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中学715中队“学历史跟党走”清明节参观州博物馆

王必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让孩子们知道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懂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了解党、团、队特殊政治关系,理解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含义,树立从小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理想志向,4月5日上午,家长们带领孩子自愿参观了州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活动由班主任李老师亲自倡议、安排,由家委会具体组织。</p><p class="ql-block">  参观活动本着自愿的原则,由家长自行决定是否参加。因故不能参加本次参观活动的,我们建议家长陪同孩子到鄂西特委旧址、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和方家坝烈士陵园等地进行党史、国史和革命先烈史的教育。因为学习包括家乡历史,是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孩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奉献家乡情怀的重要内容,是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也是清明追思的重要形式。</p>   这次参观活动得到了州博物馆董馆长及其他人员的大力支持。他牺牲休息时间,搞好服务,并陪同大家一起参观。参观前,他还简要介绍了州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目前的馆藏情况、参观的注意事项,告诫孩子们要知史、明史,更要明智、明志。他说,州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地区级综合性少数民族博物馆,也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0285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5985平方米,公共区域面积5800平方米,库房及办公区面积8500平方米。目前举办有《武陵足音》、《恩施记忆》和《生态恩施》基本陈列。现有文物8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件有17件(套)。   董馆长带领大家一起进入博物馆,并给大家介绍了本次参观活动的导游--美丽漂亮的李阿姨。   站在前面的就是李阿姨。虽然口罩遮住了她的大部分脸庞,但乌黑的秀发、细嫩的额头、苗条的身材,尤其是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对这次参观更加充满了期盼。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武陵足音”,该陈列分为人类起源、巴人西迁、唐宋遗风、楚蜀屏翰、民俗风情等五个部分。该陈列撷取了最能代表和反映武陵地区人类文明、智慧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文物及多种辅助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从建始直立人到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面貌,再现了武陵地区人类形成、发展、壮大的整个历程,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   这是建始直立人遗址。原址位于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麻扎坪村七组与金塘村交界的山坡上,是旧石器时代遗址。1970年至2002年,共进行了九次调查与发掘,发现早期直立人牙化石5枚及石器、骨器,同时发现包括步氏巨猿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9目、37科、68属、87种,距今195-215万年,是首次发现的直立人与巨猿共生的化石地点,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是典型的更新式洞穴堆积。<br>  建始直立人的发现,充实了人类进化史,说明中国是除非洲外最有希望找到解决人类早期进化历程的关键地区。同时证明人类的进化不再是单一支系的“一元论”,而是多元演化的。人属的历史不再是50万年,而是至少200多万年;人猿揖别则是在距今500万年至800万年之遥。   廪君是巴民族的祖先和族神,相传巴人首领廪君初名务相,土语讹相为向,世代相袭,称廪君为向王天子。民间流传“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故鄂西南清江流域多有向王庙宇,设廪君神像供奉。清乾隆时期的土家族竹枝词云:“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如果我们去利川腾龙洞游玩,在那里就可以看到一场原生态的表演,就是关于这段传说的。   虎钮錞于是古代巴人作战时号令士兵进退的青铜打击乐器,从战国到汉代,可谓盛极一时。据考证,錞于是由陶錞→素錞→钮錞→虎錞演变而成,最早出自春秋齐鲁之间,后由北向南逐步传入巴族地区,巴族借鉴中原地区錞于的形体,将自己崇尚的虎的形象铸于錞于盘正中,从而将钮錞变成了虎錞。