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老”朋友

芷汀

<p class="ql-block">  初识王新民老师,有点“小意外”。 </p><p class="ql-block"> 2021年初,我来到濮阳市兴联兴老年大学,没用多久,和这里的授课老师们基本上都认识了,却独独没有见过摄影班王新民老师的“真面目”。只偶尔看到朋友们翻着手机说:哇,他们摄影班跑到陕南、川北采风去啦!心里好生羡慕。 </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 ,在摄影班教室见到一位清瘦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没寒喧两句,便自报起了家门,原来他就是大家传说的摄影班的王新民老师。寒喧中,王老师让我自己去“百度”一下他的个人资料,言语中颇有几分自豪。 </p><p class="ql-block"> 我也“蹭”了一堂王老师的摄影课,准确的说,是半节课,我实在不能算是好学生,只坐了一会儿便被别的事“拖”了出来。 </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王老师就他们此次赴陕南、川北采风之行做了精彩的总结,对大家的摄影作品逐一点评。对于我这样一个纯粹的门外汉来说,一幅幅精美的摄影作品摆在面前,唯有点头称是的份,能说出的大概也只有“好看”两字,心里很遗憾。如果王老师知道,会不会感叹一句“对牛弹琴”。 </p><p class="ql-block"> 即使是一头“牛”,也能看出个大概名堂吧。陕南、川北之行,古镇、田野、风土、人情、美食,在学员们的作品中获得了完美呈现。最让我惊讶的是其中一张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只大公鸡,从公鸡的视线向上,是小镇早市的蔬菜摊,以及正在交易的居民。棕色的公鸡,红色的鸡冠,翠绿的蔬菜,衣着简朴的居民,就是普通百姓平凡生活中最寻常的一幕,而在王老师的镜头里,却如此灵动、自然。王老师说这张照片“接地气”,我想说,这根本就是“地气”。</p><p class="ql-block"> 之后,王老师提到此次采风,还专门给他们团队的“麻豆”带了两件婚纱。一瞬间,我忽然想起,王老师像什么呢?嗯,和我想象中的苏轼有点像。都是一位可爱的,风趣幽默的,热爱生活的,而且博学多才的老者。如果在古代,下颌再留一缕胡须,那样一幅形象,简直就是“苏轼本轼”了。 </p><p class="ql-block"> 再往后,我编辑了一期关于老年大学的微信文章。一天傍晚,王老师突然在微信里留言,对我那篇微信文章夸赞了两句,然后提出了一点小意见。最关键的是,还给我发来他亲自设计的数码影集,并且留下一句“要谈体会呀! ” </p><p class="ql-block"> 好吧,即使王老师在“对牛弹琴”,“牛”也不能辜负老师的一番心意。打开影集,一帧帧精美的摄影作品陆续映入眼帘。坝上金秋,金山脚下,北疆风光……美不胜收。长河、落日 、草原、森林、桥梁、雪山,甚至一只小鸟、一朵残荷都仿佛有了生命的灵性。</p><p class="ql-block"> 在王老师的影集里,有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有普通百姓的烟火气息。在他的摄影世界里,老人满脸的皱纹,藏族姑娘后背的发饰,集市上金灿灿的馕饼,乡村诊所里村妇期盼的神态,杂技演员紧咬的牙关,都仿佛在诉说着平凡人的平凡事儿 。</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作品里,看得见岁月,看得见日子,看得见传承,看得见人们最朴素的心愿。作为“听琴的牛”,摄影者们所说的什么构图、色彩、技巧等,我实在是不懂,只能作为外行看“热闹”罢了,不知道会不会让王老师失望。 </p><p class="ql-block"> 提到体会,随便聊几句吧。 </p><p class="ql-block">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忘了是哪一年,这句话在网上风靡一时,好像是一位公职人员辞职去寻找诗和远方的故事。看了王老师的作品,我首先想说的,便是这一句。 </p><p class="ql-block"> 我骨子里也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四处走走看看的人。孩子三岁起,我便带着他到处玩。五岁时,我就独自带着他去了云南。十多年的时间里,小家伙随着我在大草原上骑过马,在乌篷船里听了江南小调,爬上过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原草甸,也曾随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北。喝过青稞酒,尝过手抓肉,见过大都市的现代与繁华,感受了兵马俑的千年沧桑,感叹过半坡人面鱼纹陶盆的精美,也曾被越王勾践剑的寒光所震慑。