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

四狼主

<p class="ql-block">杨柳依依,细雨绵绵,天近暮春,时至清明。经历凛凛寒冬,捱过料峭春寒,终于等到桃花漫堤,天清气明。清明,既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节,亦是祭祖追远的传统节日。逢清明,就特想与家人回老家去看看。2018年清明回过一次。去年初冬,大伯他老人家的十周年祭日,又回了一次。我的老父亲,不顾路途劳累,每次都要跟我们一同前往。尤其大伯十周年的祭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满怀惆怅的跟我说:“我都八十了,还能再回去几次呀”。听得我几度眼眶湿润,唏嘘心酸。一路颠簸,过黄河的时候,父亲喃喃自语:过了大河就快到家了。离家越近,父亲的心情就越沉重,在车上也不怎么说话,只是透过车窗凝望着老家的方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回想几十年前,大伯和父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身挑肩扛,大包小包,恨不得把天津的好东西,都给我奶奶捎回去,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回老家的情景犹在眼前。岁月如梭,如今物是人非,大伯大娘都走了,父亲也已是耄耋老人。父亲</span>执意要回老家,就是要了却他深藏在心底的愿望。去给我爷爷奶奶的坟前再添抔土,去祭拜他手足情深如父如母的哥嫂,去探望他一奶同胞的姐姐,去看看他儿时一起放牛的伙伴儿。<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span>十一岁从老家来到天津,到大伯去世,六十年间,兄弟情深。每当说起大伯,父亲总是把“长兄如父,老嫂比母”挂在嘴边,说得情真意切,言语中充满了恭敬。父亲和他的侄女侄儿们,也有着很深的感情,尤其我大姐姐,是父亲从小抱大的,父亲眼中的小丫头,现如今都已过了花甲之年,可每年的两节一日,我大姐姐风雨无阻,都要来看望父亲。这次回老家的一路上,大姐姐始终搀扶着父亲,不离左右,嘘寒问暖,亲情流露,溢于言表。一家人终归是一家人,血,终归要浓于水。</p><p class="ql-block">清明祭祀祖先,是怀念,是不舍,更是让后一辈人能了解家族来历。我儿子第一次跟着回老家,父亲把他叫到跟前,给他讲述着一个个家族故事。又让他在先祖的坟上添了些新土。那些坟包是生对死的念想,在子孙眼中一个个无比亲切的称呼。儿子上学时就曾问我:爸,籍贯是嘛?我告诉他:籍贯,就是一个人的老家。咱老家在山东平阴,离天津420公里。等你长大了带你回老家,去认祖归宗。<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次回老家之前,我就特意问儿子跟不跟我回老家。儿子答应得也特别爽快:必须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祭祀完后,在回村子的路上,望着老家的山林、河流,无比亲切,心生感慨。人到了一定的数岁,总是要回头望望。</span>清明扫墓祭祖,是为了慎终追远。带着后辈子孙一同回望过去,不忘先祖对这个家族所贻的世泽,找寻着同一个家族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次带儿子回老家,一来是认祖归宗,告慰先祖子孙后辈也算出息了。二来是让他懂得感恩和珍惜,</span>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祖辈们当年筚路蓝缕,从老家一路走来,艰苦创业为子孙们<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点燃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进的路程</span>。回到村子,拿过家谱,上面清清楚楚记述着,始祖道元公父子由林州六路口,迁徙到平阴杨山村,传至第五代清焕公,又移至刘庙村。后经清、文、瑞、圣,传至第九代兆池公,有四男,其中我曾祖父又有四男,我的祖父有两男,就是我大伯和我父亲,至此已传至第12代,在大伯和父亲的名下记录着,移至天津。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一辈人,共三男。再往下就是我儿子这一辈,整整传了14代。我们的名字也正好与家谱上“清文瑞圣兆 广传庆士芳”相对应,后面还有“恒建温润志 永存忠恕心”。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一本家谱,能告诉你来自何方,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能在家谱上找到,是家族血脉传承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一些积蓄已久的情感,需要一个倾诉的时机,清明了,正好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将不舍和思念付之泪水。</p><p class="ql-block">清明了,趁着万物生发,桃李芳菲,尽情去赏春光,不辜负,也不虚度。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不止是工作,还有需要关爱的亲人,不要留“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遗憾。</p><p class="ql-block">清明了,若得闲,真想再回一趟老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