虎钮錞于有两大功能:一是用于战争;二是用于诅盟、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div>  双虎钮錞于1977年在建始县景阳乡革塘坝村二台子出土。器身修长,内空,横截面为椭圆形,鼓肩,收腹至于下口。上端为椭圆形侈口平盘,盘中并立两只长15厘米的双虎钮,双虎间有一环相连,便于悬挂,虎身刻有柳叶形花纹,虎的形体粗犷,虎口大张而锋齿毕露,尾平伸略上卷,体态丰满,栩栩如生。通高49厘米。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件有明确出土时间和地点、且保存较好的双虎钮錞于,为虎錞中之珍品。“如虎添翼”虎钮錞于1978年在巴东县大支坪镇野三坝出土,形如圆筒,上大下小,顶部为椭圆形平盘,盘中有一虎钮,虎头上昂,张口露齿。虎身微向前倾,虎臀处饰一对翅膀,有如虎添翼之势。虎身饰重环纹。这是目前巴族地区唯一发现的“如虎添翼”虎钮錞于。通高70厘米。</div>   这是龙窑生产的场景。龙窑亦称蛇窑、蜈蚣窑,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形如长龙,多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其烧成温度可达1300摄氏度,一次可装烧的器物多达上万件。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p class="ql-block">  展柜里摆放着很多的器具,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好奇心。他们争先记录下来。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避免遗忘、形成永久性记忆的“不二”良方。</p>   鄂西南地区保留着一些手工制铁作坊,俗称“铁匠铺”。铁匠根据民间生活生产的需要,打制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门栓、勺子、铲子、菜刀、火钳、锄头、镰刀、斧头等等。   常听说土葬,现在又时兴起火葬,但听讲解员一说,竟然还有那么多的丧葬风俗,真是大开眼界。<div>  崖葬在人死后并不入土埋葬,而是将殓尸棺木置于临江面溪的悬崖峭壁之上。恩施州境内目前调查发现的崖葬遗迹有近四十处,以七孔子崖葬和“仙人洞”崖葬为代表,葬具多为整木挖成,有船形棺、槽形棺、屋形棺、斗形棺、箱形棺等等。“仙人洞”崖葬位于酉水河上游湘鄂交界处的来凤百福司镇卯洞斜上方。1992年8月,恩施州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对“仙人洞”崖葬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发现穿斗式木构建筑“仙人居”及船形、槽形、箱形棺木,还出土青铜器、铁器、瓷器、木器等各类文物100余件。通过对棺木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研究,确认“仙人洞”为汉晋、隋唐、宋元等各时期共用的崖葬地。仙佛寺石窟位于来凤县翔凤镇关口村酉水河西岸,始凿于初唐至盛唐时期。在红砂岩壁上开龛造像,总长约35米,有北龛、中龛、南龛与南侧中型龛四个较大佛龛,共造像13尊;中型龛南侧并列16个小龛,一龛一佛。造像均采用半圆雕技法。北端刻“仙佛寺”题名及“咸康元年五月”款。是目前土家族地区保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寺,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这是1976年宣恩猫儿堡土司墓出土的金凤冠饰件,共分为人物凤凰花卉金饰、蝴蝶金饰、圆环金饰、花卉圆形金饰、葫芦戒指金饰、狮子花卉金饰、人物楼阁圆形金饰、二龙抢宝金饰、人物宝石金饰、红宝石花卉金钗、绣球金钗、凤凰花卉金钗、凤凰金饰等饰件。纯金打造,装饰精美。这可是哪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呀,居然戴得到、戴得起这么漂亮精美的饰件。   传国玉玺是我国权利的象征。小时候看古代电影电视剧,想当皇帝的人最迫切得到的就是传国玉玺,这样自己的统治就有了底气。《三国演义》中,孙坚意外得到传国玉玺,结果被人四处追杀,最后乱箭穿死;而孙策却用它向袁术借了三千作战能力强的士兵、五百匹战马,最后形成了吴国政权。这些印玺虽然不是金质的,但依然透露着权势和官威。<br>  屯田万户府印20世纪70年代在建始县出土,是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权建立的施南道万户府军地行政机构所用。唐崖长官司印1986年在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出土,是为明末清初云南王吴三桂反叛朝廷后向鄂西南土司政权颁授。<br>   大日如来佛是明天启元年(1621)十二月二十四日,容美宣抚使司宣抚使信官田楚产铸造后赠送给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佛像通高180厘米,重370公斤。底部为须弥(佛教圣山)座,由楼阁与海水组成;中部为莲花,四层复叠而成;上部为观世音坐像,盘膝趺坐,男相,身披缨络,头戴五佛冠,面庭丰满慈祥。佛像背部与臀部镌刻有铭文,是研究容美土司时期佛教在土家族地区传播的重要实物资料。   “荆南雄镇”牌坊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土司城中部,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四柱三间三层仿木结构石牌坊。梁枋浮雕人物故事、龙云图案。明间门额两面分别楷体阴刻“荆南雄镇” “楚蜀屏翰”八个大字,款署题刻为“湖广唐崖司征西蜀升都司佥书兼宣抚司宣抚使覃鼎立,天启四年正月吉旦”。