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记(7) 天府锦绣

俞锦元

第22天(10月29日)都江堰-广汉 清晨,一觉醒来,走出宾馆,才看清周遭一切。<div>1988年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昨日夜宿都江堰,便是住在灌县老城内。</div><div>这柳河坊也算得上都江堰一景了。河道杨柳夹岸,河畔建筑仿古,两岸石墙浮雕记载着小城旧时生活百态,蛮有滋味。</div><div>听说沿河步行街通往都江堰景区入口,不知真假。</div> 老老实实坐车十来分钟,到了都江堰景区。 <div><div>进入景区,第一感觉便是树多水多,古建古迹处处。<br>都江堰自古不缺水。树木葳蕤,近享天泽。<br></div></div> <div>这棵“张松银杏”1957年迁自彭州,据传是三国时张松所植,《三国演义》说他长相丑陋,过目不忘,投靠刘备,献西蜀地形图,并助刘备谋夺了老东家刘璋的益州。不知其为人是否果真如此不堪?其短命而所植之树却长寿。<br></div>伏龙观纪念李冰降伏岷江孽龙。<div>传说归传说。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蜀州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的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才是历史真实的存在。</div><div>置身于江堰,参观恍若穿越,有一种不真实的莫名兴奋感。</div> 此行最想知晓都江堰水利工程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原理,而景区路侧的导览图景点密布,主次不分,偏叫人看得眼花缭乱。<div>亲临实地,如若"瞎子摸象”,岂非白来。为此,花了不少时间才弄明白这一古代水利工程创举的伟大之处。<br></div><div>既编美篇,不如自改上图,简而记之。</div> 其实,主体工程重点就在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处。<div>都江堰位于岷江出山口,距成都60公里,落差达270米,经常造成水患。</div><div>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的鱼嘴分水堤,古代以竹笼卵石垒砌,将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进水量则约四六分成。外江正流,排洪;内江人工引水,灌溉。</div><div>宝瓶口,乃人工凿断山脊开出口子,如节制闸,似进水咽喉,与飞沙堰共同作用于泻洪、排沙、调节水量。</div><div>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多余的水便从堰上漫过,自行溢出,回归岷江正流;内江冲击宝瓶口产生的回力漩涡,则将岷江挟带着大量泥沙碎石抛向飞沙堰,不致淤塞宝瓶口和灌区。</div><div>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 造福天府两千多年。</div> 实地观览都江堰的线路,与江水流入的方向正好相反。<br>用心体会都江堰水利工程,拍照留影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 看内江经过宝瓶口流来的江水,奔向成都平原。 远处,玉垒山下的宝瓶口与“离堆”隔水相望。 “离堆”原是玉垒山虎头岩的一部分,开凿了宝瓶口后,脱离了大山本体。 飞沙堰上回望“离堆锁峡”,水势冲关受阻。 飞沙堰下,见江流回旋起浪。 跨过内江闸。 走近“鱼嘴”临外江。 金刚堤固若金汤。<div>“鱼嘴”面对岷江,嘴头分水,章法清爽。</div> “鱼嘴”滩上分江亭,一桥贯通,左右逢源。 跨过这座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的安澜索桥,从内江一侧登上玉垒山山道。<div><br></div> 谒二王庙,登秦堰楼。<div>二王庙,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div><div>现代建筑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登楼极目远眺,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尽收眼底。 .<br></div> 走过步云廊,又上松茂古道。<div>松茂古道也是一段连接川藏的茶马古道。</div> 穿行玉垒关、西关。 叩城隍,游南街。 全程近15000步,踏勘都江堰山高水长,钦佩先贤的智慧与胆识! 有感,口占一绝:<div><div>龙出岷山飞激浪,<br>堰横玉垒立沧桑;<br>东流一水铺川锦,<br>浩气千年唱脊梁!<br></div></div><div><br></div> 午后,驱车80多公里,一个半小时后即到达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太出名了,人人抢着留个影。 广场雕塑青铜面具表情怪异,学他撇嘴怎么也撇不到耳根呀! 未进展馆,已经感受到三星堆遗址神秘氛围。 真正的三星堆遗址就在展馆附近,据说那里还在考古发掘,又有新发现。 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 5000 至 3000 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尽管多年前发布三星堆考古成果时看过不少图片,大为震惊,印象颇深,现在能进入展馆能够亲眼目睹,还是按捺不住兴奋。 三星堆文物以青铜造型居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可谓中国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了,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青铜大立人高2.62 米。<div>拍照甭管我的脸黑,只要能比较出它的高度就行!</div> 宽 1.38 米的青铜面具,为何纵目?