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四句七言的节气歌,以诗的意境,歌的旋律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一年四季气温、时令、物候等自然环境变化的科学分期,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函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一月两节气,如车轮旋转,推着时光滚滚向前。</p><p>我把从2020年2月4日立春日起到2021年1月20日大寒日止画的二十四节气画及附带文字整集成美篇《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单元发出。谨此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立春 (一路春风一路歌)</p><p>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有民谚云:"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有古诗云:"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立春,不仅是冬的结束,春的起始,东风解冻,万物复苏;同时还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希望。</p><p>一年之计在于春。正当人们为之施展身手时,一场世纪级災难肆虐人间。一种“不明病毒"窜入人体,瞬间使世人病的病,倒的倒,严重危害着人的生命。现实告诉我们,人的生命第一,只要生命尚在,春天就在,希望就在。为了确保人的生命安全,防止病毒扩散传染,扭转疫情往好的方向上去,于是,“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家里宅。"成为今春人们的行为准则。</p><p>“宅家“也是生活。无事常作画,得闲多读书。期盼尽快恢复"一路春风一路歌"的正常日子。</p> <p> 雨水 (昨夜一犁雨)</p><p>雨水的来临,标志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而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p><p>唐.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春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杜甫也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p><p>年景风调雨顺,人间吉祥平安是人民的普世愿望。</p> <p> 惊蛰 (英雄花开报春来)</p><p>春之惊蛰,春雷轰隆,雷声叩动了天地人世。冬眠将结束,万物渐苏醒。此时,广东地区的木棉花火红的开满了半边天,使人感到热情奔放的广东版的春的气息。农谚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也就是说惊蛰过后,乡村田间便进入了热闹的春耕时段。</p><p>民间有传:发生在中华大地的历次瘟疫,基本是按照这个规律始终的:"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但愿今春的疫情又一次证明这个规律。让人们摘掉口罩,自由自在地过好想要的日子。</p> <p> 春分 (春光明媚)</p><p>春分到,蛋儿俏。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春分立蛋"的民俗。"立蛋"亦有"马上","添丁"之意,有着人丁兴旺,代代传承的良好寓意。</p><p>古书《春秋繁露》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平分了春色,也平分了昼夜。至此,春天已经过半,春色渐深,暖意渐浓,春风和煦,草长莺飞,阳光普照,春光明媚。</p> <p> 清明 (相依归田园)</p><p>清明,我们礼祭祖先,感恩祖德,铭记来处,本报先人。</p><p>清明时节,气温日高,雨量增多,春风习习,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常言道:清明前后,点瓜种豆。</p><p>唐.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流芳千古。但我却感到"水满田畴青叶齐,田家早有牛奋蹄。"更符合"相依归田园"之意。</p> <p> 谷雨 (耕耘)</p><p>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快要过完了,夏天即将来临。此时,春耕春种基本完结,农作物转上田间管理阶段。"谷雨干时手自锄",农民黙黙耕耘着脚下的土地和作物,期盼着来秋能在"稻花香里说丰年"。</p><p>抄录清朝郑板桥的《谷雨.七言诗》于下:</p><p>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p><p>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p><p>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皱淡淡山。</p><p>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