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u>创作回忆母亲美篇作品的直接原因</u></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u>二零二零年十一月底,湖南常德的《兄弟姐妹群里》小表弟在群里发了图片,关于准备给我的姥爷姥姥立碑刻制碑的文内容征求意见。</u></b></p> <p class="ql-block">这个墓碑文内容是小表弟媳妇制作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是长女,有子妹五个。</p> <p class="ql-block">姥爷姥姥墓碑文内容的底稿样板</p> <p class="ql-block">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农历冬至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怀念母亲,从小舅送给我的老家谱说起</b></p> <p> 每个人对母亲最亲,养育之恩,感恩无期,绝大多数人可能超过了对父亲的亲,我就是其中一个吧。也许是父亲从事野外石油地质勘查工作的原因。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美篇作品。总感觉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动笔。最后,决定从母亲的家谱写起。</p><p> 我手里的这部《姚氏家谱》是母亲的小弟弟我的小舅去年(2019年)邮寄到广西防城港市送给我的。百家姓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国人很多地方家谱文化依旧远远流长,家谱文化是人伴随年纪的成长而逐渐产生情结的文化,我的母亲姓姚,我遇到姓姚的人感觉到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也是埋藏在心底对母亲深深怀念怀念的一种特殊情结。在防城港过冬生活期间,我多次打电话与小舅说起家谱文化话题,小舅很大度,很快就要小表弟把他的唯一的一本家谱送给我了。</p> <p>由于小舅翻阅的频繁,这本书封皮,封尾都有破损,我修补了一下。</p> <p>一九九八年,四修家谱,情况介绍</p> <p>湖南常德姚氏家族祖先的来历介绍。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的三兄弟。公元一三六九年(明代洪武年间),正魁,正斗,兄弟(自现代的江西省南昌市)宦游先行来到湖南常德德山。</p> <p>明代永乐年间(公元</p><p>一四零四年),正楚携带家人来到湖南常德斗姆湖</p><p>定居。</p> <p>常德生活繁衍了六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四修族谱现代名人录</p><p class="ql-block">里面的:敦厚是母亲的三叔(我姥爷的三弟)</p> <p class="ql-block">姚进:母亲的叔伯弟弟(我叫舅舅,一九七九年我母亲带我和素华妹从青海高原民和回湖南常德定居,都是当时这位派出所所长舅舅帮助的)</p> <p class="ql-block">常德姚氏族谱考,介绍了明代三兄弟自江西南昌迁移湖南常德的经历故事。</p> <p class="ql-block">母亲家谱的一段文章介绍:琳公一支第十一世至十五世的资料。</p><p class="ql-block">孝衡至本龙几代单传,看族谱看到这里,似乎有点心惊胆战的感觉:祖先在11代向15代延续血脉时,提前经历了独生子女的经历,按照国人的传统文化,在这四代中间,如果没有一个“子”,就是断后了。就没有后面的16—21世(我的姥爷)。说这些,只是仅对家谱的一种直观的评论而已。</p> <p class="ql-block">十一世至十五世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十六世至二十世族谱框架图</p><p class="ql-block">“鸿”字辈至“珍”字辈</p> <p class="ql-block">十五世祖先本龙有两个儿子</p><p class="ql-block">二儿子鸿贵(十六世)是母亲的祖先</p><p class="ql-block">生子二儒文,儒武(母亲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儒武生四子</p><p class="ql-block">作材,合,典,盛(母亲的祖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盛生三子</p><p class="ql-block">席礼,述,根</p> <p>十九世</p> <p class="ql-block">席字辈的</p> <p>席根(母亲的太爷爷)</p> <p>第二十世</p><p>母亲的爷爷———珍斌</p> <p>母亲的奶奶</p> <p>我的姥爷,姥爷家谱排序,第二十一世。</p> <p>母亲的父母(我的姥姥,姥爷)。</p> <p>母亲姊妹兄弟五人,母亲是长女,也是排行老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回忆与一切相关的母亲记忆</b></p> <p class="ql-block">左下角,是父亲单位转战到青海高原进行野外石油勘探工作,家属被安排(ღ˘⌣˘ღ)到河北沧州的家属基地时,母亲留下来的一张老照片。文革时期的照片,合影人员后面的玻璃窗户上可以看出来。手里面拿着小红本(毛主席语录)。</p> <p>11个家属的合影说明:后排站立,左侧二是母亲。</p> <p class="ql-block">母亲带着我们子妹三人,在河北沧州河西一区队家属院,度过了六十年代末至1975年的童少年时代(文革时期)。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带我去看过一场电影,《闪闪的红星》</p> <p>潘冬子的形象深深的刻在脑海的记忆中。</p> <p>为了革命的理想,冬子的母亲献出了生命。电影插曲《映山红》很动听,当时电影院里,演到潘冬子的妈妈烈火中壮烈牺牲的场景时,很多人哽咽,哭出了声音。当时,我看到我的妈妈也热泪盈眶的场景,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母亲大人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勤俭持家,勤劳节约,不怕吃苦。</p><p class="ql-block">在沧州时,她就想办法打工,好像在沧州火车站附近找了临时工作。还带我到她相识的湖南老乡住处吃过一次饭。</p><p class="ql-block"> 在沧州河西一区队家属院居住期间,记得母亲给人家带过婴儿保姆,有一天早上我醒来,看到身旁睡了一个可爱的婴儿宝宝。是给一个姓高的阿姨带的。</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在青海民和居住期间,也想办法找人帮助干临时工(好像是筛沙子工作)</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九年回到湖南常德,在姥姥家借住的两年里,她几乎每天到附近的酒精厂捡煤渣。住到德山老码头后,她还是到附近的玻璃厂捡过煤渣。夏天还卖过冰棍。</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一年定居新疆米泉县后,也经常捡垃圾用品。惹得姐夫继功哥不高兴😠。</p> <p>这张照片:</p><p>上面右边是我的姥爷的照片,</p><p>下面是母亲年轻时代的照片(应该是我们子妹没出生前照的,她们这一代人,留下来的照片很少)</p> <p>1979年,从青海民和回到湖南常德德山姚家湾姥姥家借住时期,我和妹妹素华与母亲的合影,记得是后双小舅找人给拍的。</p> <p class="ql-block">母亲祖籍是湖南常德德山姚家湾,父亲祖籍是广西资桂林市源县晓锦村。他们组合成一个家庭还是源于走出大山去的原因的机遇。父亲走出广西桂北的藏在山里的小山村。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的爷爷给父亲报名参加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父亲离别了故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母亲组成一个家庭。是父亲在部队时的一个祖籍常德的战友给介绍的。这个战友我小时候在姚家湾姥姥家借住时期见过,他和父亲一起从部队转业复原到地质队工作,他受不了,思念家乡常德就离开工作单位,回到家乡务农,他姓什么记不住了,只记得他住在离姚家湾不太远的苏家渡附近。</p><p class="ql-block"> 母亲跟随父亲到过东北,参加过开发大庆油田的石油勘探大会战。本人是1962年在东北黑龙江安达出生的,安达就是现在的大庆市,我的户口本上至今籍贯一栏,写的是:“黑龙江省安达”。后来,去过四川,1967年,父亲单位转战青海高原,家属基地设在河北沧州河西一区队家属院。</p> <p class="ql-block">2021年清明节期间,“难忘享堂”同学群里的丽萍同学給我了一个惊喜,她为我的母亲做了一个视频。强烈震撼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