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美食文化游

静等花开

<p class="ql-block">在哐当哐当的动车车轮和铁轨相摩擦的声音中,经过短短21分钟的时间就来到了泉州。下了动车,换乘3路公交车,来到了中山路钟楼。话说全中国到底有多少条中山路呢?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着这些仿古建筑,鼻子却在灵敏地搜索着从各个角落散发出来的香气。时候还早,整条大街刚刚被游人唤醒,还带着一丝的慵懒。</p> <p class="ql-block">偶遇泮宫。泮宫是古代国家高等学府。内有文庙,祭祀明代理学家蔡清。整座建筑采用闽南特有的“出砖入石”样式,古朴美观。</p> 原泮宫门楼屋顶。 在清雅的文庙广场转悠,如沐春风。步出泮宫,烟火气扑面而来。拐入繁华的水门巷,就见到排着长龙的面线糊店。这是一种无声的召唤,于是不由自主地咽了口唾沫,加快了步伐,加入了排队的行列。 面线糊单卖一碗3元或5元,另外可以加大肠、醋肉、豆腐、榨菜等等配料。刚刚端到面线糊时,人还是懵的:跟想象的五彩缤纷的顔色不太一样,大骨熬制的汤底纯白如赤子,上面飘浮着一丝丝白絮般的线面,沉在汤底的大肠若有若无地刷着存在感。带着点点不以为然,加入油条,搅拌一下,让大肠们见见天日,再喝下一口汤,终于品尝出了鲜香,和鲜香中带有的一点点胡椒的麻,满足了泉州第一餐的念想。不过过后想想,我一开始的懞是因为这碗面线糊少了灵魂伴侣——葱花香菜,在视觉上就打了个折扣。可能生意太好了,老板有点偷工减料了。<div><br></div> 早餐过后,理想的安排是进开元寺,看看东西塔。可是一个早上限流6000人,进不去,只能在寺门外的西街逛吃的了。西街是来泉州的游客的终极目标之一。虽然总是觉得真正的小吃都不属于美食街,但耐不住熙攘的人群、嘈杂的叫卖声和让人眼花缭乱的各色小吃的轰炸,还是让肚子吃了个滚圆。而且专找队伍排得长的。<div><br><div>满煎糕</div></div> 又特意去找了裴巷里的这家店。确实糕皮比较坚实Q弹,比较有嚼劲,不过糖度太甜了些,不及西街买的清淡。各有特色吧。 这不就是我们俗称的”春卷皮“吗? 也不知道为什么排这么长的队。但既然游美食街就是奔着不健康食品来的,就买吧。不过一个老阿姨夹在一伙年轻人中间,难免不太自然。 <p class="ql-block">闽南大肉粽。加调料的哦。可是没肚子吃了,打包几个回去慢慢品尝吧!</p> <p class="ql-block">孝敬家人的肉粽,最终还是进了自己的肚子。平平无奇的粽子,蘸上神秘配方的酱料(应是花生酱和沙茶酱),产生奇特的化学反应,美味值瞬间提升100点,让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原来每种美食都是有灵魂的伴侣的,就像早上的面线糊少了葱花,就让我耿耿于怀至今。</p> 其实旅行在外,最想见到的是K大爷或M大叔。免费桌椅,免费卫生间,免费开水,吃的却是市场的桔子、古茗的饮料、蓝氏的粽子、西街的糕点。呃…… <p class="ql-block">走出KFC,偶遇一辆随叫随停的电瓶车。带着点点睡意,吹着微凉的风,看树影斑驳,听司机聊天,到达西湖大门时,有点不想下车了。问司机,既然一票制2元,可不可以一直坐不下车?司机估计也没有碰到过这样的老赖,顿了顿说:”也不能坐太久的。“哈哈笑着下了车,一行人从西湖西大门进,沿着湖堤出北大门,进了泉州博物馆。泉州有值得炫耀的历史,单单是”丝路起点“就令人羡慕不已了,而且还有曾公亮、蔡确、洪承畴、李光地等大人物。</p> 旁边的闽台缘博物馆,下次再相会。 喜欢泉州宽敞整洁的街道。行道树遮天蔽日,鸟儿们啁啾鸣啭,傍晚的风迎面轻拂。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话,比较着是要去忠记姜母鸭店还是斯丹姜母鸭店。 最终选择崇福路的这家忠记。相隔二三十米,阵阵香味就扑鼻而来。刚到饭点,不太的饭堂里面已经座无虚席。 经过长时间的砂锅焖制后的鸭肉,酥嫩软烂,用筷子轻戳就可以骨肉分离,还带着老姜的清香,怪不得让人如此留恋。 传统煤球炉慢炖。 <p class="ql-block">出店时,门口也摆上了桌子。在微冷的夜风中大快朵颐。</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整条崇福路都冷冷清清的,店也不多,倒好像是特意为了烘托这家店似的。</p> <p class="ql-block">摸着滚圆的肚子,坐上K01线,又到动车站。在点点星光中回到了温暖的家乡,一天行程完美结束。未走的路、未尝的味就留给下一次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