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是踏青的时节。会有人说:清明是祭祖的日子,不错,同时也是踏青的日子。清明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始于魏晋,盛于唐宋,有诗为证:“明日踏青兴,输他轻薄儿”(《广陵寒食夜》——唐 李中);还有杜牧踏青累了找饭店的诗证: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感谢韩国发起“端午节”申遗,提醒我们重视传统节日;感谢政府英明决断,将清明节纳入法定假期;感谢单位仁慈厚爱,假日当天不加班。擦掉自行车上去年的灰尘,骑行丝山!</p> <p class="ql-block"> 昨日细雨濛濛,今天春光明媚,人间最美四月天,桃李芬芳,鸟语花香,思绪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飞扬。</p> <p class="ql-block"> 小学时,清明节是放假的(应该是现在法定假日的前身)。那时踏青去的是1.5华里远的峤山。</p> <p class="ql-block"> 大点的孩子领头,呼朋引伴,年龄小的要恳求才能加入。兜里揣一个鸡蛋(我老家风俗是清明节煮鸡蛋),那是全部的午餐。好象是小学三年级,第一次爬上了传说中“七十二道大湾、能飞的鹞鹰一翅子刮不到边”的大峤山;第一次体验了登高望远的感觉;第一次看到了平原见不到的美景:成方的墨绿的麦田真的一望无际,阡陌纵横的小路真的象一条条的带子;小小的山庄真的烟村四五家……。真正悟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后来再后来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稍大,应该是五年级的时候,踏青去了三十华里外的屋楼崮,步行!</p> <p class="ql-block"> 去那里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姥姥家在那山下,有接待;二是听说山里边住着神仙!四人行,中午吃了过年才有的饭,回家是晚上,据悉,基本上都挨了父母不同方式的教育,谁见过神仙不清楚,这个要保密,所谓“天机不可泄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中一年级时,踏青去了梦寐的浮来山。</p> <p class="ql-block"> 在那里我受到了不讲“诚信”的第一次伤害!四个农村孩子经多轮磋商,下决心凑钱照一张合影留念(午饭都不舍得花钱吃)。摄影师是一位美女(权且这么说吧,没细看),我们在信封上写好地址,她说一周内照片寄到!此照片现在还在途中!分折原因,一说邮局服务太差(有一定道理,因为邮局的不作为,成就了民营快递公司的崛起);一说照相机里根本就没有胶卷!以至于我现在对邮局和美女都没有好感!</p> <p class="ql-block"> (上高中时去补了一张照片,但弥补不了遗憾)</p> <p class="ql-block"> 森林防火,禁业入内,停车远眺,赢在心中(本来也骑不上去)!</p> <p class="ql-block"> 日高人渴漫思茶,借问酒家…,算了,回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踏青,不负春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