明间面阔295、高680厘米,次间面阔170、高580厘米。2015年7月4日,唐崖土司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合渣又名懒豆腐,是恩施人最为喜爱的食物之一,土家人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之说。张关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镇“张关”而得名,相传创始人为黄老太。张关合渣是将合渣煮好后加鲜汤配猪肉、仔鸡、鸡蛋等做成合渣火锅。其口味纯正,营养丰富,人称“全价食料”。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它是在木制斜腰织机上用红、蓝、青三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种棉线、丝线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制成,具有色彩艳丽、图案清晰、质地坚韧、经久耐用等特点。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涵盖土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两百余种。西兰卡普为中国五大名锦之一,被誉为民间工艺奇葩。   傩戏又名“傩愿戏”,是以驱鬼逐疫和酬神还愿为目的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表演傩戏时供的“神”,即傩公、傩母。面具名称根据演出剧目来命名,造型诡异生动,雕刻工艺注重整体效果,刀纹刚柔相济,其作品粗犷而不粗糙,细致而不繁琐,同时注重以色彩来刻画人物性格,具有浓郁的土家族文化特色。<br>   “亮梯子”栈道位于利川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鱼木寨梯子岩险段,从明代至民国,几经修废,现存“亮梯子”除上下引梯共28级,每级用长约1米,宽约40厘米的石板,一头插入岩壁,一头悬空外露成为阶梯,每两级间有空隙直睹深涧,人行梯上,头上是缈缈蓝天,脚下是万丈深谷,惊险之极,为鱼木寨一大奇观。   《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言辞恳切、语言生动而不失文雅,注重对仗与对比。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宗明义首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费尽了殷勤教子心,激不起好学勤修志,恨不得头顶你步云梯 ,不得手扶你攀桂枝。你怎不寻思试看那,读书的千人景仰,不读书的一世无知;读书的如金如玉,不读书的如土如泥;读书的光宗耀祖,不读书的颠连子妻。第二部分给孩子立了几个“小目标”,其望子成龙之心真令我辈哑然失笑:纵学不得程夫子道学齐鸣,也要学宋状元联科及第;再不能够也要学苏学士文章并美天下听知,倘再不然转眼四十五十,那时节即使你进个学补个廪,也是日落西山 还有甚么长济。最后一部分尤其令今天的父母感同身受:又不须你凿壁囊萤,现放着明窗净几。只见你白日的浪淘淘闲游戏,到晚来昏沉沉睡迷迷。待轻你全然不理,待重你犹恐伤了父子恩和义。勤学也由你,懒学也由你。只怕你他日面墙悔之晚矣,那时节只令我忍气吞声恨到底。   摆手堂又称“神堂”,是土家人祭祀祖先和祈求丰年的祠宇,也是土家族行摆手舞的娱乐场所和竞技场所,以来凤百福司镇的舍米湖摆手堂最具代表性,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摆手堂内供奉有土家族的祖先神——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br>摆手舞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土家语称“舍巴日”。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类型,舞蹈动作分“单摆”“双摆”“旋转摆”等多种形式,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表现了土家人勤劳朴实的特征和勇敢豪放的气质。<br>   土家族服饰男女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服尽绣花边。改土归流以后,服饰随年龄、性别逐步有所区别。土家妇女上装为矮领,右衽,大襟,大袖。青年男子喜穿对襟衣,胸前布“蜈蚣扣”。中老年男子衣袖大而短,对胸开襟,无衣领,缠白腰带。   苗族男女服饰崇尚红色,妇女“以锦布为裙”,俗称“百折裙”,男子上装无领右满襟,没有花边,男女都喜欢戴银饰。恩施苗族的银首饰以小宗为主,品种主要有银花、簪子、耳环、指环、手镯和牙扦等。   吊脚楼是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依山而建,分台而筑,正屋落地,厢房吊脚,具有“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建筑效果。有单吊、双吊、二层吊等多种形式,列置一般为一正两厢、一正一厢。房顶采用悬山和歇山,四角檐牙高啄,上翘鱼尾,下吊金瓜,廊圈由栏杆环护。屋面盖小青瓦,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满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br>  被誉为“人间仙居”的宣恩彭家寨,背靠观音山,面临龙潭河。