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怀念我的中学校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教育家张薇之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b><b style="font-size: 20px;">(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学教育是普通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根基,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作,所以,基础教育至关重要。我中学的高中阶段是在武汉市第一中学度过的,在这所学校,我接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张薇之老师时任第一中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薇之校长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他是学中国文学的。1942年在成都金陵大学中文系学习,1944年投身学生运动后被迫离校,一直以教师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在多所中学任语文教师。解放后,20多岁的张薇之奉军管会之命,接管了武汉市第一中学,成为新中国年轻的中学校长,从此,他以教育为事业,兢兢业业地从事普通基础教育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在武汉一中期间,以治校开明严谨而闻名,这所中学从接管到建设,学校规模日益扩大,教师队伍迅速成长,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受到社会的好评,成为武汉市中学教育的一面旗帜。这期间,他结合学校教育实践,进行了理论研究,发表了研究性的文章和经验总结。在中央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大会典型发言,全面介绍了武汉市一中的经验。1953年,武汉市一中被定为中南行政区重点中学;1954年,被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建国初期,他十分重视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据当时在校学习的程汝楫、巩忠信同学回忆:1950年,张校长曾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参加办扫盲夜校,由同学们自愿报名参加,为尚不识字的街道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扫盲,教他们识字,读书。这项活动对于中学生是个很大的锻炼;张校长重视对学生中先进分子、共青团和学生会干部的培养,例如,开办党课学习班,每月上一次党课,他亲自给大家讲课;经常指导共青团和学生会干部如何开展工作,我当时是学校共青团总支副书记,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到他的直接教育。他和同学个别交谈时,亲切、和蔼、有启发性。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或在每天早晨全校升旗仪式上,经常能听到他的讲话,生动、深刻,有说服力。他谦虚、严谨、和蔼、平易近人,赢得全校老师、同学们的高度信任和敬佩,有凝聚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武汉市一中从1953年起,为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由张薇之校长倡导,在全校实行“优良学生”奖章制度,获得奖章的条件是:思想好,学习好,学年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平均95分以上。我荣幸地获得了中学母校首次颁发的奖章。“优良学生”奖章激发了同学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尊心。事实证明: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张薇之校长倡导的“优良学生”奖励制度,在教育思想上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是教育家张薇之和以他为校长的武汉一中教育青年学生的成功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在抗美援朝时期的1953年,成批的青年学生被输送到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习,这是继1950年,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之后,青年学生投身国防事业的又一件大事。这一年,即将成立的军事工程学院还没有向社会公开招生,只是在全国几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长沙、哈尔滨、沈阳、太原等)比较好的中学,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学员,这在武汉一中引起不小波澜,全校的同学们关注着、羡慕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一年8月上旬,我高中毕业,准备参加高考,一天,张薇之校长召集毕业班中的21位同学谈话:“你们不要参加高考了,有一项光荣的任务在召唤你们,军队有一所重要的工程技术学院来我校招生,政治条件和学习成绩要求都很严格,是国防保密单位,校方准备推荐和保送你们去学习深造,将来参加国防建设事业,你们愿意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到这一消息,我们都很兴奋。在这批被推荐的同学中,程汝楫的心情显得格外兴奋。1950年,他在武汉一中读书时,也是张薇之校长向全校师生讲话,动员同学们报名参加第一批军事干部学校,程汝楫积极报名,家庭也很支持,是奶奶陪着他一起去报的名,因年龄还不足14岁,个头也小,没有被录取。三年后,这次军队技术院校前来招生,实现了他参军的愿望。在那个年代,响应国家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青年学生们面临前途决择时,思想意识的主流。高考填写入学志愿,有个人的爱好、兴趣,但是,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一个道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祖国需要就是第一志愿,这也是我们在武汉一中时期受到的良好教育打下的政治思想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同学们离校出发前,张校长又召集我们,作了语重心长的谈话:“到军校学习,是你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你们人生一个新的起点,是国家、党、解放军,也是母校对你们的信任和培养,是你们的荣誉,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希望你们进入军校后,听党的话,努力学习,积极进步,把自己锤炼成祖国需要的军事技术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那一届同学高中毕业后不久,张校长奉调到武汉市教育局任副局长,得以在较大的范围内研究和推进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在教育部有关中学教育工作六十条下达之前,武汉市已先行制定和试行了中学工作条例。特别是语文教师进修的标准,他提出,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做到:“一口话”(学会普通话教学)、“一笔字”(汉字书写规范化)、“三百篇文章”(精通教材,当时中学语文课本一般选文都在三百篇左右),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师的进修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这一做法,不仅在武汉,乃至在全国教育界激起了较大的反响。我母亲当时任武汉市六渡桥学校校长,有一年,我休假回武汉,她曾对我说:“你们一中的张校长调到市教育局任局长了,我多次听过他的讲话,很有水平,特别是他提出的语文教师进修标准,老师们反映可好啦。”20世纪60年代,武汉市的中学校教育质量走在全国的前列,得到教育部的高度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改革开放年代,张薇之校长开始重点研究职业技术教育,致力于江汉大学的创建,并任江汉大学副校长,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曾担任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从事中国职业大学、民办高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这期间,他结识了时任武汉市电业局长的我的父亲。当时,武汉电力系统为提高职工素质,解决职工子弟入学难的问题,我父亲倡议,并在武汉市教委和有关大专院校的合作下,创建了全日制的武汉工业自修大学,并担任该校董事长。该大学有14个专业,学生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电业部门的年轻干部和职工子弟,深受全国电力系统的欢迎和好评。