</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孩子的学业越来越紧,出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王老师的影集,犹如魔盒一般,再次唤醒了我那想出去走走、看看的心。年轻时的梦想,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感受漂流的惊险和刺激,去三江源看看浩浩荡荡的长江、黄河及澜沧江在那里是怎样的涓涓细流;甚至于想去维也纳听一场音乐会,去贝加尔湖看看当年苏武牧羊的苦寒之地,如今是怎样一番景象。不知道这些愿望,此生能否实现。 </p><p class="ql-block">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第二句想说的话,就是辛弃疾的这一句。初读这句话,想着作者是何等的自负,或者说是“臭美”。而细想想,心怀美好的人,其本身也一定是一个美好的人。我总认为,玩摄影的人,一定是“好色”之人,当然,此“好色”非彼“好色”,是喜欢色彩,能够看得懂色彩,读得懂风景的人。 </p><p class="ql-block"> 清代文人张潮说:“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 </p><p class="ql-block"> 楼上山,城头雪、灯前花、舟中霞、月下美人,任谁去看,都是一番绝妙风景。</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王老师的镜头里,最让我感动的却是那纯粹的“地气”。一只大公鸡,几把青菜,豁了门牙的老人,抱着孩子的村妇,甚至是一把破旧的漏勺和那正在往锅里流淌着的粉条……我们平常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不起眼的景物,在王老师的镜头中都有着其独特的神韵。让我们能够看到,作者通过一幅简单的作品,在向我们讲述着一段关于生活、关于岁月、关于亲情的故事。没有大开大合,没有肆意渲染,作者就那样缓缓地、淡淡地说,听者也就那样随意地听,静静地想,也可以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也可以只是那样静静地听。只有心怀美好的人,才能够这样看得懂色彩,读得懂风景,并且如一条蜿蜒的小河一般,用点点波光引着你慢慢地走近,慢慢地被他吸引,慢慢地随着他变得安静、美好。 </p><p class="ql-block"> “常与同好争得失”。这是一部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也是我想起来的第三句话。翻看王老师后来陆续发来的作品集,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王老师不仅是一位摄影者,更是一位文人,一位视角敏锐,才思敏捷、知识渊博的老师。翻看他的作品,不只是看作品,更是看他对学员作品的点评和解读。知识专业,点评精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他的摄影作品精美,文章也同样清新,隽秀。他镜头里的梅,凌寒盛开,遗世独立,他笔下的梅,香醇清甜,摇曳多姿;他镜头里的荷,茕茕孑立,盈盈欲滴,他笔下的荷,风姿雅绰,香远溢清。 </p><p class="ql-block"> 与这样一位长者,一位老师相识,并且能够得到他的青睐,欣赏他的作品,实在是一件幸事。</p><p class="ql-block">  常与同好争得失,争的是见地,是感悟,是体会,是他对人生、对岁月、对风景的解读。得到的是一颗能够观察美、发现美,并且随着他越来越美好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能够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偶然的场合,遇见这样一位有意思的,可爱的“老”朋友,这大概是目前为止,我在这所老年大学里最大的收获。 </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我见青山多妩媚”,而王新民老师的笔名恰恰叫做“青山”。开个玩笑,相信可爱的王老师不会介意的。 </p><p class="ql-block">  仅以此文,献给可爱的“老”朋友——王新民老师。说是“老”朋友,是因为王老师较我年长,更是因为尽管初次相识,却犹如相识已久的故人一般,因而称为“老”朋友。</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用“美篇”这个平台,还不太会用,献丑了,王老师,原谅我这只不懂“琴”的“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