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让人能够思考,让人能够沉静,让人能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怀着喜悦的心情做着喜欢的事,不失为是生活的一种馈赠。伴着4月的微风与花香,思茅一小第31期“活力阅读,凝铸师魂”阅读分享活动如约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里去?活着是为了什么?一言以蔽之,人生究其意义到底是什么?这大概是大多人在某一阶段都会遭遇到的困惑,于是开始探求、想解决可又无处寻找答案。那么不妨了解一下《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也许会找到一点头绪。在范杨梅老师的主持下,思茅一小数学组一周一期阅读分享会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者:李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书目:《自私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波老师通过分享一些经典语句,让我们对整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人类,不过是基因复制的机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穷极一生,我们都在为美好的生活,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构建爱的巢穴而奋斗。但是《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我们每个生命体都是基因操控的机器,换而言之,我们都是基因的奴隶。它认为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个体和群体,我们所有的选择,做的所有决定都是基因利益最大化的表现,这不由得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重新定义已经在我们大脑里形成的关于爱情、亲情等方面的的概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提到母爱,我们想到的是伟大无私,可在这本书中对母爱解读时说到,母爱其实是因为她体内的基因,命令她必须保护好你体内的基因而已。</span>从胚胎着床的那一刻起,胎儿就在和母亲搏斗。搏斗的目的只有一个:基因要为自己留下更多的拷贝。<span style="font-size: 18px;">提到爱情,我们都觉得很美好,但在这里我们发现爱情和亲情一样,都是基因的诡计。一个人为了爱情奋不顾身,而事实上,这背后是双方基因在平衡成本时,达成的交易。基因通过激素操控身体,让身体感到愉悦,感到幸福,感到可以为另一半奋不顾身。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基因必须找到另外的二分之一后,自己才能繁衍下去。惊世骇俗的思想,剥皮剔骨的真相,颠覆着以往我们对世界万物的理解和认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文化,与基因抗衡的有力对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难道就这样被基因操控下去吗?当然不是,由于文化的出现,我们人生的终极任务,将不只是繁衍,还有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而不是基因。人类虽然是基因的生存机器,但是却能通过文化来约束自己自私的本性,做出一些纯粹的利他行为,因此文化的传播就像遗传一样,也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道金斯总结道:“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弥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教育——我们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质上来说我们的工作便是对文化基因的传承(复制)、进化、淘汰、保存。教育,是在锤炼一个又一个灵魂。说直白一点教育关系着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所以我认为教育对于人来说有两个重大意义。其一是人类的学习是与获取社会资源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的,也就是学历越高,学识越多人就有越大的概率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其二也是我认为更加重要的一点,学习(教育)是锤炼自己灵魂的手段,关系着人是否可以成为社会所认同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有思想,一个真正拥有灵魂的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位老师都认真听着、思考着、记录着,相信听了李波老师对《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的分享,我们每位老师都有了很大的启发,有了深入的思考和认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乃娇老师说到:从一开始听到这本书里所提及的基因的自私,我感觉有些颠覆我的认知。原来,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亲情、爱情,其实都只是基因操控下的一些计谋。就如刚才提到的人的出轨行为,是基因操控的结果,是没办法控制的,难不成道德都要为基因控制而让路吗?如果人人都将这些不好的行为归结为基因控制的话,道德伦理又何在?好在之后让我了解到了文化基因是反对自私基因的有力对手,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而不是基因。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才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自兰老师从孟子的“性善论”及旬子的“性恶论”出发,谈了自己的认识及感受。听了李波老师的分享,我们对“自私的基因”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促使我开始思考人性善恶问题。三字经首句“人之初性本善"更符合人们的内心期望,因为大家都希望这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理想社会,其实所说的"性善”其实指的是"向善”"。旬子的"性恶"指人的本性天生好利,好比较和妒忌,旬子坚持这种说法也希望大家向善,因为这些人性的弱点会阻碍人们发展。因此,不管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还是“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的“性恶论”,都存在着“向善”之心,对我们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要一直"向善”。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严守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恶,教育学生,传递善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钱庄老师谈到:一直以来,人类总认为是万物之灵,有着自由意志,可以判断是非。并且我们有着强烈的愿望,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强加给自然界,那么就产生了许许多多诸如勤劳的蜜蜂等等的童话故事,将我们所在的自然界变成了天堂的模样。而我们忘记了,我们是令人尴尬的食肉动物的存在,注定了大灰狼之类的不好的名声。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道金斯说过,只有文化基因才能抑制我们的本性。在这里我就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的:“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我认为我们是有这个底气来坚持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一,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我们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此次疫情来说,中国所秉承的态度是博爱,不跟任何一个国家打“疫苗战”,永远只是关心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健康。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把文化自信传递到我们下一代的学生心中,让他们树立更强大的文化自信,以一种博爱的精神去拥抱整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杨梅老师在总结中提到:听了李老师的分享,试想一下,我们只不过是基因的运载工具而已。为了实现它自私的生存目的,我们按部就班地出生、长大、结婚、生子。从一个受精卵开始,最终把所有的生存和繁衍努力还原为另一个受精卵,人生真的无意义吗?阿德勒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关注他人,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季羡林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的确,从自私基因的角度来看,人生确实没有意义,所谓的意义是拥有自我意识的,是我们赋予的,基因是自私的,但人生仍然是你自己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分享是我们共赴的精神盛宴,不仅让我们获得灵感和快乐,也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超越自我。基因是自私的,但文化是不朽的。教育事业,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我们定将奋力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力阅读,凝铸师魂”,我们一直在坚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编:白 林</p><p class="ql-block">编辑:兰 敏</p><p class="ql-block">审核:杨燕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