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1日晚上8:30分,我们青蓝结队的成员接到组长的通知,由李老师给我们线上培训,我们都非常积极的参加这次培训。</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虽然生病了,但仍很认真的为我们讲解—些关于道德与法治中很实用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把重点的东西标注出来,让我们收藏好,他的细心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在此次培训中让我认识到我们在教学中出现的—些普遍问题:</p><p class="ql-block">1.在教学目标上:以知识目标主导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由语文教师担任,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缺乏了解,以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为主要目标的思维还没有改变。知识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的载体,但是当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知识也就变成了无意义的符号。学科知识的部分内容或许可以直接呈现在课本上,但道德与法治是以价值引领、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道德智慧的形成无法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完成,学生必须通过实践,在情境中发现、体验、感悟,主动构建道德体系,才能生成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p> <p class="ql-block">2、在教学内容上:“教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p><p class="ql-block">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儿童道德认知形成和道德情感发展的源泉。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按照单元主题、课题、小话题的体系设置,反映了不同阶段儿童成长的需求,同时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但是,教材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载体,不是学生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也不是教学环节的简单呈现,更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一些教师还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没有对教材中的游戏、文字、故事等内容进行梳理,没有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隐含在教材文本之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核心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加工。因此,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安排教学活动,教材上出现的活动一个都不少,课堂热热闹闹,但是活动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学生参与了活动,却难以形成相应的道德认知,更不用说转化为道德品质了。</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还特别表扬了刘叶老师,她非常认真的记录了老师的培训内容。</p> <p class="ql-block">通过本次培训我觉得以后的道法课再也不能上成语文课了。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我将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联系班级孩子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学更加精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