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大沟边

<p class="ql-block">文图/夏文成</p> <p class="ql-block">若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贵,可能很多人答不上来。如说,世界上最贵的东西是——画,可能很多人会惊掉下巴,怎么可能?</p><p class="ql-block">我想说,不但可能,而且是事实。</p><p class="ql-block">西方的梵高、达芬奇、莫奈等等大师的画,普通人几辈子的积蓄都买不起他们一幅。在中国,且不说古代的画家,近现代的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家的画,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亿元以上,譬如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就卖了4亿多人民币,他1946年创作的《松鹰图》在2021年年春拍中在中国嘉德拍出了4.25亿元的天价记录。李可染的几幅《万山红遍》卖了十几个亿。 </p><p class="ql-block">在世画家71岁的崔如琢2014年作品总成交额翻倍至4.7亿元,成为“最贵在世国宝艺术家”,也是胡润艺术榜发布八年来第七个“最贵在世国宝艺术家”。曾梵志和范曾分别以2.9亿元和2.7亿元位列第二和第三。</p><p class="ql-block">笔者说这些别无他意,只是想说明,在同等面积,同等重量的物品(或商品)中,作为特殊商品的画,确实贵得让人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那么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画为什么那么贵?</p><p class="ql-block">窃以为,中国山水画之所以那么贵,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品的共同特点是每一件作品都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世界上有且只有一件,孤品。二是它们能保值增值,能为收藏者带来客观的经济利益。三是它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着迷。</p> <p class="ql-block">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一、别出心裁的形式之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方式有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内容的表现,二是构图形式的表现。内容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现,构图形式则是通过画面布局加以表现。中国山水画从开始的稚嫩质朴,经过不断吸东方哲学、文化、艺术的精华,伴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发展。历代山水画家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既传承先贤,又贴合时代审美特点山水画构图形式,逐步产生了青绿山水、浅绛山水、水墨山水等绘画样式,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文化精髓,发展出了构图精美、变化万千的中国山水画作品。</p><p class="ql-block">在东西方文化交融加速的今天,人们的审美出现了新的变化,当代山水画家的绘画技法及理论出现了新的突破,各种新颖独特,美不胜收的图式深深吸引着爱好中国山水画的人们。</p><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构图形式以“立意定景,开和造势”为基础认知和操作原则。山水画在构图上不受视野的局限,摆脱了西方绘画焦点透视的束缚,采取散点透视和视觉记忆来布局构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山形步步移,山景面面观”。在这种独特的审美规约下,重视画面的整体气势与画家情思的表达,是山水画的美的理想追求。</p><p class="ql-block">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画家们不受客观物象的束缚,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处理画面布局,最大限度地追求画面的气韵动势,以及空间意识的独特和笔墨线条的特性等,讲究黑白、虚实、疏密、开合、揖让等因素,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包容的精神,体现出中国画家的智慧,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形式美感,给人艺术美的熏陶和感染。</p> <p class="ql-block">二、超凡脱俗的虚静之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山水画追求雅淡、虚静和安谧的境界,这恰好与人们的心理诉求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极为重视留白。留白并非空洞无物,而是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构成元素,也是水墨中黑白体系的重要一环,其作为绘画的空间布局,也体现出山水画独有的美学形式。中国画的留白,主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如老庄的“大象无形”、“计白当黑”、 “知白守黑”等。留白作为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笔墨技巧之一,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东方哲学理念——阴阳、虚实、变化等。留白有利于意境的营造,增强作品的气势,有了留白的存在,使得画面虚实相生、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最终统一在一幅画里。人们可以将留白处其想象为云气,烟水,江河湖海,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动静相生,曼妙无比。</p><p class="ql-block">同时,中国山水画又刻意求静。魏晋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玄学盛行,士人及山水画家多崇尚老庄,纷纷归隐山林,到山水林泉之中寻求心灵的庇护之所,于静寂之中“观万物之理趣”。明末大收藏家卞永誉,在评北宋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时认为此图“真得山静日长之意”。这句颇具禅意的话突出了“静”在中国画中的地位。“静”也就成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要求,也是打动观者心灵的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山水画的留白,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寂感,并于寂静中传出动荡,于空白处见出性灵,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虚静空灵”之美,让人于虚静处生发出无限的联想。</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山水画“虚静”的体现曾经是古代士大夫、文人墨客超尘脱俗的梦想,那么则是当下人们远离尘嚣,抚慰疲惫心灵的一种向往。当今时代生活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心气浮躁,焦虑异常,都希望有一方优雅静寂的“静土”来栖息和安抚自己疲惫、躁动的心灵。家中挂上一幅山水画,下班回家后躺在沙发上静静地欣赏,在画面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感受画面山水林泉的幽静,岂不是人生一大享受。