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砖汉瓦--天长古城

秦川汉

天长古城——概自秦汉以来,此地便以“天长”为名。为晋燕通衢之要冲,太行八陉之井陉的西大门。久闻其名,清明小假,驱车而至,游历这座二千多年未改其名的古老的城堡。 想二千年前,淮阴侯韩信,将二十万大军逦迤东来,必经天长。越天长便抵微水,在此面山背水,被赵军所困,韩信果敢指挥“背水而战”,诱赵军弃壁而出,汉军则因置之死地而将卒皆用命,大败赵军,逾越太行险隘。 <div>驱车,出石家庄西行五十里,即穿过微水镇,再行三十里,便抵天长城。</div><div>网上,下载背水之战战役图,观之,耳畔仿佛飘过韩信大军的铁蹄声,山谷间似乎能看到连绵的旌旗。。。。。</div> 唐代之时,在此设立天长军。镇守关隘。宋、元、明、清、民国时,天长城一直是井陉县治所在! 井陉,出煤,出石灰,出矿盐。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在此建立井陉煤矿。八路军“破袭战”就曾攻井陉煤矿、扒井陉铁路。<div>我是从天长城东门进城的!东门,坍塌半片,门洞上的横匾仅存“助”字,看上去,应该是三个字吧。只是,不知另两个字是什么!!去过不少古城,东门,叫“朝阳门”“迎旭门”之类的较多,助——??有点感觉挺特别的,会是助什么呢?</div> 这是城门洞都会有的插大门闩的洞洞。 门洞中间,这个缝,通常是千斤闸所在——城门,除了可关合的城门,还常有一道可从上垂落的门闸,紧急关头,门闸咣地落下,封死城门。杨家将传说中,金沙滩之战,杨二郎为救众兄弟,双手托起千斤闸,后来力尽而死!<div>城门楼上面,应该是有卷扬机械以升起千斤闸,不过,天长东门楼破损如此,不会留下提升千斤闸的东西的。</div> 城门,也有瓮城,虽然特别的小,但是,规制不可以不遵的。毕竟,此城旧时是县府。按宋明县城池墙高、城围长度都是有规制的。<div>查看了百度,说现今天长城城墙1700多米。看上去,天长城近似方形,这样算来,长宽大概就是400米左右了。</div> 东城门外残留的城砖石 天长城,北高南低,钳守着山西进入河北的陉道。入得东门,顺城墙走向,先沿东墙北行,然后顺北墙西折,再循南墙东走,就把整个天长城城墙走了一遍。<div> 东城墙,就似样豁豁牙牙地残留着。早已是荒草蔓藤枯荆满布了。</div> 北城墙,断断续续地,只剩下土城垛了,原本的砖石或许都被拆了盖房砌院了吧。 北城墙, 北城墙有一豁口,可以通向城外。 西城墙还比较完整,看上去有三四丈高,不过,也只是残存着土墙,不见砖石。 攀上西城墙缺损之处,远眺西边是茫茫太行山。残墙外壁,能看到残砖破石。唐宋在此建立长天军,也使得长天城犹如军营城堡,意在扼守穿越太行山西来之敌,以拱卫华北。 南城门明清年间有过修复,又因是最重要的出入处,整个南城门较为完整,瓮城、双城门、敌楼、箭堞,看上去有几百年的岁月了。据说,城门楼是民国时修复的。 南城门瓮城的内门,见有匾额,上面的字迹已消蚀地看不清楚了。 走出南城门,有一道几米宽的护城河。史书所记,此处原在绵河。河床犹在,但早已没有了水。所谓长天城背山面水,如今,水是没了,山却依然。 城门楼有”揽秀“匾额,城门洞上则刻有”晋燕通衢四字。 整个南城墙相对保存的还算好,虽然沧桑尽现,但砖石垒就的外墙还依稀可见。 天长城东南角拐角处。我更喜欢观赏“老东西”,现在各地重新古城风很强劲,只是,更像是在重建,看上去新新的,像是影视城建的仿古道具似的。而真正的几百年或上千年遗存的东西,让人看着似乎在和古人对话:有诗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引而改之:今人但见古时城,今城曾经伴古人! 城的东南角另开一门。据说是水门——天长城北高南低,此处开一门,可解决山洪雨水之困。门边建有龙王小庙,门楼上居然建一观音阁。第一眼看到慈航普渡四字,我便猜测是观音阁。 这个水门,也有小瓮城,双道门。 山环水抱 东南角门上的观音阁。 这个马面——城墙上凸出的、从侧方防登城的高台。 城墙西南角拐角处 西南角居然也有个角门,看上去,应也有一个小小的瓮城,只是,现在坍塌的就只剩这么个样子了。 漫散地看不清上面的字了。 进城前,东门外紧邻处有一台子巷,由此而渐渐地势高起,可能是“台子”一词的来历吧。<div>听路人说,此巷尽头有一郝家大院!于是,便顺着窄窄的长巷朝里走去。</div> 找了一圈,没见到所谓的郝家大院,却看到蓬草衰败、大门紧锁的郝家祖庙。透过破损的木门,隐约能看到院子里虽然破旧,但建筑精美的祠堂。 一个祖亩都修得这么奢华,想那郝家大院应该是相当阔绰呢。只是,在一片新旧房屋之间,没见到所谓的大院。<div>路上遇一对七旬老夫妻:郝家大院何在。两位没有直接告诉,却是盛情邀请去他们家里看看。</div> 二位老人住在一个四合院里,看似最近番修过的。北屋正屋,是砖窑形制,虽然不大,但是看着厚厚的墙壁,便知冬暖夏凉的怡人。中厅里摆着供奉观音菩萨的香案,中堂上一帧山水画,对联上书:水如碧玉山似黛,鸟翔云处鹤伴松。