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九天玄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读《百年孤独》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讲述了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小镇兴起到消亡的故事。小说的主要创作背景是哥伦比亚两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千日战争和香蕉大屠杀。</p><p class="ql-block"> 千日战争是哥伦比亚保守党和自由党争权夺利的内战,从1899年打到1902年。战争的结果使哥伦比亚满目疮痍,死亡近十万人,国民经济几乎崩溃。更让哥伦比亚意想不到的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巴拿马于1903年11月3日公然从哥伦比亚分裂出去,成为哥伦比亚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 香蕉大屠杀发生在1928年11月6日,地点在离马尔克斯故乡阿拉卡塔卡不远的谢纳加火车站广场。保守党政权及联合水果公司对三千多名手无寸铁的罢工工人进行了血腥镇压,三挺机关枪和两三百枝来复枪让一千余人死于非命。</p><p class="ql-block"> 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 拉美人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在拉美,不少国家被称为“香蕉共和国”。美国利用香蕉、铁路、电报电话等暗中操控着这些国家。哥伦比亚也是其中之一。早在1900年,美国跨国垄断公司——联合水果公司就在哥伦比亚种植香蕉,阿拉卡塔卡的铁路两旁,香蕉园延伸将近六十英里远。1928年底,联合水果公司需要劳工建造铁路、灌溉运河、清理土地、收获水果、装缷货物,运输香蕉,香蕉工人在工会的组织下,向联合水果公司提出了加薪、减少工作时数、改善工作环境等九项要求,遭到拒绝。1928年11月12日,香蕉区的三万两千余名工人宣布罢工。</p><p class="ql-block"> 这次罢工和痛苦的收场对哥伦比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p><p class="ql-block"> 大屠杀那年,马尔克斯只有1岁,正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在阿拉卡塔卡。外公和两个舅舅曾经参加过千日战争,一个舅舅甚至还死在了战场上。在马尔克斯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听得最多的,除了外婆的印第安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战争故事和香蕉大屠杀。多年以后,他虚拟了一个小镇——马孔多,完成了《百年孤独》的创作,而马孔多正是香蕉的意思。可见,香蕉给他的体味是多么苦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马尔克斯的心里,孤独的反义词就是团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马尔克斯笔下,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个个生命力充沛,内心充满热情,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带领家人在沼泽上兴建家园,第二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为改变国家的面貌征战数十年,第四代的阿尔卡蒂奥第二清理河道开发航路组织罢工等等,但他们却缺少相互沟通和相互关爱,他们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独自忍受孤独。这种孤独既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更伤害家族。</p><p class="ql-block"> 第四代儿媳费尔南达为了阻止女儿梅梅的恋爱,背着家人和女儿请来守夜人,将前来与梅梅幽会的马乌里肖·巴比伦故意当成偷鸡贼一枪放倒,致使马乌里肖·巴比伦终生瘫痪,也断送了女儿梅梅的终生幸福。不久,费尔南达将女儿送到了一个外地修道院,一年后,一个好心的修女将梅梅的儿子送回家来,费尔南达处心积虑的隐瞒了真相,让家里所有人都相信“这孩子是她在一个漂来的篮子里捡到的”。正是这次隐瞒造成了家族不可逆转的悲剧,长大后的这个小孩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的和他年轻的姨妈阿玛兰达·乌尔苏拉发生乱伦关系,生下了一个带猪尾巴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有评论家认为,《百年孤独》通过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从建立马孔多到最后一代被蚂蚁吃掉以致完全消亡,展现了拉丁美洲的百年沧桑。这种观点是很容易理解的。流溢于整个家族(或者说拉丁美洲)的互不关心,使家族失去了凝聚力,面对外来势力的入侵,必然措手不及,孤苦无依,不但失忆而且失语。以吉普赛人为代表的欧洲人只是以赢利为目的向拉丁美洲提供娱乐的诱惑;美国人在拉丁美洲大种香蕉,导致了拉丁美洲经济和文化的畸形发展,他们榨干了拉丁美洲的血汗,留给拉丁美洲的却是满地的枯枝败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百年孤独》融入了大量的魔幻内容:梅尔基亚斯德的死而复生;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鬼魂的千里追寻;美人儿蕾梅黛丝随床单冉冉升天;何塞·阿尔卡蒂奥有灵性的血回家报告死讯;连续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等等。透过这些匪夷所思、神秘莫测的情节,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马尔克斯对不同文化的兼收并蓄和他独具匠心的发扬光大。床单飞天不必多说,因为马尔克斯六岁的时候就熟读了一千零一夜。在《圣经》中,该隐杀了他的弟弟亚伯,亚伯的血向耶和华哀告;耶稣在众目睽睽之下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过了几天,有人却发觉他还活着;诺亚躲进方舟后,“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等等。《圣经》对马尔克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了解了这些文化传统,“魔幻”也就不足为奇了。马尔克斯惊世骇俗的创新在于:用叙述“现实”的姿态和语气来叙述“魔幻”,从而产生出魔幻现象也是确凿事实的美学效果,使读者不假思索深信不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百年孤独》只有二十六万多字,却写完了一百年的精彩故事,平均每年三千字不到,这个特点决定了小说的语言是极富张力的。马尔克斯喜欢把所有的故事打碎,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然后随心所欲而又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呈现的时间是交错的,空间是跳跃的。很多时候,小说的一句话甚至就是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从下面一段摘录中体会到时间的交错性:</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着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如史前巨蛋。” </p><p class="ql-block"> 再摘录一段文字体会空间的跳跃性:</p><p class="ql-block"> “他脱下衬衣,坐在行军床边,于下午三点一刻拿起手枪朝胸前私人医生画圈的地方开了一枪。同一时刻在马孔多,乌尔苏拉见灶上的奶锅久烧不开,便掀开锅盖,发现里面满是蛆虫。</p><p class="ql-block"> ‘他们杀了奥雷里亚诺!’她喊道。</p><p class="ql-block"> 她出于孤独时养成的习惯往院中望去,只见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在雨中淋得浑身透湿,神情哀伤,比死的时候衰老许多。” </p><p class="ql-block">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在微博上发起一项“死活读不下去的图书”调查,《红楼梦》第一,《百年孤独》第二。如果马尔克斯看到这个结果,一定会有些遗憾,《百年孤独》为什么不是第一呢?《红楼梦》关注的是贾史王薛四个家族的命运,而《百年孤独》关注的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况且,他在1965年7月到1966年8月写作《百年孤独》期间,一直拖欠着房东路易斯·库德耶尔八个月的房租呢!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