</p> <p class="ql-block">三、含蓄深邃的诗意之美。要讲清楚诗意之美,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诗。</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诗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如同阳光洒落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言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人以情感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语言的皇冠。在艺术领域中,诗无处不闪现着她美丽的身影。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有诗意闪现的地方,必是最诱人之处。生活有情调,人们会说生活过得有诗意;某人说话动人,具有感染力,人们会称赞说就像诗一样,等等。 所以,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特征。所以,诗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 </p><p class="ql-block">诗与画的相通之处,即在于通过特定的媒介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思。只不过诗是通过语言来抒情言志,画则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但它们殊途而同归,有着共同的旨趣,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在一定条件下超越其表现方式的局限性,达到内在的交融和统一,因而她们是“近亲”。</p><p class="ql-block">诗力求有画面感,画中要有诗意,是诗画家的共同追求。</p><p class="ql-block">绘画的诗意性是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给人,然后使人感受到诗一般境界的联想的空间。自苏轼提出“画中有诗”这一观点后,追求诗意之美的文人画就成了一代又一代画家的共同追求。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一种美学境界,诗与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画的意境美,诗意之美,有诗意的画含蓄深邃,具有含不尽之意于画外的唯美境界和审美特质。因此,一幅山水就像一首清新淡泊的禅诗,引人遐思,启人心智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而备受世人推崇。</p> <p class="ql-block">四、超然绝俗的玄秘之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人们接受了庄子倾心山林的思想,纷纷转向山水自然寻求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寄托。于是魏晋玄学应运而生,并对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水与玄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是相通的,山水自然从哲学范畴演变为美学范畴,山水成为士人借以抒己性情的媒介,慰藉心灵的灵丹妙药。因此,魏晋士大夫对自然与艺术的欣赏,往往包含着对形而上的玄远之境的追求,艺术不再强调政教实用的功能,而开始注重艺术审美功能,魏晋人崇尚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美,是受玄学直接影响的结果。</p><p class="ql-block">“玄学”一词源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玄远、深远的意思。玄学是一种智慧的哲学,给人以变化莫测、深渊神秘的印象。而深受玄学影响的山水画,也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具有玄秘莫测、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审美意味和美学特征,因而,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山水画长盛不衰,深受人们喜爱的深层次根源。</p> <p class="ql-block">五、万物相融的和谐之美。有别于西方艺术喜欢表现杀伐和血腥场景,中国山水画是一门崇尚虚静,追求超凡脱俗,讲求和谐之美的艺术。可以说,中国山水画是一种人格化的艺术形式,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具体体现,是画家追求和谐之美艺术实践,寄寓着画家的美学思想和人生理想。</p><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深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以能表现“禅境”和“道”为最高宗旨,吸收了禅宗思想中广阔而空灵的境界,专注内心,崇尚淡静,超越世外,守静笃、倡冲淡、讲韵味。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表现性灵、抒发情思,成为山水画的主要艺术倾向。画家们着意在他们的作品中营造了一个各超越世俗,远离尘嚣,万物相融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山水画与人物、花鸟画的相对“单纯”不同,山水画包罗万象,人物、花鸟、山川、林泉,云气、舟车、牲畜、禽兽无所不包(也许只有侧重点的不同)这些事物共存于画面之中,彼此包容、和睦相处,和谐而动人。此外,山水画还可以有故事,山水画是画家“心灵史”的艺术化、形象化再现。不论表现多么复杂、高深的内容,画家都能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枯焦,画面构图的虚实、远近、高矮、疏密、开合、揖让以及云气的渲染、意境的营造等等,使之既对立,又和谐地统一在画幅之中,画中万物相容相生、和谐共存,使观者在欣赏画作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妙,不知不觉置身其间从而获得一种宁静致远、超尘脱俗的审美享受,体现出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深远意境,尽显和谐多姿的山水之美,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更给人以心灵与精神上的净化。</p> <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上述种种特质,赋予了中国山水画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厚重美学价值和无穷的艺术魅力而成为我国的国粹和瑰宝,因而长盛不衰,历久弥新,那些山水画精品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并不惜重金争相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夏文成简介:</p><p class="ql-block"> 夏文成,云南昭通人。云南省作协会员,昭通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已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等文学期刊发表诗歌1000余首。作品入选多种诗歌选本,曾获《人民文学》征文奖、孙犁散文奖、曹植诗歌奖、周庄诗歌征文奖、黄鹤楼诗歌大赛征文奖等全国性奖项。出版诗集《秋风不会将大地搬空》《我是我唯一的行李》。业余兼习山水画其山水画作品及其相关评论曾被中国国家艺术网专题刊载,山水画作品被省内外众多人士收藏。墨缘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画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