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 洛阳长期做为帝都,是“礼仪”之源,深受“礼仪之邦”风气的熏陶,非常注重礼仪,特别是称呼。生人见面习惯于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尤其是小辈称呼长者。素不相识的人也根据年龄称呼,这样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距离也就缩小了,给人一种亲切感。</span></p> <p class="ql-block"> 洛阳人对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因血缘或婚姻关系,即父系、母系、直系、旁系、辈分及同辈的长幼排列非常明确。洛阳方言对亲属叫法主要情况是:</p><p class="ql-block"> 如前加“老”,像“老爷”指的是爷爷的爸爸,“老奶”指的是爷爷的妈妈,“奶奶”指的是爸爸的妈妈,“姑奶”指的是父亲或母亲的姑姑。兄妹中排行最大的叫大哥或大姐,以此类推二哥、三哥,二姐、三姐。这就是排行标记有“大、小”及“二、三”等数字,还如妈妈的兄弟们和姐妹们,叫“大舅、二舅、三舅、大姨、二姨、三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长辈称呼晚辈“妞儿、妮儿、孩儿”;有时父辈或者祖辈称呼儿孙辈如:“侄儿、外甥儿、孙子、外孙、外孙媳妇”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爸爸:洛阳方言中叫爹,而叫伯或dá dá。此称呼也是在年龄大的人群中还能听到,即将绝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妈妈:洛阳方言中不叫妈妈,也不叫娘,而叫me儿。此称呼正在被妈妈所代替。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伯父:洛阳方言中不叫伯伯,也不叫伯父,而叫bǎi。伯母:洛阳方言中不叫伯母,而叫娘。此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洛阳方言中的外婆,也不叫姥姥,而叫位婆,洛阳方言中的外公,不叫姥爷,而叫位爷。如位爷有弟兄多个,就有大位爷、二位爷.....,大位婆、二位婆....此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洛阳方言中的叔叔和婶婶,有的地叫哒哒婶儿。多数人使用二叔、三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两大类。所谓的直系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其配偶、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所谓旁系亲属是指直系亲属以外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人及其配偶,包括在辈分上相当于或高于父母的旁系长辈血亲,在辈分上相当于或低于子女的旁系晚辈血亲以及在辈分上同自己相当的同辈旁系血亲。如:伯、叔、姑、舅、姨、侄子 ( 女 ) 、外甥、外甥女、堂兄弟姐妹、姑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二)背称和面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中,背称和面称的区别不大。背称主要表现亲属关系,在书信及正式场合或背后向人介绍时使用,这是一种定性化的称谓。面称是用于当面称呼的。它不仅能表现亲属关系,还能表现感情亲疏及说话的态度。背称都要远远多于面称。如:直系亲属背称称谓词中的“儿子、女儿、孙子、外孙、外孙女”等,旁系亲属背称称谓词中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均没有相应的面称称谓词,长辈们一般都会以晚辈的姓名、小名或“孩子”等来当面称呼他们。但无论是在直系亲属称谓语中,还是旁系亲属称谓语中,有一部分称谓语是兼跨背称、面称两类的。如:姑奶、姑爷、姨奶、姨爷、姑姑、姑父、姨(妈)、姨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强调他称,体现尊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古以来强调尊敬他人,尊敬长辈,所以洛阳方言亲属称谓也具备这一特点,强调尊称。从亲属称谓调查表中可以看出,长辈的面称和背称基本是相同的,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洛阳话中讲究他称,即降一辈称呼对方,站在下一辈人的角度上称呼,这是洛阳方言中的“尊敬体”。使用尊敬体要注意在称谓词前的用词,以示区别。如,称呼老人一般为之前加其儿孙辈的名字如“xx他爷爷”“xx他奶奶”,称呼平辈一般以自己孩子的称呼为标准如:如果是自己孩子的“大爷“大娘”则称为“他大爷”“他大娘”或“xx他大爷”“xx他大娘”。