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积善之家有余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的全家福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每一张全家福照片,就是一个生动鲜活的故事。眼前的这张全家福,拍摄于1991年,距今整整30年历史。相片中的人物,是一个典型的祖孙三代、七口之家,二排居中的是祖父,父母亲分坐在左右两边,吾兄弟三人站立后排。时至今日,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画面中的人物显然没有居中,但这却是我们家现存的历史最久、最有年代感的一张全家福了,它见证了我们桃园老李家的发展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出生于关中平原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陕西省武功县,家里是典型的农耕之家,祖上四代单传。到了我这一辈,家中人丁兴旺,兄弟三个,外加一个抱养的妹妹。这个“3+1”组合,羡煞了旁人,也乐坏了祖父。他常说,我老李家祖上积德,全靠先人庇护、善做法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祖父大名李振明,生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少时家境殷实,曾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能背《四书》《五经》,能打算盘、懂音律,并写得一手好书法,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人,号称“半个秀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祖父常教导我们——人善天不欺。做人一定要存善心,行善事,积善缘。我家祖上,曾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大财东。曾祖父时代,老李家颇为辉煌鼎盛,据说当时家中土地甚多,长工短工不下百人。然而,关于他的传说和评价,并非影视剧作品中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地主老财”般为富不仁。他为人仗义,宅心仁厚,当年人称“大善人李十一爷”,一个可与县长称兄道弟的大财东。我幼时所生长的村庄,名曰桃园庄,主姓就是李姓,其余高姓、丁姓、蔡姓、黄姓等十余户,皆为我曾祖父当年好心收留逃难到陕西的外乡人,也有祖父收留的国民党时期逃跑的壮丁,以及在民国十八年馑中从河南、甘肃一带逃难至此的灾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家族的“地主成份”,祖父在“文革”时期饱受屈辱、批斗和摧残,而把他整得最惨的,正是这些被曾祖父和他好心收留的“可怜人”。大约五岁,我和村里这些后代子孙玩耍时,被父母看见,当众训斥道“不准跟白眼狼耍!”祖父知道后,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娃呀,爷‘文革’时候,被打美了。要相信善有善报,好人不吃亏……”多年以后,祖父的话应验了,当年对他痛下黑手的那帮人,不是身患恶疾,就是惨遭横祸。在我上高中的那年,也就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拍这张合影后的第7年(即1998年),祖父以86岁高龄驾鹤西去</span>,走时无病无痛、神态安详。祖父去世后,周围十多个村子70岁以上老人,携妻儿老小披麻戴孝为祖父送葬,痛哭流涕,场面一度感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家中独子,生于1954年的父亲,其命运与祖父颇为相似。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从小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当年高中毕业时,由于父亲出身“黑五类”,无缘被推荐上大学。但上进、坚强的父亲从未向命运屈服,因为中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后被人民公社破格招为“民办教师”。父亲格外珍惜机会,从教以来,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他爱校如家,视学生如子女,教学成绩突出,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好评和上级肯定。他所带的班级,中考升学率连年在全县名列前茅,被师生、家长誉为“数学王”。他先后被推荐到乾县师范、兴平教师进修学校、陕西师范大学深造进修。不但转了正,而且提拔为小学校长,桃李满天下。比起那些中途因为“计划生育”等原因,被迫离职的绝大多数“民办教师”而言,父亲的职业生涯,不可谓不圆满。这张珍贵的全家福,正是父亲被宣布由民办教师转正的那个周末,我们一家人拍的。画面中的房屋,还是土坯结构的“厦子房”,是父亲和学校几个关系要好的教师,把学校“普九”时拆掉的废旧木材和砖头、瓦块,用架子车一趟一趟运回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的人生格言,是“日行一善,善始善终。”在学校里,哪个老师的家人生病,他不管多忙,一定要去看望;哪个学生没钱吃饭,他会省吃俭用拿出饭票塞给学生。我曾经非常埋怨自己的父亲,因为他对待学生,远胜于对待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我们兄弟三人几乎没穿过新衣服(印象中,我们一家人穿的衣服,大多是父母从乾县马连镇赶集时淘回来的二手货,包括过年也是如此),没吃过零食(哪怕是一瓶罐头),直到我上中学,才有机会被父亲带到武功县城的普集镇火车站,看了一回奔跑的火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人知道的是,父亲在任班主任期间,一名曾经非常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中出现变故而辍学在家。是父亲出于好心,向学校的同事东倒西凑,周借了500块钱送到这个学生家里,鼓励他到乡镇街道摆摊做点小生意。那个时候,正是我家里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祖母之前因为生病住院,让家里债台高筑。母亲日夜操劳,白天下地劳动挣工分,晚上还要熬夜编地毯卖钱,以贴补家用。多年以后,当邻村那位功成名就的学生一身西装,开着豪车看望退休在家的父亲时,这位仁兄饱含热泪,面向父亲深深鞠躬的画面,让我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生命轮回。先辈的生命历程、善良家风,早已深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如今,全家福中的父母已两鬓斑白,日渐衰老。我们兄妹四人,也各自成家,并相继有了自己的孩子。背景中的老房子,业已拆迁翻盖,可谓旧貌换新颜。已为人父的我,也常常告诫自己并教导儿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心存善念,与人为善,把谦和善良的家风世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作者简介</b><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李彬,男,80后,中共党员,陕西武功人,先后毕业于西安文理学院、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曾在西安日报社、陕西日报社实习工作,武功书院(ID:jtwgsy)创办人、执行院长。</span></p>