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气 文气 正气 人气一一胡祖荣先生二三事危和明

春和景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祖荣先生,土生土长的余江人,中共党员,余江一中语文高级教师,余江区地方文化研究协会会长,余江县第十一届政协委员,鹰潭市第二批文学、哲学类文化名人。这是他在余江的文化标签和拥有的社会身份,是党和政府、社会对他学识和贡献的充分肯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胡先生衣着朴素而整洁,穿西装,洋而不媚;着汉服,文温尔雅。他不高不薄,浓眉下深藏着一双既穿透历史又照得见未来的眼睛,中正的脸庞上透视出一股文人的气质。品茶论道,谈今说古,娓娓道来,就像浸泡在茶杯里的绿茶芽叶慢慢舒展,浸润着一份传统文人的厚重。他说话字正腔圆,歌声浑厚富有磁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 我与胡祖荣先生是同事,又是2000年左右前后脚考进余江一中。我爱好写作,他热爱地方文化研究,我们相互认识有些年头。后来学校创办校报《云锦水》,他是学生版面编辑,我是教师版面的编辑。共同的爱好让我们走得更近,也让我更了解胡先生。《云锦水》的刊名就是胡先生取的。他说,白塔河原名云锦水。云锦水得名于云锦峰,而云锦峰就是今天的龙虎山。龙虎山是道教祖庭,道教文化的发祥地,鹰潭文化的名片。云锦水从云锦峰汩汩而下,入马荃,过邓埠,经平定、春涛,在潢溪汇入信江,穿越大半个余江。汛期洪水泛滥,殃及百姓。南宋年间,有位僧人在邓家埠青田港云锦水入口处修建白塔以镇洪魔,所以云锦水在邓埠镇河段内有叫白塔河。历经千年,在历史风云的剥蚀中白塔瘫坍了,消失了,但云锦水易名白塔河却保留至今。2016年新一中搬迁至马鞍岭与白塔河之间的一片绿洲上,校刊取名云锦水,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诗意的情调,更具现实意义。校报以“云锦水”为名,既体现余江的地域文化特点,又寓“壮志凌云”“前程似锦”“上善若水”之意,寄望我们师生树凌云之志,绣似锦前程,修上善之德。</p><p class="ql-block"> 余江藏龙卧虎,才子佳人多,学校能人多,如果不懂点余江地方文化,不了解余江的前世今生,这样的刊名谁能想得到,谁能取得出。我佩服胡老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做学问,胡先生是位很爱较真的人。余江打造马鞍岭森林公园,凝聚了不少余江党政干部、县内外学者、文人雅士和广大群众的汗水和智慧。关于是马冈岭还是马鞍岭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有一种传说,说是神仙路遇白塔河边撂下了挑子,一头成了马冈岭,一头成了龙冈峰。马冈岭形似奔跑中的骏马,俗称马鞍岭。胡先生查史书、找县志,并从马鞍岭出土的墓志铭中挖掘佐证,认为“马鞍岭”应为“马冈岭”。取地名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他说要有根有据,要经得起历史的推敲,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不要让神话代替了史实,更不要让今天成了明天的笑柄。</p><p class="ql-block">&nbsp; 马冈岭不叫马冈岭,马冈岭叫马鞍岭这已成为铁定的事实。这是余江的"鹅湖之争",是余江文化史上的一段“公案"。或许这次马鞍岭命名之争,将成为未来日子里的一段历史佳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余江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系列先进文化。然而她却深深地隐藏在古籍里,埋藏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有人去研究、挖掘和整理,更需要一批深谙余江历史文化并有人文情怀的有识之士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这一片狭窄而又广阔的领域里,胡祖荣先生是行家里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胡先生治学严谨,为了挖掘、整理余江优秀传统文化,踏遍了余江的山山水水。他寻访了安仁八景、兰桥传说、桂天官的故事,考察了古县衙、财神庙、常平仓等古建筑,寻找到吴岭寨、马祖禅寺、瓦窑铺窑址、团湖坪古战场等古文化遗址。胡先生通过研究挖掘整理并撰写出了一系列的鸿篇巨文。如介绍文化古迹的《孔庙槐荫》《玉真墨迹》《柳祠桧色》《五峰倪家唐代巨砚》《昔人立寨澄波 今日唯留陈婆名》《紫云驿》《萧公坝》《耙石坝》《张公桥》《烈女湖》《团湖坪》《吴岭寨》《承恩坊》《游马祖岩》《龙溪书院》等,介绍道教文化的《人间福地龙虎山》《道教祖庭大上清宫》《铁柱遗踪万寿宫》《神仙之宅至道宫 》《逍遥宫里逍遥游 》《风雨飘遥崇文宫 》《仙道遗踪果老丹池》《闲谈安仁财神庙 》等系列散文,介绍余江历史名人汤汉、吴全节、王溥、刘麟、桂萼、邓志谟等系列人物传记,还有《舟过安仁一一浅析杨万里的诗与地方文化》《宽可得众 容而翕受》《神仙来自凡人间,自撤藩篱成神仙》《保护与开发并举 》《文物景点开放利用要有文化亮点》等论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寻古访今,胡先生为余江人民打开了了解古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通道。</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与此同时,胡先生还挖掘整理出了大量的红色文化。如:《吴凤山脱险锄奸细》《贞烈路》《赓续红色基因 建设美好家园一一春涛镇朱凤源胡家纪事》《韬奋故里 唯美沙塘》等作品。这些作品也成了余江一中鲜活的校本教材,对激励师生乃至余江人民,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文以载道,书以传道,胡先生经过多年的笔耕深耘,结出了累累硕果。2018年《余江县文物志》、2019年散文集《云锦水》先后集结出版,同年《右江书院之轶文》还收录了他的六篇有关古书院的研究文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余江,余江人都知道胡先生是余江通。著书立说,胡先生的声名雀起。</p><p class="ql-block"> 胡先生成了大名人大忙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5年,千年古镇锦江进行文物保护与开发,镇党政领导班子"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胡老师向江西省社科院申报了《千年古镇锦江文物的保护与开发》课题。从立项到2018年结题,历时三年,他为锦江镇的旅游开发以及文物保护提供了"祖荣"智慧和方案。余江烈士纪念馆的布展,韬奋小镇的展馆评审,马鞍岭森林公园之韬奋书院、马鞍阁的陈设布展都有胡老师的汗水。画桥镇、高公寨红色旅游线路的设计正在酝酿中,又够胡先生忙上一阵子的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近一两年,胡先生又对余江的雕刻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雕刻一条街,有一大批国家级的雕刻大师,胡先生闲不下来,经常利用课余饭后节假日,走访调查,与大师们结交朋友。最近,他写了一篇《化腐朽为神奇》的文章推介余江雕刻名家,推介余江的雕刻文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胡先生钟爱余江地方文化的研究。他的作品涉及到了余江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先进文化和余江雕刻文化。在历史文物中,他触摸到了文物深处的灵魂,在现实和未来中,他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胡先生深挖本土地方文化的路越走越宽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