对晚辈的他称更为简单,称所有的子、侄、孙辈男性为“他哥”,其配偶为“他嫂子”,女性为“您姐”,其配偶为“您姐夫”。而不以弟、弟媳、妹妹、妹夫称之。这种他称也可前加晚辈子女的乳名,如称妻子为“妞儿他妈”,也可加“孩儿”如“孩儿他娘”。而背称则可直称为“俺媳妇、兄里、兄里媳妇”等。对于妻子来说,称呼丈夫的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如称公公为“哒哒”“爸”,婆子为“妈”,大伯为“哥”,小叔为“兄里”。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同妻子一样。此外,称呼同辈人的母系亲属也一律同称呼自己的母系亲属称谓一样;自己的配偶也这样称呼。在背称上,洛阳话还专有一套区分亲疏的称谓词。就因为这些称谓词,使得一些称谓的面称和背称出现了差异。这些区分亲疏的称谓词有以下两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其一是对夫系和妻系的俗称。如:称丈夫之爸爸为“老公公”,丈夫的妈妈为“婆子”,弟媳为“兄弟媳妇”,或随丈夫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称媳妇的爸为“老丈人”媳妇的妈为“丈母娘”,妻子的哥为“大舅子”,弟为“小舅子”,姐为“大姨子”,妹为“小姨子”;而称呼妻之姐妹的丈夫为“挑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血缘上来看,亲弟兄和堂兄弟以及表兄弟之间的亲疏是不同的。在背称里,洛阳方言靠称谓词前加“堂”、“表”字来区分亲与疏,即俗谚所谓“一表三不亲”。这种情况,主要是对同辈的妻系、母系亲属而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于父亲的弟兄的子女,在背称前加上“堂”字,称“堂哥”、“堂姐”等,在自己向第三者作出介绍时也可称“堂兄弟”或者是“叔伯兄弟”。对于姑、姨、舅的子女,前加“表”字可以区分。如,称”表哥”、“表姐”等,在向第三方作出介绍时,也可用“表兄弟”。对于“外”,有“外甥、外孙”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洛阳人传统上注重宗法,长幼有序、兄仁弟恭、尊卑有等的道德准则对语言的源远流长;再加上多子多福观念的长期影响,在兄弟姐妹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行次的区分尤其受到重视。排行标志作为家族内部区分长幼行次的一种重要手段古已有之,例如“伯、仲、叔、季”等周秦时代就已开始使用。对长辈和对晚辈,突出辈份,老少分明。如,对长辈,称父亲为“爹、爸、哒哒”;称母亲为“娘或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洛阳还非常注重排行,长幼有序。如,称爷爷的兄弟姐妹为“大爷、二爷、大姑奶、二姑奶”;称父亲的兄弟姐妹为“大bǎi、二bǎi或哒哒、大姑、二姑;称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大哥、二哥、大姐、二姐”。他们的配偶,也按他们的排行称之。有的家族三代四代之内的同代人,全按这个年龄大到小的顺序排下来,显得人丁非常兴旺,家族统治非常严密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于晚辈,最普通的现象是,在乳名和称呼中强调其次序性,如“老x“x儿”“x闺女”(表示排行)。长辈对晚辈也可只称排行,这种适用于比较大的家庭里,孩子比较多,如可称“老大”“老二”“老三”„„在处理家庭问题上,长者说了算,老大说了算,显示了称谓秩序性的权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亲属系统内部,仍有亲疏远近之分,它以父系为纲,父系比其他各系更亲,而父系中的直系又最亲,外化时选用父系亲属称谓语,更能突出亲近之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称呼非血源关系的长辈和同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于年龄比自己大得多的对象,要选用长辈称谓语,如“大爷、大伯、叔叔、大妈、大婶”等;对于比自己稍大或稍少或差不多的对象,可选用年长同辈称谓语,如“大哥、老兄、大嫂、大姐”等;即使是比自己小得多、而且若论辈份则明显属于晚辈的对象,也要用同辈称谓语,如“大/小弟弟、小妹妹、大妹子、小姑娘”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方婚否情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主要是就称呼年轻女性对象而言的。如果对方已婚,则称“大嫂”,如是未婚,则只能称“大姐”;如果不能判断对方婚否情况,则称“大姐”为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年帝都,礼仪之源,尊卑有续,敬重得法。</p><p class="ql-block">2021.4.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