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是一年清明时,一个怀念故人的日子,这个时节总能回忆起过去的许多人和事。每当清明来临,无论我身处何地都让我倍加思念逝去的亲人,怀念故乡清明祭扫的乡俗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年,越发觉得清明扫墓似乎少了那些年气氛,觉得冷清寂寥。因为长大的姑娘嫁出去了,年轻壮丁为出去打工了,到远方上大学的孩子也没有回家。只有等到周末,在乡村上学的孩子回家来才显得些许热闹,才算献坟过了一个真正意义的清明节。在我求学途中,故乡亲人有的人出生,有些人去世,有的没能赶上葬礼,有的参加过丧葬。无论生死,他们世世代代默默耕耘着这块土地,静静守护这这块土地,他们生在这里,也死在这里。现在,班辈大年长的老者越来越少,逐渐离我们而去,年幼的班辈越来越多,一想到这些,总有些感怀,像历史朝代不断更替,像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我们珍惜要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按照以往风俗习惯,故乡扫墓从清明节后开始,全寨家家户户在扫完各自家族的坟墓后,再汇聚到祖坟墓地,进行集中的祭献祭拜。我们寨子扫墓分三天,全寨人先要到坟坝扫墓,后到老祖坟山扫墓,最后到阿昌族石氏总祖坟汉弄寨子扫墓。去年,山寨里一位老妪去世,老祖坟山填新坟,他们家族里的男人主张宰羊祭献,所以全寨先到老祖坟献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明习俗,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俗。在扫墓前一天或当天上午,要组织寨子年轻力壮的社员到坟上修坟,清除坟边杂草、树枝,填补坟洞,培新土,靠柳条。丰富的祭祀食材赋予了清明特有的味道,蒸糕、黄花粑粑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将糯米面与染黄花、黄花搅拌混合,再加上红糖等糖料,采用芭蕉叶、笋叶壳包裹盛放,蒸熟后便可享用。蒸糕,寓意步步高升。还杀鸡做食、捞网捕鱼、酿烤土锅酒,准备腊肉腊肠,腌鸡蛋等食材,以及焚香供果,祭奠逝去的亲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天,全寨人家家户户,在家里准备好食材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扶老携幼,趁着春风,沐浴着春光,带着各家心意,走上坟山,虔诚祭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情冷暖,人情世故,在坟前也显现得一目了然。一些家族越来越看中代系血脉传承关系,有的追根溯源,寻根问祖,费劲周折,间隔数年之后又找到曾经遗弃杂草丛生、坟石塌落的坟墓,重新修整,虔诚祭扫,在坟墓前给儿孙们说起家族的历史。一些家人刚过世,特别是中年男女,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让活在世上的人,十分怄气难过,家庭萧条不景气。曾经一起生活的幸福时光,一去不复返,化为乌有,一些妇女还会在坟前哭泣诉苦,责怪狠心丢下她一个人,把生活的艰难辛酸哭诉给另外一个世界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是仍有许多值得反思的例子,有一棺坟墓,十几年前丈夫患病死后,妻子改嫁,孩子也跟随母亲到了另一个附近的村子,但是妻子和孩子长大后从不过问,从不来祭献,几乎断绝了关系,如果不是家族里每年清明节来培新土扫墓,孤零零的坟墓无人祭扫,真叫人寒心。在坟山上,一位年长老者,佝偻着身躯,杵着拐杖,献饭时还一一向行跪拜礼,值得尊崇;然而有年轻年幼者耍个性,从不拜谒,还有人还坟前酗酒,言语不恭,粗言粗语,嘻嘻哈哈,吃喝玩乐,甚至肆意妄行、无端地唾骂苛责着另一个世界的人,毫无尊敬之态和哀思之情,这实属欠缺孝道教养。</span>大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只磕头,不看碑文,不知磕给的是谁,纯粹是走过个过程,吃一顿清明野餐美食,浮于表面的扫墓形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每想到这些,我都忧心不已,感叹世态炎凉,人心难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明节上坟,是为了缅怀逝者、追忆祖先、寄托哀思、感恩先辈、教育孝道,传承家风。认清自己的家族历史,明白自己的根源命脉,从何而来,经历过几朝几代,发生过哪些故事,有哪些荣辱兴衰。理清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过去,传承家族传统,带着族人们的期待,走向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时代的浪潮冲击着乡村人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习俗传统传承方式。殡葬改革的春风吹到了阿昌山乡,阿昌族清明习俗也在变化,政府已经在七八公里外的蛮遮山修筑起了公墓,今后死者都要到那里安葬,我想那些不能归入祖坟或者不能在自家山地安息的将要行将就木的老人,内心将会有怎样的波澜蛰伏?移风易俗,习俗方式和思想观念在变化,惟愿心中的牵挂与思念永不变,惟愿心中永存善良,惟愿传统美德时代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去春来,看淡世事沧桑,尝尽人间悲欢离合。有些人已经离去,有些人还在,有些人从未走远,因为他们一直活在我们的心里,死亡并不可怕,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多少功名利禄最终化为尘与土,只有生而无愧、踏实的活着才是人生最高明的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明节祭祀逝去的族人,勾起无数人对生命的联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看淡功名利禄,平安健康,活着就是最大的福气;人生短暂,珍惜光阴,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努力向前,愿各自能在有限的生命力创造出更大的人生价值。安葬在故乡这片土地下的先辈,男女皆有,年龄有大有小,或高龄自然死亡,或死于非命,他们留给后人几分恩德,几分祸害,他们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留下过的他们的人生印记和故事。沧海桑田,栉风沐雨,一些生存技能,传统习俗,家风家训,子子孙孙,传宗接代,世代沿袭,薪火相传,有了现在的我们,有了现在的进步、发展和文明。我们铭记历史,铭记族人走来的路,感恩先辈教诲,传承好家族优良传统,激励我们努力走好人生征程。(图文:石祖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