板桥道班,然而原来的两处道班房已不见踪影,两处回头弯路段早已改道取直。还没从记忆中回过神来,车已行到了下埠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亲大约是1968年从渔钦调动到石板桥道班工作的,土木结构道班房早已迁址。而距道班五里地的下埠村,却在我童年烙下深印。</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村部是原村小学旧址,我的人生第一课就在这座小学开始,“毛主席万岁”几乎是我们这代人写的第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村里这座四百多年历史的五通庙,还有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戏台,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当年七虚岁的我在这里读书时,恰逢文革中期,记忆中第一场批斗大会就在这戏台前,批斗的不是人,而是好几块石碑,不知是当年的村支书或是别的村干部,慷慨激昂的指着石碑批判封资修,碑文上铭刻了些啥,我那年纪根本不懂,一场批斗会下来除了喊口号,留下的印象就是地主资本家都不是好东西,这观念一直影响我到改革开放后的好长一段时期,如今自己也想当一把资本家已成黄梁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的古庙香火不断,连同古戏台一起被列入宁化县级保护文物,幸亏当年拆石碑没过度秧及主体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下埠村不远是店上村,取直改线后的公路不再经过村中,坡陡路弯的将军岭也没了昔日的荒凉,下了坡就是谌坑村。村前桥头原来有个因桥得名的道班,父亲在石板桥道班工作约两年后,轮调到这里工作,。我也开始了不断转学的不稳定状态,从下埠小学到店上小学,再到堪坑桥小学后又转到练畲小学,父亲换一个道班我就换了四个小学。说起来都很绕,解释起来感觉挺复杂的,这都由于当时村级小学基本只有一或两个年段,有的是一个教室一个老师教两个班两个年段。转学是当年养路工子弟的常态。因被转学而耽误学业的孩子比比皆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2年父亲离开这里,到宁化西北偏远的安远道班工作整五年。</span></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堪坑桥道班旧址,道班房已拆除,旁边的榨油坊也不知所踪,取代的是当地村民建的小楼房。巧合的是我在渔钦道班工作九个月后,踩着父亲的足迹轮调到此工作了九个月。</p> 时近中午,路见一群铁路筑路工人正在路边用餐,此情此景一下又把我带到当年父辈养路工午餐的情景中,那时的条件比照片中还要艰苦,特别是冬天中午带餐工作,荒郊野岭无处加热,路边用餐每当一辆车经过,卷起的灰尘就成了就餐的佐料。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我参加工作前后,上级部门开始给各个道班配置养路机才有所改善。 <p class="ql-block">这是宁化即将建成的铁路,它将宣告千年古县马上就要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作为交通战线一员的,也为这片曾经生活工作过的热土上,人们将不再靠单一的公路出行而感到骄傲。</p> 一路漫游到县城,已是午饭时间,来一笼童年最爱的宁化烧麦,回味无穷 <p class="ql-block">找好下榻旅店,稍微午休后,原打算到石螺坑去看瀑布后再去上坪看海棠花。没想车到石螺坑村,步行好长一段还不见瀑布踪影,担心妻子身体不能过于劳累,中途折返。穿过熟悉的斑竹村,直接到上坪村。</p> <p class="ql-block">崭新的村部简约大气</p> <p class="ql-block">即将完工的大型旅游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古杉树依旧那么挺拔苍翠</p> <p class="ql-block">古樟依然绿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错过了最佳赏花期海棠花基本凋零</p> <p class="ql-block">山野的杜鹃花开正旺点缀林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略带遗憾告别上坪村,匆匆赶回县城,打算登上慈恩塔上,瞭望金色夕阳下的县城美景,恰好看塔人关了塔门要下山吃饭,又是个小小的失望。</span></p> <p class="ql-block">再次回到慈恩塔,欣赏这暮光之城倒也心旷神怡。<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眼前</span>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县城,四十年的巨大变化让我几次行车迷路。山城夜色别样的美丽,镭射激光从塔顶照射远处,让城市多了动感节奏。</p> <p class="ql-block">没带脚架,就在福宁桥拍了这几张夜景片</p> <p class="ql-block">山城旭日</p> <p class="ql-block">清晨早起,没适合的高点,随拍了几张山城日出,便来到北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悠闲自在晨练的市民</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雕像在朝阳下泛着金光</p> <p class="ql-block">军号声声中红军战士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英雄纪念碑叠立在苍劲的松柏丛中</p> <p class="ql-block">承载有红色记忆的三官庙</p> <p class="ql-block">等不及纪念馆开门便回到旅店,妻子已收拾好了行装。街边简单的早餐后,开始了鸡公岽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离开县城不远,就是家父工作时间最长的路段。车过城南乡的伍家坊就看到鱼龙村吊桥,当年本来是建石拱桥的,记忆中好象是1984年拱桥建设近尾声,一场大洪水把来不及铺设桥面的新桥冲垮。村民们建桥梦被无情洪水吞噬。几年后在政府资助村民再度集资才有了这座简易的吊桥,也是宁化境内跨度最长的吊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破旧不堪的砖房,就是我家在宁化生活时间最长的鱼龙铺道班,父亲1976年从安远道班搬到此工作直到退休。这里留下了我懵懂无知的少年时光,还有一段逝去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从公路建设从尘土飞扬的砂路,到如今的水泥路柏油路。从过去养路工的肩挑手提分班养护,到如今的建站集中机械化、园林化管护,沿途的景象让我感概万千。</p> 一路风景一路行,这景象让我不由自主停下了车。道路左侧一头体型健硕的巨牛石雕,前蹄昂扬,后肢劲蹬,双目圆睁,抵头挑角,似勇猛的斗士。面前“石牛飞渡”四个朱红大字的渡槽横空飞架公路上空,气势非凡。这就到了曹坊镇的一个行政大村——石牛村村口 沿公路桥上游不远处,一座白灰砌砖的廊桥虽是刚翻修不久,其青砖黛瓦,不失古朴雅致 廊桥的前世今生清晰的记载在这碑文,在此不再累叙。 “莫道村街小,须知驿道深,迩接汀邵翠,遐通燕京城。”作为传递政令军情、辗转进出物货、安顿军政要员的古道驿站,还有“来官不迎去官不送”的典故“遥想當年金戈铁马扬古道 ”这里肯定是留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故事村庄。由于时间的规划没有进村探访, <p class="ql-block">这是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的宜生桥旧名“滑石桥”,为木梁廊桥,位于宁化县曹坊乡滑石村,是古代宁化通往长汀、连城的交通要道。距今已近五百年,历史上曾数度遭毁重建和易名。</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最后一次重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由义民曹熤费资万计重建石墩木梁廊桥,被称“神仙桥”。重建后的廊桥,桥上以杉木建屋,共列廛26植。桥两头构建单檐的庑殿顶4角亭,桥中有佛龛,两旁建有护栏。现桥长58米、宽4.6米,4墩5孔。屋顶为单檐悬山顶。</p><p class="ql-block">1953年由宁化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维修,并改名“解放桥”保留,2013年恢复旧名“滑石桥“并确定为县级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重访完神仙桥,已是午餐时间,折返回曹坊乡简单快餐后上鸡公岽,准备山上露营,不料车行到距山顶约5公里处,道路翻修,临时封路,如果绕道需从江西石城走,不得已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后记:写着、写着就成了流水帐,此时是对书到用时方恨少体会最深的时刻,感谢🙏美友能耐心看完,欢迎围观拍砖,谢谢雅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