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议歌词》(五)

贾铮(甲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妄议歌词》:有两种类型的作者很难交流:一是不在一个水准线上,说什么也听不懂;二是作者怀揣着被表扬的心让你提意见。其表面上看,都很谦虚好学,实际上跟本没听进去。因此,初学写词的人,要端正一个好的态度,带着创作的疑惑和问题去学习、请教。当你还没弄懂写词的基本规律时,不要攀高,不要做大。写词,是一个慢长而艰辛的过程。一夜成名,那也是经过了无数的摔打磨砺,并且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心思用错了,词艺永远不会有长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妄议歌词》:诗要含蓄,词也要含蓄,切忌太直、太露。含蓄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内容含蓄;二是手法含蓄。内容含蓄指的是你要表达的对象含而不露,如写党没党的字样,写雷锋没雷锋的字样,但通过形象故事等叙述依然知道你写的是谁。手法含蓄指的是你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设问等手段去感受,如“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阿黄啊黄鹂你不要笑,等我爬上他就成熟了”等。古人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外之意有无穷的味道,写词,当如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妄议歌词》:熟话说,千人千面,歌词也应该是千词千面。但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往往看到的却是千词一面。出现此种情况大概有两种原因:一是不动脑子,拿起来就写。你想说的是大伙(词作者)都要说的,甚至是说过的,题目平平,内容及表达方式雷同,整首词没有一句属于自己的语言。二是创作指导问题。我们总提倡创作就要创新,要百花齐放,但实践起来,却固守观念,容不得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懂的表现手法,一棒子打死。长此以往,歌词必然是一个面貌,沉旧,老套。有志于创作为终生的朋友,一定要清醒的意识到,要不断地探索进步,跟着时代的步代走,不要跟着别人的身后跑。只有写出了自己的面貌,才能在浩如烟海的词群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妄议歌词》:写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儿。有了感觉别放过,没有感觉别硬挤。感觉,是灵光乍现。而”灵光”是平日里的观察、思索到一定火候时,触景生情的火花,这火花燃起来,有如点着的炮捻子,噼里啪啦就会炸起来。没有这火花,再好的鞭炮也是哑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妄议歌词》:如今的微信群五花八门,有如市场,各个摊位独站一隅,叫卖声此起彼伏。有的招牌亮一些,有的声音大一些,但,看其货色,大多是水货,即便偶尔看到一些真货、好货,也被水货的叫卖声湮没。即使叫卖,就得有站脚助威的,于是,无知、无良的吹捧应运而生。鉴于此,还是少逛“市场”为好,“躲进小楼”认真的读读书,也算积攒些创作的本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妄议歌词》:有病就看医生,早看早知,早知早治。有两种情况要不得:一是不知道自己有病,把自己当作好人,别人看出气色不对,自己却没在意,一但意识到,便是大病,慢性病,难治。二是明知道自己有病,却不去看医生,坚持着生活和工作,结果也是一样的。写词亦如此。有人总是把“体弱多病”的词晒出来示众,自以为写的很好,观者看到不说,而且大加赞誉,这就助长了自己错误的信心,明理人怎好意思再说呢?当已经知道的时候,便成了“顽疾”,很难纠正。每个人的歌词创作都有短版,关健的是自己要清醒地意识到。写作时扬长避短,平日里取长补短,这是一条正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妄议歌词》:人们常常把不同层面从事艺术的人群称作圈子,显然,艺术创作与合作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氛围。艺术的交流,要在有相同艺术理念和相同艺术造诣的情况下进行,长持以往,自然形成了一定范围的圈子,很多的艺术作品便由此产生。圈子艺术,是集艺术造诣、性格人品、创作理念、地域范围等综合因素形成的,不能简单的推定为人情关系艺术。不同层面的创作者有不同层面的圈层,想要突破,往更高的圈层,最终靠的是作品。只有过硬的作品,才能被吸引到更高的艺术圈层当中。因此,处在低圈层的作者不要抱怨,不要总是在拉关系上下功夫。好作品一定会引来好的合作者,好的合作者也在寻求一个高质量的稳定的合作伙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妄议歌词》:如今,中肯的批评越来越少,没了氛围,讲真话就是怪物,因此,艺术泡沫化是必然的。能讲真话的,大多都是经验老道、艺术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向门外汉苦口婆心的谈创作,差距大,怎么说怎么有理。而行家内却很难真心以对,带着笑哈哈的面具点赞、献花,你捧我我捧你,你好我好,一派祥和。艺术无真诚可言,无真情可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妄议歌词》:现在的歌词,大部分是关在家里“憋”出来的,很少为了一首词去体验生活。即便是采风,大多也是走马观花,很少真正深入到生活的底处,因此,“编”的成分大,从内心流淌出来的少。唐代诗人李贺,平日里经常骑着毛驴背着口袋,四处转悠,遇到什么生活素材,有了感受,就写下来放在口袋里,晚上回家,点上灯,把一天的收获从口袋取出,完成诗的创作。尽管现在的条件好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但,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看微信看电视的感受还是有本质的差异。人的感觉器官,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去体验。活生生的、全方位的生活感受无疑会带给人们心灵直接的触动,而这种触动恰是创作最原始最珍贵的那部分。所谓“闭门觅句”,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素材积累,否则,空话,大话,假话,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妄议歌词》:勤能补拙,勤也能“固”拙。如果勤奋地重复着自己意识不到的缺点、毛病,无疑是在加固自己的顽疾。有很多的人,勤奋了一辈子,也没写出什么像样的作品,原因大概如此。勤奋固然重要,但得勤奋的是地方。勤学,勤思,勤观察,往往比勤写重要。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文化的积淀,没有观察后的深入思索,勤,也是白忙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