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蒙古族 “祭敖包”文化

蔓殊莎华

<p class="ql-block">祭敖包</p><p class="ql-block"> 敖包也称脑包、鄂博,蒙古语“堆子”之意,原是以石块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记。因为草原广阔无垠,故在游牧交界之所或在辨别方向上垒石为记,谓之曰“敖包。</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就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以祈求平安无事、旅途顺利。人畜充足、条件优裕的人家,有时甚至赶上车,装满石头送到附近的敖包去,以致有些大的敖包石头多达几十立方米之多。在草原上,不是堆一堆石头就叫“敖包”!敖包是神圣的,有着很多规矩的!因为敖包一般是建在草原上最高的地方,与长生天最近的地方,所以,敖包也就是与长生天对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敖包有盟、旗、苏木敖包,也有姓氏敖包和一家所祭的敖包。一般情况下,每个敖包都有固定的祭祀日,但也有例外,在鄂温克旗境内的好里堡苏木,这里生活的主要是布里亚特蒙古族,祭敖包的日期是由喇嘛来确实的。</p> <p class="ql-block">  敖包有用石头垒起的,也有用柳条围建的。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敖包形式大体一样,即在草原的高山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层,重叠做圆锥体。其数目各地不等,有的单独一个敖包,有的是敖包群,即7个敖包并列,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3个小的;也有的1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3个小敖包,成为13个敖包群。中间的主体敖包为三层塔型阶台,上竖旗杆悬挂经旗(白绸子,书有梵文);各个小敖包只垒一层平台成为馒头型,上插树枝。在举行敖包祭典时,在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绸布条或纸旗,还在敖包与敖包之间用绳子悬挂很多五色纸旗或绸布旗。</p> <p class="ql-block">  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夏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要坐着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带着祭品赶来。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祭祀仪式上,主祭喇嘛坐在敖包前摆满供品的长方形桌子后,手数法珠,念念有词;两侧有两个中年喇嘛手持大型法号,其他喇嘛毕恭毕敬,跪在他的前边,牧民群众围跪在三边,面向主祭喇嘛。当主祭喇嘛发出祭祀开始的经令,法号奏出深沉粗犷的音调,众喇嘛和牧民双手作揖念咒。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并将带来的祭品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撒向敖包.....</p> <p class="ql-block">  蒙古人至今还保留着祭敖包的古老习俗。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很大的神力。《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