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哈拉海,蒙语。在植物意义上,指一种宽叶荨麻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长满刺且有毒。叶可作野菜食用,茎、刺可入药。在地域意义上,指长春与松原交界处的一个小镇,承源于清道光年间的哈哩海城子。民国年间因位于镇东头“老烧锅”大院里的几株“哈拉海”而改名。解放后老烧锅(大酒坊)解体,其地址改为(大车店),几株“哈拉海”得以保留,仍长得葳蕤茂盛。一米多高,青翠欲滴。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二叔是大车店经理,自己经常去那里玩,还被“哈拉海”扎过………不久后在一次大清理中,“哈拉海”被铲除一空,原因是它们妨碍了“踩院墙”。自此,作为一种稀缺植物,“哈拉海”在故乡的土地上永远的消失了!现在的哈拉海只具有地域意义………</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的哈拉海,像极了一个古朴静谧的大寨子。一条街道,几百户人家,街道两旁是两道排水沟,堤坝上长着两排整齐的白杨树,一条小河穿街而过………小镇上的人们在每天早晨五点五十五分公社广播站播放的“东方红”乐曲中醒来!在晚上八点半的“国际歌”声中睡去………生活简单,民风淳朴,氛围祥和!</p><p class="ql-block">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镇上的各行各业都具有唯一性。粮店一个,供应镇上的“红本”居民口粮;供销社一个,负责全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附属的职能单位,还有一个“老头组”,因人设室的安排了六个年老体弱的老职工;供销社算一个大“篮子”,药品,食品,土特产收购,废品回收等都含阔在内;镇上还有小学、中学、卫生院、工业社、邮局、铁匠炉、银行、房产所、畜牧站、俱乐部等。</p><p class="ql-block"> 菜队不少,共五个,统归哈拉海大队领导。他们要供应全镇人民吃菜,政府允许他们每个小队出一个菜摊儿。私人菜摊只有一个,是经过“特批”的。摊主是战争时期失去一条腿,立过战功的“张瘸子”。他同时也是小镇上的三大“名人”之一。张瘸子以“骂”成名,他每天都喝的醉熏熏的,两只眼睛通红,对着大街骂他看不顺眼的人“破鞋大炕,臭街遛子”………另外两个是“黄傻子”和“铁肋巴”。他们都同样具有唯一性:黄傻子是镇上独此一家的熟食店老板。戾气十足谁都惹不起的主儿!每天上午“猪🐷头肉”的叫卖声都会响彻整条街,而且喊声独特——猪🐷肉两个字各一拍,中间的“头”字被他喊成四拍😇宗气十足。“铁肋巴”学名(陈国海),他能成为镇上唯一的烟摊儿摊主是因为抗美援朝中受重伤失去了几根肋骨,手术时用金属材料代替了,属于伤残荣誉军人。此人一言九鼎,仗义疏财。</p><p class="ql-block"> 小镇上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张公安”。属于公社助理员编制。张公安四十多岁,是典型的山东大汉——一米八的大个头,身材笔直,面容青黢,两眼虽不大却目光如炬,不怒自威。一只乌黑锃亮的大匣子枪明晃晃的别在腰间,震慑作用极大。他每天都要在街上巡视一趟,从东头走到西头,然后再走回来,遇到可疑之人就要问上几句!那阵势好像把歹人犯罪的念头都直接给断了🔱他在位的十余年间,从未听说镇上出现过什么刑事案件。确保了一方平安!他卸任后,治安交由公安局管,还成立了派出所,又统一着装,社会治安反而越来越差,不久还发生了“炸银行”的大案。这时小镇上的人们又开始怀念起“张公安”来!</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哈拉海随风而逝,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后的哈拉海,不土不洋,不新不旧,不伦不类!不但城镇下水问题一直没解决,而且苗圃的几千棵大树和街道两边的白杨均被砍伐一空。街上除了一条光秃秃的水泥马路外,就是两边矗立着的参差不齐的水泥建筑。小镇像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子,正是“丑”的阶段,期待着她女大十八变吧!</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想说上一句:建议当局还是把小镇改回原来的老名字吧!一是“哈哩海城子”这个名字很有历史感;二是因哈拉海镇已无“哈拉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