黄金面具,怎么看都像蒙面舞会上的装扮!<div><br></div> 这棵高达3.95 米的青铜神树,照片看不出它給人的感觉,幸好拍了视频。 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 以玉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div>观实物,阅文字,听讲解,古蜀文化博大精深,可是于我,依然一知半解,还是一个谜。</div> <div><br></div><div><br></div><div>第23天(10月29日)广汉-双流-成都<br></div> 早上离开广汉,绕过成都市区来到郊区双流的黄龙溪古镇,行程70多公里。 成都周边古镇很多,有六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黄龙溪古镇是其中最大一个。 黄龙溪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 走进古镇,沿主街直行。古镇处处透着古韵,古树古街古巷古庙古水陆码头,无不古色古香。 匆匆过客,浮光掠影,偶尔听到一些只鳞半爪传说,难以细究古镇1700多年历史纵横了。 心思全在当下。<div>古镇給久居闹市的人们带来一种亲近感,尽管你不是生于斯,长于斯,但不知不觉会生出几许怀旧的情绪,丝丝缕缕蕴含着你对自己故乡的思念。</div> 于是,你的眼里便有了无数景致,你想留住她的姿影和自己走近她的身影,不断举起相机拍个不停。 黄龙溪古镇如今成了4A级景区,她离成都市区太近了,游客蜂拥而至,店铺食肆则相随而来,纷纷开设于古街,售卖川味十足的土特产也颇多底蕴,因而冲淡了现代商业味儿,并不影响古镇的风貌风情,倒是添了生活的烟火气息。 这里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网红“一根筋” 面条了,它上过央视。<br>拉面小师傅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手中一根面条翻飞入锅,煞是新奇好看!<br> <div><br></div> 午后到了成都,入住宾馆,放下行囊,旋即出门。 成都,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胜古迹。<br>多年前来过成都,去年路过成都,今日再访成都,陪着老妹老弟当然先去必游的地方。<br> 如今成都已是现代化城市,城市繁荣,交通便捷。<br>逗留成都时间偏紧,选择就近访古问今,游文殊院与青羊宫,敬佛弘道,礼赞善行,自律,无为,自然......<br> 文殊院始建于隋,原名信相寺。唐武宗灭佛毁寺,后修复,历存800余年,及至清顺治元年,再次全毁。康熙年间,传说有人夜见废址上红光一片,隐现文殊菩萨像,遂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 文殊院庙宇殿堂为全木质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 寺院园林意境古朴。 园林僻静处设有茶社,诵经声隐约飘来,恰好印证了“茶禅一味” 破苦回甘、静以清心、凡中悟道、放即是得的机缘。 出文殊院,沿院墙行至后街,一窥民风。 顺道发现与文殊院一墙之隔有一道教宫观——娘娘庙,不成规模,建筑破旧。<div>看介绍倒有些来历,建成年代比文殊院还早,本是刘备的家庙。魏军兵临成都,后主刘禅下令投降,其子北地王刘谌到此哭祀祖宗,王妃崔娘娘及其子女殉节,娘娘庙由此得名。清康熙年间得以重建,“文革”期间又遭浩劫,仅剩下三观殿。<br></div> 狭窄的内殿外院,都成了成都老人茶聚之所在。 庙外街头一角,摆几张桌椅,临时茶摊便有了生意。成都人率真随性,可见一斑。 接着来到青羊宫。<br>青羊宫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br> 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div>黄巢起义,唐僖宗避难蜀中将此作为行宫,重返长安下诏改为今名。</div><div>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毁于兵灾。<br>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康熙年间陆续重建。<br></div> 肆也行,宫也罢,名中带有青羊,猜想与老子有关。<br>传说老子在函谷关完成《道德经》即将离开,关令尹喜尹喜不舍,老子说你去蜀地会遇一只青羊,它将带你找到我。多年以后,尹喜游历四川,果遇青羊带路,在此看到一个啼哭的婴儿。后世认为那个婴儿就是老子的化身,因为老子喜欢婴儿,婴儿“含德之厚”,是理想社会的象征。<br>传说給青羊宫蒙上了神秘玄彩,也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br> 青羊宫规模宏大,建筑华美,黑红色调,道家风范。 八卦亭供奉着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 最宝贵的文物《道藏辑要》经版,我等道外凡人大概是无缘一见了。 <div><br></div>赶到宽窄巷子,正是人们游兴最浓的黄昏时分。 浓浓的商业氛围,抹去了商铺与民居的区别;熙熙攘攘的人流,分不清宽巷子、窄巷子了,反正都够窄! 宽窄巷子和相邻并行的井巷子,原本就是清朝遗留下来较成规模的古街,现在列为成都三大文化保护区之一。 外化的历史文化的记忆不好找,清水灰墙、斗拱飞檐算是明显标志了,而细看门头、门环、格扇花窗、围合院落,确实还带着旧时的痕迹。 茶馆、食肆、客栈、绿植、树荫构建的慢生活,倒可以视作成都历史文化的精神内化,更容易感觉得到。 禁不住满巷子飘香,晚餐就在大海碗诱惑下解决,但川味的辣还是叫人吐舌咧嘴。 天黑,到春熙路商业步行街闲逛,一睹夜色中锦官城的繁华。<div>记得三十年前与妻子初来成都,春熙路上靓妹多,貌如当年刘晓庆,现今怎不见影?!</div><div>时钟指针未及指向九点,街头人影稀疏,游客居多。<br><div>成都人显然比西安人注重养生,早已归巢歇息。</div></div><div>而我等,一日赶多景,行走两万五千“里”(步),也该歇了!</div> <div><br></div>下一篇: 四川旅记(8) 天下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