寨前田园阡陌,寨后山峦起伏,各种类型的吊脚楼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中,堪称武陵土家族地区传统聚落的典型选址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br>   ”哭嫁“是土家族的传统婚姻习俗,是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我们跟着导游的脚步,又来到了《恩施记忆》陈列馆,它由山雨欲来、辛亥惊雷、星火燎原、抗战烽火、解放之路等五个部分组成。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百余年间,恩施地区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影响和改变着恩施历史的风云进程。其中,有抵御外侮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的骨干分子、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建功立业的军政显要、贡献卓越的文化名流……《恩施记忆》陈列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史资料,运用浮雕、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系统等设计元素,全景展现了近代以来恩施优秀儿女为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光辉业绩,充分展示了恩施各族人民勇赴国难、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   清末留学潮促进了恩施地区民主思想的觉醒。还有一批留学生归国后投身教育战线,恩施王天钟、建始吴经明、巴东沈维鲁等人学成归国,深耕家乡教育。一方面开发恩施文化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宣传民主革命,鼓舞恩施人民同专制统治做坚决斗争。<br>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中,恩施籍留学生为推翻封建帝制,缔造民主共和做出了巨大贡献。辛亥革命的成功,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推动恩施本地人民解放思想,走上复兴中华的伟大道路。<br>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响彻云霄,大批恩施籍仁人志士投身到战斗中:邓玉麟、牟鸿勋运动新军为武昌起义壮大武装力量。甘绩熙,任武昌起义都督府参谋前敌督阵指挥官;赵师梅、赵学诗,是武昌起义“十八星旗”的设计制造者;李济臣,武昌起义率兵攻下总督衙之功臣。祁德顺、袁上培、康云鹏等志士在武昌起义战斗中英勇牺牲。<br>  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潮影响,恩施地区迅速响应武昌起义。10月28日,在吕大森的极力劝说下,施南驻军首领李汝魁等宣布响应起义,史称“施南反正”。恩施成为最早拥护共和制的地区之一。<br>  在武昌起义中,恩施志士践行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誓将热血洒神州,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艰苦斗争。这段风雷激荡的革命岁月和英勇澎湃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代恩施人奋发向上。<br>   1935年春夏期间,红二、六军团遵照中革军委“利用湘鄂敌人指挥上的不统一,集结红军主力,选择敌人弱点,在运动中各个击破”的电令,弃湘攻鄂,寻歼鄂敌。红军求战不成,旋即改变策略:围城打援,运动歼敌。突然包围宣恩县城,威逼恩施、长江交通,迫使鄂敌总司令徐源泉调兵施救。<br>  6月9日夜,驻守来凤的国民党纵队司令兼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奉命驰援宣恩。张振汉将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平行开进,拟定在黄昏前赶到咸丰忠堡集结后,次日北上,救援宣恩。国民党军的增援计划被红军截译,贺龙总指挥当即命令围困宣恩的部队继续佯攻,主力部队奔袭忠堡,聚歼来敌。<br>  6月12日凌晨,红二军团参谋长李达亲自率领红四师前卫队,急速行军65公里,下午3时左右到达忠堡东北高地黄连棚,对敌右路进行猛烈进攻,国民党军队被拦腰截断,后卫被歼。此时,敌右路主力已进入忠堡,中路部队已达韭菜园西侧,左路先头部队刚过老鸦关,均与忠堡近在咫尺。<br>  为遏制国民党军队向忠堡集结,李达率部歼敌右路后卫队后,亲率红十团由高笋塘登上构皮岭迎击敌左路,切断了敌左、中两路的联系;与此同时,红二军团六师师长郭鹏率部迂回至国民党军侧后,一举攻占老鸦关东侧高地,堵死左路敌军逃回来凤之路。<br>  6月13日清晨,构皮岭的国民党军队完全被红军包围,韭菜园敌一二三旅向红六师老鸦关阵地猛攻。多次攻击失利,在忠堡的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被迫停止进攻,退至咸丰。敌一二三旅也因害怕被歼,在天黑之前逃回李家河。<br>  6月14日晨,贺龙总指挥发布总攻命令,率红十团、十六团、四十九团、五十一团及十八团的一个营,对构皮岭山下被围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猛烈进攻,所围之敌全部被歼灭,张振汉也在构皮岭被生俘。下午3时,战斗结束,红军大获全胜。<br>  这次战役,红二、红六军团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一师师部、特务营及第一二一旅4000余人,重创敌军中、右路支队6个团,俘获敌中将师长张振汉及以下2000余人,缴获枪炮3000多件、电台2部。