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南春光美,绿野似青幈。风淡丝竹歌盛世,云清莺燕唱光明,最美江南四月天。”此时的江南甬城,已到最美四月连雨天。回到了久别的第二个故乡甬城,最想到的地方就是月湖,天一阁。月湖开凿于唐贞观年间,宽处似满月,狭处似眉月,故称月湖。宋元佑年间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绍兴年间,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形成月湖上十洲胜景。宋元以来,月湖是浙东学术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荟萃之地。齐高的山墙,弧形的屋檐,粉墙黛瓦畔,新燕啄湿泥。月湖就是如此一个风景宜人,令人心生向往的美丽公园。湖东的竹屿、月岛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屿、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烟屿、雪汀和芙蓉洲——十洲风物灵秀、人文鼎盛。在月湖,三堤七桥交相辉映。可又有谁能想到,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学者杨简、明末清初大史学家万斯同,这些风流人物,或隐居,或讲学,或为官,或著书,都在月湖留下过不可磨灭的印痕。湖,甬城美到极致的地方,四月雨后的月湖,更显得妩媚动人,花草树木在春风细雨的呵护下尽情的展现着春天的美丽,静如镜面般的月湖,湖面上倒映出的靓丽倒影美丽如画。甬城四月的烟雨是和诗词歌赋无法分割的。所以,才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落寞;也有“知否,知否,绿肥红瘦”的感慨。甬城,我军旅人生里的第二个故乡,喜欢那种雾朦朦的湿润,当我行走在甬城月湖最美四月天里,即使细雨纷飞,也根本不需要打着那多余的伞具,我喜欢任由月湖雾样的小雨,无拘无束的润湿全身的感觉。走过月湖,漫步来到月湖边上的天一阁,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它的主人是范钦。范钦对书的痴迷,不言而喻,这使得他到处搜集书籍,成就了天一阁。天一阁是一栋雕梁画柱的单体传统古代建筑,穿过国画大师潘天寿书写匾额的“南国书城”主入口进入院内,一座绿树成荫,假山叠砌,池水荡漾,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小巧精致的典型古代江南园林。故地重游,轻车熟路般蜻蜓点水般地游览了东明草堂、天一阁、范氏故居、尊经阁、北书库等历经风雨沧桑400多年的古老建筑。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三大家族藏书楼之一,现藏有古籍30余万卷,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占地约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由明代嘉靖进士、兵部右侍郎范钦修建的。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南京兵部右侍郎范钦辞官归故里后,择月湖芙蓉洲西北隅营建宅第,称“司马第”。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又购入紧邻其宅东南隅一地,建藏书楼。书楼是硬山顶式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共两层,进深、面阔均为6间,取“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命名为“天一阁”。书楼前原有水池,清顺治年间,范钦曾孙范光文于阁前后增构假山亭台、环植竹木。形成了今日所见天一阁庭院的基本格局。天一阁的主人范钦,生平好学,性喜读书,宦游各地时悉心搜集各类图书典籍,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辞官归乡把所有的书带回宁波,藏在精心修建的天一阁里。范钦去世时,天一阁藏书达到7万多卷,后因为各种原因,藏书逐渐散失,及至上世纪四十年代藏书只存1.3万多卷。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多方搜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3000多卷。到1995年底,阁藏古籍增加到30余万卷,其中善本书5万余卷。自古藏书,要想让一本书保存几百年,是极其困难的,必须防止火烧、水吞、虫蛀、霉烂和窃贼等一系列书的克星。可见,天一阁保存至今有多困难。可是它坚持下来了,一次次磨难,一次次挫折;同样,也是一次次洗礼,一次次升华!天一阁向中国学术界敞开大门,体现了范氏家族高尚的文化品格,天一阁藏书摆脱了私家藏书的局限性,他们为传承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而藏书。天一阁是范氏家族的骄傲,更是中国文化的荣耀。它用浩瀚的古籍黄卷,将悠久的中国历史串联起来。江南甬城美,三江灯火、月湖杏林、天一繁华、鼓楼鼎盛,西塘悠悠,阿育王寺拜舍利,报国寺里见真知……甬城,我的第二故乡,你永远都是让我心醉神迷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