此事引起正致力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张薇之校长的关注,父亲特邀请张薇之校长参加工业自修大学成立和开学典礼。两人见面,谈及职业教育,有着共同的语言,认为,办好职业大学要有改革意识。交谈中,父亲说起我是武汉一中毕业的学生,张薇之校长高兴地说:“原来你是文小平的家长,小平是优良学生,家庭教育得好。”父亲说:“是学校教育得好,校长教育得好,”就此,两人的交谈话题随即转到了张薇之校长一向提倡的“大教育观”问题。他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小课堂,社会则是一个大课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自我教育几个方面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好学生。更巧的是,我的母亲和张校长夫人刘清华阿姨同在武汉市江汉区教育系统工作,两人也很熟悉。此后,两家交往甚密,我每次回武汉,都会去看望张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薇之校长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曾获得省市劳动模范称号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颁发的“终身贡献奖”。他的著作《教育之树常青--薇之论教育》,在他逝世前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退休后,曾携大儿子回家乡办计算机学校,张校长曾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就办好职业教育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此信我保存至今,全文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薇之校长给文小平的信(1996年8月25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小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你五月间给我来信,早已收到,迟至今日才回信,实在感到惭愧,其原因主要是我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开拓,外出频繁,再加上你提出办学的问题,比较重大,难以安下心来与你通讯研究。其间,我曾把你的来信带在身边,打算在外期间写信给你,但从武汉到沈阳,又从沈阳到大连,从大连到深圳,从深圳回武汉,又去北京,这个心愿也未实现。刚刚听到你妈妈和刘阿姨(注:张校长夫人刘清华)通电话,我决心排开书桌上的文件材料,下决心和你谈谈有关办学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晚年又与你父亲共同为民办高教事业而奋斗,可以说感触是很多的。你有志于为家乡办学,我非常支持,你来信说到回河南老家调查,激起在家乡办大学的念头,此情此心,我是很理解的。为此,我归纳为下面几个问题,谈谈一些看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有需要。从整个中国的发展,教育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就河南来说,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更为缓慢,真是应该迎头赶上才好。河南现在办了几所职业大学和民办大学,我都有些接触,我也是热情支持他们的,其原因就是感觉到河南需要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一定数量的高等教育。就河南而言,周口与信阳地区似乎问题更为困难一些。十多年来,我为地方高等教育各处奔走,也是深感高等教育一定要两条腿走路,地方和国家都要努力办,地方办高教,就很需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大家来办,家乡人为家乡办学,是一件大好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办什么类型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总的来说,有两大类型,一是普通大学,即常见的传统的大学,正规大学的基本特点是从学术或学科的演变与发展,是以知识教育为主体的。这种教育,在历史上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今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仍将有一定的发展与提高。但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也必然在不断变革中前进。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总是,总应该是为一定历史发展服务的,不是为教育而教育,也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教育是放在社会历史进化大背景下考虑,才能适应时代潮流发展前进的需要。以知识教育为主题的普通高等教育,其专业设置是从学术和学科的演变而产生的,它强调系统性、理论性和完整性,但这种教育在今天和今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日益增长的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暴露其不相适应,或不能更好地为之服务,为之推动的应有的作用。因而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同时,一定要针对当前需要和今后发展,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大力兴办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各种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各地十几年来,一批职业大学的兴起,就是这个道理。就河南而言,洛阳大学、中州大学、开封大学、中原大学、焦作大学等就是属于新兴的地方办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这类学校 针对地方四化建设的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受到各地的欢迎,目前也为党和国家所肯定。你想为家乡发展高等教育,我看最好走这条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怎么办?首先是团结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大家考虑,大家动手来办,就我从电视上常见的周口地方莲花味精集团是一个新兴的大企业,加强与企业合作是一条主要的渠道。此外,加强与旅外同乡的联系,有些家乡人常年在外,但总想叶落归根,总想为生我养我的老家做些贡献,乡情难舍,乡心难忘,和他们联合起来办学,也是一条重要的渠道。此外,其他各种社会力量,也是可以联合,可以合作,可以团结的力量。但先要有几个热心人,最好能争取到地方各方面的支持。我一生从事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我都是情有独钟的,你如决心办学,我当大力支持。虽然你们办学,我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但一生教育实践,当可为你作些咨询参谋。我祝你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其它一些问题,将来我们再作研究。 信笔写来,有些问题还待深入研究,至于申报的问题,师资的问题,在河南省教委和国家教委等有关方面,我当可作一些工作,到时再商量。匆此,祝你健康,一切顺利。敬礼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薇之 8.25. 武汉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教育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我尊敬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教育界有不少优秀的教师,但并不是每位优秀的教师都能称得上教育家(正像我军在战争年代锻炼出来的战将有一大批,但称得上军事家的并不多)。张薇之校长就是一位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对教育和管理(包括中小学基础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着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教育思想上具有开拓性、引领性和实效性作用,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当代教育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任武汉一中校长时,就已经是教育家型的校长了。他是我的良师,我深切地怀念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文参考文献):张薇之著:《教育之树常青--薇之论教育》,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1年7月,第一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