<div>女主人很热情地领着我一一参观她家新修的东厢、西厢、南厢房。这些房子大都有百十年历史了,经过翻修,简约整洁。</div> 四合院中间,女主人正在用柴禾烧煮“甜饭”——小米+南瓜+麻山药的粥,米香四溢,看着让人垂涎。<div>闲谈间,女主人听说我们在找郝家大院,便起身说:你们可不容易找的,跟我来吧,我带你们去看。</div> 穿过曲折的巷子,先是来到一处四合院。最显眼的便是这个两层阁楼的正屋。<div>那位女主人带我们推门进院,攀上阁楼的二层——登一陡立的木梯,向上推开楼板,才进到二层之上。特别黑暗,破旧。这是闪光灯下的情形。</div> 阁楼上南向的四屏窗子上,贴着窗纸。 推窗俯瞰,便是一大片规整的砖瓦房。我好奇的问女主人,这家,是经商还是官宦?女主人小声告诉说:他家是大地主。有十个儿子,这一大片的宅院全是郝家的。现在这个四合院,是他家七小子住的,七小子孤男一人守在这儿,其他亲戚都搬离了。<div>女主人言语中流露着此许自豪:郝家当看的院子跨街连片的,院落之间都有门相通。整个大院落从台子上一直抵到东关街面呢。解放后,被分家了,有的变成了住宅,还有的变在了商铺、旅馆。</div> 这是另一个院落,窄小些,里面住着所谓郝家老四——也是孤男未婚,一人住在此。 有些个乱蓬蓬的厢房里,见有一清朝时的全木书柜,造形极简洁,但是,用材特别考究。柜子的合页、锁扣都是纯铜的,虽然已经泛绿,但是,摸上去,沉甸甸的。<div>无意中在书柜里看到一厚厚的线装书。取出一看,居然是郝家家谱。随手翻了翻,上面记载着郝家众多人氏。</div><div>我轻声感叹:哟,这儿这么多郝姓人家呀。女主人回应:我们这一片都姓郝。</div><div>这时,我忽然猜测到,这位女主人亦应是郝家的后人。难怪如数家珍似地介绍,难怪面露自豪的神情。难怪和两个四合院的孤老如此熟络。</div><div><br></div> 告别热情的女主人家。来到东关街上,看来,这个门面房,就是女主人说的郝家临街成旅馆的老屋之一吧。 这个已经成了卫生所的门面,也是郝家旧宅的一部分。<div>郝家,果然曾经是这一方的财主呀。难怪在台子巷口,问一位晒太阳的老人郝家大院在哪儿,这位看上去有八十岁的老者,只是用手比划着:朝北——左拐。但却不说一句话。现在猜想,这位老者,要么是郝家的后人,要么就是曾受郝家盘剥的农民后人吧。</div> 古城中,有一座王家大院。各地都大院文化。无非就是当年有权有势的家族遗的宅院。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钱人特别注重修建宅院。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北京城里的恭王府,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城相府等。 天长城中的王家大院,是民国时王姓县长的宅院,占地有十五亩。差不多有百年历史了。这儿,解放后曾一度是井陉县政府所在地。大概在1958年左右,县政府搬到微水镇。曾经近一千多年皆为井陉县治的天长镇,便由此不再为县治,也由之逐渐衰落,不为人知。 王家大院里,有四五处四合院落 最大的四合院门外,有一百寿砖雕。有对联题曰:损人欲即灭天理,益道德而能文章 这个砖雕寿字挺有趣的 这是大院中最大的厅房,里面记有经商、贩盐、开矿的规程 大院最里面,有一小后花园。此处有一小廊亭。试想当年主人家在此雨中赏花的情形。 有四角凉亭在后花园中。可惜于今已破败 王家大院里的小巷子 这个小院子有点中西合璧的意思。 一只温顺的中华犬摇着尾巴。 这是井陉县的女子学校旧址。里面也已经破败不堪。 这居然是国民党党部所在。呵,就如同今天的县委吧。 曾经的井陉,第二中学。问了问在附近玩闹的孩童,言说这儿早就没见有人出入了。 南大街巷,通往南城门 紧邻东城门有一院落,皆山书院。因为井陉四周都是山,所以,名为皆山。 可惜,大门紧锁未开放。听说,此处为井陉旧时的学堂。天长城里,出过四位进士,四十多位举子。 皆山书院正门 见有一处破旧的小石阁,不知何用,门口有一磨盘石。 一株小绿植顽强地从磨盘中间的小孔隙里长出来,是不是应该夸它叫绿坚强! 天长城不大,也足够破旧。但是,正是因为老而旧,走在其中,更让人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这儿游人稀少,或许,大多游客还是喜欢去看那些新修的、仿古的、热热闹闹的古城。而似此偏远破旧的地方,也就少有人来了。<div>记得胡适说过:历史不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以为,古城的修复也是不参一味的追求新,一味的全面翻修。有时,那怕古迹处仅存只砖片瓦,但是,你看到的,摸到的,脚下踩到的,一一都是真实的。也许这块石头,千年前的古人也曾坐着小憩,那棵老树,五百前不知谁人也曾树下乘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