<br>  忠堡大捷,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歼敌最多,损失最少的一次战斗,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br>   1938年6月11日,日军兵临武汉城下,同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第六战区指挥部亦设在恩施。山城恩施成为湖北省战时临时省会、第六战区指挥中心,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逐次迁离,至1946年元月迁毕,战时省会长达7年之久。<br>  恩施地势崎岖、山峦叠嶂,1938年12月5日至1945年8月止,日机以轰炸湖北省政府为目标,对恩施、来凤、巴东、建始等县城,先后进行80多批次、800多架次轮番轰炸,炸死炸伤1320多人,2350多栋民房被炸毁。<br>  1943年“11.21”空战,是发生在恩施上空最惨烈的一次空战。当日上午,日机39架分4批袭击恩施城,驻恩施的中国空军11大队8架战机升空迎击。战斗从上午8时一直打到11时,我机击落日寇新F44驱逐机1架,坠毁于恩施城南15里天桥,另有敌机3架中弹逃逸。此役,中国空军以少胜多,击毁日机1架,3架日机中弹逃逸,我空军颜泽光、周福心、张传伟以身殉职。恩施各族人民为3位烈士举行了庄严的安葬仪式,将他们的遗骸安置在土桥坝将军山上。<br>  日机连续空袭恩施,全城燃起大火,将天空照得通红。炸弹爆炸的轰鸣声,烈火焚烧的噼啪声,人们惊慌的呼叫声此起彼伏,整个城市宛如地狱。面对敌机轰炸,恩施人民没有屈服,在整个抗战历程中始终如一,为抗击侵略作出了巨大贡献。<br>   中国人民解放军仅用半个月时间解放恩施全境。1949年11月3日上午,湖北军区独立一师,瓦解敌方势力。当天中午,湖北军区独立二师由师长王定烈、政委李人林率领,指挥部队翻山越岭,不顾疲劳,快速抵达巴东娃娃寨,采取穿插迂回战术,一路破关夺隘,经过约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敌军,解放巴东县城。11月5日下午,独立一师先头部队解放建始县城。11月6日傍晚,独立二师分三路进攻恩施县城,一路乘木船渡河;一路从清江河浅滩涉水过河,进入老城区;一路冲过清江桥,敌兵缴械投降,恩施县城胜利解放。11月9日,解放来凤县城;11月10日,独立二师四团一、二营乘胜追击,快速解放宣恩县城;11月11日,解放咸丰县城;13日,独立二师八团三营挺进利川,在石板岭击退守敌,14日解放利川县城。11月14日至11月15日,四野五十军、二野十一军和湖北军区独立二师向被围困在宣恩沙道沟一带的敌军残部发起全面攻击,他们以英勇无畏,势不可挡之力,共俘敌12500余人,毙敌500余人。11月18日,独立二师四团的四个连在打火场歼灭敌军余部,当日解放鹤峰县城。<br>  至此,恩施地区所辖8个县城全部解放,标志着湖北全境的解放,也标志着历时18天的鄂西南战役胜利结束。<br>  解放后,恩施人民继承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努力发展生产,踊跃参军参战,奋勇支援前线,为解放大军挺进大西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r>   回眸恩施百年征程,一部为实现民族复兴,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的顽强斗争史展现在我们眼前。一代代土苗儿女风雨兼程,见证着这里的沧桑巨变。我们深信,铿锵有力的誓言,必将久久回荡在这片红色热土。   博物馆的最后一个陈列是”生态恩施“。恩施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有着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纷繁多样的地质地貌,奇特多姿的自然生态,丰富多彩的物种矿藏。该陈列围绕鄂西林海、华中药库、能源基地、世界硒都、矿产宝库、恩施特产等六大主题,全面而生动地介绍了恩施地区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物产资源。该陈列通过大型模拟景观、数码影像技术等手段,营造了一个极富恩施地域特色的空间氛围,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使观众能轻松愉悦地获得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引发其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深度思考,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油然而生。   参观活动约在1小时后结束了。同学们饶有兴致地回味着参观的情景,有的则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文章绘画,还有的则索要小册子以便回去温故而知新。   博物馆可以在方寸间一览千年。习爷爷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div>  在清明节日,我们一起结伴到州博物馆参观学习,接受心灵的洗礼,接受历史的召唤,感受文化的熏陶,必将进一步强化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动力,必将进一步强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动力。</div>

恩施

土家族

参观

金饰

博物馆

解放

崖葬

宣恩

忠堡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